这些数字彰显了政府的意图——2004年四大宏观调控预期目标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意图论文,目标论文,数字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提出了2004年宏观调控的四大预期目标:经济增长率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与2003年相比,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保持在7%左右,传递出政府保持宏观调控目标连续性、防止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信号;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预期指标有所上调,表明了现实的就业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略有上调,反映了对外贸易依然具有增长潜力。可以说,这四大宏观调控预期目标,都是在充分考虑和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后提出来的,既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战略意图,也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率7%左右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其他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基础。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步回升态势,虽然受到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速一度回落,但下半年逐步摆脱非典影响,经济加快复苏。同时中央政府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过度投资、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工业紧张和乱征滥占耕地,盲目兴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问题,适时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经济增长率达到9.1%,这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速,而且呈现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有所改善、自主增长能力继续增强的良好态势,初步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可以说,我国已经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
进入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好于去年。世界经济呈现回升态势,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明显快于2003年,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将大幅提高,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速继续提高。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改革继续深化,将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劲动力;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增长速度依然具有较强的上行惯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等消费热点对拉动经济增长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经济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那么,在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的情况下,2004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目标为什么还定在7%左右呢?我个人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是为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增长7.2%速度,就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2001年和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7.5%和8.0%,2003年达到了9.1%。速度低了,不利于实现既定目标;速度高了,会造成生产要素供需的紧张局面,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2001年~2003年,政府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一直稳定在7%左右。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大起过后必然会有大落,一旦经济出现大的振荡,不仅会打乱正常的发展进程,还会造成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失业人员和银行呆坏账增加等问题。经济波动越大,我们付出的成本也将越大。从当前经济生活看,不仅原有的矛盾和问题有所加剧,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出现过度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势头,物价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等。虽然这还是局部性问题,但如不加以积极引导,就有可能转化为全局性问题,影响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丧失来之不易的好形势。
其次,这是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的衔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需要。去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矛盾趋于突出,煤电油运全面紧张。2003年,我国原煤生产量增长15.0%,但煤炭供应仍然紧张,煤价不断上升,一些电厂用煤告急;发电量增长15.5%,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增速,但是全国仍有19个省区市拉闸限电;原油和成品油分别进口9112万吨和2824万吨,同比增长31.3%和38.8%,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货物周转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7.9%,铁路主要干线运输能力趋于饱和,满足率下降。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调控措施,但是煤电油运紧张局面仍未根本缓解。如果经济继续保持过高增速,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工业继续高位运行,必然进一步加剧生产要素的供需矛盾。保持经济增长率7%左右的预期目标,既充分考虑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的衔接,也有利于缓解各方面的紧张关系,使经济运行更为平稳协调。
第三,这是着眼于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需要。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太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去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然表现出投资高增长和资源高消耗的特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6.7%,扣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4.5%,仅次于1992年和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消费增长仍然偏弱,不仅农村消费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持续不振,而且除一些大城市消费增长较旺外,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城市,消费需求仍然疲弱。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但是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4%,但却消耗了世界钢材产量的25%、石油产量的7%、煤炭产量的30%、水泥产量的50%、用电总量的10%左右。显然,继续沿袭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资源供给难以为继,而且不利于将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
综上所述,2004年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既体现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也充分考虑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的衔接,缓解各方面的紧张关系,更有利于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深化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任务。2003年,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就业空间有所扩大,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由连续多年的持续减少转为上升,同时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加大了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有效扩大了城镇就业容量。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增加0.3个百分点,控制在年初确定的4.5%预期目标之内。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明显的反相关系,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就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结构、技术、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关联模式。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增长7.5%,2002年增长8%,2003年达到9.1%,那么在经济增长率趋于上升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继续调高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3年的4.5%调高到2004年的4.7%呢?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劳动力供需形势决定的。
首先,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使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有所下降。新一轮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态势。重化工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特点,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加快,就可能形成“高增长、低就业”的状况,特别是工业部门,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追求规模经济和先进设备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促使企业不断更新技术装备,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下降,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降低。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在1997年达到高峰以后,就业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甚至绝对数也开始减少,虽然近两年随着工业的迅速扩张,就业绝对数已经止跌回稳,但相对于新增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言,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200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002升至4%,2003年又升至4.3%。
其次,结构性、体制性失业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比较突出的结构性、体制性失业问题。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部门中分流出来的部分劳动力,可能不适应新兴产业部门的需要,形成结构性失业问题;现有产业部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部分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下岗或失业。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减员增效,以及破产兼并和改制改组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加,会形成体制性失业问题。上述结构性、体制性失业仍将是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的重要因素。
第三,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上升,反映了城镇劳动力供需态势。从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供需形势看,依然将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从供给方面来看,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今后几年依然是劳动力供给高峰年。从需求方面来看,劳动力需求取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虽然近两年经济增长率趋于上升,但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徘徊在0.2以下的较低水平。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没有包括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现行政策对城镇劳动就业保护逐步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对城镇就业的直接和间接压力也将凸显出来。
应该看到,劳动力供过于求,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2004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仍将保持在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1000万人的规模,其中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68万,城镇就业供给总量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相对于目前的劳动力供需形势,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的预期目标,恰恰体现了政府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控制失业率上升的战略意图。
从各方面条件看,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我国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将为增加就业开辟新的空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内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83亿元,比去年增加36亿元。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开拓就业市场,挖掘就业潜力,以及加强职业培训,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将为实现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创造条件。同时,通过统筹规划,把握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力度,将有效控制失业人员数量的增长,可以把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需要指出的是,“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调控目标是5%,2004年定为4.7%,可以为2005年预留一定的调控空间。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最终体现,决定价格走势的根本因素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和社会总需求的不断扩张,2003年我国价格总水平逐步走出持续多年的走低局面,呈现出明显的回升态势。2003年前8个月,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小幅增长,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超过1个百分点以上,11月份达到3.0%,12月高达3.2%;月环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8月份开始进入稳定的正增长,分别为0.8%、1.2%、0.9%、1.0%、0.6%,表明价格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价格总水平已呈现回升趋势。
200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具有恢复性质,而且一定幅度的价格回升,也有利于消除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的影响,但同时也表明现实的通货膨胀压力在不断加大。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预期目标调高为3%,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全社会供需总量矛盾趋于紧张。2003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第三、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9.1%和10.7%,社会总需求持续扩大,使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向供不应求的方向发展。从趋势上看,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将有较强上行惯性,虽然国家适时适度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解决投资规模过大和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等问题,投资增速会有回落,但考虑到在建基本建设规模很大,投资仍会保持较高增速。同时,消费需求将有所回升。这两方面的作用,将使社会总供求矛盾趋于紧张,这是价格总水平加快回升的基础。
二是能源、原材料供需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2003年,受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经济高增长的拉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特别是9月份以后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势较猛,其中初级和中间产品价格涨幅更高。2004年工业及整体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新一轮经济增长中重化工业发展尤为迅猛,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仍然旺盛,而能源、原材料新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形成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这将驱动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能源和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会加大。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要逐步传递到居民消费价格上,因此,预期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要高于去年。
三是粮食价格将继续回升。预期2004年粮食价格水平将高于2003年,带动食品价格继续上行,推动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此外,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也会在计算上对今年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预计2004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将呈继续攀升的态势。今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1%,同比上涨3.2%,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4.1%,反映价格回升的趋势仍在持续。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而且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煤电油运等薄弱环节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增加国内短缺商品的进口,这些措施将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平抑价格过快上涨。今年即使达到3%的价格涨幅,按照国际标准,也只能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仍在经济和社会承受范围之内。但我们要高度重视现实的通货膨胀压力,防止局部行业物价上涨演变成为全局性通货膨胀,以免给国民经济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对外贸易在现阶段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2003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512亿美元,增长37.1%;其中出口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达到4384亿美元,增长34.6%。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
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出现超出预期的高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继续回暖,国际经济环境有利,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日本经济走出低迷状态,对我国外贸增长有重要影响;二是美元贬值带来的人民币贬值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效应继续释放,特别是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吸引外商投资持续增加,全年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已经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55%,直接带动了外贸进出口增长。
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预期目标定为8%,是基于对国际贸易环境和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会好于去年,国际经济环境继续向好,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因而,总体上看,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8%的预期目标是完全有把握实现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因素也有新的变化。在去年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基础上,预期今年外贸增幅也将有所回落。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我国出口的迅猛增长,引发国际摩擦和反倾销事件进一步增加,在世界贸易战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其次,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加快,吸引国际投资向这些国家转移,有可能分流一部分来华投资,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三是关税继续下调和调整取消非关税措施,以及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对进出口增长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上述因素将影响到2004年外贸进出口增长态势。从趋势上看,有可能出现出口增幅回落,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增幅,外贸顺差继续减少。
今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增长35.4%,出口增幅明显回落,增长28.7%,进口增势强劲,增长42%,累计贸易逆差79亿美元。全年看,外贸进出口增幅有可能是前高后低的趋势,全年外贸进出口的增幅会低于去年。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发展对外贸易,最终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去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提高到62%,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