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五大论文,重大突破论文,理论上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之一: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集中地表现为所有制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性质的集中体现。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智能机器等劳动资料反映的是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从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所有制形式的选择要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从其形成过程来看主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生产力。使用手工工具的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进行个体劳动和简单协作劳动,驾驭机器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必须进行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从生产要素结合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社会分工的程度和发展协作的劳动规模。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以分工、协作和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和劳动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和使用,要求选择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关系。以简单协作和使用手工工具为特征的生产则要求生产资料的个人使用和个人占有。生产要素结合的性质和规模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选择。生产力从其结果来看表现为“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即劳动生产率,进而表现为剩余劳动的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集中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的剩余劳动的水平。剩余劳动水平高是劳动资料的效率高、社会生产的分工协作程度高从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高的集中表现。生产力水平高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占有和使用,要求社会化生产的结果——大量的剩余劳动由社会来支配。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性质和水平、剩余劳动的水平等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具体形态,制约着一个社会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人们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之上对所有制形式的主观选择,如果适合劳动资料的性质,满足生产要素结合形式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提高了生产率水平,那就证明人们对所有制形式的选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反之,这种选择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形式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或迟或早地会被从中吃了苦头的人们抛弃。?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是指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选择的所有制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种所有制关系要确立它的地位,并最终代替旧的所有制关系,只能是也必须是比旧的所有制关系更适应生产力水平,更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衡量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关系是否合理是否优越,某一种所有制关系是否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只能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所有制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资料的角度看,既有小的、简陋的、有限的、只供个人使用的手工工具,即个人的生产资料,也有大的、复杂的、社会化的、只能由一批人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即社会的劳动资料,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既可以由个人使用又可以由社会使用的生产资料。从生产活动的规模和水平看,既有以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也有以局部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一般规模的社会生产。还有大量的以家庭分工和简单协作为基础的小规模的传统生产。从生产力发挥作用的结果看,既有生产率高从而剩余劳动水平高的生产活动,也有生产率低从而剩余劳动水平很低的生产活动。个人的劳动资料,小规模的生产活动,低水平的剩余劳动,这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生产资料的个人使用,要求个人所有或合作社所有的所有制关系与之相适应,而不能采用国家所有制关系。而社会的劳动资料,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活动,高水平的剩余劳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则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使用,适合公有制关系。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产业分布的情况来看,邮电通讯、能源、原材料、采掘等基础产业生产技术装备好,生产活动规模大,社会化程度高,前后连锁效应强,自然垄断程度高,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私有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基础产业中实行国家所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并不绝对排除其他所有制形式。加工工业中的主导产业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生产技术装备新,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回顾影响、旁侧影响和前瞻影响,处于一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关系到国计民生。主导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私有制也存在着矛盾,适宜采用公有制形式,但并不排除非公有制形式。一般加工工业生产水平一般,经济规模一般,和人民生活联系密切,各种所有制形式都能适应其生中力水平。其所有制结构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成份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土地这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只能采取集体所有制的形式,然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比较适合于家庭经营。所以,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必须根据农业的生产力水平选择适宜的实现形式。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等行业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并服务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行业,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中枢,它和私有制存在矛盾,必须实行公有制。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环节,是反映社会需求、实现商品价值的重要行业。为了灵活反映社会需求,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准确的信总,应该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平等竞争,由竞争来决定其所有制结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所有制形式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应该允许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由竞争来确定其所有制结构。第三产业中的公共产业,如教育、医疗等,是不适合市场竞争的行业,是市场机制失灵或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部门。这些部门应该采用公有制形式,同时发挥其他经济成份的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五大报告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有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既坚持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原理,又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进行创造,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十五大报告还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含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论述,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作出了部署,这些都为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十五大报告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不在于占有本身,而在于通过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如果生产资料的占有不能给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那么这种占有就毫无意义。然而,占有生产资料并不会自动地获得经济利益,生产资料所有者要实现所有制关系的要求,就必须把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以一定的形式投入生产过程。由此可见,所有制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所有制关系不仅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还必须具有实现其自身规定性的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出资关系、财产组合、支配方式、治理结构等微观经济层次上的具体体现。具体到企业,就是资产的组织形式、资本的组合方式和资产的经营形式。一种所有制关系能否得以确立和巩固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水平,而这一切必须经过经济过程的检验。只有所有制关系在经济上得到实现并形成这种实现得以不断再生的条件时,这种所有制关系才得以确立和巩固。所以,一种所有制关系除了要适合生产力的水平外,还必须具有完善的所有制实现形式。例如,改革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采用的实现形式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中生产、集中分配的人民公社制。然而,人民公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集体所有制的要求,相反还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中,我们在坚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分散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又如,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通过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缓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决定于公有制关系的内在规定性,受制于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公有制关系的内在规定性是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公有制关系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公有制关系的主体具备支配和使用公有资产的能力。而所有者支配和使用公有资产是在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之下进行的。所以,支配和使用公有资产的能力必须满足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求经济资源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自由流动;要求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够分离;要求各个不同主体所有的资产能够融合。而传统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公有制的内在规定性、市场经济存在着矛盾。传统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实现形式要求国家直接经营国有资产,而国家远离直接生产过程,不可能直接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不可能及时准确地处理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从而不可能对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反应。旧体制下的国营企业由于缺少经营自主权和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又不可能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不可能像真正的市场主体那样具有自负盈亏的硬约束,具有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不能实现公有制关系的内在规定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否分离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实现形式,如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集体企业;另一种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实现形式,如国家所有承包经营、集体所有承包经营、国家所有租赁经营、集体所有租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从社会财产的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主要有独资和合资。如果是国家独资则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如果是集体独资则是纯粹的集体企业;如果打破所有制界限,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经济成份互相融资,则会出现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态,谁在公司中控股,谁左右局势,公司就具有相应的经济成份性质。如果国家和集体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具有控股权,则混合所有制企业就有明显的公有性。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生活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国家所有国家经营;国家所有租赁经营;国家所有承包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租赁经营;集体所有承包经营;公司制,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究竟采用哪种实现形式,还是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则,哪种形式适合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经济要求,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采用哪种形式。由于各地区、各产业、各企业和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然是多样化的。十五大报告针对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人们对股份制的模糊认识,明确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对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明确指出要支持和引导,使之逐步完善。对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强调“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就从理论上突破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形式的僵化观念的束缚,可以根据公有制关系的内在规定性,从适合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要求出发,大胆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可以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不断地以扩大的规模再生产出来,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