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农民对新媒体的占有与认知情况调查——以江西农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为例论文,认知论文,农民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查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新媒体是将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与文化产品、媒体传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不再只有音视频内容,而是集成和融合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形态。”①电脑、博客、播客、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都属新媒体范畴,其中,网络媒体对农民而言,是了解信息增强知识,消除城乡信息差距的最有力媒介。所以本次调查主要以农民对互联网的占有与认知情况为重点。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我国城市已逐渐普及,但在农村,网络媒体对于绝大部分农民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它的运用以及对其他形式的新媒体的运用,农村人处于信息缺乏的荒漠之中,如此下去,则城乡“知沟”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具体考察中部农民对以电脑为主体的新媒体的占有与运用情况以及新媒体在农村仍然罕见的障碍因素,我们利用寒假时间让学生对江西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分别在江西北、中、南选取了一些地区的农村作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农民为16岁以上的农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行政村组为单位,以对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400份。由于试卷数量有限,调查区域有限,这次调查只能是具有相对的准确性与基本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为说明这一问题,本文从调查统计中选取了下列三个方面的数据,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就可以基本得出农村对以电脑为主体的新媒体的占有与认知情况。
(一)新媒体占有情况调查
从调查中发现,新媒体在边远农村还是个新事物。对电脑,一般农民知道有这个事物,但对其具体属性一般都说不清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占有率上同样不容乐观,农村与城镇相比差距明显,农村中几乎没有电脑(见下表)。至于手机媒体,虽然在农村有一定的普及率,但也只是当成通话工具。
农村城镇
电脑 1.3% 27%
手机 18% 93%
数码照相机 2% 23%
数码摄像机 04%
DVD
13% 86%
(二)新媒体难以进入农村的原因调查
1、购买障碍调查
本文仅选择电脑为例,调查发现,新媒体难以进入广大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购买力不强。多数家庭表示购买新媒体存在经济上的困难,买不起的家庭为61%,买得起的家庭占39%,当调查表注明上网每月还要交50元左右的上网费时,31%的家庭表示即使买得起也用不起(交不起上网费),77%的农民表示对电脑不会使用,这又一次提出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严重性,“最后一公里”就是指宽带网络到家庭内部的距离,这个“最后一公里” 问题不解决,反过来又扼杀了农民购置电脑的积极性,进一步来说,就是实现了宽带“村村通”,但由于农民对电脑不了解不会用,他们购买电脑的欲望仍然受阻。
2、认知障碍调查
在对电脑信息提供方面的作用调查中,只有9%的农民认为网络信息很有用。多数农民认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的信息才有实用性及可靠性。在观念上,出人意料的是59%的农民认为网络具有负面作用,有15%的农民回答“不清楚”。很多农民认为电脑就是小孩打游戏的,并且里面坏的东西比较多。对于网吧以及孩子上网,老师和家长们口径十分一致,认为网吧是一个坏地方,完全排斥网吧及孩子上网。这说明农民对电脑有偏见性认识,忽视了电脑在传播新闻提供知识上的巨大优势,而这些错误认知同样制约着他们对电脑的购买与运用,也制约着他们对网络知识的主动学习。
可见,农民不愿意购买电脑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以及不会使用的原因外,认知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解决认知上的误区也很必要。
三、调查结论反映出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741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网民1575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网民达20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②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真正呆在农村的村民上网者极少,仅为166万人。而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从调查发现,新媒体在农村普及需要三个最主要的条件:一是对新媒体的购买能力,二是要对新媒体有正确的认知,三是要有运用新媒体的操作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
1、如何解决缺乏购买力和使用不起的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因为医疗、孩子上学等问题,负担仍相当沉重,农民手中缺乏现金,不敢乱花钱是普遍情况,大多数农民没有购买电脑的能力。因而,这就需要政府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义务完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主动让利,从而创造公共资源共享的基本物质条件。
具体而言,可以把其作为精神文化方面的基础设施来重视。如今,电话“村村通”、有线网“村村通”工程都取得一定的成效,那么,也就可以实现互联网线“村村通”工程,尽量优惠或免除落后地区农民的上网费用。这样,农民在消除“买得起,用不起”的顾虑后,互联网的普及率才会提高,才能最终实现“网络户户通,多数有电脑”的目标。
目前,江西、湖北等省已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江苏则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所以,从现实条件看,还是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
2、如何解决认知上的观念误区
城乡“知沟”差距越来越大,但农民对此忧患意识并不强,这一点与我们的想法并不一致。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对媒介的作用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看电视看报纸就是为了消遣,而不是把媒体当成接受新信息新知识的载体。
对于博客、播客、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农民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事物,但多认为是与现实遥不可及且无用的时髦事物:对于网络,59%的农民认为是坏东西,而对网吧,学校老师和家长们更是口径一致地强烈反对。对于孩子上网,他们要么是谈网色变,对孩子棍棒教育;要么是既然管教不了就听之任之。这种观念反映到自己对待网络的认知上,也认为网络除了黄色的东西外就是害人的游戏,而不是信息的平台和了解外界的窗口,这就从观念上为使用新媒介设置了一道障碍,这个观念误区必须纠正,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素质改变他们的观念。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从开始到最终,都要把握住的主线之一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因为人的因素是一切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无疑,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所谓“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培育新农民”讲的就是这个。③
要改变这一错误认知观念,从实践而言,可以分二个层面来操作:对农村的中小学生,可以适当安排新媒体的认知与使用常识课程;对中青年农民,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以及村组集体会议等形式对这些新事物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宣讲,从而转变其对新媒体的认知观念。
3、如何解决运用上以及信息提供上的“缺位”“错位”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35岁以下的农民基本上虽具有初中文化,但实际上很多农民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中国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障碍是不会上网和没有上网条件④,所以,农民在基本操作上在文化学习上以及进一步的媒介素养上,都还需要进行培训,而这一培训谁来完成,如果交钱培训又增加支付成本,会更阻碍农民购买新媒体的欲望,这是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调查表明,多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仍停留在希望“给资金、给市场、给科技”的传统观念上,不愿意运用网络信息。农民需要的是能点铁成金的信息、出外打工的信息以及能帮其把产品推销出去的信息,而这些,都是网站难以单独完成的。同时,新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很多与农民的生活和需求脱节,形成错位问题,另一种情况就是缺乏对农民急需信息的提供,形成信息缺位问题。农民在媒体上难以找到与其生活生产相关的内容,这也影响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动力。
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造就新型乡村,大的来讲,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富足:二是文明,但做到这些,文化的普及观念的改变很重要,因为观念比技能更重要,而对此,新媒体应承担起责任。所以,应该让农民认知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从而尽量通过新媒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培养新式农民。
注释:
①张大钟:《上海文广的数字新媒体实践与创新》,第二届数字新媒体高峰论坛,2006。
②④《农村互联网调查,农村网民超3700万人》,2007-09-10 11:22。
③刘庆传:《“农家书屋”为农民“送书柜”》, 新华日报200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