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 *
孙克美
(江苏海洋大学 研究生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摘 要: 近几年,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扩张,但思政工作却面临许多难题,甚至出现了导师责任缺位现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需要导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创新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潜心笃学,砥砺前行,增长才干。
关键词: 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计划到2020年使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达到3∶7。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时间短,高校研究生思政力量薄弱等原因,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质化、导师责任缺位等现象。为此,需要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导师重学术指导,轻思想引导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能力,轻思想教育现象。教育部于2018年2月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以德施教,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导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导师的职责是帮助研究生养成良好学术道德,指导论文选题和写作,确保顺利通过毕业答辩。还有的导师认为研究生是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强,没必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高校出台的研究生导师考核条例中,多注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考核,少有涉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制定研究生评奖评优考核细则时,偏重研究生论文发表和学术成果。同时,因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急速增加,导致部分导师力不从心。事实上,导师与研究生接触时间最长,也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同时,研究生也愿意和自己的导师沟通,接受导师的批评与建议,思政教育效果会很明显。
(二) 校外导师接触少,缺乏沟通交流
200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普遍实行“双导师制” ,即每名硕士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发挥主要作用,校外导师注重实践环节、课题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关校外导师工作职责、考核机制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思政工作带来隐患。校外导师往往只对研究生的实践项目给予指导,缺乏沟通谈心机会。校内导师则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外实践期间的思政工作应该由实践企业负责。有时候研究生在企业接受的价值观教育同高校灌输的主流价值观会有分歧,思想上易产生困惑和质疑,这加大了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阻力。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思想教育上没有质的区别,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其实践性、地域分散性特点,思政工作有其特殊性。若忽视这一点,研究生在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存在安全隐患。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2]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招生、培养、评价方面应该存在差异化。
二、原因分析
(一) 高校研究生思政力量薄弱
目前,很多高校虽设有研究生辅导员,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本科生,导致研究生思政力量不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招生、培养与评估工作上,把研究生科研成果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要指标,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3]
(二) 传统思政方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高校常采用谈话、开班会等方式进行,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工作实效性强。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因为实践环节多,在实习单位工作比较忙,不可能常请假回学校参加集体活动。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在年龄、学习经历、社会阅历、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实践单位的性质既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类似高校的研究所,也有民营企业。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实际,考虑其个性化差异,因势利导,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实效,取决于能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多,增加思政工作难度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做到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过程,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唯有如此,思政工作才会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第二,要结合专业特点,注意教育方式差异性,避免教育同质化。探索构建适合于展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动手和创新实践能力平台,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大赛。鼓励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的班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以增加彼此沟通机会、增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更要牢记自己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负有首要责任人的使命。第三,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强思政工作时效性。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强、分散化特点,可通过建立微博、微信群、QQ 群、论坛等媒介形式,了解分散于不同实践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想法,根据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思政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方面,要从严选拔,明确校企导师职责,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针对其培养特点,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育人功能,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建立定期的沟通与联络机制,才能客观掌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单位的具体表现。校内导师侧重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论文指导以及常规思想、心理和安全教育,校外导师注重实践项目、职业道德和就业能力提升教育。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导师制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做法。邀请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申报课题、帮助研究生开展论文选题工作,保证双导师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建立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实践单位联动机制,在研究生组织发展、奖学金评定、优干和"三好"评选等工作中,可以采用双评价方式,赋予校、内外导师推荐和评审的权利,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可通过校企共同申报课题方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促进双导师制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导师参与机制,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路径
(一) 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一年内要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第二年进入专业实践阶段,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途径也不统一,一般有下列四种情况:一是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专业实践环节;二是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三是硕士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专业实践单位;四是依托学校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受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原因的影响,很多高校只能采取把研究生送到外地企业去参加专业实践的措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周期长、地点分散化导致的学校管不着、企业不愿管、导师见不着等问题都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二) 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在思政工作中育人功能
马卫民表示,此次的签约仪式必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也必将为中国农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带来强劲动力。远道而来的赛土丰将会与经销商一道共同筑底中国农业。此次营销启动仪式将初步搭建合作架构,与各地经销商一道携手并进,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增长极。
试样两端用夹具夹紧于滑块上,将滑块放入导轨并固定其中一端,另一端连接到激振器的激振头上,连接信号发生器和激振器,在室温下以不同频率(1 ~ 10 kHz,以指数形式递增)对激振器进行信号输入。完成全部100组数据的采集后,更换试样上的另外一组通道,重复采集工作,共进行5次采集实验,选出其中最好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经过老化前的数据采集后,将试样条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200 °C下加热5 h进行老化处理,然后对老化后的试样条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以对比老化前后的性能差异。
原料处理涉及浸泡、磨浆和调浆,涉及的设备有:米仓、负压风旋风送成套装置、斗式提升机、粉碎机、除尘设备、搅拌罐、加热器、缓冲罐、糖化罐、热交换器、往复泵。
(三) 构建校内外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除校内导师和辅导员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配备了校外导师。要明晰校内外导师和辅导员角色定位和权责界定,构建有效的沟通、反馈和评价机制,形成三方育人合力。校内导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校外导师更偏重实践项目指导,帮助研究生提高就业能力;辅导员主要对研究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建立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定期交流,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构建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思想、心理、生活及学习动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辅导员、校内导师要及时将研究生在校期间日常表现和校外导师沟通,校外导师要按时将研究生在实践单位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向校内导师通报。打通研究生校内学习、企业实践联络通道,有助于全面了解研究生思想状况,实现校内外思政工作有效融合。要充分利用实践环节,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就业能力。思政工作要发挥实效,归根结底是要着眼于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切忌假大空。硕士阶段研究生普遍面临学业、爱情、就业、家庭等各种问题,其中学业和就业是两个最大压力源。为此,校内外导师、研究生辅导员要形成三方协同育人合力,引导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切实提高研究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免加入“结构性失业”大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4]要让研究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EB/OL].(2008-02-09)[2019-05-06].http://www.gov.cn/xinwen/2018-02/09/content-5265203.htm#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EB/OL].(2009-03-26)[2019-05-21].http://www.jyb.cn/info/jyzck/200903/t20090326-258511.html.
[3]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9-10)[2019-06-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1123406247.htm.
[4] 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19-06-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1124440193.htm.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utors Participa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SUN Kemei
(Dept. of Postgraduate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xpanded rapidly, b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even the absence of tutor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take the roa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tutors to tak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s their primary responsibility, innovate the new mechanism of tut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so as to better guide student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learning, forge ahead and grow their talents.
Key words : tut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333X( 2019) 12- 0009- 03
DOI: 10.3969/ j.issn.2095- 333X.2019.12.003
*收稿日期: 2019- 10- 16;修订日期: 2019- 11- 19
基金项目: 淮海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DS20190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SJB641)
作者简介: 孙克美(1973-),女,江苏东海人,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李义良 实习编辑:伏明洁)
标签:导师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创新机制论文; 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