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控制论文,论文论文,科技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9-12-30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带来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互联网集开放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于一体,迅速确立了媒体地位,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信息传播和获取习惯。在此背景下,科技论文发表方式日益趋于网络化。
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科协所属的898种科技期刊中,有448种(49.9%)通过自建网站形式上网,其中《物理学报》(http://wulixb.iphy.ac.cn/)等一大批科技期刊创立了集合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和在线阅读于一体的网络平台[1]。2003年,我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创办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种完全以数字化形式组稿、审稿和发布,并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无限容量以及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未来科技论文发表方式变革的方向。
然而,由于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科技出版的流程和传播机制,而与之相适应的作业流程和管理体系尚未成形,导致其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延续传统科技期刊的管理模式,导致网站仅仅成为纸张的替代品,互联网媒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二是放任自流,导致网络科技论文鱼龙混杂,社会公信力难以提高。因此研究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质量控制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质量控制涉及的主要方面
科技论文质量控制是为了提高科技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传统科技期刊偏重于论文的内容质量,而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组织方式乃至传播途径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传播质量成为影响科技论文可信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1.1 内容质量
科学内容是科技论文学术价值的体现,对科技论文内容质量的控制也就是对科技论文科学性、前沿性和独创性的考核。在对内容质量控制方面,传统科技期刊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所属科技期刊的评审标准包括“对科技交流目标及其意义,创新性,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统计分析的合理性,科学术语的准确性,适当的文献引用,足够的试验技术,适当的结论和解释,相关的讨论,文章的组织结构等”[2]。国内的科技期刊也相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形成了由审查内容和综合评价两部分组成的评审体系,各项指标其权重如表1所示。
尽管各家期刊在评审细节上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从论题、论证和论据三方面归结为科学性、独创性和前沿性等具体指标。
1.2 传播质量
传播质量泛指一切与科技论文传播效果有关的因素达到的水平。传统科技期刊时代,版式和辅文是影响科技论文传播质量的主要因素。版式(包括字体、字号、颜色、行距、字间距、图表、表格位置等),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辅文(包括题名、摘要、关键词、分类、参考文献、作者、论文标识编号等),影响读者对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程度。传统科技期刊的辅文包括题名、摘要、关键词、分类、参考文献、作者、论文标识编号等共计20项,其中中文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是传统发表模式中辅文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国传统期刊的辅文质量不容乐观,有学者对教育类期刊辅文质量的调查显示65%的期刊没有英文题名,66%的期刊没有中文摘要,89%的期刊没有英文摘要,61%的期刊没有中文关键词,99%的期刊没有英文关键词,注明分类号信息的期刊只有27%,有参考文献的占33%,但均篇引文仅有1.78篇[3]。在电子资源的引用方面,我国于2005年在参考ISO690《文献工作文后参考文献、内容、形式与结构》和ISO 690-2《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第2部分:电子文献部分》两项国际标准修正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GB/T7714—2005),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著录电子文献应该包括“主要责任人、题名项、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4],显然这个标准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
辅文信息能够帮助读者全面、快速、有效地了解正文,为文献信息检索、传递、统计的依据,它不仅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还体现着学术研究的联系性与继承性。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之后,版式和辅文的作用和意义并没有减弱,而与网络媒体特征相关的其他因素也成为传播质量考量的范畴。
互联网是一个集信息发布、交互、利用和交易于一体的平台,实现了“去中心化”传播。通过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不仅要满足信息发布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广大读者的其他信息需求。互联网信息的表达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信息是集合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要素的多媒体信息,突破了用影像作为唯一表达形式的限制,可以把静态的信息转化为能量的运动信息,使一些原来无法通过文字、影像和公式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表达。网络信息通过检索技术和超链接功能改变了线性逻辑关系组织形式。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只能按照某一既定的顺序线性输出,而网络信息可以使同一知识单元信息根据需求完成重构,使一篇科技论文演变为多种版本的知识聚合体。
因此,网络科技论文中,传播质量控制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多媒体信息的利用情况。借助多媒体手段,解决科技信息传播中由于符号过度抽象导致编码和解码过程的误差问题。(2)信息组织的科学性和丰富性。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不仅要求论文被放在合适的栏目或者页面之内,更要通过对信息内在属性的分析,进行多重分类和链接。(3)网站设计要充分考虑互动需求,增加交互性信息表达的途径。
综合意见(60分):优先发表(60分);同意发表(50分);较小修改后发表(40分);较大修改后发表(30分);不宜发
2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质量控制过程
传统科技期刊普遍采用“先审后发”的模式,这种方式中编审人员的权力过大,带来的种种弊端不容忽视。例如,洛特卡定律反应的少数学者发表了多数文章,而多数学者发表了少量的文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科技期刊的编审模式有关,一方面传统期刊具有严格的规章和标准,新作者不了解这些要求,而熟悉规则和标准的人通常是这套标准的评审者、把关人;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版面的高质量,期刊编辑不得不一些把版面留给已有影响力的作者。编审人员对论文命运的掌控,还为“人情文章”留下生存的温床,同时也容易引起科研成果在评审阶段被窃取。尤其当论文作者与评审者研究领域接近时,评审者有可能会找各种利用拖延论文的发表时间,而把盗取其成果在其他刊物发表。
引入“预发表”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预发表”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保证作者的媒体接近权与提高网络信息的质量的矛盾,同时便于吸纳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到论文的评审当中。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图1表示。
图1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质量控制流程图
“投稿”——作者直接向网站提供数字化的科技论文原稿。
“信息加工”——由编辑完成,它不涉及内容控制(涉及政治或者伦理的原因除外),而是根据论文的学科属性和文章特点,为论文安排合适的栏目,并核实检索条件和链接方案。
“预发表”——编辑将经过信息加工的稿件,在网站上完全公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公开研究成果,同时增强审稿工作的透明度。
“评审”——接受来自编辑、同行专家和公众的开放性评审,评审的主要内容参考内容质量与传播质量标准。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代表的现行的网络科技论文发表网站仍旧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建立了专家库,为提出评审申请的论文免费提供1至2名评审专家,专家按照表2的要求对论文打分。
这里把“公众”引入评审主体当中,是对传统科技期刊“编辑盲审”和“同行评议”做法的补充,不仅可以增加互动性,而且有利于限制编辑和同行专家的权力。然而,引入“公众”评议最大的困难是可操作性问题。通常公众评议随意性大,缺乏定量指标,很难计入统计系统。本文建议,按照内容质量与传播质量的标准分别为专家、编辑和公众设置评价页面,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价(分数和评语)。然后,通过设置三者之间的权重比,动态记录分数变化,并定期计算均值(如:1周或1月)得到文章的总评分,同时汇总各方的评语,形成总评语。
“分级”——按照生成的评审报告(主要根据分数,适当参考评语)对论文自动划分等级。
“淘汰”——对于等级过低的论文直接淘汰。
“退修”——对于达到一定等级,但是在评语中提出很多修改意见的论文,退给作者继续修改。
“发表”——对于达到满足等级要求的论文,可以在网站上正式发表。发表的论文要将显示预发表阶段的评审等级。对文章进行分级认证,在激励作者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导。
3 提高科技论文网络发表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网络科技论文的质量,从而解决公信力和影响力不足对其发展的制约,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任务,有赖于政策、管理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1 引入认证制度,增强网站的区分度
互联网是一个正式传播与非正式传播交织在一起的媒体。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有的网站依附于大型科研院所、拥有强大专家队伍和编辑力量;也有的凭借个人或者小团群兴趣,通过博客、播客或者其他形式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如“科学松鼠会”①的博客。尽管后一种方式在促进科技信息普及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作为严肃严谨的学术信息传播,前一种方式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显然更大。
建议国家有关管理部门通过对科技论文发表网站的学术实力、出版能力进行准入资格限定,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为质量控制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建立“准入资格”制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利于政府通过对网站的管理来实现对论文质量的间接控制;其次,获取政府颁发的“准入资格”有利于网站区别于其他机构,从而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再次,在网络出版发展的初期,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遴选出一批重点网站作为优先资助和扶持的对象,通过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这种新模式的整体公信力。
3.2 完善科研管理体系,改革绩效评估方式
科技论文的绩效评估是科研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科研和学术机构而言,在核心期刊或者有关部门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仍旧是判定其科研实力的重要依据。科研机构在制定内部的绩效考核时也不得不把是否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与个人评定职称、职务升迁、业务津贴等直接联系在一起。目前,文献计量学方法是判定科技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方法,而在这套体系中,通过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处于不利地位。
一方面,作者通过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很难取得与传统期刊一样的社会认同,因此作者不愿把优质稿件投向网络媒体。另一方面,网络文献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使一些读者为了保证论文内容的准确性,而不愿意引用网络文献,即使引用也不愿意标注。然而,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是目前各种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论文评价的结果是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出版商收录文献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其产品的权威性,这些机构在收录通过网络直接发表的科技论文时十分谨慎。图书情报部门选购网络信息资源又通常受到二次文献出版商的影响。如果不被图书情报部门选定,这些文献的被引用情况会更加糟糕。如此往复,严重影响到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社会认同度,从而制约其质量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以文献计量为基础的绩效评估方式,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首先,改变“影响力”单一标准。传统科技期刊评价的逻辑基础是学术价值与影响力之间的高度正相关性,因此往往用影响力来代替学术价值评价。网络文献分布和信息组织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科技期刊,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很难衡量。传统科技期刊评价中,常常通过引文分析来评价影响力,但是引文与链接分析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没有较好的掌握网络文献分布规律的前提下仅仅依靠影响力判断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其次,改变“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通过科技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来推断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是目前科学评估中常用的办法之一,但是对于个体存在的论文与整体期刊的学术价值是否保持高度的正相关性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从论文发表过程来看,论文能够进入优秀期刊很大程度上受到编辑和同行专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从文献计量结果来看,不同学科或类别的期刊中论文的被引率以及同一期刊中不同论文之间的被引率存在巨大的差别。金碧辉等学者对一些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作了比较分析,发现有的学科领域的影响因子可以是另一些的几十倍,如医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是37.769,而数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仅为2.476。任胜利等学者统计了一些刊物的被引证情况后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了这些刊物的总被引频次的约50%,约50%的论文对总被引频次的贡献高达90%,即刊物中一半的被引频次较高的平均被引次数是另一半论文的9倍[5]。改变“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建立直接针对论文本身学术价值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提高科研评价质量的要求,也是互联网条件下科技评估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媒体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使内容与载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弱化,通过对载体的影响力评估很难反映出内容的质量水平。
3.3 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是由作者、读者、编辑、评审专家等共同参与的活动,他们的动机和行为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就是要从正反两方面刺激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参与者的热情,同时抑制复杂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从而保证这种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网站作为一个整体与作者个人价值诉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代表网站利益的编审人员希望通过严格的审查,提高网站的学术影响力,而作者希望付出最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达到迅速发表论文的目的。根据博弈论,一方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方的行为和反应。纳什均衡表明,至少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结果,即当所有博弈方对其它各个博弈方的策略有一个正确预期时,没有一个博弈方可以通过另一个策略来改善自己的结果。这种博弈关系启示我们,应当建立一种激励策略,保证作者和网站的利益趋于一致[6]。进一步分析作者发表文章的动机,无外乎提高名望和传播知识,而这些东西与网站质量控制的诉求是一致,因此对于作者的激励和约束可以采用非物质性的奖惩。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奖惩机制,包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论文集》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试刊)的入刊评选;“优秀学者”专栏点击次数统计排名等等。该网站还制定了《在线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违背学术道德的作者,网站将发表声明,公开点名谴责,并取消其发表的论文,同时将其列入不良行为者名单,禁止其三年内在该网站的发表论文,通知其所在单位,建议对其进行其他处罚。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外部性,决定了在对作者进行激励的同时,不能忽略外界对这种新的模式和平台的认知、认同和参与,因此也需要建立一套针对各方的激励机制。根据弗洛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激励程度受到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影响。对于网站的参与者而言,目标效价主要表现为知识增长和信息交流,期望值为信息接受和表达的自由程度。由此可见,网站管理一方面要提高网站信息服务能力,同时通过一定的声望奖励,吸引读者和专家的自觉参与。目前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实践中,往往注重对作者的激励,而忽略了对其他参与者的激励。
3.4 建立专家库,提高审稿质量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模式产生之后,同行评议作为保证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被保留下来,但是如何借助互联网充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成为关键问题。
首先,建立国际化的评审专家库。著名科技期刊Science把它的成功要素之一归结为高水平的同行评议,他们拥有100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作为评审专家[7,8]。美国化学会现有30多种期刊,共用统一的审稿专家库,几乎包括了全世界有名的科学家[7,8]。由于语言和科技实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传统科技期刊在建立国际化高水平评审队伍时面临很多问题,当然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观,2006-2007年度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平均每刊国际评审专家的人数达到6人,比2005年增加了2人。与此同时,一批科技期刊相继推出英文版,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上升,2006年《数学学报》(英文版)网络版的国际浏览次数增长35.7%,国际下载量增长69.8%[7,8]。这些条件为科技论文发表网站,发挥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优势,吸收国际一流专家参与论文评审奠定很好的基础。
其次,严格执行同行评议程序。西方国家的科技期刊发表机构对于同行评议的程序有严格的限制,包括如何选择评审专家,评审专家的权责,评审预留时间以及详细的突发情况应急措施,其突出的特点是保证评审的隐秘性以及重复审稿。
为了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评审专家与作者之间是相互隐蔽的,ASM要求“审稿专家不能在评审过程中或评审后与作者讨论稿件”,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的评审原则第三条和第四条分别规定“稿件评审者匿名,其身份只限于一定范围知晓;稿件内容必须保密,且不得与他们分享,不允许评审者利用稿件的内容提升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利用其获得财政利益”。匿名的同行评议有益于保证审稿的客观公正。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出版的《神经外科学杂志》(Jouranl of Neurosurgery,JNS)采用顺序审稿制,设第一审稿人、第二审稿人、仲裁者和备选审稿人,而我国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受到经费的困扰,只能为提出审稿申请的作者提供一位审稿专家。
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网络发表为吸收优秀学者参与同行评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利用国际资源并执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对于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依然有重要意义。
3.5 提高编辑把关能力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虽然赋予了作者自由发表的权利,但是作品“预发表”之后,编辑仍要对作品把关,而且从单一的内容控制,发展为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的双重控制,编辑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的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
科技论文发表网站的编辑要具备全球化的眼光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良好的专业素质是编辑判断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条件,如果编辑对稿件内容一无所知就没有对稿件质量评价的发言权,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外审专家。
编辑活跃在作者、专家以及公众之间,通过与优秀作者的约稿获取高质量的稿源,通过与审稿专家的接触,准确地分配审稿任务。“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建立了“优秀学者”和“自荐学者”库,成为该网站论文的重要来源。专业对口的审稿专家是提高审稿质量的关键一步,因为专家的研究方向与待审文稿越靠近,对稿件的把握越准确。选择审稿人还要考量评审态度,而专家的态度往往会受到编辑的影响。《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通过建立与审稿专家互动的机制,审稿质量和效率有大大的提高,评审意见平均篇幅比以前多55字,周期缩短了12天[8]。此外,网络的双向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科技论文的评审或者讨论中来,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使之成为控制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
3.6 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功能
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传播模式,计算机不仅提高了网络发表的硬件环境,也是实现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以武汉大学沈阳老师开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为例,可以自动接受通过电子邮箱、即时聊天工具传来的稿件,然后通过自动检索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库,判断文稿的雷同度,甚至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追溯到原始相似文献。这个软件不仅大大减少了编辑的工作量,而且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科技论文网络发表是一种开放的发表模式,来稿量非常庞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质量控制是必然的选择。
4 结语
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从理论走向实现,但是存在着网络传播的优越性与信息质量难以控制的矛盾,成为关系到它能否继续生存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研究网络媒体的特征和传播规律,借鉴传统期刊的控制手段以及西方科技集团的管理经验,提出了质量控制的过程和方法,希望在对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注释:
①科学松鼠会是国内一些媒体的科学编辑、科学记者以及科学作者和译者建立的,吸纳热爱传播科学,热衷知识共享的人参与,通过内部论坛、MSN群进行交流,并通过松鼠会群博来发布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