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成长论文_侯志超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成长论文_侯志超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心小学 138000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胜利,也能使人坚强许多。”获得成功,特别是战胜自我以后的每一点进步,都会深刻地影响人的后续行为和精神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做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他告诉教育者:“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关注那些在困境中艰难地行进的学生,发现并强化他们的哪怕是最小的进步,其鼓励作用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将学生带进学习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动力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内在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通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并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二、通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在研究比例线段时,对于“相同时刻内物高与影长成比例”这个结论,教师不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设计了简短的户外活动。先由学生分小组测量1米标杆的影长和学生的影长,然后通过学生对标杆、学生身高、标杆影长、学生影长四个数据的分析,最后形成结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测量校园旗杆高度的方案,并组织测量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置身于实际背景之中,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体验数学并获得经验。同时,通过此类数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并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学生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被开发。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培养。

三、通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通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小学数学活动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检测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不受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应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

总之,课堂上通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赋予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让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教师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作者:侯志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  ;  ;  ;  ;  ;  ;  ;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成长论文_侯志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