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挫折教育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挫折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挫折感容易发生在那些从小娇生惯养、意志软弱、独立性差、个性发展有偏差的人身上。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或创设一些困境,教孩子独自去面对,去战胜,让孩子在困难中经受磨练、摆脱困境,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一、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
(一)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
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少,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他们面临困难的时候,成人常常替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深刻体验。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幼儿形成畏难和依赖的心理。挫折教育必须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切身地感受困难,使孩子真正将挫折情境纳入到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动力。同时,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过程,使他们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
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知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50年代提出ABC理论。 该理论强调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认知,即人对挫折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和理解。因而,形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是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的关键。幼儿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感知的形象,幼儿通过亲自感受和体验挫折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挫折的理解,需要成人的启发,伴随着反复体验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归宿,目的在于行为的引导。通过挫折教育,要使孩子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方法,并通过强化,形成条件反射,当孩子再遇到相似的挫折情境时,便会不自觉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困难。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反应方式,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战胜挫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鼓励。在困难面前,幼儿比成人更需要他人的鼓励,父母、教师的鼓励会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但当幼儿必须独立面对挫折时,就应使他们掌握自我鼓励的方法。自我鼓励其实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幼儿对自己说“我能行的”、“我会很勇敢的”,这本身便包含了一种接受自我、肯定自我的态度,这种肯定的态度会转化成一种激励力量。自我鼓励的培养常来源于成人的肯定,如教师、父母说“你真行”,幼儿便会将它内化为“我真行,我能行的”。
2.增强努力。在很多情况下,幼儿的目标受挫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的结果,所以应让他们掌握“增强努力”的方法,继续努力以达到目标。在这些挫折情境中,应首先让孩子们意识到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只是行动上不够投入或不够认真才没有达到目标,并因势利导,让孩子明白,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当这种意识得到强化时,幼儿能逐渐形成坚韧的个性品质,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有重要作用。
3.分析原因,改变策略。 在某些情境中,幼儿的目的受挫是因为他们只是采用了一种方法或坚持了错误的方式,因而需要启发他们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尝试不同的方法,寻找恰当的策略,最终达到目的。在这些情境中,应鼓励孩子积极地思考,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孩子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补偿。当孩子因为自身的缺陷或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而不能达到目标时,可以通过加强另一方面的品质来补偿客观造成的挫折。例如,身体矮小瘦弱的孩子在体育方面可能难以取得好成绩,但是可能在其它方面有天赋或通过努力能达到另一方面的成功。这时,应引导孩子从挫折感中转移注意力,在另一方面取得成就感,以达到心理平衡。
5.合理宣泄。挫折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要引导幼儿通过合理的途径,把这种消极情绪宣泄出来,不要自我压抑,闷在心里,哭泣、大笑、运动、倾诉等都是宣泄的途径。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宣泄的方式要合理,也就是说,在宣泄时不要影响和伤害他人。
总之,幼儿挫折教育就是要围绕着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是知情行的统一。
二、幼儿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
1.利用现实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进行教育。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于挫折的思考和把握会比较成熟,因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容易接受、容易掌握。在这方面,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教育家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父母负有重要责任。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生存能力,学习走路时,很少由父母牵着手走,走不好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成人一般不去拉扶和安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要分担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父母便要求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于是在排除这些自然挫折的过程中,他们便进一步地独立和成熟起来。
2.主动创设一些挫折情境进行教育。主动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如远足、竞赛、劳动、严厉批评、提出难题让孩子解决等,能弥补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不足,因为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一旦突然遇到这些现实中未经历过的挫折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会使孩子陷入困境。主动创设挫折情境进行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日本进行了大量尝试。平时,日本学校常有目的地组织障碍性活动,如经常让学生赤脚在布满碎石瓦块的地上走,冬天让学生穿着单衣在雪地里锻炼等。日本有关方面还建立森林之家、自然教室,实行“山村留学制度”等,定期让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生活,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近年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进行教育在我国也有不少尝试,但仍面临着科学化和制度化的问题。在进行这种挫折教育时要注意活动的内容、时间,以及活动方式等都要适合幼儿的体力、智力及心理特点,不能活动量过大、要求过高、时间过长,否则会影响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方法
1.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认知上,正确理解挫折,懂得挫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在情感上,充分体验挫折,消除对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为上,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正确的反应方式。通过知、情、行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使幼儿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2.开展挫折游戏与竞赛。挫折教育课程应与游戏、竞赛等方式结合起来,因为游戏和竞赛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开展挫折游戏和竞赛的过程中容易让孩子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时,有计划地安排孩子分别扮演人际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老师辅以口头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开展渗透教育。除了专门课程和游戏竞赛之外,还要把挫折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科教学之中,语言、算术、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都蕴涵着丰富的挫折教育因素,要善于发掘、运用。
4.给予孩子适当的“劣性刺激”。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可适当地利用一些现实情境给孩子以“劣性刺激”。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如饥饿、劳累、困难、批评、惩罚等。适当地拒绝给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感受饥饿,对经常获得表扬的孩子不失时机地给予批评,都能使幼儿体验到许多事情并非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倾向,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性。但要注意“劣性刺激”的安排要恰当,要适时,例如孩子在进行某些创造性的尝试时,若成人给予负面刺激可能会挫伤儿童尝试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家庭、幼儿园和社会要联合起来,相互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
三、幼儿挫折教育的课程设计实例
当挫折来临时
设计者:周金梅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了解挫折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承受力。
2.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
活动准备
精美食品5份,15份交换卡。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听一听,想一想
老师讲一则小故事:《小明真的成功了》
小明平时画画非常认真,画得很好,经常受到老师和同伴的表扬。“六一”快到了,幼儿园准备举办一次画展,让小朋友每个人都画一幅画交上来。小明也很认真地画了。但画展中,小明的画却落选了。而平时比他差的小朋友却选上了。小明心理非常难过,忍不住哭了,哭过之后,他就去问老师:“为什么我的画没有选上呢?”老师告诉他,因为观察不仔细,他的画出了一个错误。于是,小明知错就改,平时画画更加用心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举行第二次画展时,小明的画得了全园第一名。
小朋友们听完这则故事后,想一想小明刚开始是怎样想的?后来他又是怎样去做的?结果怎样了?你觉得小明这样做对不对?
2.基本部分:玩一玩,想一想
组织幼儿玩“寻找粮食交换卡”的游戏。提出游戏规则:
(1)限时5分钟,在活动室内四处寻找事先藏好的“粮食交换卡”。
(2)粮食交换卡有三种颜色, 只有拿到绿色卡的才能到粮管处换取粮食(精美食品)。
(3)对没有找到绿色卡的幼儿给予引导, 例如:“你们现在没有找到绿卡,心里一定很不开心,这就是一种挫折。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从小明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遇到挫折时,应不怕困难,争取今后的胜利。”鼓励幼儿重新寻找,争取成功。
3.结束部分
总结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不被困难和挫折吓倒,勇敢地面对。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个胜利者。
分析和点评
此活动设置的挫折强度适合幼儿水平,“寻找粮食交换卡”的游戏不仅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且易于操作。在开始部分运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对什么是挫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基本部分,通过游戏,让幼儿切身感受到挫折,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幼儿把当前的挫折与小明的故事结合起来,学会运用相应的策略战胜挫折。在结束部分,通过总结,增强幼儿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从认识挫折→体验挫折→战胜挫折,符合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
活动不足在于挫折情境的设计中,“困难”不够突出,找到交换卡的孩子并不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才找到的,因此,教育孩子“不怕困难,继续寻找”就显得有点牵强。同时,寻找交换卡本身就是一个令孩子很开心的过程,这种开心冲淡了对挫折的体验。
另外,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和基本部分两个环节未能紧密结合,小明经受的挫折和幼儿在游戏中的挫折相差较远,使幼儿在心理上较难将两者结合起来,所以,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挫折时不太容易从小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从而削弱了开始部分的“预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