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安金杰[1]2001年在《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我国利用有线电视等手段进行远程教学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远程教育思想和远程教学方法的形成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的迅速形成和广泛利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一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新兴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利补充,因此教学改革呼唤远程教育。另一方面,远程教育也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 实现远程教育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目的是从学校远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传统学校教学的特点,构建一种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可以把位于学校主控中心教学节目源的教学内容传送到各种教学节点上,同时教学节点的教学情况也可以回传到主控中心,双方可以实现双向控制教学节目的播放,实现具有远程概念的双向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和教学观摩等功能。在具体实现方面,采用“多网合一”和“一线通”的设计思想。利用一根双绞线作为传输通道,主控中心使用智能控制服务器和节目源控制器等设备可以提供传输接口和实现节目源的切换调用功能。教学节点上安装智能终端控制器、电视机和CCD摄像机等,实现接收和返回教学信息。系统设计目标是实现具有功能多样和经济实用性强的远程教学系统。为了进一步发挥系统的效用,实现更大意义上的远程教学功能,本文又采用服务器代理方式,对Internet以及卫星通信方面的网络接入问题进行了设计与研究。在目前对本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价值。 将学校各种教学微机组成小型局域LAN,同时开发DE_MIS(Distance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是本文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提高学校的传统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的管理水平。为此,系统采用Windows NT作为网络操作系统,Client/Server体系结构作为系统操作平台,前端应用程序用Visual Basic编制,后端数据库服务器系统用SQL Server来搭建,构成管理模式规范、功能实用的DE_MIS系统。 本文最后对全部工作做了总结、评述和进一步探讨,目标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设计清晰、运行可靠、操作简便且具有较高实用性和系统安全性的系统,最终能够较好地解决学校教学管理和远程教学等问题。

梁艳[2]2015年在《一种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远程教育下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极大的满足师生在校学习、交流、应用的需要。由此,本文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采用Browser/Server叁层体系结构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功能多样、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

余朝文[3]2007年在《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我国普及和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成人教育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然而,目前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1)有效资源匮乏不共享;(2)资源利用低效不能产生应有价值;(3)资源建设不平衡且质量不高;(4)资源类型单调非立体;(5)资源建设不规范。等等。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并进行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开发的研究。本文主要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对国内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作了分析研究,然后对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1)“人”、“物”、“环境”教学资源立体化;(2)网络资源“网格”立体化;(3)教、学方式“立体化”;(4)评价方式“立体化”。界定了“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和系统结构。第二章主要是对我国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设计了叁份调查问卷,分别是“社区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在广泛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分析和数据统计后,对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进行现状比较、现状原因及特点分析。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提出了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重点是对“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及“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设方案,分为六个模块:“人力资源”、“网络人文环境”、“教学包”、“教学素材库”、“专题(专业)网站建设”、“图书信息”等。在“人力资源”模块中重点建设“个人知识管理”、“网络人文环境”模块中重点建设“网络交互平台”,等等。第四章是根据笔者提出的“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以“广西教育学院立体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个案进行分析,进行了系统特点分析、系统框架结构设计与实践、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代码和系统应用分析。第五章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给出结论,找到不足,提出研究展望。本文对立体化教学资源概念进行了比较、界定,形成自己的概念模式,提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案,并结合所做的研究设计开发了广西教育学院立体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实践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研究,形成了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程敏[4]2007年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进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高等教育领域,众多研究者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针对与此,本课题结合常州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分析了系统开发的背景和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发展现状,对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设计思路和实现手段。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通过分析常州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管理的特点和校园管理信息流,归纳出该校校园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并根据工作流程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基于对用户需求分析的理解得到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校园网的全面信息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对当前网站开发中常用的各种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问题的特点,决定采用B/S模式,以ASP.net作为前端开发工具,客户端运行平台是WINDOWS9X/ME/2000等系列操作系统。同时,作者在设计中采用了SOL Server 2000数据库平台来管理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安全存储和远程访问。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基于Web的发布方式来传达信息,使得师生获悉的信息量有滞后性,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了SMS技术的应用,并开发了基于SMS技术的校园短信服务子系统。将SMS技术集成到校园管理系统中,适合电视大学“师生分散,管理困难”的特点。同时基于IPv6技术是电视大学校园管理系统的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本论文在深入分析了IPv6协议的特性的基础上,从组播、QoS机制、网络适应性等方面对基于IPv6的数字化校园网络架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展望。该系统的建设扩充了常州广播电视大学传统校园的功能,为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孔凡士[5]2003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与收益,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决策程序,指导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提高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本文综合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成果,以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信息学和模糊数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初步构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政策框架,着重从投资决策、管理决策和评估指标体系叁个方面,论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运作。 全文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界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探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容、特征、任务和途径,从建构主义、信息悖论、福利经济学等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剖析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2)高等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3)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决策分析。分析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性,重点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投资的“成本—收益”;运用DEA模型对高校计算机网建设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运用博弈论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资源使用和共享问题进行博弈分析。 (4)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政府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政府的职责范围是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和体制改革等,资源共享、信息素养和管理水平等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5)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理论与实证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和经济管理理论等,研究数字化校园的内容与特征、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完整体系;通过对河南省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比较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6)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评析国外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特点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际评估资料,运用模型运算,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处于初始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问题是组织管理体制不畅,缺乏多元化有效投入机制,高等教育信息资源没有合理配置,共享效益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安全意识差,管理水平低。为此,必须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投资建设应该进行成本和效益核算,并考虑建设投资的多种因素;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政府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应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运用调查统计积累资料,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

杨鹏鹏[6]2008年在《远程教学系统在党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中央2003年4月份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议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扩大干部培训规模,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培养跨世纪领导人才,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党校教研队伍是党校干部教育的一线战斗部队,为了完成干部教育任务,不仅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精干的教学管理指挥部门,还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的装备部门。作为一位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骨干教师,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现代远程教学在党员干部培训中的优越性,但因党校系统远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基层党校,由于多种原因,比如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从理论和技术角度对远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还不到位、不成熟,因而也导致应用中的局限性。在此,以近年来本校的远程教学建设应用和发展为例,对党校远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作一浅略探讨。其目的是提出多媒体远程课堂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校园网建构方案,建立“天地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学系统,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基层党校的教学改革,为党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远程教育的基层应用和党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点借鉴作用。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支持下的第叁代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党校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类型,远程教育利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轻松的建立起合乎成人学习特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性,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才能达到远程教育培养党校学员创新精神和提高能力素质的目标。其次,从技术方面,通过分析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系统的网络结构、硬件构成和软件系统,了解党校远程教学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寻找不足,遵循党校教育规律,以构建远程教学系统,实现全国党校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研究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如流媒体技术、VOD技术的理论和特点,分析了多媒体远程课堂特点,探讨了流媒体技术支持下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建设的可能性。最后,在具体应用研究中,分析了中央党校远程教学九年来在党校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表明深入开发远程教学应用领域的迫切需要。以我校远程教学系统为例,论述了采用数据库、流媒体技术和IP组播技术相结合,能够较好地解决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中传输问题,克服了传统文件下载传输方式的不足,实现了视频节目的实时流式传输,满足了学校师生通过软件检索视频节目信息、点播视频节目和实时收看所点播视频节目的需要,以及学员点播教学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需求,实现了由卫星数据接收系统接收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在局域网上发布、网络信息和教学课件资源以数字化模式进入到每个教室、开展多媒体远程课堂教学、高效率地共享资源、天地网合一的完善校园网系统。市县党校可以参照该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根据各自的情况建设多媒体远程系统实施教学,从而实现党校远程教学的最优化。网上党校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更加开放的,双向交流更充分的,能够面向个人用户提供自主学习、面向区县党校提供资源共享的系统。针对研究结论中交互性不高、学习支助服务系统较陈旧的弱点,作为党校远程网络的进一步应用,将继续建设“网上党校”远程教学系统,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理念。总之,对于各级党校来说,远程教学建设既是一个新的事物、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同时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地方党校对远程教学建设工作的态度和行动都是非常积极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要共同努力,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办好远程教学,真正使远程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翁朱华[7]2013年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作为现代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教育,在过去相对很短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进入21世纪的最近十多年间,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的指引之下,开启了从传统远程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变的历史新篇章。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起步很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规模与质量、外延与内涵之间的矛盾。这其中,我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又是核心矛盾之一。本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角色要求,中国远程教育教师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应对这些角色要求,又如何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这些要求?本论文希望基于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视角,考察中外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规定性要求,再结合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远程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进而为我们探讨教师应对这些挑战所要担当的角色和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增进这些素养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1)通过基于文献梳理的国际比较,考察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和远程教育内在特殊性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规定性要求。(2)基于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访谈,考察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此明晰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路向对教师的角色期待。(3)通过梳理近年中外远程教育理论界有关教师角色和素养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分析框架。然后,基于这个“理想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我国目前远程教育教师在现实中所担当的角色如何发挥职能、专业素养是何状态,与理想的角色和素养要求还存在哪些距离。(4)以实证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的成效,尝试揭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无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看,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角色适应的惯性和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和适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远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远程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特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远程性”,它相当程度地决定了远程教育中的教学结构和师生交互方式。正是远程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依托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教学“远程性”,改变了传统的基于集体的面授教育中以教为中心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也在渐趋分化的基础上走向清晰。当现代高等教育的追求逐渐转化为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多元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时,远程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师生交互中,做出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变革,承担新的角色。本文基于中外远程教育界有影响的58位学者的书面访谈和我国11位远程教育专家的会议座谈,揭示出远程教育未来发展要求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转换最核心的部分应该包括:教师从知识权威变为具有共享意识的知识资本的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的促进者。这些角色期望,毕竟主要是基于远程教育发展愿景的理想。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承担这样的角色转换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还有待获得实证的数据予以说明。在综合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梳理了远程教育界近年对教师角色和素养的讨论,并归纳了指向未来的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模型。这个角色模型包括以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角色、以教学交互为核心的教师角色、支持性与发展性角色;并以此角色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支持性素养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20项的教师素养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自编问卷和访谈,以上海开放大学为个案,以该机构全体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素养状态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以责任心为代表的情意素养既是教师认为最重要的素养,也是他们最为满意的素养,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反映了我国开放远程教育在实践中的艰难;教师需求最为迫切的素养集中于与网络教育密切相关的技能素养领域;学科知识既是远程教育教师最为满意的素养之一,同时又时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的素养之一,这种态度,反映了远程教育教师身份认同面临的困境。总体而言,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在适应和担当面向未来的教师角色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如何提升远程教育教师的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型角色,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如何提高教师素养,或远程教育教师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外远程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比较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素养提升途径和国外叁所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澳大利亚TAFE不同的教师发展模式,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启示:基于校本的培训系统的建设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大方向,而其中,在线模式是未来的一个普遍趋势;教师发展应该在一种系统观念下组织实施,而不是单一地针对“技术发展”或“个人发展”而实施;针对和围绕具体实践问题或情境开展教师发展活动,更有可能确保实效。最后,论文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及未来发展方向、远程教学的专业性、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素养及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提出了建议。我国关注远程教育教师问题,在时间上相对较晚,相关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结合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远程教育的具体实践特征提出建议的,又相对更少。本研究不敢说能填补空白,但确是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远程教育系统的全体专任教师为样本,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背景和概念框架之下开展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和结论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我国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路向。

江婕[8]2015年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教学信息化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保障下,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障碍问题依旧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及方法,对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问题展开研究,拓宽了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为教学信息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式,文章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影响因素及主要问题提出。文章分别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五个方面总结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内涵及系统结构;确定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六类影响因素,它们分别是:政策因素、资金因素、人力因素(管理队伍水平、技术服务队伍保障能力、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硬件环境因素(校园网络环境、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资源因素(软件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因素(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效果、网络辅助教学效果);指出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它们分别是:资金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均衡,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设备出现故障次数较多,“软硬失衡”“重硬轻软”现象一直存在,多媒体课堂重视教学互动的课程数比例少,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质量低,教学信息化水平整体发展缓慢。(2)信息化教学效果及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调查评价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发展必须以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为核心,实现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本文在分析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及网络(辅助)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上,借助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及网络(辅助)教学效果展开调查及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及问题提出建议。同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展开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及分析,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出建议。以上内容均为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的构建、仿真方程的建立以及对策的提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分析依据和数据来源。(3)运用逐树仿真检验建模法,针对系统发展中的八个主要问题,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并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文章针对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运用逐树仿真检验建模法,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在逐树仿真检验建树过程中,依据系统动态变化及系统发展与水平提升过程中的制约问题,针对性地设立了不同入树的调控参数及其变化范围。在逐树建模仿真方程建立过程中,实现了多种仿真方程建立方法的有效结合。在逐树仿真检验时,取各调控参数区间范围的下限值进行仿真检验,验证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此流位流率系流率基本入树仿真模型与流位流率系流图模型等价。(4)运用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关键因果链逐反馈环作用分析、反馈环极性转移分析叁结合反馈环分析法,分析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发展缓慢的原因,生成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系统复杂性主要来源于系统的复杂反馈结构,系统动力学是刻画系统反馈结构和行为的科学。文章通过对高校教学信息化复杂系统的反馈环结构进行分析,生成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具体研究内容为: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强简化流率基本入树模型,运用枝向量行列式算法进行反馈环计算,并运用关键因果链逐反馈环作用分析以及反馈环极性转移分析方法,对全部(18条)反馈环进行结构、极性、关键因果链分析及分类(包括5条极性转移反馈环),生成7大类共15条关键因果链,根据全部关键作用因果链揭示的主要问题,生成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5)运用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法,进行对策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验证七条对策的正确性。文章七条对策的提出是为了消除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制约,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中,14个调控参数的设立同样也是为了刻画系统动态变化以及系统发展与水平提升过程中的制约问题。因此14个调控参数与七条对策的内涵密切相关。故可通过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法进行对策未来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具体研究内容为:在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率基本入树仿真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入树仿真模型调控参数集合;根据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确定对策实施的最满意与最不满意调控参数组合、固定资产和软件资源逐增与重点投入条件参数组合,通过对四种调控参数组合方案的仿真实验对比分析,进行对策未来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验证七条对策的正确性,并以南昌大学为例,对部分对策的应用及成效进行分析。综上,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六类影响因素以及八大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由九棵流率基本入树构成的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通过对系统复杂反馈结构的分析,生成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依据七条对策的内容,确定四种对策实施的调控参数组合方案,并运用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法进行对策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验证七条对策的正确性。本研究能为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管理对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扩大了“逐树仿真检验建模法”新方法的内涵,使用了叁种新反馈环分析方法生成对策和多种仿真方程建立方法的综合研究,并将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应用于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实现了方法创新、综合创新、应用创新。

参考文献:

[1]. 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安金杰. 西北工业大学. 2001

[2]. 一种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J]. 梁艳. 电子测试. 2015

[3]. 基于网络成人教育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D]. 余朝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实现[D]. 程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孔凡士.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6]. 远程教学系统在党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杨鹏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7].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 翁朱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D]. 江婕. 南昌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基于远程教育的校园多媒体综合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