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不足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论文,对策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以其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生活联系密切、自主性强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不少学校纷纷开设研究性课程,许多老师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笔者认为,当前研究性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这样说,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凑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二、忽视群体的参与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一般由3~6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地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部分同学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的各种乐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三、忽视教材的研究价值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课题来源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几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大概是受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影响,学生往往较少从课内、从教材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多的是对学生提供的课题进行论证,也很少关注教材中的一些极富研究价值的课题。虽然一些来自社会生活的课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由于研究者(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而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教师的辅导,具备了继续研究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此,教材的研究价值不能忽视。
四、忽视学科教学的阵地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时下,有少数学校、少数人把研究性学习狭义地理解为做课题、搞活动、写论文,要求学生人人有课题,个个写论文,认为没有课题,就不是研究性学习,就不符合教改的趋势。这是把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极端片面的、错误的。做课题、写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决不是全部。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的学习中。无论是哪门学科,在课堂上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在应试教育尚未完全退出教育的舞台,考试仍然是作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径这一特定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策略,即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忽视成果的全面评价
研究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培养,与一般意义的科学研究大相径庭,它不在乎成果的大小,并不看重科研上的突破,而在乎学生一点一滴,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在不同阶段,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各不相同。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具体表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况;在研究性学习的中期表现为学生围绕课题,搜集、处理信息,开展探究以及相互协作等内容;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也可以是一本探究日记、一项活动设计方案。应该说,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评价时,不能忽视这一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用对学生写作论文的评价代替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的评价,而且这种情况较普遍存在,这无疑是片面的,不公正的,不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上述所举各种情况都是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一、积极介入,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反映形式。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教材中蕴涵丰富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以高中《语文》第四册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与课文相匹配的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比较研究。如教学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通过比较,深刻领悟作品中同一时代两位女性的形象美、人格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其次,采用新观点、新观念指导学生重新解读课文。如《项链》,传统的观念认为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等落后思想充塞了她的灵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地思考,玛蒂尔德身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些我们今天还在继承和弘扬的美德,从而从新的角度全面审视玛蒂尔德的美学意义。第三,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再创作。如教学《祝福》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把握祥林嫂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作类似“祥林嫂之死”等的文章。教学《守财奴》,指导学生把课文材料重新组合,改编成课本剧等等。总之,教材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三、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可探索其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读课文(可依据体载采取不同的通读法,如戏剧采用表演的形式,小说采用电影、幻灯的形式等)→确立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如小说可扣住人物的形象、环境、语言和主题作研究)→研究学习(先要求学生制定学习方案,然后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成果展示(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总结评价→课后延伸。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探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统一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以“法官”的身份,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是引导课后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
四、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锤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十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为方便操作,评价可由基本学分与奖励学分两部分构成。基本学分是课程管理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凡参加课程学习,缺课时数没有超出总课时1/4的,学习态度较认真,并能完成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均能得到该课程的基本学分。奖励学分,是课程过程性与成果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凡在完成课程基本要求中,其成果有创新意识,且创新能力较强的,或成果虽不突出,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认真、主动,表现较为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应获得一定的奖励学分。基本学分与奖励学分的认定以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议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品质,从而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标签:研究性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