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角洲顶点城市的探讨_三角洲论文

三角洲顶点城市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顶点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经济类型,由于人类生活、交通等活动的亲水性,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域经济曾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中国的黄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等,都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近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海运的兴盛,使得沿海港口迅速繁荣以及后来现代交通工具及网络快速发展,而内河流域经济逐渐衰落。目前,各大河流域出海口的三角洲区域大都成长为现代文明的积聚地,流域经济往往仰赖三角洲的拉动,方得以保持持续的发展。在许多国家,三角洲显然成为了经济的增长极。

在这一背景下,将三角洲作为一个经济区进行城市体系、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虽然突破了行政的界限,将三角洲这一自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单元讨论其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但极少有将三角洲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研究。不可否认,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取决于其特有的水网密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等优势自然因素,该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是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的。在江、河进入下游时,由于地势低平,河流分汊,从而使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洲。我们发现,在三角洲的顶点区域,通常会产生高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同时,这一现象在许多三角洲广泛存在。因此,文章依据三角洲形成的自然背景,将此类城市称为“顶点城市”。顶点城市在三角洲及流域空间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区位特征,它与位于三角洲底端出海口的港口城市构成典型的双核结构,成为该区域强有力的经济发展轴线。

2 顶点城市的产生背景

2.1 三角洲的顶点

当河流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往往由单一河道分化为众多的分流河道,挟沙水流通过分、合、再分反复交替,纵横交错于三角洲表面,呈分流的形式向外输移泥沙,然后通过往往不止一个出口,进入到受水域。因此,三角洲均有一个顶点,系指三角洲网中各河段的端点或连结点的总和,也可将其称为顶水点。三角洲分流河网分为3种类型:分流型、复合型和分汊河道型,然而,相同的是它们均有一个顶点。根据河网空间结构特征,三角洲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图1)[1]:(1)分流型三角洲。该类型是指单一河道进入三角洲以后,未经汇流,直接进入受水域的一种情形。(2)复合型三角洲。该类型为分流、合流河道联结而成的一种河网类型。(3)分汊河道型三角洲。这类河道网的结构与分汊河道十分相似,两者均由单一河道分成若干汊道,而后又汇合成单一河道。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三角洲都有一个顶点。

2.2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产生

为保持行政单元的整体性,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在通常情况下要大于地貌学或沉积学上所判定的实际范围。因此,将顶点的概念引用于经济地理意义的三角洲中,顶点就是包括自然顶点在内的一个区域,我们将其称为三角洲经济顶点区域。由于江河至此分流入海,因此,该区域便具有扼控三角洲各支流、同时联系流域腹地的航运枢纽优势,由此产生顶点城市。在交通优势以及三角洲广阔腹地的支撑下,顶点城市逐渐壮大、繁荣。现代运输系统介入后,顶点城市往往会演变成为三角洲经济区内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交通枢纽。

3 实证分析

3.1 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

3.1.1 长江三角洲自然背景。长江三角洲是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长江泥沙充填古河口水域而成的陆地。据钻孔资料,在距今5000~6000年时,长江河口在镇江—扬州一带,这里就是长江三角洲的顶点。由此向东,三角洲呈狭长的扇状平原,北面约以扬州—泰安—海安—吕四为界,南面约以江阴—太仓—松江为界,这是沉积学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范围。在地貌学上,陆上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包括江苏省的苏锡常平原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主要是以太湖为中心,面积约4万km[2]。直到西汉(据今2000年左右),长江河口仍在扬州、镇江附近,是一个形状大致与今杭州湾相似的喇叭形三角湾,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km,海潮可以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的“广陵潮”,今扬州以南瓜州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唐代中期(公元8世纪)以后,长江流域大量人口迁入,开发强度增大,长江泥沙增多,促使长江口堆积迅速,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形状。

南京的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在地貌和沉积上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并不相同[2]。然而,从经济地理角度而言,南京不仅是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而且还取代了镇江、扬州2个市,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城市。

3.1.2 南京的顶点区位特征。南京与处于自然顶点的扬州和镇江组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顶点区域,与后两者经历了历史时期漫长的竞争之后,南京才成为长江三角洲举足轻重的区域中心城市,确立了经济地理顶点的位置。南京、镇江和扬州均因军事用途而建城于春秋战国时期,起初3个市的发展水平相当,后来城市的军事功能减弱,这一区域内历代国都或行政治所的设立及更改就成为决定城市兴衰过程的主要原因在汉末三国时期南京作为吴国的国都得到发展,而后东晋、南唐曾定都于此。明朝是我国封建王朝中唯一以南方为基地北上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王朝,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今南京)为国都,南京一跃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作为京城,保留皇宫、六部,称为留都。随后,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也曾在南京定都。虽然各朝在南京建都时间并不长久,但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地位无疑确定了南京作为江南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且取代扬州和镇江占据了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的优势经济区位。

如今,虽然南京、扬州和镇江一带已经不是长江河口所在地,此地曾经的繁荣也已经被后来崛起的上海所掩盖。然而,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区位特征却成为其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有利条件,而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通信方面。南京处于长江三角洲与内陆地区交流合作的门户位置,是我国东南地区江海、江河、水陆交通枢纽,也是我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5种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还是全国八大邮电通讯枢纽之一。京沪高速铁路和长江三角洲高速铁路网的规划均以南京为重要枢纽,将必然会强化南京顶点城市的地位。

3.2 珠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广州

3.2.1 珠江三角洲自然背景。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从地形上呈明显三角洲放射状水系表示出来的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所成的复合三角洲,以三水为顶点。广义的珠江三角洲把古代潮水到达和河道开始呈放射状分汊的地区都包括进来,顶点在高要、清远、惠阳附近。它是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其形成历史短、沉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与长江三角洲相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要比自然意义上的三角洲更广,包括了三角洲边缘的丘陵和山地[2]。珠江水系不同于长江、黄河的最大特征是复合水系,西江、北江和东江水系汇合于三角洲区,使广州成为“三江汇总”之地。三江水系汇集后合称为珠江,通过八大口门注入南海。

3.2.2 广州的顶点区位特征。广州处于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影响所形成的溺谷湾地带,占据地利,海港与河港兼备,以港兴市,成为珠三角经济区的顶点城市。其所在地正是三江汇总和三角洲八门出海的枢纽位置,内河运输网四通八达,东可抵粤东潮汕、福建等地;往西溯流珠江,能深入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北部有北江直通大庾岭下,越岭即可至江西南昌;南部是珠江的出海口,与东南亚国家遥遥相对,为南中国门户。

自秦汉以来,广州港便开辟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航线,此后,其作为对外贸易港,经久不衰,尤以唐宋两代最盛。唐代大庾岭开通,广州港腹地扩大,与长江中下游和闽浙等地的联系更为密切、便捷,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大港和重要都会。虽然,广州港贸易也曾在汉武帝时期和元代为西卷、龙编和泉州等超过,但是其海外贸易第一大港的地位已不可动摇,尤其是唐宋两代的经济飞跃以及明清海禁时作为唯一口岸的特殊地位,推动了广州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珠江三角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3]。

华南交通枢纽位置的日益提升将会使广州作为珠三角顶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未来的广州环城高速、珠三角二环高速和珠三角外环高速将形成3个环,而广清高速、京珠高速等9条高速路将以放射线的形状从中心向周围延伸;加之城际快速铁路,将以广州为中心把穗港澳3个都市圈连在一起,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络将全面形成。在海上,广州市的立足点在南沙集装箱深水海港,直接参与全球现代海洋型经济。同时,广州新国际机场已经投入运营,是国内规模最大、功能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际机场,并且是三大枢纽机场之一。

3.3 韩江三角洲顶点城市——潮州

3.3.1 韩江三角洲自然背景。韩江干流上游梅江,发源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七星岭,自西南向东北流至大埔县的三河坝与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木马山的汀江汇合后,始称韩江。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流,流域包括广东、福建2个省2000多万人口。广义的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潮州以下、榕江揭阳以下、练江普宁以下的平原,即通常所谓的潮汕平原,面积约2600km[2]。狭义的韩江三角洲是指以潮州为顶点,由韩江的汊流——北溪、东溪、西溪堆积而成的平原,面积915.08km[2],居我国第6位[4]。

3.3.2 潮州的顶点区位特征。潮州地处韩江三角洲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韩江流至潮州附近开始分汊为北溪、东溪、西溪,各溪再度分汊,构成典型的放射状网河系统。潮州自东晋六年设立海阳县以来,一直是历代郡、州、路、府所在地,隋代以来就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有韩江作为联系各地的交通网络,潮州港自古就是韩江航运的枢纽。潮州是闽西、赣南、兴梅等地矿产、木材、农副产品外销的中转站,一部分外地商品也由汕头运至潮州后转驳小货轮内运[4] 如今,虽然在港口经济的冲击下,潮汕平原逐渐被珠江三角洲抛在了后面,但是精明能干、开拓创新的潮州人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发展特色产业,保持了潮州在韩江流域和粤东地区不可替代的中心城市地位。因此,潮州不仅是韩江三角洲的自然顶点,也是其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顶点城市。

4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顶点城市

4.1 顶点城市的广泛存在

文章所述的三角洲顶点城市是经济地理意义上在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中处于顶点区位的城市。除前述实例外,对国内外一些著名三角洲经济区的分析表明,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在水运发达、航道对城市选址及区域城市体系构建曾起到重大作用的三角洲地区。例如,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14km处的开罗不仅是区域中心城市,而且是埃及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样处于顶点位置的是柬埔寨首都金边,它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前江与后江的分流点,是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巴基斯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则是印度河三角洲的顶点城市,印度河至此分支入海,形成面积8万km[2]的三角洲。河流入湖形成的三角洲也同样会产生顶点城市,例如,赣江至南昌后,除赣江主通道外,还另外分出3条支线进入鄱阳湖,分别称为东线、中线和北线,从而使南昌形成多线路汇聚的赣江三角洲顶点城市。

4.2 顶点城市的区位特征

首先,历史时期,顶点城市曾经处于河流入海的河口位置附近,航运便利,由港而兴。三角洲逐渐沉积形成,在此过程中顶点城市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河口港逐渐成为三角洲顶端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次,三角洲顶点城市的经济意义更多体现在其交通枢纽的位置上。在现代三角洲中,顶点城市处于进入三角洲的门户位置,成为三角洲经济区与广大腹地进行交流的必经之地及集疏运中心,这一位置使顶点城市即使在不具备海港优势的今天仍能够保持三角洲区域中心地位。再次,由上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分析可以得出,三角洲的自然顶点不一定会产生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顶点城市,而是在顶点区域内通过竞争而产生。南京和广州均不是位于自然顶点,但却分别是所在三角洲经济区的顶点城市。

4.3 顶点城市与双核结构模式

自1998年在皖赣地区发现双核结构现象以来[5],我们已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证实了该现象在我国沿海、沿江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存在。在此基础上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发展了概念模型和数理模型,提出了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行使门户港城职能的重要港口城市所构成的区域双核结构模式[6,7]。上述研究表明,双核结构模式是普遍存在于流域经济中的一种空间结构模式。作为河流的下游入海处,三角洲范围内的双核结构模式更为典型,顶点城市与位于三角洲边缘的港口城市组成典型的双核结构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轴线。例如,长江三角洲的南京与上海,韩江三角洲的潮州与汕头。在珠江三角洲,由于地处溺谷湾地带,且珠江水系来沙量少,潮波作用强烈,因此,广州市并没有在三角洲演化过程中远离出海口,至今仍具有河港兼海港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广州与香港构成了典型的双核结构。由上所述,在双核结构中,三角洲顶点城市是一类处于独特区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并且在海港经济发展的今天,此类城市与港口城市的主次地位已经或正在发生着转化。

5 顶点城市研究的应用前景

5.1 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顶点城市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三角洲顶端交通枢纽的位置上,顶点城市与港口城市所组成的双核结构是推动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强大发展轴。陆大道先生指出,以密集的交通产业带为内涵的发展轴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犹如门轴转动带动整个门的转动一样[8]。譬如在长江三角洲,沪宁沿线各大小城镇以综合运输通道相互吸引,形成了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密集带。顶点城市这一概念有益于对点轴理论中的发展轴端点城市进行定位,同时也强化了三角洲双核结构模式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在这一意义上,顶点城市能够丰富点轴理论和双核结构理论,并促进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发展实践相结合。

5.2 顶点城市功能定位和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

在流域内,历史时期对水运的依赖使航道沿线客货流量较大。因此,铁路、公路建设多类似于水系特征,从上游至下游线路逐渐增多,顶点城市正是下游三角洲网络交通运输线路的汇聚点,成为流域内重要交通枢纽,流域越大,其地位越重要。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南京和杭州同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中心城市,在许多方面难分伯仲,但是,南京处于长三角经济顶点的区位使其比杭州更具优势。在整个长江流域中,南京也因此而不同于武汉、重庆等其他流域中心城市。在对顶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时,要充分发挥并体现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即以顶点城市为中心,在三角洲内构建放射状交通运输网络与物流中心城市。基于所在三角洲的增长极作用和顶点优势区位,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南京和广州将分别成为华东和华南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和全国性特大城市。而诸如韩江、赣江等较小流域内,潮州和南昌也将发展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发挥流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

5.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文章只是从现象层面对三角洲顶点城市进行了初步探讨,许多问题尚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求揭示:(1)不难发现,顶点城市也具有等级、层次和类型,然而考虑到流域等级、三角洲面积和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等多个方面,如何确定顶点城市的等级、层次和类型?(2)对三角洲的自然顶点和经济顶点的吻合度进行研究。(3)文章仅从历史演化及现状初步总结了顶点城市的产生发展,然而对于其形成机理还需作进一步分析,并试图通过定量建模来探索其形成区位及发展规律。(4)对顶点城市在流域和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独特地位进行深入探讨。

标签:;  ;  ;  ;  ;  ;  

关于三角洲顶点城市的探讨_三角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