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征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01)02-0106-06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2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所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七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六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中山、江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八市。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根据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路径,可概括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1)在资本来源上,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依靠贷款;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依靠外来投资。(2)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上,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集体产权为主,以乡镇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而珠江三角州地区以外方产权为主,以三资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3)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的关系上,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化程度则相对较高。(4)在产业的外向度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以区际贸易为主的内缘型发展道路;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度一直较高。上述四方面特征的区别,最明显的存在于两种模式形成的初期和中期,即90年代中期以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体制变迁,两种模式已经开始趋向融合,产权明晰化和经济外向化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市场化和民营化已逐渐成为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1]。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征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可在互利互惠前提下,充分发挥互补的优势,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现状特点和未来趋势三方面对这两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影响其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提出未来经济发展中既竞争又合作的可能性。
1 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比较
1.1 开发历史较早,但发展特点不同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早在春秋时期,长江三角洲已是吴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直到鸦片战争之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大中小城镇遍布,市场繁荣,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不过,由于明清时代的海禁,长江三角洲的手工业基本上都是为国内市场服务的。这与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手工业明显不同。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历史虽迟于长江三角洲,但其对外贸易早在唐宋年间已得到较快发展。广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商业空前繁荣,到了清朝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期间,广州又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商业活动更趋活跃,度过了经济发展史上一段比较鼎盛的时期[2]。
然而,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远离国内其他人口密集地区,又没有通往国内广大腹地的河流,商品运输费用很高,所以,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手工业却受到市场制约,规模一直不大。这与长江三角洲形成明显差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主要靠农业,但土地资源有限,大量农村劳动力下南洋打工。说明当时尽管有广州这个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它并没有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大居民的发展问题。
1.2 鸦片战争后,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而长江三角洲迅速崛起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失去了唯一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大量海外商船开始北上,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这使得广州面临着来自其他通商口岸的挑战。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成为远东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后,使得当时地处东南一隅,交通不便的广州出现了衰落,也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下降。与此同时,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和外国商人纷纷来到上海开办银行、投资工业,开发实业。近现代工业开始发展,上海迎来了一段民族经济全盛时期。上海的迅速崛起,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中地位迅速上升。
1.3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使沿海经济发展速度不快
从“一五”计划开始一直到1978年以前,由于沿海地区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没有安排较多重点工业项目,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缓慢,大多依靠地方政府提供的有限资金,建设了一批地方轻纺工业项目。因此,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个鱼米之乡,在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加快,特别是在70年代中后期,与国内其他进行了重点建设的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更显得落后了。但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严重缺乏矿产资源的地区,发展轻纺工业成为地方政府首选产业,加上轻纺工业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这为以后两地经济快速起飞打下了基础,充满极大的发展机遇。
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现实比较
2.1 改革开放给沿海带来新的生机,但两大三角洲发展差异明显
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两地都用自己在70年代形成的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的优势,迅速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尤其是乡镇工业乘着农村改革的大潮,很快实现了全面的启动。江苏、浙江、广东的经济开始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巨大推动力。
然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与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相比,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显得较为滞缓,在1984~1988年间,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提高了0.4和1.3个百分点,而广东省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有其内在基础不够稳固的因素,也与上海这个“龙头”发展缓慢有关,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由于当时江苏、浙江的轻工业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不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依靠工业原料及半成品的新型轻工业,所以,一旦当农产品产量下降,就对江、浙两省的工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当时江、浙的轻工业产品主要是面对国内市场,没有象产品大量出口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那样注意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当市场饱和时,难以拿出对应策略;再次,由于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上海受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80年代难以适应形势变化,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际发展大打折扣,1984年以后,长江三角洲作为一个整体,工业生产在全国的比重开始下降,1989~199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度过了一段十分困难的时期,直到浦东开发之后才重新恢复生机。
2.2 两大三角洲地区经济起飞的动因不同
紧靠香港这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幸运。在80年代,一条界线两边,一边人均工资每年只有500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折合仅330美元,另一边的人均工资每年30000港币,折合3870美元。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下,如此巨大的反差无疑会导致资本的大量输入和商品的大量输出,与香港之间一天至少可以打一个来回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员的往来是如此便利,以致于出现信息爆炸而最终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可以说,中国沿海其他任何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都没有珠江三角洲这么有利。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力度在福建以北的中国沿海是独一无二的,这将大大增强外国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在上海投资的积极性,对于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也有十分显著作用。上海的扩散作用,是长江三角洲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从1992年开始,苏南和浙北地区的经济开始了较快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接近,从某种程度上看,上海与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起点更高,更符合当代工业化的要求。
2.3 两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有不同的区域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表现出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苏南、浙北不少城市的人均GDP已与上海非常接近,尤其是上海至苏州、无锡的城市带已经成为一个后工业化阶段才会出现、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核心—边缘分异不明显的地区。这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扩散作用一度远远强于集聚作用的结果。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围郊县,而且存在着广州、深圳、珠海三城市“三足鼎立”的总体格局。进入90年代,工业化在珠三角范围内全面推进,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均衡发展趋势,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3]。但在产业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方面东西部有明显差别: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大中型企业,并且以本地资金为主外资为辅,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受到重视;东部地区多“三来一补”式的中小型企业,外资占很大比重,产品的国内市场尚待开拓。
从中心城市对周围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大中心城市,其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与广州基本相同。但由于行政区划界限的阻隔,上海难以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纳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资金,导致90年代初经济发展不如广州快。
3 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比较
3.1 21世纪两大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不同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上海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迅速的阶段。由于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起点较高,背后又有上海浦西面积广大的城市建成区及工业、商业和1000多万城市居民作依托,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外高桥新港区和沪杭、沪宁高速公路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工程的建成,也将为21世纪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只要今后的发展不遇到外来因素的干扰,拥有522km[2]土地、140万人口的浦东新区,在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赶上和超过327.5km[2]、120万人口的深圳经济特区是完全可能的[4]。
上海的重新崛起,已经引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呼应:沪宁和沪杭甬高速公路把长江三角洲一大批大中型城市与其经济中心上海紧密地连接起来。而在长江两岸和杭州湾南北一大批港口也在兴建。所有这些都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港口与腹地之间交通条件的便利,再加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加入WTO,长江三角洲主要工业产品出口将会有明显的扩大,从而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5,6]。
香港、澳门的回归,将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已将港澳作为自己最近、最大的主要商品和资金市场,与港澳经济逐渐一体化,并继续保持在开拓轻纺新产品和出口创汇方面的优势。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港澳制造业的主要加工基地,而港澳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和主要出口、转口地。目前,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正在进一步深化,逐步提高合作的层次,并朝着基础设施、金融证券、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3.2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在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组合等经济领域有着广泛和很强的优势,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特别是港澳回归后,应从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国际化竞争的新格局考虑,将香港资金雄厚、市场信息灵通,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力量雄厚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经济,以共同体形式参与国际竞争。
从发展趋势看,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将进一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移,从简单的生产要素互补向结构互补转移。如果要在世界市场上占稳一席之地,就必须向高科技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科研优势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优势相互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这对双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可以采用新技术更新传统产业;二是可以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并使之产业化;三是及时引进国际高科技产品,创新后出口;四是共同收集高科技信息,跟踪世界高科技动态;五是进行人才和技术流动,参与当地科技开发应用研究。
3.3 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经济竞争将是争夺市场范围的竞争
中国对外开放重心北移,从根本上说是与各沿海经济中心影响范围的大小密切相关的。在历史上,由于从上海可以乘船经长江到达长江中游和上游广大地区,所以使其与对内陆地区交通不便的广州相比处于优势。到了今天,形势有了变化,京广铁路已建成复线,京九铁路也已通车,广州到长江中游交通十分便利。再加上大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与广州之间的交通现在远比与上海的交通方便,这就使得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在经济竞争中暂时处于不利位置。但是,如果长江上的航运条件能够得到改善,或者在上海与武汉之间修建一条直线距离不足900km的铁路干线,形势可能会有大的改观。
随着全国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迫切,两三角洲之间的经济竞争将出现新的变化:争夺市场范围从国内转向国际,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进度和程度,都将对两大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两大三角洲在21世纪的竞争中很可能转变为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两个发动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带动和服务全国经济,进而在转变中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