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哲学与时代思潮——冯契哲学思想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思想论文,讨论会论文,思潮论文,哲学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11月8日至11日,“时代思潮的回顾与前瞻——冯契哲学思想讨论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学术月刊》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兹就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时代思潮的梳理与前瞻
有学者总结了贺麟对近现代哲学思潮所作的梳理、剖析工作,指出贺麟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时代思想的发展变迁、并将这段哲学史概括为实用主义思潮、辩证唯物论思潮、古典哲学思潮依次迭兴的历史过程,并认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外来学说的绍述不能代替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要推进中国哲学的新发展,必须走会通中西、综合创新的道路。
有学者强调,20年代“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可以说是做大问题与做小问题的争论。胡适倡导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际上是反对所有的“主义”,而不仅仅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一定意义上说,这场争论不是一场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争论,而是一场要不要主义的争论。这是纯粹在方法论层面展开的争论。
有学者接着说,所谓小问题与大问题的争论可以看作是学问家与思想家、多元论与一元论、经验派与理性派之间的争论。
有学者按顺序追述了近2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四场文化讨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及从中引发的主体性、主客体关系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其热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其中主要表现为四种思潮:(1)精神封闭论,(2)全盘西化论,(3)新儒学,(4)“西体中用”论);最后是关于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重建问题的讨论。他认为,纵观“文革”后中国文化的四次大讨论,其主题始终围绕人的问题和人的解放问题而展开。
另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陷入了空前广大和深刻的矛盾和危机之中,人类确实已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哲学已深深卷入其中,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市场经济与精神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全球化与本土化或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了争论。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向是:(1)应实现研究主题的转换,即转到对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和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2)对人的全面研究要走中西哲学结合的道路,一方面要从人的现代化、全球化的实践经验中去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要从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寻找思想理论资源;(3)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分别与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
二、哲学个性化的失落与重建
有学者指出,全国已有几百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内容却惊人地相似,这无疑是一种令人忧虑的哲学文化现象,因此,深入探讨哲学个性化问题,是总结本世纪中国哲学历程、前瞻下世纪哲学未来的关键性一环。他认为,哲学的个性化是指哲学的创造和发展总是通过哲学家个体作为主体的哲学创造活动而实现的,总是体现出哲学家的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哲学的性质及其思维决定哲学离不开个性化。20世纪中国哲学出现个性化失落现象,主要原因有:其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科学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重视哲学的普及胜过哲学的探索;苏联哲学的影响等。自70年代末以来,上述情况有所改观,哲学个性化的重建已有可能,并汇成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大主题。重建的主要方式有:一种是对过去岁月的思想史的搜寻;一种是通过对过去岁月的反省而向失落的个性回归;一种是对当代中国哲学作出新的创思,冯契哲学即是属于这一类有代表性的构想。
有学者提出补充,认为个性化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去把握,一是指语言的特色,这是形式层面的;一是指内容的原创性,这是实质层面的。
另有学者认为,个性化的哲学家首先应当是个性化的人,其次要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一种求实、宽容、自由的精神,要敢于冲破功名利禄之束缚,不为世俗所累。
有学者则指出,不论古今中外,哲学个性化是相当困难的,大多只是表面的个性化,或纸上谈兵而已。
有学者强调,哲学的个性化是可能的。哲学的本性即在于个性化,它并不在乎求得公开发表、轰动效应和政府关怀,媚俗、媚上的哲学,必然速朽。
有学者谈到,重建个性化的关键问题有:个性化如何可能;人工语言的使用,如何使个性化找到切入点;如何化解意识形态的权威;科学理性与哲学个性化的关系等等。
三、冯契智慧说的总体评价
有专家指出,冯契在40年代就深入思考王国维“可爱与可信”、金岳霖“玄学与科学”之难题,从中发现他们的思想矛盾,并概括为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以此展开自己一生的哲学追索,并在晚年写就《智慧说三篇》,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他指出,一个哲学家的一生,恐怕也就只能提出并解决一二个问题。这位专家并就冯契哲学提出了几个可供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德性自证和思辨综合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真善美三者有无主从关系;冯契心中是否也有哲学矛盾。这或许是我们进行新的哲学探索的起点。
有专家认为,冯契的智慧说贯串以下三方面课题,组合成他哲学的三重奏或三部曲,并且以第一、第二课题为经、以第三课题为纬:(1)冯契首先面临的课题是“古今中西之争”,深入到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检讨,此正是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走向所必须面临的课题。他将此与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了人们必须认真地去把握中国文化与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2)冯契为了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以及掌握人的理性本质与实践自我及社会的价值理想,建立起一个哲学架构,以探索人从认识世界到转化世界的活动过程,解决主客的统一和知行的统一问题;(3)只有基于此一哲学的架构,才能谈会通中西的必要以及如何去会通中西哲学与文化,冯契对此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与研究,他的思考不但为中国哲学开发出一条可行的道路,而且为未来的人类思想找寻到一个可期、可信和可爱的价值理想。总之,冯契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反思的智慧。这自然形成他哲学的辩证结构与内涵。
有学者认为,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总结和把握集中体现在“立”(哲学何为?)与“和”(哲学何往?)二字上,表现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使命感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情。冯契哲学则体现在“得”(哲学何能?)与“化”(哲学何用?)二字上,表现冯契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神圣使命感和关注性与天道合一的真诚美德。冯友兰哲学是内圣外王之学,冯契哲学则是平民智慧之学。
有学者强调,冯契是一位哲学史家,更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哲学史,其研究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更主要的是,他反对盲从,兼容百家,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这是哲学家最为珍贵的品质。
有学者指出,冯契的智慧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供进一步发展的方面有:知识能否提供人生意义的根据;如何面对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思潮的挑战,尤其是结构主义和生命哲学的挑战;如何消化现代新儒学。
也有学者认为,冯契的智慧说赋予实践以本体论意义,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知识和智慧、可信与可爱等世界性难题,从而打破苏联教科书体系。可以说,从龚自珍到冯契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史的一个逻辑圆圈。冯契哲学既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富有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四、冯契的转识成智思想
有学者分析了清华学派面对科学与玄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共同做法是划界,而冯契是用“转识成智”的方法加以解决。冯契第一个把“转识成智”提升为哲学根本问题,他解决此问题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主义、黑格尔思想和金岳霖思想。
有学者认为,冯契是把知识看成纯理论性的,以科学之知为代表,而把智慧看成实用方法性的和实践规范性的,以人生的价值需要为内涵。智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慧的普遍性,体现在所有人的价值需求上面;另一方面是智慧的特殊性,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上面。
有学者指出,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把认识过程视作从无知到知和从知识到智慧的两次飞跃,有说服力地解决了“转识成智”问题。这对列宁提出的认识是个辩证发展过程的观点,无疑是个重要的发展。
有学者强调,“转识成智”用法是一种比喻,借用佛教术语,“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对象的认识,“智”是对本体境界的体验。两者如何转换、如何统一是一个难题。冯契强调理性自觉、德性自证、思辨综合的思路,对此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有学者谈到,冯契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打通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隔阂,统一认知世界与评价世界,在逻辑上较好地解决了“转识成智”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供继续讨论,即转识成智的根据和条件。
有学者认为,冯契的转识成智思想推进了金岳霖的思想,但又提出两个问题: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理论,两者可否互补?转识成智,转智成识,两者可否互动?
五、冯契的平民化自由人格思想
有学者强调指出,冯契全身心地投入并实践他的哲学,真正做到为学与做人的统一。体现在他的学风、教风、文风中的人格风范、道德品行,永远值得我们思索、咀嚼。他不仅从理论上阐述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内涵,而且更主要的是在感性实际生活中践履这种理想人格。
有学者认为,在化有知到有智的辩证过程中,主体之知在创造了科学之真、道德之善和艺术之美的同时,体现了人的心性(人格)的自由。如果我们分别人的自由为内在自由(意志自由、精神自由、个性自由)与外在自由(生命自由与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自由),并探讨内外自由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即可注意到作为实现人的内在自由的价值能够导向人外在自由的实现,相反,外在自由的基本保障也是启发与维护内在自由与价值创造的重要机制,冯契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认识与表达。
有学者认为,平民化自由人格只是一种起码的人格,而不是理想人格,冯契把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想化了。自由作为终极关怀的逻辑起点是自洽的,不需再找别的根据。
有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不是要求培养全智全能的圣人,而是强调人作为普通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他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这并不妨碍他自由地发展其个性,成就其理想人格。所以,冯契提出的理想人格即平民化自由人格是可企及的、多样化的,特别是富有时代精神内涵的。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冯契哲学与金岳霖哲学的关系、冯契智慧说中的本体论问题、冯契的广义认识论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