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经济学)——关于我国制度变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年来论文,学术论文,制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化
一是金融机构的所有制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体系的产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只有允许较大的民营企业和外资银行参股才能建立和健全我们金融业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一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民营银行逐利本性很难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二是金融的经营体制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同时,也提出要探索适合国情的多种混业经营模式,如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综合经营模式等。一种观点认为,对多种混业金融机构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当予以重视。
三是汇率制度安排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由于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偏低,人民币汇率存在潜在升值的压力,特别是与美元的实际联系制可能会造成汇率的长期扭曲,因而主张改革汇率制度和人民币适当升值。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造成了外汇供求的扭曲,主张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本身潜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因而主张保持汇率稳定。
2.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一种观点主张开征社会保障税,其主要理由在于:(1)社会保障基金缴费越来越不稳定,逃避缴费现象严重,而开征社会保障税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2)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没有足够的力量征收缴费,而税务机关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约征收成本;(3)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税源基础。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之内不宜开征社会保障税,其理由是:(1)社会保障缴费性质上不同于政府财政的预算外收费,记入职工个人账户的缴费实质上是职工个人劳动收入;(2)近几年来社会保障基金征缴不力的重要原因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基金个人账户的管理上的权利边界并没有界定清楚,因而社会保障费改税也未必能降低征收难度;(3)目前,政府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来平衡开征社会保障税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改变。
3.现阶段我国制度变迁的方式选择
一种观点比较赞成渐进主义的改革方式,因为中国转轨经济成功也证实了渐进主义思路的合理性。他们对近期的我国一些地区的制度变迁,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仍属于内生自发演进范畴,因而主张在金融、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甚至官僚机构上都采取类似企业式的边际增量改革方式。
一种观点也持渐进主义态度,但是认为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我国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已经使得我们没有了以前那份闲适,因而此派学者强调了紧迫性,强调不再等待“自发”演化,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加快金融等领域的改革进程,实际上,CEPA的落实就是自主式渐进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种观点主张供给型和需求诱导型制度变迁的结合,此派认为,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有序的制度变迁,适当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应该能动地采取不同的方式,而不再留恋自发的需求诱导型的制度变迁,因为扩展秩序本身就具有自发和自觉两个动力,只有两种制度变迁的交替使用才能较好地避免制度供给跌入陷阱,促使社会秩序不断扩展。
4.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市场机制已经建立,一些修补工作可以由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己完成,特别是通过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因而不需要政府的过多介入;如“后市场改革”时期的企业制度改革就应更多地让市场自发进行,而至于国有企业依旧存在的产权不明晰问题也主要是需要约束行政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改革国有企业制度中的行政性层面;在金融领域,政府更多的是要放松民间资本和金融活动的空间,规范一系列的金融秩序。
一种观点认为,针对改革一些刚起步的领域,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如应对公共社会保障计划承担全面的直接管理之责,对社会保障计划承担主要的外部监管之责,同时对不同社会保障计划进行协调;而对矛盾最集中的农地制度改革,更是需要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从农民整体、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来考虑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加大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以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而且,中介组织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扶持。
一种观点认为,在“后市场改革”时期,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削弱甚至消失了,而是有了转变,并有不同领域之分;这种观点特别强调政府在制定法律秩序和构建市场信用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其原因是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人们之间经济上互动的缺失,从而导致社会资本积累的不足,而社会资本的积累不可能在完全自发的条件下进行,因而政府就可以且应该发挥如下作用:(1)为民众创造横向交流的环境;(2)为民众自发性横向交流中所涉及的外部环境是需要国家制度保障的;(3)对民众进行社会资本积累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