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门的建立与馆藏布局亟待改革_图书馆论文

我国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门的设置和藏书布局亟待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书论文,布局论文,图书馆论文,读者论文,部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8

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和藏书布局是由图书馆的功能决定的。根据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有3个:资料的搜集,资料的组织和资料的传播利用[1]。任何类型的图书馆,为了实现这三大功能,都设立相应的部门:采访部实现资料的搜集功能,编目部实现资料的组织功能,而资料的传播功能一般是由图书馆的多个服务部门共同实现的。

读者服务部门的设置一般又是由图书馆的藏书布局所决定的。我国图书馆一般先将文献划分成书刊两大块,然后按中外文将书和刊又一分为四:中文书、中文刊、外文书、外文刊。在图书这一部分,又分成外借和阅览两大部分,还分离出声像、缩微、电子出版物、古籍这些特殊类型的文献。在高校图书馆,常常按职业(教师、学生)和学科(文科、理科)把供阅览的书刊再划分两次。这样对藏书层层划分的结果,是出现了众多的读者服务部门,如外借部、阅览部、期刊部、声像部、电子文献部、特藏部、参考咨询部;出现了众多的服务口,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览部下仅中文图书方面又划分出教师文科阅览室、教师理科阅览室、学生文科阅览室、学生理科阅览室、学生语言文艺阅览室,整个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口近20个,约3/5的工作人员和90%的学生员工集中在这些服务口上。与这种藏书布局和部门设置相适应的是,我国50年代以来修建的图书馆,大都采用了小开间、多间隔的建筑布局,一个开间的面积从几十到几百平方米不等。

我国图书馆的这种藏书布局和读者服务部门的设置模式与国外先进图书馆的做法大相庭径:前者对藏书的划分很细,因而设置的读者服务部门的数量相对要多;后者对藏书的划分较粗,因而设置的读者服务部门相对要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外的图书馆多采用大开间、少间隔的建筑布局。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不含分馆)下设13个部: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典藏部(主要负责图书的分配、调度和清点)、技术部(负责计算机应用)、外借部、阅览部、期刊部、参考咨询部、特藏部、文科中心、声像部和数据部。而与武汉大学性质和规模相当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不含分馆)下设部门只有办公室、技术服务部(含采访编目)、流通部、参考部、信息系统部(负责计算机应用)和一个非实体的藏书发展部[2]。

作者之一在1999~2000年访问美国期间,参观了纽约市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肯特州立大学图书馆、卡耐基-梅农大学图书馆,它们无一不是采用“统仓管理式”的大开间,少间隔的建筑布局,整个图书馆只有一个进出口;除特藏文献外,其它文献不单设阅览室;文献资料尽量集中,按一个索书号系统排列;读者可以在整个图书馆内随意浏览和自由取书;馆内有保安人员全天值勤,并有较为严密的防盗防火系统和严厉的惩罚措施。

中国高校图书馆部门设置多的主要原因是对图书馆功能和藏书的划分过细。这些细分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不合理但是被迫的,有些不合理但是可改善的。

我国高校图书馆采访编目的划分是合理的。多数美国图书馆已经实现了书刊采访编目工作的社会化,自己不用再单独设立采访编目部门。例如,它们的编目工作大都在OCLC编目中心进行,而采访工作则交给社会上的中间商。它们的采访人员对已到书刊只需进行后期加工,仅做简单记录和处理就直接送给编目人员。传统的编目人员的职责也在改变。除了少数语种的编目仍在馆内进行外,大多数编目工作已实行社会化,这使得编目人员的人数大大减少,编目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后期简单著录和数据维护。在这种条件下,采访和编目部门合并成了技术服务部,实行高效率的一条龙作业[3]。而在中国,采访编目还未实现社会化,这两个部门也就无需合并。

我国声像和机读资料服务部门的独立则是被迫的。在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计算机和声像资料阅读器的数量目前还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机器的维修和更新经费也没有保障,必须向读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才能维持生存。此外,图书馆一般没有中央空调,机器必须放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因此,这些资料的服务工作只好从读者服务工作中分离出来,实行特殊的管理。读者在这里可能需要培训、排队、计时收费或计件收费。

借阅参分离则是不合理但可改善的。我国许多图书馆的外借、阅览、参考部门是分开设立的,借阅参下又往往细分,例如阅览往往又分成中文图书阅览、外文图书阅览、现刊阅览、过刊阅览、教师阅览、学生阅览、特藏阅览、声像阅览等等。武汉大学图书馆有单独的书库,这些书库的书只供外借,因为没设桌椅,无法阅览。书库又分中文书库、西文书库、俄文书库、日文书库。中文书库下又分文科书库和理科书库。阅览室的书只供阅览,不外借或临时外借。阅览部下又按职业(教师、学生)、学科(文科、理科)、文种(中文、外文)划分成17个阅览室。这样层层划分的结果,是弊远远大于利:

● 读者深感不便。由于一种资料可能在几处收藏,读者往往疲于奔命,不知道究竟应该在哪里找。例如一本中文图书,可能在教师阅览室,可能在学生阅览室,也可能在外借处,还可能在文科中心或检索室之类的地方。我们从事多年的阅览工作,“某书在哪里”这类问题几乎天天碰到。

● 复本的浪费。有些使用频率不高的书本来只要买一本,现在却要买几本。如在武大图书馆,一本中文书要使所有读者能够看到,必须买3本以上:学生阅览室一本,教师阅览室一本,外借部一本。

● 人力的浪费。一个1000平方米的大阅览室一个进出口,一般用一个工作人员在门口验证、发牌、统计、口头咨询即可。如果把它分隔成5个小阅览室,就需要5个人分兵把口。

● 馆舍空间被划分成过多的小空间,从建筑角度来讲也是个浪费。另外,有些阅览室(如外文期刊阅览室)经常冷冷清清,有些阅览室(如中文期刊阅览室)又经常人满为患,如果它们在同一个空间里,座位就可以调剂过来。

总之,无论是从管理学、运筹学还是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借阅参分离都是极不可取的做法。

下左图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希尔曼图书馆的藏书布局示意图。整个馆共4层,每层2000多平方米,除办公用房、特藏库房外,其余的馆藏之间基本无隔墙。在一楼设一个总出入口,出入口两边一边是总咨询台,一边是借还书台。每层设一至两名参考馆员,1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每班只有10个左右的参考馆员管理(整架、上书、清扫由学生工完成)。相比之下,我国相同规模的图书馆在借阅参方面所使用的人要多好几倍,而多用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出入口太多而造成的。在美国那种借阅参合一的大开间布局的图书馆里,读者可以在各种馆藏之间自由阅览,找不到资料时可以找参考馆员咨询,需要外借的书可以拿到一楼出入口的借还处办理借书手续。在这种环境里,读者的感觉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

在参考咨询布局方面,国外图书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按照权威的定义,参考咨询就是“帮助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藏”[4],但中外图书馆在具体做法上有很大区别。如美国图书馆在公共服务场所设有专门的咨询台,由参考馆员回答读者的问题,教读者怎样查找资料,强调对读者的辅导。而我国图书馆一般不在每个服务口都设专职的参考咨询馆员,而是集中设一个参考咨询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代替读者查找有关资料,即读者提出课题,参考馆员查找相关资料,以题录、文摘或全文的形式提供给读者,通常收取一定费用。参考咨询部虽然也有培训读者的任务,但在现场服务方面,它更多的是为读者“捕鱼”,而国外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门则更注重给读者提供鱼网,让他们自己去捕鱼。

我国图书馆在部门设置和藏书布局方面不合潮流,在于中国古代藏书楼的重藏轻用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者总是从怎样方便管理,怎样防范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借阅分开、设立保存本书库、闭架借阅、小开间的布局,无不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而顽固地坚持着。许多管理人员根本没有认识到书的价值是在使用中体现的,书不使用就没有价值。在书的管理和读者使用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读者的使用,其次才考虑怎样防止图书的损坏。从20世纪的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图书馆又兴起一股按读者分类,按书分类设立单独阅览室的风气,其结果是新的图书馆普遍修成小开间的形式。当90年代的图书馆人认识到开架的重要性和大开间的借阅参合一的布局的意义时,老的图书馆建筑布局却严重地妨碍了开架和借阅参合一的实行。

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界逐步认识到大开间借阅参合一布局的意义,新修的图书馆大都采用了大开间布局,如深圳市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以及不久前落成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都采用了这种布局,但借阅参合一的意义则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随着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和深入,图书馆读者服务意识的加强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相信我国图书馆的部门设置和馆藏布局会向更方便读者利用的方向发展。

标签:;  ;  

我国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门的建立与馆藏布局亟待改革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