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论文_洪凤霞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论文_洪凤霞

山东滨州高新区福生小学 256600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语汇,掌握语言的规律,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句意

例如古诗《春日》的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里,“等闲”是“轻易”的意思,“识得”就是“认识”;“东风”是春天的代称;“面”是“面貌”。两句诗的意思是:在一片春光中是很容易认识春天的面貌的,因为春天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根据诗意朗读时要这样读:“等闲”要轻读,以显示出轻易之意,“识得”要快读,且与“东风面”连贯;“东”重读;“万紫千红”轻声分读,但力度要强,以体现出春天多彩的景色;“总”“春”要重读,“总”前一个轻小停顿,这样就把春天一片美景的必然性体现出来了。

二、朗读,能很好地把握作品内含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一篇课文,唯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方能习其内蕴。例如《坐井观天》一文中,“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句话中,前一个“那么”是青蛙说天小,小到只有井口那么大,后一个“那么”则是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哄骗自己。因此,不能用同样的语气和速度读这两个“那么”。前一个“那么”应读得短,有一个“那么”应读得重些,“那”和“么”之间拉长一些,读出当时青蛙以为小鸟在吹牛的语气,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从而使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体会了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朗读能更好地欣赏作品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更离不开朗读训练,我们欣赏作品,就要回到有声的语言来欣赏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深地体会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例如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时,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朗读:“我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时课堂上似乎寒气袭人,变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侃侃自白,稚嫩而凄楚的声音感人肺腑,孩子们真正了解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四、朗读对于表达的作用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无论哪一种表达,都需要用词准确、生动、语句连贯,内容具体。这一切都要以语言积累为基础。

小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以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手成章。”如果真能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说明课文作者的语言已经顺利地进入学生的口语,学生已能合格地充当作者的代言人为作者代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口语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顺应”,接受作者规范语言的改造,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成诵,那规范的语言,那美妙的词句,就会自然地驻于脑海,融于口头,涌于笔端;就会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就会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在潜意识中不断得到提高。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几千年来,正是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朗读”——这棵在中华大地上已生长了千年的苍天古树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论文作者:洪凤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论文_洪凤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