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验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课程体系论文,初中论文,理论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初中担负着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任务。建构科学合理的农村初中课程体系,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青少年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非常迫切。
一 正确认识农村初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是构建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前提
一定的课程受到一定学校的程度、性质、任务及其培养目标的制约,同时又保证着学校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农村初中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初中的性质、任务,明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构建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初中教育对大多数农村青少年来说具有终结教育的性质。农村初中的普及性、基础性和终结性特征,决定着农村初中不仅承担着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的任务,而且承担着训练农村青少年的生产劳动与职业技术技能,为他们毕业后参加农村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关的知识、技能准备的任务。
基于对农村初中的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我们认为,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应从单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农村培养合格的熟练劳动者并重转变。具体说,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升学有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和基本学习能力,就业有生产劳动与职业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农村初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包括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双重任务,这是设计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二 农村初中课程现状与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假设
当前,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学的只是少数,大多数面临走向社会在当地或异地就业(如外出打工)。由于农村初中课程结构不合理,他们接受到的只是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缺乏就业的思想准备,缺少必要的参加农村经济建设或异地就业的技术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很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对现行农村初中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和重新构建。
目前,农村初中课程普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课程多达13门,每门自成体系,学科高度分隔,缺乏必要的综合;二是绝大多数为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的课时占不到整个初中阶段课时数的1/10 (初中总课时为3300节,活动类课程的课时仅为300节); 三是国家规定课程占绝对地位,地方安排课程非常微弱(只有228节), 学校根本没有确定课程的权利;四是普通文化课程占绝对地位,劳动技术与科技活动课程非常薄弱(仅为400节,其中还包括文体活动的教学时间); 五是必修课程占绝对地位,几乎没有选修课程;六是照搬城市学校课程模式,缺乏农村特色,脱离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和农村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强调“双基”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突出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双基”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基础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升学打下知识、技能的基础,而且要为他们日后的就业、生活和发展打好基础。但是在片面强调“双基”教学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总体上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的倾向,而且普遍存在着“全、多、深、旧”的现象。所谓“全”,就是受学科课程的制约,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有些学科存在内容偏多、份量偏重的现象。所谓“深”,就是有些课程的知识内容,对于缺乏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过于抽象复杂,超出了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所谓“旧”,就是有些知识既没有反映当代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又脱离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因此,改革现行农村初中不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符合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合乎课程发展规律的科学合理的农村初中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结构由知识、能力(含技能)、个性品质几方面构成。课程构建必须考虑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升学与就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及技能;农村初中的课程应考虑怎样选择和安排这些知识技能;面对变化迅速的社会和世界,农村青少年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课程通过哪些内容来反映和培养这些品质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为发展农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等都应全面考虑。
其次,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体现全面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点。所谓全面性,即课程目标应指向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力求做到各类课程有机组合、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提高的要求。所谓基础性,就是选择那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村青少年今后的学习、生活、劳动做好准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各科课程的基本内容。所谓综合性,就是将现行同类分科课程重新组合,形成综合性课程,如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有关内容有机组合为综合理科,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有机组合为综合文科,将体育、生理卫生有机组合为综合性的体育与保健科,减少课程门类,加强课程的内在联系。所谓实践性,就是要加强劳动与职业技术课程、活动课程、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所谓适应性,就是农村初中课程、教材要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所谓多样性,就是要增强课程弹性,力求做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结合,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自主权,使农村初中课程更加符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适合农村青少年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
第三,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当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合乎当今国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日益密切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也是个体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不仅要了解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运用现代生产的各种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要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因此在教育的一定阶段上,必须把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并把这看成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与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世界教育发展呈现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即把职业技术教育融合于普通教育之中并成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教育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同时,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以及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应得到加强和开发。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中学应当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变化,“普通教育的观念必须显著地加以扩大,使它明确地包括社会经济方面的、技术方面的和实践方面的普通知识”;从初等到中等阶段,“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给予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当的地位,技术教育不应限于学习各种科学定律及其应用,不应限于学习现行的工艺程序,而应同各科教学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第257~258页)这些都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构建的有益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近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试办文化科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农村综合性初中,根据文化科学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并重、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并重、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的原则,进行农村初中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各地在改革实践中对农村初中办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其中将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引入基础教育中的“渗透”模式(实际上是综合性初中),是一种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了“五结合”的课程构建思路,即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技术课程与劳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开设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和实际技能训练课程,结合现行教材补充与农村经济、生产、文化、历史、地理、生活等有关的内容,编写职业技术课程教材和乡土知识课程教材。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实行“教学做合一”,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活动相结合。
三 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实验探索
从1998年开始,我们在前期研究与实验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在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达川市渠县和重庆市奉节县等地进一步对上述理论假设进行实验研究。主要做法是:第一,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见表1);第二,调整各科课程内容,补充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 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见表2), 一方面为教学专业技术课程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进行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常识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第三,编写职业技术课程教材和乡土知识课程教材;第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实习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基本技术技能。
表1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表
学校课程
绵阳市游仙养殖、种植、市场营销、公关知识、打工基础、
区新桥中学职业指导等
达川市渠县养殖、种植、家电维修技术、微机操作基础等
表2 各科补充内容表
学科
补充内容
政治法律、经济、劳动教育等
语文书法、应用文、对联等
数学珠算、会计、测量等
历史乡土文化、历史等
地理乡土地理、地图绘制等
学科
补充内容
物理电灯线路安装、农村用电常识、家电维修基础
化学土壤分析测定、农药与化肥使用知识
生物农作物生长与种植、家庭畜禽养殖知识
美术板报、美术装潢、广告设计
经过几年的实验,初步形成了以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术技能为重点、将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由四大板块和三类课程组成的农村初中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四大板块个是:普通文化知识课程(政、语、数、外、史、地);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理、化、生);职业技术课程(养殖、种植、家电维修、微机操作等);实践训练课程(实习、实验等操作活动课程)。其中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性专题课程;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班级课程、小组课程和不同年级混合编组课程。文化知识课进行公民综合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课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教育,职业技术课进行实用技术教育,实践课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教材结构由全国统编、省市县编和学校自编的文化课教材、职教课教材和乡土教材组成。教学内容由基础文化知识、实用技术知识、日常生活知识、乡土历史地理知识构成。教学模式则形成了“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的结构,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单纯传授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形式,加强了实践活动环节,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运用,强调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