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中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社区的114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并给予不同护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情况对比,观察组为(15.32±3.17)分,对照组为(27.67±4.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舒利迭吸入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Borg气促指数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舒利迭吸入治疗;改善肺功能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社区的114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7),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的各项检查,并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患者的年龄在54—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4±3.75)岁。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在55—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67±3.42)岁。给予两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均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糖皮质激素、给氧、抗生素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养成良好了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由于患者长期患病,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1)悲观患者。为患者介绍疾病的具体发病过程,为其讲解疾病与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焦虑患者。为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导因素等,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并指导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缓解焦虑情绪。(3)不安心理。由于患者临床呼吸困难、咳嗽等表现较严重,应多关心患者,给予患者及时治疗,在必要情况下使用氧气,缓解患者不安心理,鼓励、安慰患者,给予患者物质和精神关怀。
1.3 观察指标
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焦虑状况进行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包括20个项目,采用1-4级评分法,并将20个项目中的分数加起来,并将得分乘以1.25,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高[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选用(t)检验( ±s),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改善情况
护理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3 讨论
随着我国交通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对人们居住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种方法导致呼吸内科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很容易反复发作,尤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且为多发疾病。
一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病死率较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这种疾病大大增加的社会和经济的负担,并成为一个最严重的公共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与炎性细胞、释放的介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炎症会损伤气管壁,不断增加胶原含量,引起气流受限,大大降低肺功能。需要给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肺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1]卢淑凤. 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34(18):111-112.
[2]方丽.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2(11):195-196.
作者简介: 朱茂丹,护士,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论文作者:朱茂丹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患者论文; 疾病论文; 老年论文; 阻塞性肺论文; 统计学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论文; 《名医》(学术版)2016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