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大胆探索——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结经验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上篇论文,大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李鹏总理关于《纲要》的报告,《纲要》勾画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江泽民同志在人代会期间强调,要把全党全国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上来,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实现国家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工作部署上来,现在,各地正在学习文件,狠抓落实,形势是很好的。
应该看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把今后5年、15 年我国的大政方针、各项任务和政策等已经都讲清楚了。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坚决贯彻,认真落实。下面,结合我的学习体会,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的情况:一是“八五”改革的回顾和总结;二是“九五”时期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三是关于当前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一、“八五”改革的回顾和总结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八五”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总体框架;二是由打破旧体制为主转向以建立新体制为主;三是由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转向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四是改革更加法制化和规范化。
“八五”时期,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我国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第一次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政治上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第二次是经过几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的实践,以1984年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通过全面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次是又经过了7、8年的改革实践,改革的理论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以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
回顾改革的历程, 也相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 年到1984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 取得举世瞩目的进展; 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第三个阶段从1992年开始,开始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他总结我国多年改革的经验,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战略的高度,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对一个长期争论不已、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解决了一个关系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问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决定》在理论上都有许多重要突破和创新,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养老和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等;明确提出“企业法人财产权”、“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分阶段目标、步骤和任务,其核心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在改革之初,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不清楚。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实践中,已经找到了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已经有了理论,这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最新发展。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体制、如何建立这种经济体制,形成了小平同志经济思想。小平同志经济思想已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理论,关于中国现代化必须从国情出发,实行“三步走”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等等。小平同志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指导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就已经说过:“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小平同志所首创,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显然比这一“初稿”大大深化和展开了。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经济思想中最具创造性的内容。小平同志经济思想,就是在新时期指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学。这部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可以称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二)改革实践有了实质性进展。
伴随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八五”时期,改革开放的力度明显加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1.宏观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用分税制取代了财政包干制,基本确定新财政体制,大体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形成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分别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汇率并轨获得成功,建立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结售汇制,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职能得到加强。建立了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开放银行、进出口银行在内的政策性银行体系,开始分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推动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进行了地方发展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试点;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重要金融法律法规。
确定了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重视中长期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开始全面推行建设项目企业法人负责制和招标投标制度。
2.价格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加强。
“八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价格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又长期背离价值规律的商品价格,如钢材、煤炭、电力、石油品、粮食、棉花等价格,进一步放开或多次调整。目前8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85%以上的农产品价格、95%以上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问题大为缓解;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正在建立,以促进价格平抑机制的形成。
加快了国有商业、物资、粮食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了批发市场尤其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行连锁经营,试行代理制,发展配送中心;粮食企业实行“两条线”运行。
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模扩大,形成了证券、外汇、房地产等新的市场形式,出现了一批市场中介组织,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3.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国有小企业和存量资产重组的步子明显加快。
“八五”期间,企业改革开始由放权让利为主的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律法规,推动企业转机建制,包括颁布《转机条例》、《监管条例》、《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尤其是在总结了几年来股份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司法》。
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规模进一步扩大,形式多样;国有小企业改革力度明显加大,不少地方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积极探索了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的各种有效途径。
国家和各省区市选定2000多家企业依照《公司法》,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国务院确定3户国家控股公司、57户企业集团进行试点。各项试点进入实施阶段。承包、租赁、委托、资产承包、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等各种方式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需要,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基本确立在城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思路。国务院1995年颁布了6号文件,已有20 个省区市按统一办法出台实施,失业保险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一些省市探索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医疗改革试点正在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扩大试点。
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住房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5.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
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强,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基本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八五”期间,先后开放15个内陆省会(区首府)城市,5个沿长江城市、13个边境城市; 允许外商投资逐步进入金融、保险、商业等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规模迅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投资比重上升。
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取消外贸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取消了所有出口补贴;较大幅度削减了外贸出口配额;降低了进口关税税率;在进出口业务方面采取了国际规范化管理,《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
6.农村改革继续深化。
稳定党对农村的基本政策,将土地承包期由15年延长到30年;改革了粮食的购销体制;农业社会化、产业化生产方式有了创新发展;在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县级综合改革和小城镇试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吸纳了1.26亿农业劳动力,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已达一万多亿元。
7.经济立法的进程明显加快。
“八五”期间,我国立法机关把经济立法作为首要任务。 1991 —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法律决定108件, 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116件,大部分是经济法律法规, 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和社会环境。
8.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方针,科技、教育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在科技领域,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纲要》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民营科技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在教育战线,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教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
(三)在改革方法上,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
在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必须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统一体。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17年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和发展必须非要有稳定的环境,“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八五”时期,经济生活的深层次矛盾日见突出,双重体制并存,摩擦加剧。总结多年的经验,中央及时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五中全会又概述为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八五”期间,改革重大举措的安排,都紧紧围绕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有效供给等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来进行。 当1993年上半年出现经济过热时,中央及时实施了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既保证了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又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避免了经济上大起大落。[在我们已经实施的八个五年计划中, 时常是大起伴随着大落,发展速度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不少。只有三个五年计划最高速度与最低速度之间的落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下:“一五”平均速度为10.91%,最高年份速度为16.5%,最低年份速度为6.6%,最高最低相差9.9个百分点。“七五”平均速度为7.9%,最高年份速度为11.6%,最低年份速度为3.8%,最高最低相差7.8个百分点。“八五”平均速度为12%,最高年份速度为14.2%,最低年份速度为9.3%, 最高最低相差4.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八五” 是建国以来经济波动最小,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重要经验的总结。其核心就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掌握的治国、兴国安邦之策。什么时候我们正确处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把握大局,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吃苦头,就会付出代价。
在总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同时,我们在改革的具体工作方法上也有了新的改进。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推进方式。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专项改革的突破,不可能有整体推进的局面。没有整体推进的决心和胆略,点上的改革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是决心要大,步子要稳,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在“八五”期间,由于我们十分重视这一工作方法的运用,所以在价格改革、宏观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干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
充分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是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改革中一直遵循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经验总结、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用法律来巩固改革成果。“八五”期间,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又有大量的创新。例如,深化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各种作法,各种形式的存量资产重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帐户,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公积金,农村的公司+农户,小城镇建设等等。对这些改革探索,我们既给予充分肯定,又注意处理好大胆创新与合理规范的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制订法律法规,引导其规范、健康地发展。探索、突破、总结、规范,是改革中反复进行的过程。
“八五”时期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600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5年来,农业年均增长4.1%,工业年均增长17.8%。工商税收从1993年至1995年,3年三大步,平均每年增加900多亿元。1995年底,国家外汇结存高达736亿美元。199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08.5亿美元,其中出口1487.7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1%。5年间实际利用外资1613 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136亿美元,是过去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倍。“八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提高。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4%。城乡居民储蓄由9110亿元增加到29662亿元。
“八五”改革的成就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建立新体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步骤是完全正确的。
二、“九五”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本世纪最后5年改革的任务是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关键是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千万不能丧失有利时机。
1、抓住机遇,加快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世纪之交,我们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的多极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迅速发展,都在争夺更有利的战略地位。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预计 1996 年至2000年世纪经济年增长3%,而我们所处的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在6%以上,东亚地区在8%左右。经济的竞争,关键是科技与体制上的竞争。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通过改革体制,抢占下个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如果我们丧失机遇,下个世纪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放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新体制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历史性任务。建新大厦比拆旧房子更难。从目前情况看,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虽已发生了显著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但还处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两种体制并存、胶着的状况导致经济生活中矛盾、摩擦、漏洞很多,各种以权谋私、坑蒙拐骗、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也有蔓延之势。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双轨制”,不可避免,但也决不可久拖。否则,不仅会贻误我国经济发展的宝贵时机,使改革已取得的成果难以巩固,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当前,深化改革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主要有三条:一是经过17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为新体制的建立打下了物质基础;二是我们的改革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子,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三是我们有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坚强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满信心。
形势的分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改革要有很强的紧迫感。能否抓住机遇,事关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总格局中的地位。抓不住机遇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必须抓住机遇,尽可能争取时间发展和壮大自己,关键是要不失时机地继续推进改革,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只有抓住改革的机遇,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
“九五”时期,对全国各地区、各行业来说,对企业来说,同样也是机遇。谁在这段时期内能够抓住机遇,率先建立新体制,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如果等待、观望、犹豫不决,就会丧失机遇,就会落后。
2.“九五”改革的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的基本标志可表述为:国民经济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过渡状况基本结束;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社会保障和要素市场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突破;旧体制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具体说来:
——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基本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国有资产布局基本合理,其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基本确立;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体形成。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基本形成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商品价格机制;要素市场规模扩大,市场主体行为比较规范,初步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基本组成自律性机制;市场交易规则比较健全。
——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基本确立。健全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体系,形成了计划、财政、金融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和制衡的机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初步转变到主要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政府机构设置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制度初步形成。实物收入基本实现货币化,主要福利项目实现工资化;通过完善税收体系,形成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机制;基本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比较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开始运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方面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抚恤补偿机制;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执行统一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立起独立经营的法定社会保险基金经办体系。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比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和政策调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发展;依托小城镇,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组织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一些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逐步向新的集体化、集约化的方向前进。
——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体制。基本统一内外资企业政策,以体现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实现人民币经济项目下可兑换。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和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初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新体制的基础上,中央提出,我们将再经过10年的努力,在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就意味着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各方面的体制趋于规范和定型,经济管理的法制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完成了这一阶段的改革任务后,再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巩固和完善,到下世纪20年代初我党建立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种体制,既符合我国的实际,又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将会愈来愈充分地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这样,就能为下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基本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
3.“九五”改革必须过好几关。
新体制的建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解决好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改革进行到今天,所要解决的矛盾,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和习惯的束缚,仍然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二是要对长期形成的权力结构和既得利益格局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改革措施推行起来不会那么容易、那么顺利。三是改革至今明显滞后的领域,一般都是难度很大的领域,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四是深化改革必须解决旧体制长期积累留下的历史包袱。要初步建立起新体制,就得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打攻坚战。大体说来,有几个关必须过好:
一是要过好国有企业改革关。这是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二是要过好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关。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越来越集中地反映在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方面。
三是要过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关。机构改革虽已进行多次,至今收效不大,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整体推进。
四是要过好要素市场建设和要素价格改革关。这直接涉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能否顺利发挥。
五是要过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关。这项改革涉及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困难是没有资金积累。
所谓“五关”,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是改革遇到的五个重点和难点任务。过“五关”,不是一个一个过,而要总体规划、综合配套地解决。只要我们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就完全能够过好这“五关”,实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学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时政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