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电影展望_中国电影论文

新世纪中国电影展望_中国电影论文

新百年中国电影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度过百年华诞的中国电影,正迈向新百年征程。热爱中国电影的人们,包括忠诚自己神圣事业的万千电影人,和关注中国电影事业的广大电影观众,无不满怀期盼又心存焦虑。人们期盼中国电影的创新飞跃,也焦虑中国电影的步履维艰。

其一,新百年的中国电影,面对严峻的国际性挑战。中国电影走过百年历经风霜,从整体上看,既有艰难,也有辉煌;既有精品,也有庸品。但百年之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确有不少足以载入史册的精美电影作品,和由此而绽放异彩跻身史册的优秀电影人。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盛大活动中,国家和电影界以“国家突出贡献艺术家”、“优秀电影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和“百年百部名片”、“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百年百位优秀演员”、“中国电影百年百校系列活动——大学生最喜爱的电影、电影人和电影歌曲”等评选,给予了突出的表彰。但也毋庸讳言,与世界电影相比较,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目前的中国电影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差距之一,题材视野的宽广与狭窄、丰厚与单调;差距之二,人生百态的深化与表层、真实与虚假;差距之三,形象塑造的立体与平面、鲜活与僵化;差距之四,摄影造型之精美与粗糙、精心与随意;差距之五,宣传包装之着力与忽略、巨大与微弱;还有,资金投入之雄厚与拮据、市场开发之广度与深度等。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电影人一方面要有明晰的国际视野,以世界受众的审美特质为指向,匠心创造符合异域观众审美情趣的作品;另一方面更要立足本土,大力创作开掘民族特质,张扬民族性格,渲染民族情韵的作品,达到强力吸引海内外观众的目标。对于他国受众而言,他们感到兴趣、受到吸引的同样会是洋溢着异国风习情调的影片,例如我们在国际影坛获奖的那些佳作。由此可见,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和谐统一,将推进新百年中国电影的扬帆远航。在新百年格局宏大的进程中,未来中国电影要真正通往世界,需要经由一定程度的国际化构建。它包括对国际化题材的民族化阐释,对民族题材的国际化阐释,对非国际化题材的民族化阐释,对非国际化题材的国际化阐释四个层面。基于电影民族化基础之上的国际化构建,是一次文化体系之间深层次碰撞、整合的契机,它孕育的是新一轮的文化反省与文化提升,也是人类文化整合升级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很多优秀影片在操作策略上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将民族化与国际化同构,在最广阔的空间维度拓展与观众的共同视界。新时期中国电影主将之一陈凯歌的新作《无极》票房如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提供了某种超地域的影像生态系统,带有普遍意义的思辨命题,但又须臾不离东方化的文化价值范畴。而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则善于关注和发现不同国家共有的文化、民生、情感律动。

其二,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态环境中,破浪前行的根本动力,仍然在于独具神韵的中华文化之开发与开掘,这也正是中国观众乃至外国观众之钟爱所在。不论欧美,抑或亚非,凡是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作品,必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而其中必定深藏不同民族的审美旨趣。在百年流水般的光阴里,每当电影与民族艺术神韵、民族审美意蕴、民族文化境界欣然碰撞,总会激起令人感动的浪花,留下数不清的动人故事。此中蕴含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从影片生存之客观角度而言的受众取舍;二是从影片生存之主观角度而言的民族特质。二者不可缺一,因其直接关乎一部作品的存亡。可以找到大量实例作为佐证,且看百年以来世界经典影片之久远生命力,如《战舰波将金号》、《公民凯恩》、《偷自行车的人》、《四百下》、《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铁皮鼓》、《巴顿将军》等。塞纳河畔的金色夕阳映照着法国电影浪漫唯美的光芒,东普鲁士精神时时为德国电影吹起狂飙疾进的先锋号角,西伯利亚的苍茫与寂寥造就了俄罗斯电影的沉静宏大,新大陆精神赋予好莱坞电影以恒久的激情和活力,比利牛斯山麓的风车和金线菊将西班牙电影点染得明媚而奇幻。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奥黛丽·赫本的优雅气质传递出美国新兴一代的荣耀感和自信精神,高仓健的刚健与沉郁成为战后日本民众坚忍前行的写照,皮尔斯·布鲁斯南的蓝眼睛闪耀着欧洲数个世纪的稳健和狡黠。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社会情景、人文图像、生活习俗、形象特征,皆因其民族文化内核蕴藉于艺术精魂之中,并得到独具匠心的呈现而永葆艺术感染力。再看百年中国电影之绵延流传,如《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城南旧事》、《黄土地》、《红高粱》、《芙蓉镇》等,从故事展开的情理交融,到人物塑造的形神兼备,再到情节叙事的虚实相生,语言表达的气韵生动,以及整体构成的独特意境,无不充盈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性。这里论及的两个关节点,必将随着百年的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随着电影观众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发生的审美取向的变化,而呈现新的文化特征与艺术内涵。那么,认真研究并对待新百年电影观众对这一特殊文化产品的审美需求,发掘广大观众生活体验之中的生命表现,打造具有丰厚民族文化内涵与独特民族情韵的优良之作,或许可谓抓住症结的由头。

其三,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将承受广大观众新的审美心理期待。“受众”是解决症结的起点与终点;不言而喻,观众的认同是任何文艺创作的生命之源与立身之本。我们可以从百年电影已经过去的史实,推断新百年电影即将开始的未来;从受到观众喜爱而永久地留存于电影史册与今日银幕的电影作品之中,剖析其中的奥秘所在。诚如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简洁而通透的论说,人类一流的文学或艺术,必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曰“文艺价值属于第一流”;二曰“鉴赏者的数量数一数二”,为其他文艺作品所不及。也就是说,作品质量与受众数量两个“一流”的融合,方可构成真正被世人乐于接受的传世之作。其特征在于“它们的通俗性并不妨碍它们本身价值的伟大和风格的高尚,境界的深邃和思想的精微。所奇特的就是它们并不拒绝通俗,它们的普遍性、人间性造成它们作为人类的典型的文艺”。也就是说,广大观众需要的“鉴赏品”,一要通过其普遍性与人间性,构成“通俗性”特质,从而易于引发共鸣而被吸引、被感动、被接受;二则必同时蕴含着深层的意义与境界,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简言之,万千电影观众需要的,是关于生活的真实摹写,是对于生命的真实表现。亦如宗白老的描绘:常人“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现。他们虚心地期待着接受这‘感动’,以安慰自己的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新百年的中国电影至少包括如下美学观照点:新百年中国电影的创作要具有“澄怀味象”的特质,以引发观众审美鉴赏的知音美感;要具有“弦外之音”的特性,以引发观众审美意味的陶醉美感;要具有“得意忘象”的特色,以引发观众审美感悟的体验美感;要具有“仰观俯察”的特点,以引发观众审美观照的流动美感。也就是说,在“雅俗共赏”的观影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各得其所。事实证明,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其品牌特质往往来自自身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文化生态环境。民族化策略,是对电影文化和电影观众的高度概括和深度覆盖;民族化内核及其运营体系,是最不易被现代工业仿制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民族电影所表达出的地缘文化的差异性和奇观性,常常比数字特技营造的绚丽场面更具有视听震撼效果和深入人心,以其精彩赢得广大观众。

其四,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单就其艺术创造而言,面临新高峰的攀登,需要从不同的艺术生产角度进行各自的明确定位。比如题材的选择,自当延续以往行之有效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追求。但需进一步廓清所谓“主旋律”的界定,不应予以狭窄化、片面性的理解,而应把一切有益于彰显民族精神、宣扬真善美、构建和谐社会的题材融入其中。而“多样化”的选择,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已包含其义。多经坎坷,发展至今,社会主义正在走向成熟。随着电影艺术的演进,题材的包容度已大大扩充,只要无害于社会、民生,皆可纳入视野之中,将以题材的丰富、类型的多元推进新百年电影的繁荣。再如导演的追求,自当延续以往老中青三代全身心投入,为观众倾力奉献的动人景象。但需进一步把握艺术的自觉自主创新,同时,把创新追求锁定于艺术之独特价值,不拘环球宇宙,不拘广袤大地,惟以作品的艺术品格、艺术魅力为标尺。但必将主要创造力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倾注于华夏民族之审美特质,因为此乃中国艺术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要下大力凸显民族文化品位,而不至紧跟好莱坞邯郸学步,导致乱了方寸、迷失自己。又如表演的提升,自当延续以往老将新兵你追我赶,影坛艺苑百花争艳的局面。但须进一步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民众,摒弃浮躁风习,拒绝轻浮做派,跳出名利场的纷争和干扰。像著名演员奚美娟曾体悟到的“禅宗三境界”: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终于从表层进入深层。其间,自我心境的及时调整可能是最有效的措施。另如市场的开发,自当延续以往逐年明确化的电影产业理念,但须进一步打开思路,牢牢把握当今中国电影发展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正如国家广电总局赵实同志报告指出的:一、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发展;二、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转向产业主导型,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三、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形成多元化结构;四、电影市场格局从单一票房转向多元营销,逐步走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化体制;五、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转向数字技术体系,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现。如此巨大的体制性结构性系列变革与创新,必将为新百年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物换星移、沧桑兴替之中,电影与我们相伴而行。弹指一挥间,电影进入急剧变动的全球时代,呈现出继往开来的特征,电影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价值都处在深刻而全面变化的重要时期。从当年《定军山》乾坤落定的古韵幽幽到今天优秀华人导演的作品获得全球瞩目,在清远旷达的中国意境里绵延的永不磨灭的民族风骨,正迈入一个向深度民族化、区域化、国际化、全球化等多个维度之间多边博弈和辩证关联的复杂境遇。作为中国电影教育工作者,身兼影视领域与高校校园两重社会责任与使命,对于新百年中国电影也就更多一份期盼和瞩望。

标签:;  ;  ;  ;  

新世纪中国电影展望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