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袁爱中 西藏民族大学教务处
摘要: 2017年西藏民族大学率先在西藏高校实行本科学分制改革。本科学分制改革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新时代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切入点,分析了本科学分制改革的意义、特点和改革成效,以期提供本科学分制的改革经验。
关键词: 学分制改革;以生为本;成效
从2017年开始,西藏民族大学顺应当前国内外大学教育教学发展趋势,顺应新时代西藏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率先在西藏高校实行了本科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源自德国选修制,“以生为本”“学习自由”是其最根本的理念。潘懋元教授认为:“学分制是一种以选修课为前提,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的,有弹性的教学计划。”[1]本科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自由选课获得学分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本科学分制改革,对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促使高校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促进其获得更多的学分,从而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本文以新时代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切入点,分析本科学分制改革的意义、特点和改革成效,以期提供本科学分制的改革经验。
一、本科专业学分制改革的意义
为更好服务国家治边稳藏方略和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与高水平、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科专业体系,遵照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发展要求,西藏民族大学在学分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一)本科专业学分制改革是探索贴合民族大学实际、符合民族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之路
西藏地处祖国边陲,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西藏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使得西藏民族大学面临着极为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处理好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西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关系问题。
在新时期,西藏民族大学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与内地高校同步科学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坚持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贴合民族大学实际、符合民族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改革是探索贴合民族大学实际、符合民族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之路的有益尝试。
(二)本科专业学分制改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改革举措
学分制改革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按照培养“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学分制改革积极探索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的做法,以学分制改革带动校风、学风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分制改革能够切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式发展,对校风、学风以及全校师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努力创建一流的培养方案、一流专业、一流的培养模式、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学能力和一流的管理水平方面,学分制改革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学分制改革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着力培养担当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努力实现与区内外其他高校同步科学发展。
(三)本科专业学分制改革是破解西藏高等教育发展难题的有益探索
办学60年来,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实力,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教育框架基本具备,但是与内地高校相比,差距不小,与区内高校相比,优势不大。制约学校高水平、特色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
完善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学制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评价标准由学业成绩向学分基点的转变;排课由学时向学分的转变;课程由学校为学生选定向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学业评价由学习质量与数量并重向学分总量和学分绩点并重的转向;学习过程由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转变;教学管理由行政班级向教学班级的转变;课程补考留级制向重修和退学制度的转变;学制由固定学制向弹性学制的转变。教学组织、安排的变化促使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我的图书馆”功能模块主要向用户提供“绑定/解绑图书证”“新闻公告”“馆藏查询”“我的借阅”4类服务。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说:“见贤思齐”,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读书而不敦品,则只能成为一个知识库,一个“书囊”,充其量只是有知识而已。读书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品德,那就错了。我认为人才是靠自我造就的,当然老师和学校都很重要,但自己如不能奋发努力,也就很难有成就,所以人才归根结蒂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敦品自励、刻苦锻炼。而且这是长期的、一辈子的事,不是几个月几年的事。
绿衣女子的尸体被安放在殿中,他对她有着极大的好奇。他想去看一看,看看自己命中的煞星,到底有哪些非同寻常的地方。
二、本科专业学分制改革的特点
作为探索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特殊规律、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的方法和途径,西藏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学分制改革具有以下特点和创新点:
2.2 ROC曲线确定截断值 采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P<0.001),sFlt-1/PLGF比值的理论最佳截断值为18.35,此时灵敏度为92.6%、特异度100.0%,约登指数为0.926,其次,较佳截断值为12.68,此时灵敏度为96.3%、特异度为95.8%,约登指数为0.921,重度子痫前期是一种危重的妊娠合并症,危及母胎生命健康,预防尤其重要,因此选择灵敏度高的12.68作为截断值临床价值更大。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适应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保障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学校对教学特殊规律、一般规律的理解不深,地缘优势把握不准,对发挥好地缘优势以及将地缘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同时,教师对特殊的教育对象了解不深、耐心不够,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生课堂专注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刻苦钻研、勤奋踏实劲头不足,学习方法单一,创新思维不够等;管理服务部门对全员育人的意识还需强化,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本科学分制改革的成效
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就业导向,坚持特色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原则。为此,学校出台和制定了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西藏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西藏民族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关于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的指导意见》《西藏民族大学本专科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本科阅读学分认定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西藏民族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暂行)》等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保证了各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也促使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断提高。
(一)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本科学分制改革带来了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课程资源的拓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化、基础能力培养方式的创新,使得学生学习成长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
传统产业是与现代产业相对的、在发达国家处于缓慢发展甚至衰退的产业,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中的服装、鞋帽、玩具、钢铁、造船以及商业等产业.虽然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趋于衰退,但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区,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传统产业的发展获得了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成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弹性学制以及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又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这些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针对学分制与传统班级建制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安排和考试成绩改革;针对学生选修课要求,完善选修课网络系统,为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学生的阅读学分的认定、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必须细化工作流程与工作细则,增加了高校的教育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管理人员教育服务管理意识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1.7.2 样品采集 在每一标准地内按S形布设5个采样点,分不同火烧程度采集土样,相同层次等量混合,去除石砾和根系,经自然风干后过0.149 mm的土壤筛备用。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课程资源的拓宽完善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学校以往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偏大,选修课所占比例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地位不突出。本科学分制改革培养方案确立的三大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创新实践课)、四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完善了课程设置结构,丰富了课程类型,拓宽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课程学习的选择权。在课程设置中,开足专业核心课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灵活开设具有西藏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课程,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创新课程,实现课程体系合理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形式多样化的改革目标,学校目前开出通识教育选修课300多门,形成了人文科学课群、社会科学课群、自然科学课群、信息科学课群、民族历史文化课群、艺术与体育课群、就业指导与知识技能课群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群。
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学分制改革的亮点。学校制定了《西藏民族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西藏民族大学本专科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将专业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创新、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学科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四六级考试、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方式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提高至30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调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针对90后、00后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学校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提供各种类型、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高质量网络课程;课程结构的优化和课程资源的丰富,学生选课的自由权得到满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学分制改革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贴合民族大学实际、符合民族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具有探索意义。
(三)重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成长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学生是学分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针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学校制定《西藏民族大学关于新生增修〈四门基础课程〉的实施意见》,增设《语文基础》《英语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四门基础课程。
通过加强“四门基础课程”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标准,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讲义和辅导资料,明确考试形式和获得学分的标准等形式,加强了一些基础比较薄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促进作用。该项措施不仅是创办高水平、特色民族大学的创新举措,也是扶智、扶志、励志的举措。通过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华的外国人逐年增加,有部分外国人由短期旅居转变为长期居留,日本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群体。这些外国人居留模式的变化影响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及空间景观的发展。中山大学刘云刚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从广州日本移民的生活活动、生活空间以及族裔经济与社会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旅居广州的日本移民生活空间具有主动集聚和被动隔离的特征,这种居留模式对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及空间景观带来诸多影响,主要特征之一是族裔经济的出现。广州的日本移民对族裔经济依赖度高,而族裔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和移民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16]。
学分制改革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课程资源的拓宽完善、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得到提升,师生关系不断和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课内、课外学习气氛浓厚。
(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
学分制改革是新时代西藏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举措,更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举措。学分制改革契合新时代西藏民族大学实施“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努力实现西藏教育与全国同步科学发展的举措。教师是落实学分制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分制改革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更新教学大纲,承担“四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西藏民族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显著提高,教师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
四、学分制改革发展展望
经过近两年的运行,西藏民族大学学分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学分制改革增加了高校的教育管理难度,也为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目前,学校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攻坚行动要求,学校结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专业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国家新出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方案,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学分制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本科专业选修课设置;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制(修)订工作,完善学分互认工作机制。把握提质增效、质量取胜、质量保障这一学分制改革的根本,在构建“管理制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创新创业平台”一体化、综合性的特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上持续发力。
为此,不断强化学分制运行的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加强学分制改革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为改进学分制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发挥学分制改革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潘懋元文集·讲课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0.
[2]向麟海.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学苑教苑,2013(23):69.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7364)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胡萍
标签:学分制改革论文; 以生为本论文; 成效论文; 西藏民族大学教务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