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琳琳[1]2013年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水稻试验田进行。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黄淮地区常规大穗型粳稻品种新丰2号为试验材料,在齐穗期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以促进籽粒灌浆和增产为目的,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筛选试验。从光合产物、同化物质合成运转、籽粒库容、蔗糖-淀粉合成代谢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弱势粒灌浆的影响及造成弱势粒充实度差的机理,为有效利用植物激素提高黄淮地区水稻产量提供技术保障。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千粒重,尤其是弱势粒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分别比对照高出17.48%、16.38%(2011年),10.01%、7.66%(2012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穗粒数及结实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着;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作用大于加工品质,对弱势粒品质的影响大于强势粒。综合比较,确定IV和V为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且对产量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弱势粒千粒重和灌浆速率来实现的。2.在籽粒灌浆后期,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剑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F0、Fv/Fm、ETR比对照均有明显的升高,其中ETR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而SPAD值也在28d与对照达到显着差异,说明IV和V处理后对籽粒灌浆后期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有促进作用。3.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灌浆期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运输的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在灌浆中后期显着高于对照;淀粉含量主要在灌浆前期及后期高于对照。茎、鞘中糖含量高于淀粉含量;茎中糖、淀粉含量又高于鞘中糖、淀粉含量;在灌浆中后期顶二、叁、四茎鞘中的糖、淀粉含量高于顶一茎鞘中的糖、淀粉含量;且对糖的影响要大于淀粉。对穗颈节间伤流强度的影响表明,穗颈节间伤流强度随生育期呈W型变化,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对灌浆前期和后期穗颈节间伤流强度影响最大,分别比对照高出50.73%和58.12%(10d)、76.83%和59.30%(28d),且差异显着。4.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内源激素的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内源ZR、GA3总体含量低于IAA和ABA含量;ZR、GA3、IAA、ABA含量在强势粒中变化趋势相似,大体呈“V”字型,均在处理后10d达到最大值;弱势粒中,GA3和IAA含量变化相似,先上升再下降。即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对强、弱势粒灌浆初期及后期的内源激素影响较为明显。5.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处理后,显着提高了灌浆后期籽粒中蔗糖合酶、UDPG焦磷酸化酶、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酶等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进而增加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促进灌浆中后期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及蔗糖向淀粉转化,提高淀粉积累速率,保证了灌浆后期籽粒中淀粉的稳定持续积累。综上所述,植物生长调节剂IV和V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灌浆后期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含量升高,有利于延长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时间,促进灌浆;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增加了茎鞘中同化物质及穗颈节间伤流的含量,促进了茎鞘中糖向籽粒的转运;叁、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内源激素含量及籽粒中淀粉合成过程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升高,提高籽粒库容活性,增强籽粒中蔗糖向淀粉的转化效率,提高籽粒中淀粉的积累量和积累速率。

吴冬云[2]2003年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指出稻米品质是稻米作为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稻米品质问题已成为生产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的严重障碍,既不能满足内销需要,更缺乏在国际稻米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使我国稻米生产优质高产,仍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稻米品质优质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状,一般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稻米的碾米品质又包括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主要指粒形,垩白面积,垩白米率和透明度;蒸煮食味品质包括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 稻米品质是以稻米内部的生理生化代谢为基础的。稻米品质的优劣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但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施肥与管理,种植密度,收获时期,干燥方法,烹饪技术等很多因素也对稻米品质产生影响。 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几乎与植物生长的每一个发育阶段和每一个生理代谢密切相关,并且用量小,速度快,所以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成熟籽粒的米质性状、品质形成过程中与品质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米质形成的影响及机理,形成初步配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组合试验,以期筛选出提高稻米品质的最佳方法。 试验分为叁部分:幼苗试验;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试验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应试品种为籼特47和特叁粘。试验结果表明: 1.灌浆结实期用GA、6-BA和HA处理两个不同的水稻品种后,水稻旗叶衰老进程明显延缓。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调节剂延缓水稻植株旗叶衰老的作用,其主要表征指标为:减缓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丧失,抑制丙二醛含量的上升。 2.灌浆结实期用GA、6-BA和HA处理两个不同的水稻品种后,籽粒灌浆特性更加合理。主要表现为Q酶活性增加,物质积累动态趋于平稳。 3.正交试验中,不同的处理组合对参试的水稻品种产生的效果相似。编号为2,5的处理组合均能提高两者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编号为4,5的处理组合均能减 少两者的直链淀粉含量,而编号为3,6和9的处理组合均能提高两者的总氮含 量。对于釉特47而言,编号为8,5的处理组合综合效果优于其它组合:而对于 特叁粘而言,编号为5,2的处理组合的综合效果优于其它组合。正交试验仅为 初步结果,还需进行更广泛的配方筛选和更多试验证明。

赵东生[3]2011年在《调环酸钙调控水稻小麦生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调环酸钙(prohexadion-calcium)化学名称为3,5-二氧代-4-丙酰基环己烷羧酸钙,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抑制赤霉酸的合成来抑制作物的营养生长,达到调控作物生长的目的。调环酸钙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性,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使用剂量的调环酸钙对水稻、小麦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激素含量及其籽粒品质的影响,确定调环酸钙有效成分的最佳使用剂量。本研究于2008~2010年分别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和郑州市中牟县狼城岗镇后史村进行小麦、水稻试验。2008~2009年25%调环酸钙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设置6个使用剂量;2009~2010年设置5个使用剂量。在拔节期前一周施药,测定不同处理水平条件下水稻、小麦的植株高度、各节间长,节间茎粗、节间鲜重、千粒重、产量、品质、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25%的调环酸钙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5 g/hm2,对水稻均匀喷雾,能够促进生长,促进倒5节、倒4节、倒3节节间增粗,提高植株鲜重,提高水稻的千粒重、每平方米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促进结实,提高产量,但其调控旺长的效果不理想。(2)25%的调环酸钙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45 g/hm2,对水稻均匀喷雾,是控制水稻株高、提高品质的最佳使用剂量。当喷施45 g/hm2的调环酸钙溶液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株高,降低水稻各个节间的鲜重和干重,提高抗倒伏性能,增加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提高水稻品质。(3)喷施25%的调环酸钙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大于60 g/hm2时,调环酸钙的抑制作用较强,根系活力显着降低,水稻的正常生长严格受到抑制,水稻的株高降低显着,水稻的株高,结实率、千粒重、产量严重下降,田间水稻产生要害,植株柔弱,抗病能力差,发病严重,水稻的产量显着降低,不利于农业生产。(4)喷施不同使用剂量的调环酸钙溶液时,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水稻根系活力。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水稻、小麦的根系活力呈递减趋势。使用剂量越大,抑制生长作用越强,根系活力值越低。(5)喷施不同使用剂量的调环酸钙溶液时,能够不同程度的调节水稻内源激素GA、ABA、IAA、ZR水平,通过改变水稻植株内源激素含量调节水稻植株生长,延缓植株衰老,增加产量和品质。

陈蔚燕[4]2015年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球上可耕地面积日趋减少,而人口却日益增长,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植物生长调节剂(简称植生剂)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产量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许多种类的植生剂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施用效果不好、使用安全性较差或者其使用的成本太高等,这些不足很难与我国的农、林业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农作物单产,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研制新型多功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条可取之路。本文首先采用活性拼接原理、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将不同的活性基团进行拼接,设计合成了6个新型的酰胺类化合物,6个新型的季铵盐类化合物,一个系列肉桂酸酯化合物和一个系列磷酸酯盐型化合物,采用GC-MS和1H NMR等技术对所合成的新型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证明其结构与预期相符。其中新型酰胺类和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成本低廉,合成步骤简单,是一类新型植生剂。所有的植生剂未见报道,其中有6个化合物已经被中国国家专利局授权为发明专利。文中同时对合成的所有化合物进行绿色实用剂型的研制。合成的新型化合物均为首次应用于植物种子萌发上,将其用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室内发芽和室内生根实验,系统研究了各个植生剂的浸种时间、浸种温度、浸种浓度等因素对小麦和苔菜两类种子发芽的影响,同时针对不同的生根方式(基施和浸种)研究了各调节剂不同浓度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无论是单子叶的小麦种子或是双子叶的苔菜种子,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浸种时间为8-10小时之间,温度为25℃,浓度为125 mg/L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单子叶植物在各调节剂浓度为30 mg/L时浸种方式生根具有最高值,其在10 mg/L时基施方式生根有最高值。双子叶植物在各调节剂浓度为50 mg/L时浸种方式和基施方式生根有最高值。2,4-二氯肉桂酸酯在100 mg/L时采用黄瓜子叶生根时具有最大的生根活性。50%磷酸酯钾盐可湿性粉剂采用黄瓜子叶生根时较CK促进率达77%。对于所研究的几种植物根系,在浓度为62.5 mg/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剂作用下,植物的根系活力最强。同时对调节剂生根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化合物RGXA具有较优的生根活性可能是由于其对植物根尖的细胞及其细胞壁有所改善所致。合成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应用于植物幼苗生长上,将其作为种子的浸种液对5种不同的种子进行浸种后培育,在生长期进行喷洒,定期采取叶片进行植物生理生化性质测定,实验数据表明,62.5 mg/L浓度的各调节剂处理的苔菜和小麦,其叶片中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含量(如: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数值高于CK,而可滴定酸含量呈现低于CK的现象。在烤烟试验中,对供试的生长调节剂各2个稀释倍数下,烤烟幼苗叶片中含糖量均高于CK,5% RGXA水剂和5% RGJA的500倍稀释液处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CK分别提高3.9、4.0个百分点,5% NAXA水剂的500倍液处理的叶片中氨基酸含量高于CK 48.31%,综合烤烟品质的多个指标来看新植生剂在烤烟幼苗叶片的糖含量、Vc含量、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各方面具有较高的改善作用。NAXA处理的生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浓度为62.5 mg/L时达到最高值,较CK提高42.03%,低于或高于这个浓度叶绿素含量均下降。NAXA及其季铵盐的不同浓度处理的生菜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中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浓度为125 mg/L时达到最高。62.5 mg/L浓度NAXA处理的生菜健壮生长,叶绿且茂密。62.5 mg/L和125 mg/L的SLXA处理的黄瓜幼苗叶子长势较好,叶片面积大,处于一种旺长的状态。本文首次对33种天然中草药进行生根活性筛选,得到7种效果较好的具有促生根作用的中草药。优选制备出ZCY的混合制剂,并将其用于盆栽苔菜和小麦,研究其对植物生长和叶片品质的影响。发现62.5 mg/L的ZCY处理的苔菜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促进率达5.47%,125 mg/L的ZCY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率较CK达3.02%。62.5 mg/L的ZCY处理的小麦出苗促进率为4.50%、苗高较CK增加0.49%,苗鲜重较CK增加6.19%,62.5 mg/L的ZCY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率较CK达6.33%,125 mg/L,的ZCY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促进率达4.52%,其对于小麦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有不等的正促进作用。可见ZCY制剂具有天然、绿色、无公害、促生根促生长的作用。ZCY与合成的新植生剂均为首次应用于大田作物上,并将它们与现有调节剂“喷施宝”进行对比。发现对原阳小麦喷施调节剂后,RGXA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最大,比清水增加3.9克,增幅为9.4%,以RGXA处理的产量增产效果最显着,平均产量为546.63 kg,比清水每亩增产84.6 kg,增幅为18.1%,其次为NAXA,增幅为14.7%,喷施ZCY的小麦产量增产62.8kg,增幅为13.3%,与喷施宝相比,仅RGXA和NAXA两种药剂的产量超过喷施宝,分别比喷施宝增加3.9%和0.9%。对周口小麦喷施调节剂后,与清水相比较,喷施调节剂后千粒重全部增加,其中NAXA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4克,增幅为10.4%,与喷施宝相比,除了SLJA的千粒重低外,其余的几个药剂的千粒重均高于喷施宝。与清水相比,喷施调节剂的小麦产量全部增加,其中以NAXA的增产效果最好,亩产平均为464.8 kg,较CK亩产增加64.8 kg,增产幅度为16.2%,其中NAXA、RGXA、ZCY、SLXA分别较喷施宝增产7.52%、5.87%、5.72%、2.9%。几种调节剂对实验水稻的亩产产生程度不等的增产效果,其中以NAXA的增产效果最为显着,增产率达8.97%,其次为RGXA,再其次为中草药组合制剂ZCY,这叁者均较现有的喷施宝的增产效果高。在对田间红富士苹果进行叶面喷洒后,处理的果实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其内在品质也相应的有所改善,其中以RGXA的平均单果重增产率最高,达到14.35%,与此同时果实的着色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田间生姜叶施后发现RGXA和NAXA增产幅度达12.5%,形成“胖孩儿”姜的形状,可为姜农增加经济收益。

吴成春[5]2007年在《米粉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化学调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米粉专用稻品种湘早籼33号和高产杂交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为试材,采用核素示踪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了两种化学调节剂对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有关结论如下:1、喷施化学调节剂可定向调控米粉稻稻米AC,对其产量也有一定影响。齐穗期喷施调节剂A能降低米粉稻稻米AC,而喷施调节剂B提高稻米AC。调节剂对米粉稻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调节剂A增加湘早籼33号产量,调节剂B降低其产量,两调节剂都使陆两优996产量降低,但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着。2、喷施化学调节剂影响米粉稻籽粒淀粉的积累过程,最终改变其AC。齐穗期喷施调节剂A既能促进米粉稻灌浆前期籽粒淀粉积累,也能促进灌浆后期以支链淀粉为主的籽粒淀粉的积累,最终降低了稻米AC;喷施调节剂B也促进米粉稻灌浆前期籽粒淀粉的积累,但减弱其灌浆后期籽粒淀粉积累,最终提高稻米AC。3、喷施化学调节剂可改变米粉稻“源—库”特征,影响其产量。喷施调节剂A使湘早籼33号增“源”、强“库”、畅“流”,增加其产量;调节剂B降低了湘早籼33号灌浆后期“流”的畅通性,使其产量降低;两调节剂均破坏了陆两优996灌浆后期“源—库”协调性,导致其减产。4、喷施化学调节剂不仅可改变米粉稻植株地上部的生长特性,也影响其根系活力。齐穗期喷施调节剂能增强米粉稻根系活力,协调植株地上与地下部生长,增加植株对磷的吸收率,提高植株地上部各部位的磷含量。

宫占元[6]2008年在《调节剂对不同芽位马铃薯苗建成及产量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实施于2007年,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比利时212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分别探讨了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对不同芽位马铃薯苗建成的影响,以及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调节剂DTA-6、SODM浸种加快了不同芽位马铃薯出苗,缩小了不同芽位马铃薯出苗的时间差距,促进了根、茎、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总体看,对基部芽位促进作用较大。2、调节剂DTA-6、SODM浸种加快了不同芽位特别是基部芽位母薯内淀粉的分解速度。促进了可溶性糖和还原糖上升,过氧化物酶下降,加快了细胞的分裂及器官建成,保证了母薯对幼苗及根系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的供应。3、调节剂DTA-6浸种和叶喷、调节剂S3307叶喷加快了块茎形成期至成熟期植株的生长发育。而调节剂SODM在块茎膨大期到成熟期促进作用明显。4、调节剂浸种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块茎形成期至成熟期明显高于CK,表现为DTA-6>SODM>CK;调节剂叶喷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在块茎膨大期至成熟期明显高于CK。地上部干重大致表现为DTA-6>SODM> S3307>CK,地下部干重大致表现为S3307>DTA-6>SODM>CK。5、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浸种和叶喷均提高了光合速率,增加了块茎形成期及淀粉积累期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提高了光合效率。增加了叶片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硝态氮的含量,降低了蔗糖转化酶活性。加快了植株干物质积累,延缓了叶片的衰老。其中,调节剂S3307在块茎形成期作用明显,而调节剂SODM在块茎膨大期以后作用明显。6、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浸种和叶喷均明显提高了根系活力,增强了根系的合成作用,促进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增加了根系蛋白质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其作用效果为SODM> DTA-6> S3307>CK。调节剂S3307在块茎形成期作用明显,而调节剂SODM浸种在块茎形成期对根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块茎膨大期以后促进作用明显。7、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浸种和叶喷能加快光合产物的运转,改善了匍匐茎的碳代谢和氮代谢,匍匐茎蛋白质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在块茎膨大期以后明显增加。8、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叶喷增加了各取样时期的块茎淀粉含量。其作用效果为S3307>SODM>DTA-6>CK;降低了各生育时期块茎还原糖的含量,其作用效果为CK> DTA-6>SODM> S3307,调节剂DTA-6浸种明显增加了块茎膨大期至成熟期的块茎还原糖含量。调节剂SODM浸种的块茎还原糖含量在块茎形成期高于CK,块茎膨大期至成熟期低于CK。9、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浸种和叶喷均增加了马铃薯产量,其增产幅度为9.81%~3.35%。其中,调节剂DTA-6浸种处理与CK差异达极显着水平。10、调节剂能显着影响马铃薯的经济性状。调节剂DTA-6浸种和叶喷,调节剂S3307叶喷提高了马铃薯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个数、大中薯率、大中薯比重。调节剂SODM显着提高马铃薯单薯重、中薯重和中薯比重。叁种调节剂提高了畸形薯重和畸形薯率,但均未达显着水平。11、调节剂能显着改善马铃薯的品质。调节剂S3307叶喷、调节剂SODM浸种和叶喷增加了淀粉含量,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中的还原糖含量。且均达显着水平;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均显着提高了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含量;调节剂DTA-6、S3307和SODM浸种降低了块茎酚类化合物含量,调节剂DTA-6浸种与CK差异达极显着水平。

李阳[7]2014年在《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与再生芽化学调控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可进行头季和再生季两次收获的水稻。其产量由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组成,同时受品种和栽培技术双重影响。探明不同类型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模式中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差异,有利于为这一技术体系中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此外,中稻蓄留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将逐步扩大,头季机械收割造成稻桩受损,再生芽减少,成为限制再生季产量的因素,探索头季稻收割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再生芽生长,对于头季机收后实现再生季高产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于2012和2013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兰杰村大田条件下进行。试验选用大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Ⅱ优航1号和多穗型常规稻黄华占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头季与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米质形成的差异。同时,探索利用单一或复配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类品种再生芽生长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在中稻蓄留再生稻种植模式下,头季产量差异不明显,再生季产量存在显着差异。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头季与再生季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05和4.52t hm-2,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平均产量分别为8.89和4.09t hm-2,前者再生季产量显着高于常规稻黄华占,周年产量比后者高4.55%。2.不同品种产量潜力存在差异。本试验条件下,Ⅱ优航1号头季最大库容为13.44t hm-2,显着高于黄华占的9.88t hm-2。Ⅱ优航1号通过大库容实现高产,而结实率偏低是制约其高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黄华占单位面积颖花量大,但千粒重偏低导致其最大库容有限,而其较高的结实率有利于产量稳定。3.在头季高留茬的模式下,再生季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高节位再生芽能否成穗和灌浆充实。研究表明,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对再生季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分析其内在原因发现,倒2、倒3节位再生芽成穗的颖花数多,而低节位倒4、倒5节位由于二次枝梗退化和颖花退化,从而导致穗粒数少,产量贡献率低。4.再生季稻米品质比头季明显改善。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季稻谷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比头季显着提高,Ⅱ优航1号与黄华占表现相同的趋势。从外观品质看,黄华占头季和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显着低于Ⅱ优航1号。两品种再生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比头季均表现降低,Ⅱ优航1号分别降低32.7%-58.5%和66.0%-83.4%,黄华占分别降低76.9%-88.8%和75.0-86.2%。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品种再生芽进行调控的初步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再生芽的的生长,但对不同品种的调控效应不相同。总体而言,PP333有利于促进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但不利于后期的成穗与灌浆,因而对产量为负效应;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但是增产效应为只有1.7%-2.1%。综上所述,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比常规稻黄华占产量高,主要因为头季和再生季的库容量较大,而结实率低限制其产量潜力的发挥;高留桩下,倒2、倒3节再生穗产量是再生季产量的主要构成;再生季稻米品质优于头季,且品种基因型差异也会造成稻米品质差异;6-BA或6-BA和BR的复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再生芽生长,促进早发有利于后期抽穗灌浆。

赵黎明[8]2008年在《花后PGRs对大豆生理代谢及产量和品质建成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2006-2007年两年时间,以双高(垦农4)、高蛋白(黑农35)和高油(垦农18)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SOD模拟物(SOD_M)、氯化胆碱(Cc)和2-N, 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3种调节剂,比较了大豆花荚脱落情况,改善了大豆植株的生理特性,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延缓大豆衰老的生理机制,研究了不同时期下对3种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R_1期喷施Cc调节剂可以明显增加大豆花数和荚数,但是其花荚脱落数和脱落率却是3个调节剂中最高的一个;而喷施DTA-6和SOD_M可以有效的降低花荚脱落数以及脱落率,增加产量,其中DTA-6的增产幅度是最高的。2 R_5期喷施SOD_M和DTA-6调节剂明显的提高了Chla、Chlb及Chl(a+b)含量,降低了喷施调节剂初期Chla/Chlb比值;在光合参数上,3种调节剂对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有所提高,其中DTA-6的调控效果最佳。3 R_5期喷施DTA-6和SOD_M有效的调控了大豆叶片和荚皮的同化物代谢水平,对于叶片而言,SOD_M加快了游离氨基酸输出速率,并与DTA-6共同提高了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硝态氮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相比之下,SOD_M明显的增加了夹皮中游离氨基酸的上升幅度,显着的提高了荚皮中硝态氮含量,而Cc则显着的降低了荚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4 R_5期喷施DTA-6和SOD_M增加了叶片中IAA和CTK含量,提高了SOD、POD以及CAT的活性,减缓了MDA含量的升高。5 R_5期喷施SOD_M明显的提高了根系活力和游离氨基酸的输出量,增加了根系中的硝态氮、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根系激素调控上,Cc调节剂在喷药后短时间内有效的降低了根系中的ABA含量,并改善了大豆根系内CTK和GA含量,而对IAA含量的改善并不大,随着喷药后时间的延续,SOD_M和DTA-6处理后期的ABA含量才有所降低。6 R_5期喷施DTA-6提高了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而SOD_M明显的提高了籽粒中粗脂肪含量;在籽粒激素调控上,DTA-6和SOD_M提高了籽粒中IAA和GA含量,加快了籽粒发育速度,增大了籽粒体积和灌浆强度,延长了籽粒干物质线性增长持续期,其中以DTA-6的调控效果最佳。7 R_5期喷施DTA-6能够明显的降低K_4籽粒中氨基酸总量,提高籽粒中脂肪酸含量,提高H_(35)和K_(18)籽粒中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和棕榈酸的含量,降低油酸和硬脂酸含量;而喷施SOD_M调节剂可以增加H_(35)和K_4的亚麻酸、油酸和硬脂酸含量,提高K_(18)籽粒中亚油酸含量,但是却降低了K_(18)籽粒中油酸含量。8从2006年的产量试验上看,R_5期喷施DTA-6能显着的提高大豆植株荚数、粒数、荚重以及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且产量增幅高于V_3+R_5期;在品质方面,V_3+R_5期喷施SOD_M和DTA-6均显着的降低了籽粒中脂肪含量。9二○○六年品种试验研究表明,R_5期对3种大豆品种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其中DTA-6显着的增加了K_4和K_(18)大豆植株的荚数、粒数、荚重以及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而SOD_M对H_(35)和K_(18)的作用效果较明显。在产量品质方面,作用效果最明显的是K_(18),其中喷施SOD_M和DTA-6产量显着高于CK,且以DTA-6的产量增幅为最高;品质上除了Cc和DTA-6处理显着的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外,其余的变化不明显。10二OO七年试验研究表明,在R_3、R_3+R_5、R_5期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均显着的增加了大豆K_4产量,其中R_3期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的最敏感时期;R_3+R_5期叶面喷施Cc调节剂能够显着的增加H_(35)大豆植株高度,极显着的提高大豆株荚重、株粒重和单株重;而在产量上,Cc显着增加了R_3和R_3+R_5期H_(35)籽粒的百粒重、产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但是从产量增幅角度上看,Cc在R_3期作用效果最强,其次是R_3+R_5期;R_3和R_3+R_5期叶面喷施DTA-6能够显着提高K_(18)植株高度、茎粗、株荚重、株粒重和单株重,降低植株的底荚高度,增加了籽粒的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而在品质方面,作用效果最明显的是R_3+R_5期。

王广明[9]2016年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结合叁种密度下喷施不同剂量的两种调节剂,选出不同密度下最适剂量的调节剂,为生产上调节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在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德美亚1号为试材,设置3个种植密度(75000(M1)、90000(M2)、105000(M3)株·hm-2)处理,并于2013-2014年两年时间在玉米拔节期喷施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A为以烯效唑为主要成分的调节剂,B为以乙烯利为主要成分的调节剂),在喷药后10 d、20 d、30 d及成熟期通过对玉米叶片与茎秆形态、叶片光合性能、籽粒品质及产量的测定,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种植密度增加,德美亚1号的株高和穗位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植株基部茎节随密度的增加而变长,茎粗变细,玉米茎秆的力学性质下降,使基部茎节抵抗倒伏的能力下降。生长调节剂处理,喷施生长调节剂A和B有效的增加茎粗,抑制第叁节节间长度,且随着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A3和B3处理的茎粗显着粗于其他浓度处理,节间长度均显着短于其他浓度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植株抗倒性,最终提高产量。2.随种植密度增加,德美亚1号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叶面积指数增加,当种植密度过高时,叶面积百分比表现为:上部小,下部大,群体郁闭。A3和B3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为最大,A4和B4处理由于浓度过大导致叶面积指数下降,总体表现为,A3>A2>A1>CK>A4,B3>B2>B1>CK>B4。3.随种植密度增加,德美亚1号的产量呈抛物线变化,在M2密度下产量最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生长调节剂处理下的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对照,且生长调节剂A处理下的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生长调节剂B。生长调节剂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群体的产量,喷施生长调节剂A,M2密度下产量最高,比M1和M3分别提高了2.58%和27.89%,M2密度下A3浓度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增产达14.05%。喷施生长调节剂B,在M2密度下平均产量最高,比M1和M3分别高2.37%和27.14%,M2密度下B3浓度可以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达13.59%,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均显着高于其他浓度处理。4.在同一密度下,德美亚1号在生长调节剂A3和B3浓度处理下的品质比其他浓度处理较好,显着高于对照。在M2的密度下喷施生长调节剂A、B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品质。同时最高可增产1240.19 kg,增收1995.13元。

彭建伟[10]2003年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家在大哲硕士学位论文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 光合特性的影响 彭 建 伟

参考文献:

[1].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生理与分子机制[D]. 王琳琳.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D]. 吴冬云.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3]. 调环酸钙调控水稻小麦生长的研究[D]. 赵东生. 河南农业大学. 2011

[4].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 陈蔚燕. 青岛科技大学. 2015

[5]. 米粉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化学调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 吴成春.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6]. 调节剂对不同芽位马铃薯苗建成及产量品质调控效应的研究[D]. 宫占元.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

[7]. 不同品种中稻蓄留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差异与再生芽化学调控初探[D]. 李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8]. 花后PGRs对大豆生理代谢及产量和品质建成的调控[D]. 赵黎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

[9].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王广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

[10].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 彭建伟.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