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大学生心理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020014-07
一、前言
国外对和谐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古希腊人注重自然界的和谐和外在比例、对称等形式的和谐,他们的和谐具有自然科学的色彩。马克思则提出理想社会的两种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成为人存在的基础;人与人的和谐——个体为社会而存在和社会为个体而存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对客观世界积极改造所达到的物我统一与心物和谐的境界,是人类立足的依据并表征人自身发展的水平,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的前提;人际和谐是个体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社会是人自由发展的载体,只有人际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从而促进个体自身的发展[1]。他们的和谐思想主要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进行论述,强调的是三者之间的一种共存状态。
Rogers提出了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的概念。根据他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如果个体体验到了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状态。自我与经验的协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Maslow指出需要的层次及其满足的程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来看,自我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看法跟实际表现的一致性程度越高,或者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3]。Leck首先提出了自我一致性理论。他认为“自我”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动力现象,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个体性[4]。Roy和Andrews指出自我一致性是“自我”元素的一部分,其目的就在于维持自我组织的一致性避免不平衡[5]。可见,虽然研究者使用的不同的概念,如平衡、一致、不调和、和谐等来描述自我一致性或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概念都含有一个共同之处:个体倾向于以减少其在人际关系、内部认知或信仰、情感、动作方面的内部不一致的方式来行事。
国内对和谐的探讨古来有之,中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论、道家的道论即是传统和谐思维的典型表达[6]。儒家从君臣关系引出和谐,同时他们还认为外在形式的和谐并非目的,而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要达到内心的和谐,使人内心平和中正,从而达到“温柔敦厚”,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宁。孔子推崇的“中和”以承认矛盾和对立因素存在为前提,采用“致中和”的方法来协调对立面,提出为人处世“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使事物处于和谐的均衡状态。其“中和”思想渗透在他学说的各个方面:论及为政,他追求有差等的、稳定的和谐社会;论及人际交往,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7]。可以说,孔子和谐论的最高目标是为了达到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在传统的道家思想中老子认为,和谐乃是阴阳二气相搏的结果,他还从矛盾的角度论证了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在这里,和谐是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状态,是和谐的内在机制[8]。
当代国内学者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有关心理和谐的观点,王登峰、黄希庭指出心理和谐是指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9]。石国兴和高志文指出人的心理和谐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10]。许燕认为心理和谐是健康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身心和谐、知情意的和谐、人格的和谐等[11]。林崇德认为个人心理和谐是以自我和谐为基础的,心理和谐的人应该要做到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满足自我[12]。
总的看来,目前国内关于心理和谐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和相应的测量工具比较缺乏。多数研究都是从理论上阐述心理和谐的重要作用。与之相关的测量工具有Zhan和Shen的自我一致性量表,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两部分[13]。国内有王登峰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测量自我和谐的工具[14-15]。周林刚、周胡增编制了残障人心理和谐程度测试量表,该量表主要从个体内部、人事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考察残疾人心理和谐程度。而其量表的题目主要是来自张时飞的心理态势测试量表,而且由于其特定的被试使其应用具有局限性[16]。显然,对心理和谐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理论思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结构体系,进而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较为有效的研究工具。
二、研究方法和程序
(一)心理和谐的界定
在对文献进行查阅、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心理和谐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心理和谐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即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达到一致,融洽共处,在这种状态中个人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社会和自然又能持续发展。它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自我和谐是指个体对自我有客观的认识,能积极的评价自我,接受不同的观念;与社会和谐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社会现象有敏锐的知觉,能接纳所处社会的主流现象,并积极调整自身适应外界变化;人际和谐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处理人际冲突;与自然和谐是指个体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能融入自然,适应自然,与自然和睦共存。
(二)心理和谐结构的初步构建
根据心理和谐的概念,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并在200名大学生中进行开放性调查以期考察大学生心理和谐观。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心理和谐的理解(含义及包含哪些方面),他们认为怎样才算达到心理和谐。对收集到的条目进行整理,在垂直和水平意义上进行压缩,初步得到了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相关因素。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专家意见,经过逻辑分析并对各个分类的含义做了一些补充和调整,提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二阶的10个构成单元:积极性、适当性、开放性、和睦性、融洽性、敏锐性、认同性、适应性、亲近性和相融性。在征求专家意见,并在参考有关心理和谐、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等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相应的可以反映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初试题项共65项,进行小样本施测,并对被试进行个别访谈,请被试指出表述不清、难以理解和有其他问题的题项,然后结合专家意见,对这些题项进行了修改或删除,最终保留59题,采用Likert式5点自评量表,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然后对来自各专业各年级的320名西南大学学生进行初次施测。根据以往经验和因素分析理论以及专家建议,剔除在因素分析中因素负荷小于0.3、共同性小于0.15的18个题项,并保证每个因素的题项不少于3个,再对剩余的41个题项进行因素分析,发现提取8个因素最为适宜,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删除了开放性和适应性这两个因素。
因此,综合以上专家意见、因素分析结果和逻辑上的考察,将心理和谐构建为两个层次多个维度的结构,见图1(F代表一阶因素,f代表二阶因素),并以此作为正式量表编制的依据。
图1 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理论结构
(三)正式问卷的编制
1.被试
选择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六所高校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12份,回收率为91.2%,其中有效问卷863份,有效率为86.3%。其中男生317名,女生545名,一名未注明性别。
2.施测与程序
依据初步因素分析和理论构想,确定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正式问卷并进行团体施测。被试用五点量表(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逐题进行评定,共收回有效问卷863份。将有效问卷随机分成两半,其中一半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理论模型;用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3.统计处理
用SPSS11.5和AMOS7.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验证心理和谐的因素结构的合理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其因素的划分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为准。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具体数据见表1。
(二)问卷的效度
1.内容效度
确定内容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请有关专家对问卷题项与原定内容范围的符合性做出判断。本研究的各个题项来自对大学生的开放性调查结果,与相关文献综述、心理和谐研究所了解到的内容相符,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并请心理学的有关专家审查和修改。正式调查前,请部分大学生试填,使调查表易懂便于使用并符合理论设想。这些措施保证了本问卷的内容效度。
2.构想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从而对心理和谐结构的理论构想作进一步的探讨。
(1)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一阶)
将随机分出的432人对41个题目的回答作一阶因素分析,对数据进行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KMO的指标为0.8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4 855.62(P<0.00),结果表明,心理和谐问卷各测量项目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可能共享潜在因素,所以可以对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采用公因素分析方法(Principal Axis Factoring,PAF),经斜交旋转后,结合陡阶因素检验准则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8个,能解释的总变异为49.06%。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2。从表2可看出,抽取的8个因素共包括41个题目。因素1集中体现在与家人交往过程中能和家人和睦相处、家庭关系良好、解决家庭纷争、家人彼此沟通交流、相互理解,命名为“和睦性”。因素2反映了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同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冲突,命名为“融洽性”。因素3反映对社会现象有敏锐的知觉、关心身外之事,命名为“敏锐性”。因素4反映对社会主流现象的接纳,命名为“认同性”。因素5反映了积极地看待自我、自我价值、自我肯定、自我悦纳,命名为“积极性”。因素6反映人与自然的距离,命名为“亲近性”。因素7主要涉及对自我有客观的认识,命名为“适当性”。因素8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环境,命名为“相融性”。一阶因素表明,8个一阶因素与心理和谐结构中的一阶因素的初步构想是吻合的。
(载荷0.3以下的未显示,下同)
(2)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二阶)
对8个一阶因素进行二阶因素分析,采用公因素分析方法,根据碎石图和解释方差的百分比提取四个因素,共解释的总变异为74.89%。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情况见表3。表3表明,二阶因素与心理和谐结构中的二阶因素的初步构想基本一致。
(3)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因素间、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4)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一阶与相关的二阶之间以及一、二阶与总分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而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表明问卷的结构符合量表编制的基本要求。
(4)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随机分出的另外431人的回答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构想了3个模型,模型M1假设8个一阶因素同属于1个二阶因素;由于第一个因素fl和第三个因素f3的相关0.55在二阶结构中是最高的,因此模型M2中将他们设定为同一个因素,由此设定8个一阶因素隶属于三个相关的二阶因素;模型M3设定8个一阶因素隶属于4个相关的二阶因素。3个模型的主要拟和指标见表5。
表5结果表明,与单因素模型和三因素模型相比,四因素模型对心理和谐结构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拟和。在单因素模型中,/df比四因素模型大,表明心理和谐并不是单因素结构。由于模型2和模型3是嵌套结构,四因素模型的参数分别为GFI=0.99、AGFI=0.97、NFI=0.98、TLI=0.99、CFI=0.99、RMR=0.23、RMSEA=0.02,从表4看出单因素模型、三因素模型和四因素模型,均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指标,从三因素模型到四因素模型牺牲了3个自由度,但
减少了11.33,大于11.3(df=3,α=0.01时
的自由度),因此是可以接受的[17]。这些参数都表明该模型是心理和谐更理想的拟和。心理和谐四因素结构模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2。
图2 心理和谐四因素结构模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
四、讨论
心理和谐是心理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涉及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众多心理学学者都对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但目前国内关于心理和谐的论述,大多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加以阐述,迄今为止,未见国内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实证研究或测量工具。已有的有关心理和谐的问卷多涉及心理和谐的某一方面,或是针对某一特殊的群体,缺乏普遍性。本研究通过较严格的程序研究和统计学检验,构建出包括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与自然和谐四个二阶因素和积极性、适当性、敏锐性、认同性、和睦性、融洽性、亲近性和相融性八个一阶因素的心理和谐维度结构,逻辑结构较为合理,内容也较能真实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谐程度,因而我们认为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理论构建的角度看,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证据。其理由是:首先,本研究理论构建和问卷的编制过程比较严格。通过开放式调查、查阅文献、专家咨询与个别访谈形成初步的维度与题项,并以此编制初试问卷。经小样本预试、初步的统计分析和专家咨询,结合理论和逻辑上的考察,构建成两层次多因素的心理和谐理论结构,然后才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其次,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了理论构想的合理性。经过专家鉴定,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正式量表的一阶与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因素结构与理论构想具有一致性;因素间相关矩阵表明问卷结构符合基本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则证明了四因素结构模型的适当性。虽然由于样本数的限制,验证性因素分析仅作了二阶四因素的合理性检验,但综合地看,本研究的效度较高,构建的心理和谐的维度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可以作为编制心理和谐量表的结构基础。但本研究的问卷个别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尚不令人满意。在研究实践中应当进一步加以完善。
从实际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自我和谐这一维度与人际和谐这一维度的相关较高。之所以二者联系紧密,我们试图从中国文化中找到解释。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很多学者都强调过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突出性。许多人际关系本土化研究向我们揭示,中国人的关系、“我”与“他”的区分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关于关系研究有杨国枢的家人、熟人、生人的划分;黄光国的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的划分;杨中芳的既有成份和交往成份的划分;杨宜音的自己人和外人的划分。这些学者的理论建构虽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中国人对关系十分重视。关系取向是中国人在人际网络中的一种主要运作方式。梁漱溟将中国人这种凡事以关系为依归的文化特征叫做“关系本位”,文崇一、金耀基、何友晖及杨国枢称为“关系取向”[18]。它既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定势,又是一种人际行为模式。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具有明显的关系取向,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19]。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中的和谐性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人际关系要是不和谐,自我和谐是难以做到的。中国人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性甚至到了不求理由的地步,如果有人破坏了这种和谐,不论他是否有理,都是不对的。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去做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并且在做人的时候要处处小心,要注意给他人面子,尽可能地避免冲突。
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大学校园内学习生活是大学生的主旋律,他们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他们达到的和谐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和谐。正值人生的青年期,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自我的探索有更多的思考,他们想更深入地了解自我。在对“我”的关注过程中,他们走近了自己。在对矛盾的求解中趋向自我一致性的和谐。人际和谐也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们与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系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人际纽带。有的学生还建立了恋爱的关系,更让他们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感受他人。当然,而今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让他们时刻记住适应社会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关注社会,渴望了解、走进社会,但是正如前面强调的,他们其实并未真正走入社会。他们的社会适应也就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都是大学生要达到和谐最主要的内容。处于理论完整性的考虑,我们还加入了与自然和谐。
在研究心理和谐问题时,我们深深感到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心理和谐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何研究和认识在中国文化下的人们的心理,发现和揭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理的相互构建过程和特性,最终服务于社会是值得今后不断深入探讨的。本次研究是心理和谐研究的一次探索,对于心理和谐结构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解释可能还带有尝试性。由于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因而我们认为其结果能够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的结构特点,但其结构和内容与一般公众的心理和谐的关系如何,与其他群体心理和谐特点相比有什么不同,尚需今后通过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