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_就业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毕业生就业论文,竞争力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0-0020-03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一方面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在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因此,如何帮助高职毕业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本文以2009年和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为依据,对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以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最终提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

(一)就业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2009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见图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6年到2009年有了明显的增长。

图1 2006-2009届不同类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失业率四年变化趋势[1]

(二)工作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2008届高职毕业生无论在什么类型的地区、城市、企业工作,就业能力满意度较高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见图2),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2008届高职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理解他人等(见图3)。尽管2009届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略有提高,平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高职毕业生达到的水平也普遍升高,较2008届平均提高了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的提高度低于工作要求达到水平的升高幅度。因此也可以说,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满意度较2008届普遍下降。

图2 2008届不同类型院校的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1]

图3 2008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1]

(三)求职分析

1.就业收入期待

调查结果表明,2008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前收入期待值的底线低于其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收入,而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收入高于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收入(见图4)。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薪资明显增加,与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收入比较吻合。

图4 2008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期待月收入、实际月收入与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月收入[1]

2.就业城市期待

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是副省级城市的占45%(见图5),但高职毕业生实际就业城市类型主要集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却占到了51%(见图6)。

图5 2009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类型分布[1]

图6 2009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城市类型分布[1]

3.求职服务

在高职学生所接受的各项求职服务中,2009届高职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服务是高校组织的招聘会,占27%。而其他的如发布招聘需求与薪资信息占8%,职业生涯规划占9%,辅导面试技巧占9.9%,辅导简历写作占6%,辅导求职策略占5%,认为没有任何帮助的占36%。

(四)满意度分析

2009届高职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分别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占41%,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占15%,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占14%,课程数量和类型不合理占9%,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够占7%等。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

(一)优势

1.高职院校定位准确

200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和月薪的增长强于普通本科的表现,彰显了近年来国家对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决策的前瞻性,也肯定了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改革的成功定位,凸现了高职教育建设的巨大进步,形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优势。

2.高职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高职毕业生以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交流能力,得到了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也形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优势。

3.高职毕业生具有合理的就业定位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理念已被高职毕业生所接受。高职毕业生从理想主义的就业理念开始向务实的就业理念转变:一是迅速就业;二是底薪就业;三是以中小企业为平台,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合理的就业定位,构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优势。

(二)劣势

1.高职教育与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存在着矛盾

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提高还跟不上国民经济技术提高的速度。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足度下降,特别是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的满意度较低,亟须改进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理解他人等基本工作能力。高职毕业生对母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满意度也在下降。

2.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倾向狭窄

2009届高职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是副省级城市的占45%,并认为这些大城市就业市场规模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收入高、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事实上,这是一大误区,因为这些城市能够提供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不是很多,而且条件也比较高,同时它也是高学历毕业生青睐的地方,而高职毕业生在这些区域寻找工作,将会与高学历毕业生发生正面竞争,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就业优势。

3.求职服务还不完善

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使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还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求职服务,但求职服务的体系还不完善,求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较差。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没有接受任何服务的比例高达24%。2009届高职毕业生认为最有帮助的高校招聘会与2008届高职毕业生相比,成功率大幅度下降,而且高校所提供其他各项服务的参与程度也不高。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一)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与人才提供方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的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内容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确立其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处是:第一,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定位准确,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第二,它有利于学校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相协调;第三,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即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相应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第一,高职院校要实现由专业对口向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渗透和增强适应性转变。课程要满足行业的多岗位转换,以及岗位工作内涵发展和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强化人文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使高职毕业生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第二,高职院校要实现课程理论功能向课程整体应用功能的转变。首先,每个专业都应在校内建立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教学实验室,在企业或校内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实训基地,为高职毕业生的实训课和专业技能课提供良好的实际操作训练场所;其次,要使高职毕业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第三,高职院校要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开设与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如经济、管理等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求职服务体系

在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确定的情况下,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入手,构建完善有效的求职服务体系,是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职毕业生求职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各种求职服务的有效性,学校应做到将求职服务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即从入学开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将其他求职服务分阶段、有重点地渗透到每个高职毕业生的学习生涯中。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知,帮助高职毕业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了解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掌握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第二个阶段侧重于学生求职策略、面试技巧和简历写作的辅导。首先要帮助高职毕业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前景、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其次要辅导高职毕业生根据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求职策略,制作个性化的简历和掌握面试的技巧。第三个阶段则侧重于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需求与薪资信息。高职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成功率较高的招聘会。

标签:;  ;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_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