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探讨_合作模式论文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探讨_合作模式论文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高校论文,模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融入了企业因素,使人才的培养直接面对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也更容易使学生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训练之中去,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人才培养的优势

1.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为合作高校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实践经验的门槛。校企合作中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使其有机会了解现实中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做到学以致用。大型企业集团不同于普通企业,它具有成熟管理体制和运作经验,能使实习的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质资源,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2.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为合作高校毕业生提供较多的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在大型企业集团与高校进行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读期间就已经对合作企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实习,已经对即将加入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建构有了非常清楚的印象,这些毕业生基本类似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直接面对合作企业。当这些毕业生进入到合作企业之中后,很快就可以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这不仅使学生的就业更加容易,也使得大型企业更容易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大型企业集团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考察合作学校的学生,长期的考察使得对应聘人才的选择也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

3.高校可以借鉴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优化自身的专业设置和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在与高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要找寻二者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在高校不断地向大型企业集团输送人才的过程中,高校也能够把大型企业集团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借鉴到学校管理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实施、学生考核与评价、人才跟踪与反馈等方面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和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是二者互相融入的过程,大型企业集团需要有一个深刻理解并认同企业集团文化的、能为企业集团提供最合适人才的教育实体。集团也可以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为教育实体培养人才提供最新的需求信息。

4.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开展人才培育。目前,深圳、上海、北京、青岛、浙江等地都出现了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开展科研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型企业集团遇到的现实技术和管理问题。大型企业集团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而高校本身就是科研的圣地,二者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能够实现共赢。

三、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1.在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合作教育的热情不高的局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国内不论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集团都将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自身的发展和生存问题成为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使其很难把与高校开展合作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事项列入日程。加上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运作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消化吸收外来技术来促进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重视的是销售和售后服务,还没有把技术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与高校开展合作人才培养的兴趣可能不高。

2.在大型企业集团与高校开展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自身存在很多阻碍因素。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还有待提高,高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当前处于调整结构的重要时期,大部分高校的领导关注的主要问题还是学校的升格、扩大办学规模以及争取国家经费投入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高校的教育经费有限,要拿出一部分投入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比较困难,这些高校自身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与大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3.政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还比较欠缺。大型企业集团与高校合作人才培养是生产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双方共同合作和努力,才能步入正常运行之中,哪一方面缺乏积极性都很难搞好校企合作教育。目前,政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虽有指导方针,但尚无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形成政府、行业、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在税收、信贷、职称、奖励等方面还缺少有效的调节手段。

4.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校开展合作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从实习基地的条件来看,大部分合作企业集团并非都是设备先进、管理完善、技术程度高,而是条件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经营问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无暇顾及人才合作培养问题。加上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和教师力量的投入,因而严重影响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四、推进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人才培养合作的对策

1.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以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和计划,通过合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开展计划以及人才评估标准等进行校企之间全面的全过程的人才合作培养。同时,在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融入大型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了解相关新知识和管理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整个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共同使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保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

2.找准合作双方利益共同点,促进合作教育全面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追求最大的利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并不是企业直接追求的目标。但高校若能根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人才、科技的需要,找准与企业合作利益的结合点,与企业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给予企业对合作教育的投入进行补偿,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科研合作、科研项目是连接合作教育的纽带,可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力量和学科齐全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以此为结合点来推动教育上的合作。

3.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支持。政府可制定有关法律,规定大型企业集团等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的利益调控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接受学生的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开展合作人才培养教育。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大型企业集团给予减免一定的税额或其他优惠政策。对于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高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使得高校投入更多资金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同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在奖学金以及就业政策上也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4.多方面开辟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合作的硬件和资金资源。社会各方都可以通过设立基金、拨出专款予以支持。如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金”,切实解决高等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工作实践时经费短缺的困难,鼓励和帮助高等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政府以科技计划对产学研予以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该提供多种信息和资金渠道,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和深化。

标签:;  ;  ;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探讨_合作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