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研讨会综述_经济全球化论文

把握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研讨会综述_经济全球化论文

把握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线论文,二十世纪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改革开放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于我们中国的开放进程、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究竟将带来那些影响,同时我国对此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这些都是关系到我国和上海今后经济改革进程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因而也就成为上海经济学界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理论热点。就这些问题,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经济学会、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于1999年1月18日、19 日两天举行了“经济全球与我国改革开放”研讨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市体改研究所、市计委、市经委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经济全球化与外经贸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开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现状以及经济改革开放的整体战略各个角度,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构成的机遇、挑战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从理论高度对我国今后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一、经济全球化成为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

与会者一致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由浅入深的客观发展过程,自二战后在世界各国全面展开,进入90年代后又出现了加速的发展的势头,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它的体制是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带来的结果是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另外经济全球化具有正反两方面标志,正面的标志是WTO 的有效运行,而反面标志则是经济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分析,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阶段,但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性和金融活动变动的剧烈性,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障碍最大的一个领域。今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国际贸易在WTO基础上进一步法制化, 生产一体化在跨国公司的活动走向深层次,金融全球化则继续寻求制度保障。

有专家从政治经济角度对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指出经济全球化给民族国家带来的是国家在经济层面上的分隔弱化,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民族国家的否定和民族利益的抹杀,经济全球化非但不会削弱民族利益,而且将有助于民族利益的强化,它是民族国家为了增强经济实力而采取的一个途径。以欧洲联盟为例,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到货币一体化的阶段,在国家主权让渡上的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民族国家仍是欧盟最基本的细胞,民族国家利益仍是各国竭力维护的。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但不能否认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加入其中,可以看到民族国家为争取、维护自身的利益,首先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这一方式成为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实际、更容易实现的一种国际经济联系的选择。这一发展趋势究竟给世界带来稳定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因素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上,专家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主要来源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缺乏类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约束,区域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践都反映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超越市场自发力量而显示出来的严格的制度性因素。而全球化进程完全是在市场力量下展开,由于缺少国家主权这一层面的制度性约束而很难形成严密的监管和协调体系,很容易导致以往资本主义一国主权范围内的经济弊病在全球范围内以放大形式表现出来,由此而带来的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均衡的破坏。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对这一现状没有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应该推迟自身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否则将是弊大于利的。

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增长源泉,80年代新兴工业国开放进程的巨大成果是举世公认的,对我国而言,金融全球化将有利于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并在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过程中满足我国的金融活动的需要,从中长期看,金融全球化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契机。虽然一年多前发生的东亚经济危机给这些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一些国家的经济出现倒退的迹象,但这决非经济全球化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必然结果,而是这些国家在开放进程中没有做好相应的制度建设而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必然的,只要经济制度和政策与开放活动相协调,金融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即便在发生了金融危机之后,如果处理得当,金融危机也有可能不演变成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所以,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借助金融全球化的力量加速金融深化的进程。在这一问题上专家强调,必须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专家们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加速推进的发展势头,同时中国也经历着一场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的变革。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我们在有关研究中确立的中心应该是这一趋势要求是怎样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包括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落实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以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为战略定位的出发点。首先,在战略思想上,必须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更好有所为的基本原则。对于重点的选择必须兼顾自身具备优势的可能涉及全人类的产业和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新兴产业。其次,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现状而带来的严峻的就业问题,现阶段的政策应该是既要发展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的一般加工工业,又要大力发展以提供社会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第三产业,创造一种提高社会软环境质量的“体内循环”式的就业渠道。从产业结构看,要尽快达成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合理的产业结构。第三,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上,中国应首先保证与世界各国通行的惯例相协调,同时根据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各阶段的经济运行机制,当前的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是调整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角色,政府在市场中主要担负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职能。根据这些要求,在具体的经济体制设计与改革推进中,应该格外关注以下问题:首先,构筑一个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基本形式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其次,让企业成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独立主体。第三,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积极推动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不是经济运行的主体,它通过经济、制度、法律的手段间接地引导和调控国家的意志、民族的利益、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转变政府的职能、推进政府机构的改革、调整政府管理方式。这将是一场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方方面面的非常复杂而艰巨的重大改革。

在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上海经济改革的影响时,有专家认为,在未来上海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生产的全球化将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主要是由跨国公司企业行为所推进的,面对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上海要做的应对工作还有待完善,首先,从总体的技术水平看,与国际水平相比,上海已经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上海已经确立的六大支柱产业中,知识含量大多不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容乐观。因此当前面临的是第二次“工业化”的挑战。其次,上海应积极选择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相比,具有更鲜明的前向与后向的相关带动性,这是不同于支柱产业的一个经济发展战略。目前有这一潜力是信息产业、通讯产业和交通运输产业。第三,培育一支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在这方面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不现实的,适当的宏观指导完全有必要。

在有关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上,专家对当前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有专家指出,经济全球化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市场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最基本的准则就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的阻碍来源于一系列的矛盾,包括效益、公平孰先孰后,政府权力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如何调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选择是采取上级任命还是按公司法的程序进行,对经营者的约束是靠经济手段还是行政手段,出售小企业是厂长优先还是公开拍卖,这些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

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和上海外经贸发展

在这一领域问题的探讨中, 专家们都首先将目光放在中国加入WTO的问题上,加入WTO之后,中国是否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专家们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专家认为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降的环境,中国今后加入WTO 的道路将由于对方要价更高而更加艰难,综观中国20年来的开放进程,可以总结为是一个从主动开放到被动开放的发展里程,一开始由于看到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主动地采取有限度地开放的经济政策,而一旦进入了加入WTO的谈判进程后,我们就必须按照对方的要求来一项一项, 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去实现直至符合要求,这一过程中包含了相当大的被动因素,因此这一转变对开放进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从开放政策到开放型经济的质的变化,开放政策指有选择地从局部出发考虑对外开放,如经济运行中局部环节的开放或者表现为地区不平衡的局部开放战略属于开放政策,而开放型经济指的是整个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的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是长期的开放政策积累起来的一个阶段性质变,我国现在已经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开放型经济,这意味着原先那种以个别地区或个别产业为对象的开放进程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前实践过的经济特区的和某些层次的,某些产业的特殊政策等手段在加入WTO之后将再也无法继续实施。 今后在开放进程的原则是对内保持整个经济体制的一致性和对外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从这个体制的立场上来考虑开放而不是局部性的政策。

WTO对我国而言是开放进程迈上一个新阶段的契机。从加入WTO看,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下一步的任务,首先是市场安排的长期化,过去我们在市场安排上大多是短期的措施,类似于走一步看一步, 而在加入WTO之后,我们面临的是要交出一张开放进程的明确时间表,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此作长期的有总体规划性的安排和打算。其次,国际分工地位的调整,这是我们以前研究加入WTO 之后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的实质性的因素,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的问题有劳动密集性产品出口扩张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以前某些为刺激劳动密集性产品出口而采取的方式在加入WTO之后将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出口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再来看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其中消费品将受到发达国家的挑战,而资本品的制造业相对一些更不发达的国家而言具有优势,这将成为我国国际分工地位转变的方向,对于这种调整而言,理想化的定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事实上这往往是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的地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分工地位。第三,政府经济的变化。在我国政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政府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现在运用出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等一些出口激励政策的手段上,还包括把出口作为经增长的目标之一,原先我国在出口中取得的巨大成果离不开政府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而加入WTO之后,这些手段将无法继续通行, 政府在对外经济中作用的弱化是我国加入WTO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事实。 另一项有重大影响的开放进程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个次序是从银行到保险再到资本市场,这一开放进程是与商品市场平行的,但却缓慢,复杂得多。

在从经济全球化谈到中国外贸总体的特点时,专家认为目前的特征是跨国公司的投资越来越超越国际贸易,成为在世界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活动,直接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打算更充分地占有东道国的市场,所以国际贸易由于跨国投资的发展而相对弱化,因此从世界经济总体上来考虑我国贸易发展的特点,就是贸易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将相对降低。

排除全球的总体发展趋势,单纯地看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由政府来激励外贸的作法将被企业自主地发展外贸的机制所取代,这就要求整个经营机制进行转变,使之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其次,从外贸成果看,经常项目顺差的维持将愈来愈困难, 加入WTO之后,我国出口的条件改善不大,进口限制将大大减少,同时政府对出口的某些激励措施将受到限制,因此外贸收支的净利益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从经济项目的利润汇出这一内容来看,近几年来,在我国的跨国公司的利润由于我国政府的一再鼓励而较少汇出转而用于再投资,如果今后正常汇回母国的话,对经常项目也构成很大的压力。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是我们发展基本战略思想,但这一进程既有经营体制上的困难,又有金融体制上的困难。目前我们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不慢,原因在这一领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形成,而不是以国内资本为主体,这也就意味着这一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GDP而言是作出了贡献, 但企业的利益却更多地属于跨国公司本身,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利益的流失。不仅如此,这还涉及到市场占有的问题,由于在这一新产业领域外国跨国公司首先进入市场,使后来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第四,民族工业概念的淡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民族工业这一概念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界定了。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价值判断,部分才是一个经济实证问题。将这一认识联系到我国的信息产业。从情理上将我们自然希望这一前沿产业成为我国的民族工业,但这一产业也将成为我国加入WTO之后受冲击最大的一个产业,将这一市场开放之后, 虽然表面上看我们失去了这一部民族工业,但却有助于电脑的普及,和个人、企业使用信息成本的降低,因而这将大大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我国加速进入信息化社会,更快地获取信息革命的成果,所以从总体利益来看我们放弃这一产业将换来一个社会,赢得一场革命。

专家们在讨论经济经济全球化对上海今后的经济地位的问题上,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上海今后将怎样定位自身的地位,是继续走大型工业城市的道路,还是重点发展国际经贸、金融的功能,从当前的国际条件看,后一条道路是对上海更加有利,不能因为这些经济活动不属于实际生产性活动而抑制它的发展。今后上海将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特大城市,既有原先计划经济形成的工业基础,又有在开放条件下作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的城市功能。除此之外,在贸易结构上的发展趋势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比重要超过制造业产品出口之比重,这也是符合上海作为国际性经贸、金融城市的要求,从上海目前的现状看,有的专家对未来贸易竞争力表示出一定的忧虑。有的专家通过与香港的对比,认为上海与香港一样存在这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现有的结构、成本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下,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究竟还有多大的空间,香港经济结构不经合理,制造业转移到内地,贸易金融作为主导产业由于东亚经济危机的冲击在逐步收缩,资金流量减少,而在高科技领域香港基于一个商业化城市的基础又没有能力来与发达国家竞争,因此它在国际分工的优势正逐步丧失。而上海也有类似的问题,第二产业成本与内地相比,优势越来越小,大部分产品的成本既不是国内最低也不是国际最低,而在高科技产业上也没有很突出的优势,因此上海在国际分工中的前景是令人担忧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针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专家们既肯定对我国的积极意义,也对其中的不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来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样集中地进入一个国家是无论是世界历史上还是中国历史上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因此,国内几乎每个企业都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这意味着不同于原先国际竞争本地化态势的形成。国际竞争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国内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二是外国跨国公司之间竞争,三是国内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可见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竞争局面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我国对跨国公司投资方面,要积极防范其不利的因素,包括跨国公司生产中产生的污染、通过转移价格减少东道国利益。另外,在具体的产品定价上也应注意保持本国的利益,在一些工业产品的定价上,我国国内价格竟然要高于这一产品在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定价,这不仅使产品在国际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且使生产中的利益大量被跨国公司获取。专家们在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的构建问题上赞同市政府提出的思路,即走两种开放的道路,既要对内开放又要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需求。在谈到上海发展高科技的战略时,有专家认为,鉴于高科技产业初始投资较高的特性和国内市场不成熟的现状,可以借助类似于政府集权的特有的优势来进行投资。

标签:;  ;  ;  ;  

把握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研讨会综述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