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概述
喻兴旺
(中共紫云自治县委党校 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对人类解放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浓缩于《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全方位论述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和文件,研究《宣言》的传播历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借助传播形式概述了《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为深入了解《宣言》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宣言 马克思主义 阶级 革命
《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理论著作,是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影响较为广泛和深刻的重要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45年马克思被驱逐出了法国,政治避难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那里马克思遇到了一生的益友恩格斯。后来他搬到了奥尔良路50号,附近有一家“白天鹅咖啡馆”,这里便成为了他写作的重要场所。在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宣言》的撰写,文章成功地把工人运动和革命理论融合,并于1848年2月24日在伦敦印刷出版。可以说当时《宣言》内容由于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面目,所以是“秘密”出版。最初只是印制了2000余本,具体印刷单位是位于伦敦主教路利物浦街46号的伯格哈特印刷所。《宣言》被装订成书后的封面颜色是暗绿色,书中并没有署名出版人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直至恩格斯逝世的时候,《宣言》被翻译成了18种文字的版本,如果包括手抄本,版次总数达130次,对其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同时也是三个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一、《宣言》以报纸形式零散传播
追溯历史,最早接触《宣言》的中国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1895年策划10月左右在广州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导致他被迫流亡国外,为了继续探求革命真理,他于1896年9月由美国抵达英国伦敦并居住了大约一年。期间他在大英博物馆等地方除了悉心钻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外,还广泛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并且经历了伦敦产业工人举行总罢工并遭政府军警残酷镇压的事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论体系并于1905年8月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该机关报《民报》所主要宣传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在国内,1899年3月,在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万国公报》上刊登了一篇《大同学》文章,其中出现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蔡尔康翻译《宣言》的部分内容。文章中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写道:“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和《宣言》的有关内容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宣言》被直接翻译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06年1月,负责翻译的作者是朱执信,他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当时翻译的是第4段内容,全文包括序言、马尔克(马克思)简介、拉萨尔简介三大部分。其中马尔克(马克思)简介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认为《宣言》“乃马尔克(马克思)之事功,此役为最”。他只用寥寥几笔概述马克思生平,大量篇幅对《宣言》进行了介绍,节译了《宣言》六段文字和十条纲领。1906年6月,宋教仁在《民报》第5号上发表了《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文章篇幅达11200多字,是依据日本社会主义者大宾蓉刊发在《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上的文章翻译而来,宋教仁加以修改后,署名“勥斋”发表。从“吾人之目的,一依颠覆现实一切之社会组织而达者,须使权力阶级战慄恐惧于共产的革命之前。盖平民所决者,惟铁锁耳,而所得者,则全世界也”。“万国劳动者,其团结!”等句子可以发现文章所阐述的关于工人阶级联合的早期思想。恩格斯为《宣言》所作的序言,即1888年英文版序言,由民鸣翻译并于1908年发表在《天义报》15号上。
检验检测中心要努力探索,找问题、挖隐患,消除监测抽检风险。在制定抽样监测工作方案时,以查找问题为主导,多抽检基层市场的散装食品,在采样时,多采“三小”行业生产的食品,特别注意把群众消费量大的食品品种、高风险品种、新批准原料生产的品种、通过其他渠道已经发现问题的品种等作为抽检监测的重点。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抽检监测方式,集中力量确定若干重点食品品种,有针对性地加大抽检频次,并定期跟踪。同时,强化监管整改措施,倒逼企业加强自检送检,集中精力解决了一批风险隐患问题,树立一批放心食品品牌[2]。
二、《宣言》以期刊形式有序传播
十月革命后,《宣言》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新阶段。在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上,1919年4月6日以“舍”的署名在16号上刊发了《宣言》,文中主要介绍了第2章的部分内容。1919年5月,《晨报》分三期连载了渊泉翻译的日本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译文中的语言表述已非常接近后来正式出版的《宣言》中译本文体。1919年11月,《国民》杂志刊登了北京大学学生李泽章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出了《宣言》第1章全文。此后,在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创办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青年》。《宣言》等革命书刊就成为了研究会的学习材料,并被作为推荐资料出现在研究会通告中。该研究会还通过会员捐款的形式创建了一个小型图书馆,订阅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宣言》第一个完整中文译本于1920年8月问世,这个译本是由留学日本四年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归国后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陈望道翻译出版。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遭到反动当局迫害,被迫“自动离职”。同年他回到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悉心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受戴季陶等人委托根据英文本并参照日本文,把《宣言》全部译为中文。当时的翻译还并不是很精细,如“一个妖怪,徘徊于欧洲的共产主义的妖怪”,译文是:“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再如“有产阶级推倒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是向着有产阶级自身了”,译文是“有产阶级颠覆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向着有产阶级自身了”;再如“有产阶级不但是锻炼杀身的武器,并且养成一种使用这种武器的力出来,这就是现代的劳动者无产者了”,译文是:“有产阶级,不但锻炼了致自己死命的武器,还培养了一些使用武器的人,就是近代劳动阶级,就是无产阶级”等。李大钊从1921年9月起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研究》和《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大学涌现出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分子并使他们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宣言》以书籍形式系统传播
毛泽东同志就自己如何建立起共产主义信仰时谈到:“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到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不难发现正是《宣言》帮助无数仁人志士建立起共产主义信仰。周恩来同志则是在1918年留学日本期间萌生了共产主义理想。1919年他从京都大学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刊物上第一次系统化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宣言》,并在五四运动中逐渐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10月后留学法国,在那里他进一步的接触到马克思思想。后来他在回忆往事时说道:“到法国去以前,我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十月革命》的译本。这些书是《新青年》杂志主持出版的。”抗日战争爆发后,红色延安成为革命根据地,为了加强教育,党中央1938年春成立了解放社。这时中央宣传部获得了德文版《宣言》,并交给成仿吾、徐冰二人合译,翻译后于1938年8月在延安解放社出版。期间《宣言》受到当局的打压,国民党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军事围剿政策,另一方面在白区加紧意识形态控制,对革命书刊进行查禁。1929到1936年,共查禁676种社会科学书刊。《宣言》成为被查禁的重点图书之一,但陈望道的中译本还是得到不断出版,如1933年在上海春江书店重印。为了躲避敌人封锁,书名简称为《宣言》。1943年8月延安解放社又出版了秦博古的校正本,该版本是以俄译文并对成和徐的译本作了较多修改,并且重新翻译了1882年《宣言》俄文版序。是年,中共中央规定高级干部必须学习《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左派幼稚病》《两个策略》《国家与革命》五本马列原著。至今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有周恩来同志当时在延安窑洞内学习的《宣言》一书。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制造技术亦在逐步提升,因此对车辆安全性、舒适性、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运营速度和载客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体结构是车辆的重要部件,其强度、刚度、疲劳寿命及耐腐蚀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可靠性;车体的减振降噪性能与车辆乘坐舒适度密不可分;车体质量约占整车质量的25%~35%,车体轻量化是车辆轻量化的重点,是提高车辆运营速度、载客能力、节能减排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高强轻质环保材料的应用为车体以上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四、《宣言》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意义
我们发现《宣言》的传播是通过简单引用到段落翻译再到整本直译等形式渐次展开。从当今对《宣言》解读角度来看,早期的介绍过于单一,他们只是注意了阶级斗争这一学说,而忽略了无产阶级专政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等重要内容。《宣言》的传播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希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道路的夙求,体现了他们乐于在世界各国的先进理论中找寻复兴真理的梦想。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展示出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理想,这也是《宣言》能在中国封建后期得到迅速和广泛传播的根本动因。由于人们学习《宣言》是出于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导致介绍她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世界观。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宣言》指引下探索到了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身在大变局环境中,他们的见解却反映了许多现实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想路径。
参考文献:
[1]高放.《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J].中共党史研究,1983(6).
[2]张红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介绍与传播[J].党史天地,2002(10).
[3]王列平.二十世纪初《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J].文史精华,2007(6).
[4]张光明,李锁贵.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共产党宣言》传播情况[J].历史教学,1998(9).
[5]喻兴旺.熵视角的公共政策传播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
[6]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传统文化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06(5).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1-0206-02
作者简介: 喻兴旺,中共紫云自治县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民主政治。
责任编辑:景辰
标签:宣言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阶级论文; 革命论文; 中共紫云自治县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