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一个神话的终结?——兼评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话题作文论文,神话论文,兼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审视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话题作文,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全国18套语文试题中,竟有12套试题采用的是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的形式,而采用话题作文命题的仅有6套。作为高考命题的风向标、导航塔的全国试卷, 没有一套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它的这种做法,是否意味着:话题作文,一个神话的终结?
回顾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历程,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三个阶段: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这三个阶段中尤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历史久远,长期占据着高考写作艺苑与考场阵地,但是它固有的劣根性也一直束缚着写作者的手脚,桎梏着写作者的思维,同时也暴露着其自身难以掩饰的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审题的风险性。考生必须抓住题眼,使文章的选材、中心和题眼接榫、吻合。否则,文章就要以跑题之嫌被打入另册,写作者就有可能名落孙山。
2.主题的狭隘性。命题作文往往从题目上将作文的中心或明或暗地予以限制。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写作者只好受限制而行文,受戒律而构思,束缚着考生的思维,压抑着考生的个性。
3.思维的线条性。由于材料本身寓意的限制,必然导致考生的线条性思维。即遵循材料的内涵去思维、去选材、去构思,由此必然造成百窗闭合一窗开的思维僵局。
这些众多弊端的存在,导致考生个性遭泯灭,自由被扼制,渐渐地也失去了固有的灵气和应有的风采。考场作文出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为此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着新颖的作文命题方式,并期待着高考作文命题方式有新的突破。
2000年高考作文命题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种新式作文命题题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谓话题作文就是由引出话题的材料为由头,让考生运用联想、想象,纵向、横向,辩证、批判,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多角度思维,且文体不限,并灵活调动多种表达方法,给考生一种广泛自由选择的作文新题型。它较好地避开了以往作文命题的诸多弊端,它是作文命题的探索、开拓、发展与创新。
东风吹来满园春。一时间话题作文以其材料的开放性、立意的自由性、文体的自主性、内容的灵活性,评分的层次性,给沉寂多年的考场作文带来一股清新的风。从2000年到2005年,6年期间无论是全国命题还是地方命题, 作文命题基本上是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确自话题作文出现后,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2000年湖北考生的《20世纪你美吗》首开话题作文满分之先河,紧接着2001年江苏考生蒋捷的《赤兔之死》以文言文的形式把话题作文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后2002年的《选择永恒》《刺秦》《霸王泪》,2003年的《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石碑上的历史》《吊屈原赋》,2004年的《只缘身在此山中》《“白云、黑土”系列二》《关羽之恨》,2005年的《意料与情理的较量》《永远的苏武》《我的吆喝,母亲的泪》等一系列的佳作(满分作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诠释了话题作文的丰富内涵,展示了话题作文多样的形式,让阅卷者大开眼界,让教育专家叹为观止,让语文教师笑逐颜开,让考生胸有成竹。短短几年里,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受到如此青睐,并且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受到众多语文教师的推崇,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话题作文较之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限制小了,自由度大了。可它的先天性缺陷也就很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主要表现在:
1.很难防范的模仿、套用和抄袭。话题作文使应试作文缩小了限制性,扩大了自主性。这有利于考生在作文写作中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但是也为个别考生的抄袭打开了方便之门。2001年,四川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涉嫌抄袭当年第7期《杂文选刊》刊发的《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3年,海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涉嫌抄袭《故事会》杂志刊发的《爱的误区》;2004年重庆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是一直想死的“老鼠”》涉嫌抄袭《文艺生活》2004年第3期的同名文章。抄袭,盗用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2.引发了胡编乱造之风。话题作文文体的开放性,使不少的考生对话题重新创作,虚构,导致不少考场作文成了“故事新编”“科幻小说”“话剧”的实验田。如:《历史从那一夜开始》《关羽之恨》《孔雀东南飞》《搬家》等作品。考生凭借着对某个历史人物的一知半解,随意演绎历史,编造出令人难以信服的“壮举”,来打动阅卷老师。这类作文或受网络文学社会媚俗倾向的影响或受新概念作文的影响,以所谓的一点“文化含量”“创新精神”去影响阅卷老师而取得高分,受到了众多师生的质疑。
3.在文体选择中走入了歧途。由于话题作文文体的自主性,使部分考生在选择文体时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忽视了文体固有的规则性。作文一半是故事,一半是议论;一半是散文,一半是诗歌。议论文没有论点,记叙文没有六要素,甚至出现了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用笔的现象,写出的文章成了“四不像”,连考生都不知道自己用的什么文体,更不用说阅卷老师了。
……
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河山”,首先应该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一份好的作文命题,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导向:就是让哪些人受大益,让哪些人受小益,让哪些人不受益,更要体现让该受益的学生受益,让不该受益的学生不受益。这是体现高考公平性的最佳方式。如果一份作文命题让平常写作好的学生无话可说,让平常不重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学生反而因为平庸的写作而得到“切入分”,那么命题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和不公正的。
话题作文众多弊端的存在,不但制约着其向更深远更广阔的层次发展,也限制着高考作文命题的出新出奇,影响着考生写作水平的积极发挥。著名的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传统作文的命题方式,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一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
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从2000年到2006年整整7年,话题作文在第七个年头彻底结束了其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否意味着它也遭受了“七年之痒”?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2006年各地的作文命题方式,明显地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取材视野更加广阔,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
选取材料视野开阔,表面看是信息来源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了作文命题开始走进现实生活的思想和贴近考生生活的方向。考生写作的自主性更强了,对于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宽广的平台使之有一显身手的余地,思考角度与现实距离更近、更和谐。所有的情景材料都非常注重激活学生生活情趣和写作能力的积淀,这既有利于考生的才情展现,并将作文生命植于生活的源头,赋予新鲜气息,又有利于增强人文底蕴,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二、关注情感哲理,引发直面人生的思考。
各地作文命题既保持了健康格调,又关注了考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直面人生,感悟人生。这很符合考生的自我认识的规律和自我审视的情感价值,人情味更浓,生活性更强,涵盖理性,看重思辨,关注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追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关注心灵的自我修养。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以理性思辨为目的,发掘考生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同时,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提供思维平台,打开了立意行文的思路。
不论话题作文,还是材料命题作文,只要写作范围广阔,并有一定的审题限制,都可视为好作文。话题作文给考生选择的余地大,但同时宿构抄袭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命题作文虽可抑制宿构倾向,但审题(写作范围)又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了扬长避短,命题人通过揭示材料内容含义和拓宽写作范围等方法,搭建写作思维平台来解决这一矛盾。
四、形式不拘一格,预示了高考作文的走向。
2005年作文命题已经给“话题”作文解锁,2006年更是异彩纷呈。当然,为了防止宿构相对注意限制性,而其他题型加大减少束缚力度。如今多种题型共存的“百花齐放”局面已经形成。
从近二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多元化并存的发展轨迹。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今后的作文命题方向,只想告诉读者:话题作文:一个神话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