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关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当代论文,精神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2)10-0083-06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 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 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就一个国家来说,精神文化是其经济、政治的反映,体现社会发展 进步的要求,并具有巨大的先导作用。同时,它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或思想基础, 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化在其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蕴了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 的影响和作用。虽然作为文化观念,它具有一定的超时限性,但从总的发展规律来看, 每个特定的时代都需要有与之相符合的精神文化。因此,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进程中,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出发, 建构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任务。

研究这个课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为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理清 楚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重点难点,我们应该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些重要问题进 行必要的思考和探讨。

一、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解决“人”的问题

(一)解决人们的精神危机问题

今日的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发展变革的 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整个社会意识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它开始冲破 几千年来自然经济、小农生产留给中华民族的狭隘、落后、封闭、守旧意识的禁锢,产 生了新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正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等。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无疑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经济领域的变迁给人 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多种经济成分的迅猛发展 ,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法则的巨大渗透力、诱惑力,各方面物质 利益关系的变化等,对我们多年来倡导和形成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以艰苦创业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风气,对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 关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权力欲望 的膨胀,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造成了我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道德滑 坡、贪污腐化、环境污染等种种严重的问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 外来文明借助各种大众消费品的倾销,影响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进而 导致了外来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使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危机。 所有这些都警示我们: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文化,实为解决人们精神危机之途 径。

(二)满足、引导人的精神需求

由于人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必然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社会在满足人的基本物 质需求的同时,要注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人的精神需求予以满足和积极 引导,极为重要。从个人的角度看,有利于维护人的正常生活及普遍的道德价值原则, 如人道与人性,真、善、美等;有利于维护人们所寄托的珍贵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观念, 造就伟大的精神力量。从社会的角度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公平、公正、正义等 等道德价值体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进步发展,使社会进程不至于因精神需求陷入误区 而中断,甚至逆转或倒退。如果人的精神需求不受到社会主体价值体系、科学精神与人 文精神的关怀和引导,如果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充分发挥,那么,人们 的精神需求就会陷入无序状态,一切消极的、反面的东西就会趁机而入,造成社会危害 。而精神文化所提供的正是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能加强对人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灌输 ,使其能坚守一种卓然独立于金钱和世俗之外的操守和自尊,不为迎合市场而降低品位 ,不因追求小利而扭曲人格,并正确积极、适时而有序地引导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达 到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安全,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建构中华 民族当代精神文化,对于解决满足和正确引导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并且为人们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具 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实现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是社会的主体和建设者,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首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即 人的现代化。人既是社会进步的手段和工具,又是终极目标。许多学者对发展中国家走 向现代化的过程进行考察后发现,无论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制度,没有现 代化素质的人去掌握和执行,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所以,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 的成果,而是一个社会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应当树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的观念。人的现代化具有时代性及民 族性的标准。它表明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 新人的塑造,而我们这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带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 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个性。人的现代化可以从不同层面上去描述,就其特质来说 大致包括:具有先进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完善的 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健康的社会心理等等。中国现代化建设 的进程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注:见中 共十五大报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的程度。邓小平明确提出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同样,培养 现代化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二、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如何解决承传传统的问题

(一)对“传统”的界定

现代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发展演变过来的。不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承认,传统始终是我们 无法摆脱的天然纽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已经牢 固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性格中,积淀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脉里。因此,建构当代精神 文化,我们面临的一个无法迥避且必须合理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传统精神文化如何进 行传承、扬弃和发展创新的问题。这又涉及到探究中国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文化传 统及其当代发展的内在整体性问题。

在介入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传统”的涵义有一个较完整的界定和概括。美 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 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 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同时 ,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 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 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的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 义。传统最基本、最明显的涵义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它 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被代代相传。(注:(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 、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希尔斯这个观点,关注的是文化 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沿传和稳定,以及传统在价值取向方面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的叙述并不十分准确。还应强调补充的一点是,历史上的传统 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演变着。传统应是丰富多彩、日新 月异地发展着的多样化传统,而不是一种平面、单一和僵化的“传统”模式;而任何发 展只能是内在于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演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发展理解为“ 反传统”。实质上反传统的根源是在思维方式上把传统与发展和创新对立起来。在这种 观念中,要创新和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否定传统。要纠正这种思维方式,必须明确两 点:一是要把握传统内在的发展性和丰富性;二是要把传统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和丧失活 力的东西区别开,把握传统的自我更新性和完善性。这两点的关键是把传统与发展作为 整体,认识到传统自身的发展才是人类真实的发展,传统自身的辩证本性就是传统的历 史整体性。因此,我们认为,对传统较为科学完整的界定应为:传统是指历史上形成的 、前后相继并不断发展的、迄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 尚、审美情趣等观念意识、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它具有历史性、继承性、稳定性、发 展性、精神性、现实性等特征。

(二)理性地对待传统精神文化

理性地对待传统精神文化,就是要以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之,看到其存 在、发展的历史继承和世代延续的鲜明的中国特色,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历 史促进作用及其自身的缺陷弊端,从而寻找它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

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作为民族智慧的表现,作为民族文化传 承的载体,它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所包含 的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崇德重义的价值 观念、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守成创新的进化观念、整体趋同的 思维方式、成圣成贤的人格追求、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等 。作为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基本内容,作为古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它们曾经熏陶了人 们的心灵,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可以说,传统中国人重视道义、讲究节操的情怀, 以和为贵、以中为尚的行事原则,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统绪意识,自信自强、不屈不 挠的奋争精神,量入为出、勤俭度日的消费心态,以及其强烈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 责任意识、慎独意识等,这类具有精神价值追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经过数千年之 积淀,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与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君 子慎其独”等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颂。正是传统精神文化 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正是通过传统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全 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 ,形成一个独特而又严密的群体,形成并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无可否认 ,这些传统精神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正是我们建构当代精神文化的宝贵资源。我们理性 地对待传统精神文化,就要看到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根据时代的需要发 掘、利用好它。

理性地对待传统精神文化,我们同时要看到它内在的缺陷与弊端。这些缺陷弊端,一 方面来看,是由于其所产生的历史时代使然。传统精神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它是自然经 济的产物,代表的是小农生产方式条件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贵和尚中的思想, 产生于“道术将为天下裂”(注:《庄子·天下》。)的时代,表现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 基本精神。秦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大一统的轨道,这种思想正好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 需要,迎合了宗法社会的伦理情感需要,从而成为民族文化中的情感心理原则,但其实 质内容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价值取向,则与“争于气力”的时代大相径庭。又如三纲伦理 ,在封建宗法社会,它对协调社会中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无疑有过积极作用,但 宗法社会解体后,三纲价值便难以显现出来,因而遭到批判并被否定。还有传统精神文 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唯书唯上的教条习气,不注重社会公德的生活 恶习,官本位的等级观念,拉帮结派、唯我独尊的宗派意识,安时处顺、知足常乐、因 循怠惰等思想观念和行为,往往使得人们固步自封、各自为政,形成一种狭隘、落后、 封闭、守旧意识的禁锢,成为妨碍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由历史上封建专制 主义政治体制所决定,传统精神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往往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维护专制 统治的思想工具。如守成创新的思想观念往往成为统治者标榜先王之道、“祖宗之法不 可变”、“改制不易道”的理论根据,最终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汉书·董仲 舒传》。);贵和尚中的思想观念往往成为反对竞争,反对合理斗争的口实;崇德重义 的思想观念往往被歪曲、误导,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甚至传统精神文化中一 以贯之的从道精神,由于封建统治者及其理论家对道的内涵的改铸,把许多阴暗卑劣的 东西冒充神圣高尚,奴化人们的思想,使之演变成为巩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封建社 会自宋明以降步入衰败期,开始了长期缓慢发展,是与传统精神文化的消极负面影响有 关的。

我们理性地看待传统精神文化,就必须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采取 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和克服其弊端,认真开发利用好传统精神文化的精华,用时代精神 加以改造,用人类最新文明成果进行引导,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积极因素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 ,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 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 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68页。)

(三)在实践中对传统精神文化进行当代转换

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精 神文化的具体丰富的内容,了解其自古至今发展的基本轨迹。江泽民同志指出过:“中 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 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 光大。”(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必须 看到,传统精神文化作为以封建宗法社会和手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文化观念,就其整体 来说是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其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等,许多已与现代工 业社会所需要的民主法制精神、科学创造精神、平等竞争精神等是不适应的。即使是精 华部分,也无不打上封建的烙印,只能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思想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加 以改造才能为今天所用。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传统精神文化的当代转换问 题,即对传统精神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发展。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 当代转换,就是传统精神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经过当代中国实践选择、改造和 转化的过程。就其实质来说,它是在一种更广阔的背景中开放性地重构传统,从而使传 统得以在当代社会延伸。

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和价值并不是以纯粹的面貌存在,而是与消 极乃至落后的内容交织着,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混杂,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发 掘和转化的工作十分艰巨、复杂。具体来看,传统精神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 ,应当在思想内容上进行转换的,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 和民族品格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意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兴利除 弊”的改革精神,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奋争精神,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民族品格,注重和谐的“和合”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 品格和吸收融纳异质文化的“会通精神”等等。其二,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 与价值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的律己观念,“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思想,“杀身成仁”、无 私奉献、重视群体的人生价值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道德精神,等等。在对 传统精神文化中积极内容的系统转换上,我们要立足当代,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寻求其 中的民族智慧、经验教训,为解决当代的重要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和历史借鉴。这里 可以分几种情况。有些内容是可以直接借鉴转化的。如传统精神文化中有名的“厚德载 物”,指的是宽容精神,就个体表征来说,指的是豁达大度、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容 人所不能容的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平等原则和高度开放要求,从 根本上规定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代文化必须具有这种“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即 对待异族文化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去正视、分析它,给其以一席之地乃至予以吸纳和融合 其优良部分。又如传统精神文化伦理道德体系中的诚信、廉洁、敬业、尊老爱幼、扶危 济困、质朴俭约等传统美德,必须吸纳这些有益成分,并转化成为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 需要的积极因素。还有一些是需要分析其利弊取舍的。如传统精神文化中整体为上的价 值取向,在农业时代是导致社会超稳定发展的文化心理,而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消解 信仰危机、注重全局性发展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以个性发育不充分为基础的整体主义,却又压抑了民主的发展,造成了特权和腐败, 容易使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缺乏而导致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必须吸取其经验教训,根据 实践的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改造、转化。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创造的革命精神文化,同样是我们所要承传的优秀传统 的一个重要部分。革命精神文化的内涵也非常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始终不渝的坚定 信念,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高贵品质,实 事求是、勇于进取的革命精神,重道德理想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践履精神等。总的 来看,这些优良的革命精神文化,今天并没有过时,把它与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要求融合起来,对于提高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我们可以把对传统精神文化的转换过程归纳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 中国现代化社会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按照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精神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和革 命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其新的内涵;把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 理论洗礼的优秀文化传统,变为当代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

三、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立足当代中国实践,面向世界和未来

(一)建构当代精神文化的逻辑起点

新的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和格局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而当代社会主义中 国究竟应当建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并以传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以及 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为参照。

中共十五大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和民主法治国家,培育“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 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 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21世 纪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是:全球进入信息化、一体化;科学技术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与 经济赛局的聚焦点;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突出矛盾将 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可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并进入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这些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本身就构成了建构中 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特殊背景。基于此,我们所要建构的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文化, 应当是既充分吸纳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的精华,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 征;既符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际,又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充分实现促 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的精神文化,它必须为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提供精神 动力、智力支持与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建构当代精神文化的主导思想

我们所建构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是一个多要素的复合体,由现代生成的精神文化 、传统精神文化、西方传入的精神文化等诸要素构成。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 代生成的精神文化为主要部分。中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求,已经 确定建构当代精神文化的主要方向为: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主导思想和民族精神支柱; 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公正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等等。其中, 我们尤其必须明确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导思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之所以成为 当代精神文化的主导思想,在于它包涵着以下几方面新的科学性:第一,它体现了对当 代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科学论断;第二,它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科学的认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它 体现了对我们所处时代和国际形势的新的认识,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 主题;第四,它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认识,设计了经济、政治、文化协调 发展,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实践道 路。科学的思想理论是当代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华民族 当代精神文化的主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的,当之无愧的。

同时,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此消彼长,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坚定人们 的社会主义信念极为重要。要求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是建构当代精神文化的首要之举。摆在我们面前的建构任务是:立足中国现实,体现 时代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前提,实现以思想道德、 科学文化、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提倡诚实守信、公正平等 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精神,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有益的精神文化 资源,建构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

(三)建构中需要解决好对待西方精神文化的问题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建构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但在其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 地受到西方精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民族的局限性日益 成为不可能,世界范围的文化必须相互交流,本民族的文化只有通过这种交流,吸收异 族文化的积极因素,才能获得繁荣发展。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历来对外来文化并不排 斥。事实上,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起作用的,已远非只有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现代生成 的精神文化,还有近代以来不断传入中国并且还在继续传入中国社会的西方精神文化。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来看,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应是开放的 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精神文化的成果,是当代精神文化建 构和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源泉。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 论指导下,吸收和融会西方精神文化中的优秀的有益的成分,来建构当代精神文化。在 建构中,我们需要坚持的几个原则是:

第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即坚持民族的主体性和开放性相统一。中华民族精神文 化的建构发展,首先要坚持自己民族的主体性。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精神文化发展 的主体性,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我们要坚持的 民族的主体性,是在今天改革开放环境中的主体性。面对世界科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 展和全球一体化,国际范围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相互激荡和影响,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遇到严峻的考验。于是,把民族的主体性同开放性统一起来,并使民族的主体性提升 到重要的地位,具有其必然性。这就要求坚持以我为主,以中华民族本土的精神文化为 本,同时具有宽广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对我有价值的东 西;确立“我”在精神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高扬我们的主体意识,以独立的自省精 神和创造精神建构当代精神文化。

第二,吸收有益成分,抵制不良文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对后 发展国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它们的反映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东西,包括其 精神文化的优良部分,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拒绝这种学习借鉴是愚昧的行为。但在学习 和借鉴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选择吸收和抵制刎除的原则。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具有十分强大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入并对中国社会 的发展进步有积极意义的西方精神文化包括:科学精神、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契约观 念、正义理论、效率意识、权力意识等,这些西方精神文化的优良部分,已存在于当代 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但西方精神文化 中消极腐朽的成分也在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侵染我们的意识形态,如“物的世界的增 殖与人的世界的贬值”的问题,道德的败坏及腐朽的生活方式等等,必须加以防范和抵 制。总之,对待西方精神文化,要积极学习、借鉴、吸收其有益成分,同时抵制其不良 部分,并解决好选择、消化和改造、创新的问题。

第三,要防止“西化”论的倾向。在学习吸收西方精神文化的过程中,要防止“西化 ”论的倾向。这种倾向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及其价值体系主要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 文明的产物,它包含着我们走向现代化和工业文明所缺少的、最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 的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主要应该是多借鉴和吸收西方的经验、思想和观念。并以此为价 值导向,来设计和构建我们的新型价值体系。这种倾向忽视了国情和历史起点的不同, 忽视了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前提,尤其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的、落 后的、已成糟粕的东西当成了全部,认为它对于现代化毫无用处,一切有用的东西需要 靠“进口”。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导向。它不仅表现在不能理性地对待中华民族内涵丰 富的传统精神文化,而且也表现为对当前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社会的意义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我们所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式的现代化。

(四)面向未来,重在创建

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建构,应以“向前看”为取向,应本着面向未来重在创建的 态度,本着对民族和人民的未来负责的态度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实践。具体来说,就是以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西方先进文明与 本国实际相结合,把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借 鉴人类一切优秀精神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华民族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精神 文化。在建构中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主动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切,自 觉地实现自我发展。比如,对待道德和社会风气的问题,不要只是一味地批判谴责,而 是要以积极的态度,用建设与市场机制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法制、道德和文化去开导。 只有面对现实和未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才能学会如何吸收借鉴古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 秀精神文化成果,才能坚持从现实和实际出发,做好面向未来的创建性工作。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建构的当代精神文化也 必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述为,它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 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表述,同样是关于建 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全面、系统、严谨的表述。我们根据这个表述去推动共同理 想的形成,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就能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建 构和发展,从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向上、同心同德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宏伟目标。

标签:;  ;  ;  ;  ;  ;  ;  ;  ;  ;  ;  ;  

关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