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210038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前进的发展模式,如此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进步同样也是老百姓提升生活水准,企业降低劳动力,省时省心还省钱的依托。我国机电一体化体系的产生,与国家机械工程来讲,是一次重要的革新,很大的提升了机械设备的生产品质和成果,有效的降低了机械工程做工中的缺点,提升了机械设备的生产水准。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1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构成
1.1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要求
(1)确保高度的准确性。精密机电产品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质量和效率的技术性能,机电一体化机械的技术水平和功能需要选择优质的产品,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和需求的首要标准是一种高精度。
(2)良好的反应性能。机电系统具有良好的响应性能,即系统接受命令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准确及时地获取相应的命令控制,可以提高任务完成的准确性和执行。
(3)拥有过强的稳固性。我们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进程当中,能够有效的确保体系的呼应性能与精度,时常在高谐振频率和高刚度与低摩擦以及间隙等方面针对系统提议更高的条件。
1.2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构成
(1)传动机构
在机械零碎的机电一体化的传动机构,不只是速度和转矩变换器作爲伺服零碎的重要局部,因而,在机械零碎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要求,传动机构必需具有较高的精度,必需满足分量轻、音量低、体积小、高速度和牢靠性要求较高的特点,结合对伺服控制的要求和对机械零碎的机电一体化规范传动机构的设计,爲了更好地进步零碎机械构造的伺服功能。
(2)导向机构
指导机制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导向和支撑功能。转向机构的正常功能能有效地保证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零部件和设备能够安全、准确地完成指定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指在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中直接完成任务指令的操作装置和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执行机构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精度高、重复性和可靠性,保证能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相关要求,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集的推动下电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其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应用中,电源转换引擎变得更加传统的机械功能的发动机转速、功率和执行,从而使执行机构和传动机构可进一步简化。
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2.1数控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代表,数控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实践应用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数控技术结合了电子设备的数据分析,融合了机电技术的优点。现阶段,数控机床技术通过实践工程中的经验总结,不断更新设备,提高技术含量,提供技术范围的扩展,操作上的简化,控制能力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控制的准确性。在数控技术的研发更新中,提高包容性和系统性的技术含量是未来发展的现实困境。技术提升的目标在于提高控制能力,打破系统功能的限制性。但数控技术还不能完整的完成一项任务,多台数控机床合作的协调性还需提高。
2.2电子油门控制装置的应用
现实生活中,对节能环保的理念多寄托在人们的观念上的改变。机电一体化技术从技术手段上改善环境质量,体现在对柴油机的控制装置上。传统的柴油机装置存在优先减少柴油使用量,其次再减少污染物排放。电子油门控制装置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电子技术入手,提升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植入电子调速技术控制油门装置,是柴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协调油量和排放污染量。
2.3提升技术操作的监控能力
实时监控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之一。传统的监控技术是采用电力化设备的监控技术,不具备实时的效用。机电一体化的实时监控能力体现在机械工程中对整体的控制,同时也保障了控制人员的安全。监控功能的好处体现在它的预警系统上,当实施工程的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监控系统就会发出预警,停止工作,保障工程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进展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倡导人性化的技术设计。
3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性能分析
3.1数字模型的建立
想要保证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伺服性能有着较好的保证,我们不但要从机械体系的自动化表面和控制手段以及静态特征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满足,并且要使整个体系实行动态的研究与分析。与此之外,动态设计应该是根据自动控制体系手段的静态体系的数字模型以及频率特征研究的条件,而且经过调节对应的频率,提升体系的伺服性能。数字模型及其在一定程度上相似,这是建设数字化机械系统模型的机电一体化电机系统,通过转换装置结构简化,更负责的功能等价的,这是由数学表达式的线性微分方程表示。对复杂系统、统一弹性模量、阻尼和惯性系统的力学参数进行了数学分析和处理,分析了它们对整个机械系统的影响。在数字模型的建立,需要转换不同的物理量在机械系统中,使其直接进入一个组件,所以多轴驱动的复杂为单轴驱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严格以系统总性能一致不改变机械原理。这样,根据单轴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表达式,并能反映出机床的相应性能。
3.2性能参数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机械零件设计要求必需要任务牢靠、准确度高、运转颠簸等,既是静态设计中的研讨成绩,也是静态设计对伺服机构的要求,这就应该经过对有关参数的调整,优化全体的功能。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培养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装备,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运用和开发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由计算机系统进行协调及控制,从而完成运动、能量流和机械力等各项动力学相关的任务,同时其各个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组成完整的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许勇.机电一体化系统方案生成及优选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朱磊.基于实验教学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探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7.
[3]余仕彪.机电一体化精确定位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
[4]李瑞琴,邹慧君.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03:10-13+6.
论文作者:尚雪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机电一体化论文; 系统论文; 机械论文; 技术论文; 性能论文; 功能论文; 装置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