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的形象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形象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是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本文在研究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认为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塑造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形象,并阐述了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注重公仆形象、人格形象、学者形象和礼仪形象的塑造。最后,文章提出了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中形象塑造的三条基本途径。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再社会化 形象塑造
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①]它区别于科学以逻辑概括的形式反映现实,而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形式来再现一般。领导干部的形象,是他们在领导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德才素质的外在表现,反映了领导干部的角色特征,是群众对领导干部以完整的要求和标准衡量所得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广大人民群众往往通过领导干部的个体形象来评价、衡量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的个体形象将直接影响到他所在的单位、部门乃至整个组织的形象。
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领导干部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经过正常的社会化阶段,就掌握了社会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其中佼佼者,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当他们从一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并不意味着其社会化过程已经结束,世界观改造已经完成,而是进入了再社会化过程。党和人民对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是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接受新的社会条件,继续学习社会知识、端正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调整自身的素质和活动,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过程;是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的过程;也是履行领导职能,按照社会期望理解和创造领导角色,塑造形象的过程。概言之,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是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首要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塑造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形象。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五项基本要求,依据这一要求,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注重塑造公仆形象、人格形象、学者形象和礼仪形象。
一、勤奋务实的公仆形象
公仆形象是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形象的关键。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在高度赞扬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时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③]提出“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④]从而确立了无产阶级领导者是人民公仆的坚强信念。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这是无产阶级领导同资产阶级领导的最根本区别。我党的十二大把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正式写进了党章。公仆是属于人民的,公仆所包涵的全部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⑤]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过:“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⑥]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培育下,“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激励领导干部努力实践做人民公仆的动力。6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90年代的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和李国安、吴天祥等这样一些深受人民爱戴的优秀干部,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公仆形象,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和典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当官意识浓,公仆意识差,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就会由人民公仆变为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便违背了党的宗旨,失去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本质特征。其次要敬业爱岗,勤奋工作。敬业爱岗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主要体现,表现为有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日以继夜,寝食不安,高标准地做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再次,求真务实,造福人民。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领导干部以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成就,就能取得群众的信任,获得群众的拥护,使自己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凝聚力,从而塑造起一个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二、廉洁自律的人格形象
人格一般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形象是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的立业之本,也是群众评价的直接依据。领导干部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就被赋予一定的领导权。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⑦]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意味着义务和责任。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是每一个领导干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关系到人格形象的塑造。
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干部不仅是职务和权力的体现者,更重要的是义务和责任的承担者。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就是要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权力并不是唯一的。社会主义的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一定目标,对被领导者统率和指引的行为过程,这种统率能力是领导干部不凭借自己的职务和权力而能说服他人的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性影响力,它凭借领导干部的思想、品格、首先来影响和统率群众,这种人格影响力在实行科学领导的现代社会中,在以被领导者自觉服从为前提的领导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会比权力影响更内在、更深刻、更持久。
领导干部要形成强大的人格影响力,一要摆正做人与做官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必须“首先堂堂正正做人。”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做官从政很容易跌跤子。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私的手段,索贿受贿,结果身败名裂,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说到底,就是缺乏高尚的人格修养。而人格又决定世界观,只有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才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二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治国安邦的政治优势。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指出:“全党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奢侈挥霍之风。”如果一个地方的群众连温饱还没有解决,教师的工资都发不下去,那里的领导干部却坐高级轿车,住高档房,会给群众留下一种什么印象?如果有的领导干部要求下属节约行政开支,自己却用公款出国旅游,手提“大哥大”,进出大酒店,下属会怎么想,又该如何评价自己的上级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群众做到的,首先必须自己做到。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是没有经过艰苦环境考验的年轻干部,要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身体力行起带头作用,保持作风上的纯洁性,才能与群众鱼水相融,得到群众的拥护。三要团结协作,宽容待人。团结、宽容精神是搞好领导班子团结、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对新的中央领导同志说:“我希望你们给国际国内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一个安定团结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安定团结的榜样。”[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有度量和宽容精神,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善于团结同志,才可能有一个团结的班子,也才可能有和谐的干群关系。领导干部的人格形象是在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道德修养中产生的,在群众心理产生巨大影响。领导干部品行端正,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艰苦创业,光明磊落,团结宽容,就能以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富有影响力的人格形象。
三、博学多才的学者形象
学者常指求学的人或做学问的人。学者形象是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中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的标志。斯大林曾指出:“现在我们需要大批大批的、成千上万的能够在各种知识部门中成为行家的新的布尔什维克干部。否则就谈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就谈不上我们能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⑨]这就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干部提出了“行家”的要求,要求干部精通业务,成为专家、学者。
我们正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突破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我国正在进行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里对领导干部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来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位曾经受过高等教育的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勤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要几年时间,他的知识就陈旧落后,不如刚从大学毕业的下属了。在被领导者知识素质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领导干部的博学多才必然在群众中拥有更高威信。
现代领导干部的博学多才,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工作效率,就要在观察、认识事物和进行决策时掌握一整套科学的思维方式。现实中有些失误的决策,往往出于领导干部头脑中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包括系统性思维、超前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加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要构造“T”字型知识结构。即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与精深的业务知识和领导管理知识,成为内行领导才能适应现代领导工作的需要。三要有研究能力。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首先体现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上,他们不是整天忙于事务,以会代学,以干代研究,而是勤于做学问,在深入基层调查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意见,且时有理论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领导干部博学多才,善于辩证思维,说话办事能对正点子,以一个学者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就会具有较高威信。
四、温文尔雅的礼仪形象
礼仪即礼制仪容,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包括人们日常交往中相互间的尊重、问候、祝愿和个人的风度、仪表、举止、言谈等等,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礼仪是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中参与社会交往的基本条件,反映出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程度。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传统的道德规范中就有仁爱、诚信、谦敬、礼让、知耻等。关于“礼让”,孔子认为“礼”即“理”,就是让人们遵守规矩,在公共场所以礼相让,礼貌待人,还包含“虽能必让”,即荐才让贤之意。“诚信”包括诚恳、信守诺言等函义。如果我们剔除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作为一般形式的道德规范,对现实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⑩]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身份的改变,经常要出入不同场合,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而要十分注意礼仪现象。特别在扩大开放、增进国际交往的今天,礼仪成为领导工作的一部分。
领导干部礼仪形象的塑造体现在真、善、美上:一要真诚待人。真诚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根本态度,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作为领导干部,主要表现在对待群众要诚恳、谦虚、真挚,讲真话,办实事,守时间,讲信用,取信于民等方面。二要与人为善。要尊重别人的职权,尊重别人的感情,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尤其要尊重下级的意见。如在听取下级汇报或意见要求时,不要随意打断,频频看表或顾左右而言他,要有礼貌地注视对方,并适时点头,以示对说话者的尊重和鼓励。三要语言行为美。领导干部的言谈举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仪表姿态要适合特定的场合。要提倡某种语言,如以“您”称呼下级,布置工作别忘了说“请”字等。领导干部举止文雅,彬彬有礼,情绪饱满,言谈机敏适度,服饰得体,就能表现出一种稳重洒脱的风度。领导干部的真、善、美反映出其优美的气质和内在的涵养,给人以可靠、可亲、可敬的感觉,往往能促成某项协议的签订,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具有说服力,在人民群众心中也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和较高的评价。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的形象塑造对某个人成才以及领导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他们的形象与我党新时期对领导干部的德才要求是一致的。每个领导干部都应以个人良好的形象告诉人民群众:当官从政为什么,怎样当一个好官。
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形象塑造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第一、认识领导角色,缩短公众评价形象同理想形象和自我评价形象的差距。领导角色是与领导干部的社会地位、身份、职能、权力、责任、义务相一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首先遇到角色认知问题。当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以后,社会各方面对他们扮演的领导角色有着一定的期望和要求,领导干部对这种期望和要求的自我认识就是领导角色的认知。领导干部个人作为角色承担者,其实际表现的角色行为与社会所期望的角色总是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形象上,就存在着党和国家所要求的理想形象及按理想形象进行的自我评价形象,与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印象的评价的公众评价形象差距。因此,领导干部需要不断认知角色,明确作为领导干部的责、权、义和行为规范,按照党和国家所要求的理想形象进行自我形象评价,按照人民群众对自己形象评价寻找差距,时时对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进行整饰和管理,缩小角色差距,不断完善自我形象。
第二、在学习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修养。领导干部良好的形象来自内在的素质修养,学习是基本途径之一。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就是再学习过程,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努力钻研业务,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领导科学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历史知识等。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升华自我形象。
第三、在实践中磨炼自己,苦练基本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认识论认为,人的才能源于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就不会产生任何才能。同样,社会实践是领导干部才能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向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课题,激励领导干部去作新的探索,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就是在社会实践的磨炼中塑造的,在日积月累的孕育培植中形成的。领导干部再社会化过程也是再实践过程,这种再实践主要是在领导岗位尤其是在基层领导岗位上的实践。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政治活动经验,在艰苦环境磨炼中改造世界观、塑造高尚的领导人格;他们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作出政绩,锻炼自己的领导才干;他们在实践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塑造起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形象。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2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③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78、37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⑥ ⑧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1、317~318、72~7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09页。
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