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广安区万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广安 638000
【摘 要】目的:回顾临终关怀服务实践,探讨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意义。方法:采用临终关怀门诊问卷,调查服务知晓度;对所有患者进行费用调查并与综合性医院比较;作《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病人家属对临终关怀服务知晓度较高,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镇痛;与综合性医院比较,社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费用明显降低;治疗后抑郁和焦虑轻度缓解。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服务;意义
社区临终关怀病人大部分为综合性医院转介,使晚期肿瘤病人的服务达到无缝化,较轻的病人可居家接受服务(家庭病床等),较重及濒危者入住病房。本调查60%以上的病人要求获得临终关怀的服务首要是解除疼痛,近35%的病人要求获得医学和心理支持,符合临终关怀的服务目标,但有部分病人仍要求积极治疗。服务对象为晚期肿瘤病人及其家属,无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治疗需求者;主要服务手段为镇痛、姑息对症支持治疗并辅以心理疏导、家属哀伤辅导[4]等人文关怀为临终关怀服务的主体。
1 对象
本中心门诊的就诊病或家属共101人;对象2为住院病房收治的全部76位患者。病种顺次为肺癌、子宫癌、结肠癌、肝癌、前列腺癌、舌癌等,经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影像学及(或)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并需要镇痛治疗;本人和(或)家属主动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其中男41例,女35例;平均年龄(67.48±8.22)岁;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50分;平均住院(20.82±1.23)d。
2方法
2.1 门诊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疗、护理服务内容(分值范围0~10分,0分为从不知晓,10分为完全知晓)、自愿接受医疗、护理的程度(分值范围0~10分,0分为完全不自愿,10分为完全自愿)、知晓途径及住院期间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对象为患者家属。对各项分数进行均值统计。
2.2 住院费用统计
调查出院患者日均费用、药占比及其它费用的百分比,并与综合性医院晚期肿瘤患者相应费用比较。
2.3 心理量表调查
对收住临终关怀病房的患者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本中心全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因21例患者拒绝或不能耐受量表测评,入院时实际测评58人;2周后因死亡、出院、不能接受等原因19例患者未完成复测,故2周后实际完成测评39例。对量表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共5个因子计算均值分,进行t检验组间比较。
3 结果
3.1 门诊问卷调查
101份家属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对临终关怀的知晓度均值为(7.71±1.84)分,自愿程度分值为(6.29±1.78)分。知晓途径:媒体为49.00%,亲友为22.00%,综合医院为12.00。临终关怀需求镇痛为68.45%,医学支持为22.00%,心理支持为9.58%,进行化疗为2.9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住院费用
76名出院患者费用统计,日均费用为289.97元,其中药费占58.96%,28.45%为床位费、诊疗费及护理费,16.59%为治疗检查费。与文献报道的本市某肿瘤医院2014年3月-2015年8月姑息治疗科与全院非姑息治疗科相比,各类费用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西药费和总治疗费,日均总费用降低幅度为20.79%,其2015年的日均费用为798元[2]。可见,社区开展临终关怀项目较综合性医院相似科室的费用明显降低。
3.3 心理量表测定
SCL-90量表测定中,反应总体变化的总分、躯体化因子分(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因子分(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无改善;抑郁和焦虑因子分有轻度好转(P<0.05, 表1),提示强化心理支持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用于终末期病人有其局限性。
4讨论
社区临终关怀病人大部分应为综合性医院转介,这样可使晚期肿瘤病人的服务达到无缝化,较轻的病人可居家接受服务,较重及濒危者入住病房。本调查60%以上的病人要求获得临终关怀的服务首要是解除疼痛,近35%的病人要求获得医学和心理支持,符合临终关怀的服务目标,但有部分病人仍首先要求积极治疗。晚期肿瘤患者过度检查和治疗对病人预后并无太大益处[2]。临终关怀服务通过缓解病人症状,辅以心理支持,可做到节省医疗资源同时减轻病家的经济负担。
临终关怀作为一项新兴的跨临床交叉学科,现阶段应重视规范化服务,如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技能的培训;促进临终关怀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随着临终关怀的不断发展,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为即将结束生命的患者提供全面的身心服务,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端正人们对死亡的态度,需要政府有计划的渗透和强制、需要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社会大众敞开心扉去接纳。我国的死亡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一些医科院校对学生也实施了此方面的教学,但还是特定领域的小范围教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伦理观念;要端正人们的死亡态度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临终关怀)科基本标准政策解读[EB/OL].(2012-08-17)[2013-03-28].
[4]黄小珍.肿瘤科护士对临终癌症患者家属悲伤的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 2012, 23(9):155-156.
[2]陈萌蕾, 成文武.姑息治疗对恶性肿瘤死亡病人住院费用变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5):642-645.
[3]程斌, 翁琳, 王增, 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病历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J].浙江医学, 2012, 34(10):832-834.
[4]黄小珍.肿瘤科护士对临终癌症患者家属悲伤的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 2012, 23(9):155-156.
[5]陈萌蕾, 成文武.姑息治疗对恶性肿瘤死亡病人住院费用变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2, 29(5):642-645.
[6]程斌, 翁琳, 王增, 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病历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J].浙江医学, 2012, 34(10):832-834.
[7]熊万军,苏小霞.死亡教育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
[8]王千一.美国I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5,4(1):70-72.
论文作者:叶怀斌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临终关怀论文; 病人论文; 患者论文; 费用论文; 家属论文; 心理论文; 量表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