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率看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从效率看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从效率视角看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视角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刚刚公布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指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是依赖于高效率的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认识到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基于效率视角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是建设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现代农业的理论综述

理论界一般认为,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石器、木质工具为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以农民传统的直接经验和技术为基础,社会化程度、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下的传统农业阶段;以机械化、科技化、商品化、知识化、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我国理论界对现代农业的内涵,有许多综合的论述。(1)卢良恕提出“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2)曹林奎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知识型产业,其核心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以及大量辅助能量的投入,使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3)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研究课题组认为“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含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又包含有现代制度,更重要的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4)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作了如下概括:“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5)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原始农业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我国的现代农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现代农业是一种高效率的农业,需要通过最先进的物质装备,结合现代科技,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的竞争力。(2)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它强调农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3)现代农业是注重人力资本的农业。需要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现代农业是用可持续发展观引领的农业。通过运用生物科技,实现耗能少、污染少、再循环的发展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二、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做法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率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许多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韩国、以色列,其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这些国家许多有益的做法,比如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通过财政支持加强农业投入;制订向农业倾斜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注重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美国

虽然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5%,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号称“农业世界冠军”,美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主要有:

第一,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美国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发展规模化经营模式:人少地多的农业资源结构成为规模化经营的先天条件,规模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产生了规模效应,从根本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化经营模式: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特征有两个,一是以生物工程为主的科技化。这些生物工程在驱虫去病、保护生态、提高效益上充分显示了传统农业增产增收方法无与伦比的威力。二是以卫星定位遥感技术为主的信息化。从农场到市场、从农村到国家中央信息处理中心已普遍使用了卫星定位技术。

第二,重视农业直接补贴和保险补贴。在直接补贴方面,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种类主要有: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农业灾害补贴、土地休耕保护计划等。直接补贴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了农民利益,使美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了持久的竞争力。在保险补贴方面,美国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农业风险保障问题的法律,不断加大保险费补贴。2006年6月通过《农业风险防范法案》,对农作物保险费的补贴幅度大大提高。美国对农作物保险的补贴主要包括:农户保险费的补贴,其中巨灾的农业保险赔偿完全由政府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到25%的业务费用。

第三,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在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制定了旨在减少市场波动的农业政策,政府还通过休耕计划、农作物保障计划等来稳定和保护农业,通过建立健全法制、执法机构,保护农民的正当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政府每隔五年就出台一个“农业法案”计划,该法案用作今后五年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应财政预算的依据。另外美国农业科技研究局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情况,制定六年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与农业法案相衔接。

第四,发展农业销售合作社。在美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小生产者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发挥了组织协调、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工农融合等积极作用。销售合作社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在美国的家庭农场和农资、农技、农产品销售市场之间,构建起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增强了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二)韩国

韩国在19世纪60年代崛起,农业现代化是其社会全面转型的保证,其发展农业的有效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政府在资金和贷款、税收方面给予资金支持。1990年,韩国颁布了《农村振兴特别法》。此后,韩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惠农促农。韩国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并以“直付制”形式,大幅增加预算以保障农民生产经营收入的持续提高,支援农村开发与福利改善。贷款支持:制订向购买农业机械倾斜的贷款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只要首付20%—30%的资金,其余可全部采用抵押方式贷款,贷款期限5—8年,贷款利息一般为4.5%,而其他非农行业贷款利息一般在6.5%以上。税收优惠:农业机械农田作业用油,只需支付无税基本价(40%),而税收加价部分则全部免除。

第二,重视新技术,构筑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注重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加快成果转化;注重提高各种竞争力的技术开发与普及以促进农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注重廉价高效的机械化技术开发以节省劳动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同时,建立农产品标准,开发并普及了各品种的标准检测技术;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网,随时掌握农产品市场动向,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和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构筑农产品电子商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构筑咨询服务体系,开展流动式现场咨询活动,并为实现远程务农咨询而提供援助。

第三,培育农业专业人才。韩国道农业技术院和郡农业技术中心和一些大型的农业机械企业都设有专门为农民进行培训的职能机构,以便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和务农现场教育,培训面广泛涉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同时,通过国际务农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各国间的研究与实验,举行国际学术会议,派遣研究人员前往国际机构观摩学习,以在核心领域培育专业人才。

三、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原始的小农小本耕作经营,2.4亿农户,每户平均经营0.5公顷的土地,属于“超小型”农户经济。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营,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多地少”的格局,随着十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流失现象严重,耕地面积由19.5亿亩下降为18.3亿亩,由于在科技进步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持续走低和农村劳动力人数绝对增加,再加上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迟滞,农村剩余劳动力积压在日益短缺的土地上,妨碍农村土地形成适度经营规模。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流转进展十分缓慢,土地不能按照市场效益原则进行合理流转与优化组合,使家庭小规模承包经营的格局长期化与凝固化,农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规模作业也受到阻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工业、营销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产结构层次较低,农工商一体化进程缓慢,是比较典型的分割型产业结构。由于产业化程度低,不能通过产业链条将农民与市场联合起来,农产品就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这是农业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症结。为此,必须遵循产业一体化的规律,由生产服务向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方位拓展,着力农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套,建立联动型产业结构。

(三)农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是在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发展农业经济的,为了集中资源实现工业化目标,政府最初的行为选择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农民利益。虽然近年来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增加农业投入的方针,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总投入也是不断增加的,但是,支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6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幅为14.2%。但是,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9.2%下降为8.8%,支援农业支出与行政管理费的支出形成巨大的反差,反映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极不对称的现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仅要看增量与总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能否同步增加。农业支出滞后,造成农村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不前,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使农业发展严重受阻,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真正地巩固。投资水平低导致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大江、大河的防洪、防汛经费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统计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增大趋势。90年代与80年代前半期相比,农业的受灾面积扩大了34%,成灾面积扩大了41%,成灾率提高了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显露无遗。

(四)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科技转化率低。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投资不足(投入总量一般维持在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0.5%、发达国家2%的平均水平),并且投入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我国的科研院校所、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生物农业、新型种苗、农药、兽药、肥料、转基因、胚胎繁育等高新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农业科研人员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服务功能发挥不到位,使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受阻碍。我国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研究出来的成果约有60%以上得不到推广和应用,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国外80%—85%)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

(五)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8亿多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科学素质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6左右,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造成农民技能单一,粗放经营。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更新。同时,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起重要作用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量短缺,成为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竞争力提高制约因素。

(六)农业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完善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可以能够在针对农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反应、处置和监控。它是确保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变的重要保障,是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加快农业发展的途径,也是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我国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起步晚,目前处于摸索和初期发展阶段,在风险防范体系的政策安排、制度设计、覆盖面以及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四、基于效率视角看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经营规模,即以机械为主的作业替代以人畜力为主的作业。扩大经营规模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前提。第一,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耕作土地的不断流失,加上多余劳动力不能被工业吸纳,滞留在土地上,是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首先,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结构,实现向产中深化和产后延伸,可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再次,以工业化为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些努力都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目前我国对规范土地的流转和收益分配已经有了一些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第十六条要求:“各级政府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首先,要明晰土地产权(包括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这样可以使农民合法的处分土地、承包土地、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或抵押取得非农产业的经营资本,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机制。再次,要规范土地流转和补偿。政府应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对土地流转权的管理,并对放弃土地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同时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增强社会保障覆盖面,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在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市场选择、培育一批核心农户,使核心农户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家庭农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可以根据农户经营的面积给予税费减免或者在补贴、融资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技术信息扶持,使农业生产呈现土地经营规模越大,补贴越多,优惠政策越多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规模经营,实现效率化的现代农业。

(二)推广产业化经营方式。农业产业部门应该突破生产结构的局限,将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优化内部结构,完善产业组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形成高效优质的农业产业体系。第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联动的过程,是一个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将农产品深加工以提高综合效益的过程。当前,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建立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构建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第二,优化产业经营结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资源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结构从单一粮食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从以增量为主的品种结构向以优质、高效为主的品种结构转变,适应加工业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要求,对农业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开发绿色食品,创立自己的品牌,采用多种营销方法把产品推向市场。第三,以农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实践表明,农业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是架起农民之间、农民与加工流通企业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桥梁,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农民需要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处理和企业的关系,协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更多的利益。应该因地制宜的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社,可以是供销社吸收农户入股,可以是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可以是一些协会、研究会吸收农民入股,也可以是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并提供财政、税收、信贷方式的支持。第四,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要调动龙头企业积极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并在信贷、税收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联动式经营方式,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生产效率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行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带动农民走向市场,增加城乡就业和财政收入,是现代农业值得推广的经营形式。

(三)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应该以政府作为主体。固然现代农业的一部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可以依靠农民,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以及根据WTO规定的“绿箱政策”为农业提供必要的补贴,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资金投入应该以政府作为主体。资金投入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政府应当成为其投资主体,基础设施投资应该把重点放在我国薄弱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产粮田建设,以及对优质农产品开发具有示范作用的建设项目。同时继续扩大沃土工程投入,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高地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农作物持续增产的后劲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实现和保持农业高产稳产,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效率的有效保证。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调整的内容包括:单一粮食向主粮和副产品转化以及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产业带的划分。国家财政应该在品种改良、土地耕作、技术指导、市场销路等方面加大投入。以通过产品深加工,开拓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农业科研投入。农产品产量的提高,需要走一条集约化的道路,这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因此要求农业财政支出中增加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比重,保持绝对数量和比例的增长。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四)发展政策性金融,建立农业风险防范体系第一,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属于财政手段的延伸,是财政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国际经验证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所需的资金投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扶持与推动。其支农手段包括以优惠方式向农业项目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包括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储备、农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绿色农业、扶贫、西部开发等,应属于WTO规定的“绿箱补贴”范畴。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载体,可以是解决了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农村信用社和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第二,建立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了起步,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建立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①健全政府风险预防服务体系。政府应提供现代农业气象与灾害预报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现代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服务以减少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成本和市场风险。②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制定农业保险法作为政策依据,探索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探索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③建立现代农业风险基金。巨灾保险不符合人众法则,因此不能单纯依靠保险公司来化解。巨灾风险基金可以对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补偿,维系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五)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第一,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重点是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重视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同时,不可忽视生物技术的应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生物技术是建立良性循环现代农业生产链的基础,生物技术可以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缓解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实现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只有在进入市场后,其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农业科研、推广和管理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组织开发、研究和推广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同时,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且要将政府部门的行政力、财政金融部门的财力、科技人员的智力、投资部门的物力、农民的劳动力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六)培育农业人力资本。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新农村和有效率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把农业发展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者在掌握农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市场经营、基础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开展农民教育的内容应涉及: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培训;有利于合法高效经营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贴近市场、开拓眼界的实地参观考察。培训的具体形式可以包括发动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直接把农业技术送入田间地头;选择设施完备的学校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采用卫星网络系统进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等,建立现场指导、课堂面授、远程教育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中,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将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实行合理的薪酬制度、表彰奖励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标签:;  ;  ;  ;  ;  ;  ;  ;  ;  

从效率看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