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木工程教育改革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论土木工程教育改革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一、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鲍晨,丁雪华,申向东,胡文利[2](2020)在《工程硕士教育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探讨——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工程教育大国,我国每年进入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毕业生数量很大,但不能以注册工程师的资格进入与工程相关的行业就业,要取得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必须再参加考试和认证。将工程硕士教育与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进行有效结合和衔接,建立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的工程硕士教育体系,是当前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王慧,李长永,赵顺波,李晓克[3](2020)在《中英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职业认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中英两国土木工程教育认证和注册工程师职业认证中的管理机构、认证程序和认证标准等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归纳了英国这两项认证事业的关联特点。针对我国构建土木工程领域协同认证体系提出建议,即从统一管理结构、对接专业分类、协调认证标准及达成国际互认等方面开展工作,从而为我国培养和认定国际化土木类人才提供制度支撑。

贾亮[4](2019)在《注册工程师制度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文中认为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标志着国家对工程建设从业人员提出更高层次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改革必须顺应专业需求开展。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编制新教材时,应当适当拓宽教学范围,顺应注册考试的大方向,以适应工程生产实践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

田兴旺,殷国监,张殿光,高兴,张琨,李丛[5](2018)在《土建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基于各高校土建类专业面临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巨大挑战,结合大连海洋大学土建类专业实际情况,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执业资格注册工程师制度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善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完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土建类专业进行全方位的工程教育改革,实现与最新执业注册知识体系的合理衔接,并构建区域性高校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提高学生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全国同类院校土建类专业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鲍晨[6](2018)在《工程硕士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探讨 ——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现在大量工程硕士毕业生需要在毕业后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养成本,并且缺少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途径。为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程序,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相衔接模式的方式,一方面能减少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复步骤,另一方面从培养工程人才的源头上进行保障。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马克思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方法,以注册工程师的要求准则对工程硕士在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实践环节、导师指导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研究。再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现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的衔接是两者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的衔接是必要的,是可行的。然后从建立第三方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以及提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等方面对两者的衔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探讨建立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的衔接的可行性。

庞娇[7](2018)在《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各国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来适应产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一项外部质量评价机制,能通过建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来判断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行业基本能力要求,在保障人才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各国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我国也在本科层次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通用标准作为认证工作的凭据。随着工程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各国工业化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本科向研究生层次拓展已成为趋势,我国也在部分工程领域开展了试点工作,尝试构建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认证制度。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美国、英国、欧洲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制定标准的组织机构和标准内容入手探讨美英欧通用标准的共性与差异,在总结我国研究生层次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试点问题并考虑工程研究生培养特点,借鉴国外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美英欧在制定通用标准时存在一定的共性:首先,在负责制定通用标准的组织机构上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性,在标准内容的设计上也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其次,通用标准的指标设置与本科层次统筹考虑,二者存在于同一标准体系内,可实现有效衔接;最后,通用标准以学生成果为导向进行设计,遵循国际实质等效原则。而差异主要表现为:标准层次划分不同、指标设计不同以及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关联程度不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研究生层次的通用标准,在试点工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缺乏统一负责研究生层次专业认证的专门组织;各领域试点标准多以工程师职业资格能力为参照,缺少对工程研究生培养特点的顾及;试点领域通用标准缺少与本科层次的衔接,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与本科层次共同开展认证工作。根据美英欧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比较分析,本研究提出要统一建立负责我国研究生层次专业认证的专门组织,在通用标准的设计上要以学生能力为导向,以持续改进培养质量为原则,从与本科层次衔接的角度考虑研究生层次通用标准的构建,立足国际互认,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特点。

陈爽,王磊,张敏[8](2017)在《与注册师制度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专业评估为背景》文中认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注册师制度的要求是相切合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进行专业认证的必要性。高校需要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进行不断的研究。

程建军,高丽[9](2017)在《基于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在介绍土木类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现行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两者对学科知识掌握的不同,阐述了为了响应国家工程类专业执业考试规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国家工程类专业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相一致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路、具体措施及操作的具体细节。

李苗[10](2016)在《“三位一体”与行动学习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从专业理论教育、施工实习、毕业设计和执业资格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三位一体"与行动学习计划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着眼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的对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主动、有针对性地学习,以期达到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工程硕士教育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探讨——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工程硕士教育与注册工程师制度分析
    (一)工程硕士教育
    (二)注册工程师制度
    (三)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共性
三、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一)建筑学专业学位与注册建筑师认证的衔接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合
    (三)国外工程教育的特点
    (四)国内外的经验的启示
四、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必要性
    (二)工程硕士教育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可行性
五、工程硕士教育与注册工程师认证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政府与行业、企业、高校的有效协调机制
    (二)建立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证机制
    (三)行业协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并建立课程互认机制
    (四)企业要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实践场所
    (五)提高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的准入门槛
六、结语

(3)中英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职业认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英两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发展
    (一)发展中的中国土木工程教育认证
    (二)《华盛顿协议》约定下的英国土木工程教育认证
二、中英两国土木类工程师职业认证的发展
    (一)中国土木类工程师职业认证
    (二)英国土木类工程师职业认证
三、英国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工程师职业认证的关联特点
四、关于我国土木工程领域构建协同认证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以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主要实施者的认证管理机制
    (二)结合高校土木各专业细类,合理设置相对接的全国层面注册工程师门类,健全分类分层次的注册工程师资格体系
    (三)以实践经历和实践技能为第一要义,建立统一协调的教育认证和工程师认证标准,尝试构建注册工程师模块课程体系
    (四)加速我国两项认证事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人才共认和共享进程

(4)注册工程师制度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概况
    (一)勘察设计注册
    (二)注册建造师
二注册工程师制度下的教学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要求
三注册工程师制度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课程体系探索
    (二)教学大纲调整
    (三)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5)土建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发展要求
二、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知识结构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 毕业生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差
    (三) 工程教育平台薄弱、观念陈旧
    (四) 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挑战
    (五) 教师和学生没有合理的评价激励措施
    (六) 缺少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三、改革措施及方案
    (一) 人才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考核体系有机融合
    (二) 整合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构建专业课程群
    (三) 善用互联网移动技术,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四) 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双师”能力强的专业教学梯队
    (五) 构建“深度化、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六) 完善与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相适应的土建类专业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四、结语

(6)工程硕士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探讨 ——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工程硕士
        1.3.2 注册工程师
        1.3.3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1.3.4 执业资格制度
    1.4 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工程硕士培养现状与注册工程师制度分析
    2.1 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2.1.1 培养方案
        2.1.2 学位论文
    2.2 注册工程师制度
        2.2.1 注册工程师能力分析
        2.2.2 注册土木工程师执业制度资格考试分析
    2.3 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访谈结果分析
        2.3.1 课程设置
        2.3.2 专业实践
        2.3.3 指导教师
        2.3.4 注册工程师的认定
3 国内外相关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3.1 建筑学专业学位与注册建筑师衔接机制
    3.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的衔接
    3.3 美国、法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3.3.1 美国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的衔接
        3.3.2 法国大学院教育
    3.4 国内外模式对两者衔接的启示
4 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必要性
        4.1.1 国家发展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1.2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提高势在必行
        4.1.3 注册工程师培训的市场亟待改变
    4.2 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可行性
        4.2.1 人才定位相同为衔接提供了可行性
        4.2.2 相近的知识体系为衔接提供了可行性
        4.2.3 二者内在的性质为衔接提供了可行性
        4.2.4 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二者衔接提出了要求
        4.2.5 社会发展为二者的衔接提供了可行性
        4.2.6 国内外相关经验为两者的衔接提供了可能性
5 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对策研究
    5.1 建立健全合作机制
    5.2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5.3 建立专业质量评估认证体系
    5.4 提高工程硕士与注册工程师准入门槛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介

(7)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3 我国学者对国外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现状的研究及比较综述
        1.3.4 国内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综述
        1.3.5 理论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理论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
第2章 美国ABET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研究
    2.1 美国负责制定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组织机构
    2.2 ABET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
    2.3 美国ABET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特点
第3章 英国ECUK硕士研究生学位项目认证标准研究
    3.1 英国负责制定研究生层次认证通用标准的组织机构
    3.2 英国硕士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
    3.3 英国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3.4 英国硕士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特点
第4章 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计划(EUR-ACE)第二阶段认证标准研究
    4.1 欧洲负责制定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组织机构
    4.2 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划(EUR-ACE)的第二阶段通用标准
    4.3 欧洲第二阶段硕士研究生层次通用标准的特点
第5章 美英欧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共性与差异
    5.1 美英欧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共性分析
        5.1.1 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影响
        5.1.2 研究生层次通用标准是本科层次的提高和延伸,二者能够有效衔接
        5.1.3 以学生成果产出为导向进行标准的设计
        5.1.4 通用标准立足国际互认,遵循实质等效原则
    5.2 美英欧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差异分析
        5.2.1 通用标准层次划分的依据不同
        5.2.2 通用标准指标设计有所差异
        5.2.3 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关联程度不同
第6章 我国对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探索及面临的问题
    6.1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
    6.2 我国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
    6.3 构建研究生层次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面临的问题
        6.3.1 缺少统一负责的专门组织
        6.3.2 各试点领域现行标准之间欠缺衔接性,难以形成具有普遍性的通用标准
        6.3.3 研究生层次标准较难与本科层次相衔接
        6.3.4 标准内容的设计缺少对研究生培养特点的考虑
第7章 国外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对我国的经验与启示
    7.1 我国借鉴国外经验的可行性
    7.2 国外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对我国的经验与启示
        7.2.1 在制定标准的组织结构和标准内容上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7.2.2 确立负责统领认证工作、设计通用标准的独立且权威的专门组织
        7.2.3 通用标准的指标设计要以学生能力为导向,以持续改进培养质量为原则
        7.2.4 通用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并体现中国特色
        7.2.5 通用标准内容体现研究生培养特点,并考虑与本科层次标准的衔接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与注册师制度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专业评估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二、基于注册师制度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 改革培养方案, 设置注册师模块课程
     (二) 优化课程内容, 突出认识类实习作用
        1.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实践课不能仅限于某一门, 一定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2. 丰富实践课程内容, 不局限于课程设计, 灵活机动地增加认识类实习。
        3. 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教师“走出去”。
        2. 企业专家“请进来”。
三、结语

(9)基于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木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以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为例
    (一) 基础考试
    (二) 专业考试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注册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存在的差距
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 修订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 夯实基础知识
    (三) 拓宽专业方向
    (四) 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五) 加强土木工程规范与建筑法规的教育
    (六) 针对性改革考试测评手段和考题范畴
四、结语

(10)“三位一体”与行动学习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数字网络化实习平台、注册工程师制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一)提高专职教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建立数字实习平台,拓宽实习途径
    (三)实践教学与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对接
三、基于行动学习的指导模式
四、结语

四、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工程硕士教育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探讨——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J]. 鲍晨,丁雪华,申向东,胡文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中英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职业认证比较研究[J]. 王慧,李长永,赵顺波,李晓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4]注册工程师制度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 贾亮. 教育现代化, 2019(72)
  • [5]土建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田兴旺,殷国监,张殿光,高兴,张琨,李丛. 高等建筑教育, 2018(04)
  • [6]工程硕士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探讨 ——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D]. 鲍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7]工程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D]. 庞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8]与注册师制度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专业评估为背景[J]. 陈爽,王磊,张敏. 大学教育, 2017(06)
  • [9]基于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程建军,高丽. 西部素质教育, 2017(05)
  • [10]“三位一体”与行动学习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 李苗. 中国冶金教育, 2016(06)

标签:;  ;  ;  ;  ;  

论土木工程教育改革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