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晚年上层建筑反应论_恩格斯论文

恩格斯晚年上层建筑反应论_恩格斯论文

恩格斯晚年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反作用论文,上层建筑论文,晚年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在他晚年的著作中特别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在此过程中,他突出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鉴于过去马克思和他本人为了反驳论敌,“都把重点首先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观念、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所制约的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0页),“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预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同上书第479页),因此, 恩格斯晚年着意论述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这保证了其理论的完整、正确而防止被人曲解。今天看来,其长久意义是重大的。

为了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掘其现实意义,特谈体会如下。

(一)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辩证统一“三种关系”的理解

恩格斯认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这种关系可大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共同影响关系。恩格斯说:“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同上书第477 页)这段话指明:在经济状况是基础的前提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共同影响着历史斗争的进程。这表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种不同事物不仅共存,而且共同对历史进程起作用。在这种共存、共同起作用中,体现着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历史进程的共同影响分解为三种:(1)共同给予历史进程以正面、积极影响;(2)共同给予历史进程以负面、消极影响;(3)一方给予历史进程以正面影响, 一方则给予历史进程以负面影响。这三种现象是从社会总体上来看的。考虑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分别加以分析后,再返回来考察社会整体,又经常看到一种附属现象,即在三种现象中某一种为主要现象的基础上,产生一种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在各自内部包含两类因素——一类对历史进程起正面作用,一类则起负面作用的现象。我权且称其为第4种现象。有了第4种现象,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共同影响社会历史进程中,就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不论如何复杂,把这些关系加以抽象会看到,任何社会都是第4 种现象与前三种现象中某一种的相加,或是(1)+(4),或是(2)+(4),或是(3)+(4)。

第二,交互作用关系。恩格斯说:“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至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向前发展。”(同上书第477 页)国家“这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它由于它本来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了的相对独立性,又反过来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影响。”(同上书第482页)“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 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同上)恩格斯这些话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二者的交互作用体现了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交互作用有三个特征:(1 )“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同上书第482页),其中,经济运动是决定性的, “会替自己开辟道路”(同上)。上层建筑则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2 )这是必然与偶然的交互作用。经济运动是“必然的东西”(同上书第477页), 而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运动相对于经济运动来说则表现为偶然的东西。必然与偶然相联系而存在,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对历史发展起作用。(3 )这是复杂的交互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最终决定作用。但是如果把经济基础各方面分解为次一级的要素、再次一级的要素,就会看到各要素处于变动和互相影响之中,而且从人类历史上看,在许多时期里,经济关系是多元的。还不要说生产力的永恒进步促使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复杂变动着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当然也呈现着复杂的情形。我们再把上层建筑加以分解会看到:其中的国家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对于其中的法关系来说,“经济关系反映为法原则”,“必然使这种关系倒置过来”(同上第484页); 对于其中的思想领域来说,经济发展的支配作用“发生在各该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同上书第485页),因此,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同样呈现着复杂的情形。而对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恩格斯除了谈到三种情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3页)外,还谈到了反作用的双重性,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2页)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交互作用的上述三种特征以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双重性表明:二者在交互作用当中,不仅碰撞与顺应同在、必然与偶然相伴、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存、正向和逆向力量交叉,而且各种因素在交互作用当中形成了网状的矛盾联结。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也有上述交互作用关系的三个特征以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双重性。

第三,不同事物的特定同一关系。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末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暴力(即国家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同上书第486 页)恩格斯这句话表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两种不同事物在特定条件下或从特定视角看,具有一种同一的属性。经济力量决定国家权力,但是,国家权力在经济上不是无能为力的,它也是一种经济力量。这两个不同的东西的特定同一,体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种不同的东西的特定同一,集中体现在相对独立的上层建筑表现为经济力量之上。第一,腐朽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经济关系,阻碍新的经济关系,对经济发展起消极作用,表现为一种负面的经济力;第二,先进的上层建筑可以促成新经济关系的建立,表现为一种对新经济关系的创造力;第三,先进的上层建筑维护新经济关系的生存,使之巩固,表现为一种维持新经济关系得以存在的重要支撑力;第四,先进的上层建筑促进新经济关系发展,表现为对新经济关系进步的推动力;第五,先进的上层建筑具有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进步的力量。这五点都表明,上层建筑也是一种经济力量,它与本源的经济力量在经济作用这一特定点上,具有一种同一关系。当然,这是不同事物的特定同一,是辩证的同一。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是进步的,它也表现为一种经济力量,它在完成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使命之后,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主要起着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二)对上层建筑反作用三种情况的理解

恩格斯认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1 )“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2)“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3 )“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同上书第483页)。恩格斯在这里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情况作了高度抽象性概括,其中包括着深刻的内涵。对此可以从五个方面剖析。

第一,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是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因为它在谈到政治权力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害时,具体指出了“人力”“物力”浪费问题)。他很明显地勾画出了这样的关系: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这一中间环节,缺少这一中间环节是不行的。生产力并不直接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情况就不同了。这种反作用是双重的,它既可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再经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对生产力发生某种影响,也可以直接反作用于生产力。如国家的有关经济方面的甚至某些非经济方面的行政命令、法令、政策,都会对生产领域发生直接影响。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情况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它是与经济情况共同运动中的反作用。恩格斯概括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三种情况,无一不是以经济方面的运动为前提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对运动着的经济情况的反作用。如果对这种共同运动作全景观察的话,就会看到更为复杂的状况:经济方面的各个要素是变动着的又是交织着并交互作用着;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是变动着的又是交织着并交互作用着的。同是变动着的二者的关系就不能不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而且,生产力对上层建筑决定作用的经过中介、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反作用的经过中介与不经过中介,又使这种复杂情况更为突出。

第三,上层建筑反作用情况又有总体和具体之分。从总体上看,反作用三种情况归根到底为正面的和负面的两种。但从具体上看,情况就复杂了。在总体上起正面作用的上层建筑中,也有某些方面、某些部分起负面作用。在总体上起负面作用的上层建筑中,也有某些方面、某些部分起正面作用。绝对纯粹的现象是没有的。

第四,上层建筑反作用双重情况又有时期之分。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中看是属于起正面作用的上层建筑,在其若干短时期,或者由于生产力发生革命性进展,或者由于上层建筑中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不适应或不恰当变动,而出现某种程度的负面作用。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中看是属于起负面作用的上层建筑,在其若干短时期,或者由于生产力迅速扩展的推动使之发生变革,或者由于统治阶级的主动调整而赋予某些生机,而出现某种程度的正面作用。由此可以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亦可理解目前资本主义制度还有某种活力的现实。

第五,恩格斯谈到的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第三种情况十分重要。第三种情况既可以是某一历史时期上层建筑反作用独特的形态,又可以是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参与形式。恩格斯说:“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上第483页)这说明:在实际历史进程中, 第三种情况是与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相伴随的。第一种、第二种情况是基本的,而第三种情况则不是基本的,它必将最终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这就体现了社会历史进程的丰富性和变动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都有第三种情况伴随。此外,第三种情况又给人们运用上层建筑反作用影响历史进程以广阔余地。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无疑是第一种情况,但在发生反作用的过程中,又有复杂的情况相伴随,对此需要具体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解

在上层建筑反作用三种情况中,社会主义国家无疑属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首先是巩固,其次是改革。改革决不是根本性改变,而是巩固基础上的调整。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改革又必须考虑到反作用的深刻内涵。

考虑到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再反作用于生产力,又直接反作用于生产力。那末,我们的改革也是复式的——改革成效直接反作用于生产力领域;改革成效见之于生产关系良性调整后再反作用于生产力。后一种改革明显涉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领域里的变动,但决不是所有制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动。就生产关系领域来说,可以分为主体(所有制、分配方式)和辅体(管理体制和方式)两部分,但这一领域的变动的主要方面不是主体而是辅体,即只能是生产关系中联系生产力的领域,即管理体制和方式的变动,变动又不能伤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通过改革使管理体制和方式更先进更有效,但检验标准是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而不是公有制的被逐步伤损。生产关系领域改革当然也包括生产关系主体部分的调整,但调整决不能动摇所有制结构之本。例如,公有制可以与非公有制并存,但必须在实际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但多种实现形式的采用,决不能改变公有制的本质及其地位。就上层建筑领域来说,各种变动都不能伤害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变动的结果只能是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而决不能更加削弱。两方面的变动又应该是和谐、互补的,而不能是互相矛盾、互相伤损的。管理体制、方式的改革,生产关系的调整,都只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得到更大利益,而决不能伤害他们的利益。如果伤害了他们的利益,实际上就伤损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根基。政治体制的改革只能是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更充分发挥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如果政治体制改革反而使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受到损害,实际上就动摇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考虑到反作用是复杂的,反作用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领域影响巨大,因此,在对上层建筑任何方面改革之前,不仅必须预先考虑到生产关系领域和生产力领域变动的状态、程度、指数和最终结果,不仅必须由此而预先设定上层建筑领域中变动的部分、程度、方式、时间、顺序,而且必须预先考虑到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及生产力三方面变动中的交互作用,从而避免碰撞、互损而使之纳入和谐运动的轨道。

考虑到反作用有总体和具体之分,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反作用是在总体上属于正面作用中夹杂有某些负面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只能是对总体上起积极作用的上层建筑中某些具体起消极作用方面的改革,而且不能期待这种改革完全消除起消极作用的方面,因为起消极作用的具体方面总是存在的,并且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总会不断出现不适应的部分。改革只能起到逐步减少起消极作用的方面,将其限定在不损害正面因素发挥作用的范围之内。

考虑到反作用双重情况有时期之分,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属于起正面作用的,在若干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不久尚不成熟的时期,上层建筑中某一部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负面作用。那末,社会主义改革举措应当集中在起负面作用某些个别部分出现的时期。这些负面作用消除之后,主要任务是巩固和稳定,当再出现某些部分的消极作用时,再集中力量对这些消极部分进行改革。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连续不断的“进攻”过程,而是波浪式推进的过程,此过程有三个根本特点:一是总体稳定的局部变动,二是局部变动方面不断改换,三是稳定阶段和变动阶段交替出现。

标签:;  ;  ;  ;  ;  

恩格斯晚年上层建筑反应论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