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甘肃会宁730799)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为提高临床检验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到2016年两年的临床细菌检验临床材料各400例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集标本并进行临床细菌检验,其中尿液标本104例(26.0%),创伤组织标本84例(21.0%),粪便标本60例(15.0%),血液标本56例(14.0%),痰液标本48例(12.0%),生殖道分泌物标本48例(12.0%)。结论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检验材料数量的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逐年提高。
【关键词】病原性细菌;检验;正确分析
0 引言
细菌检验为临床实验室检验的常用方法之一,在临床诊断上有助于确定患者所感染的致病菌的种类,是临床疾病诊断和临床指导用药的重要依据。在整个细菌检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临床细菌检验正确性的因素。
本文为更好地提高医院临床细菌检验的正确性,加强细菌检验的可靠性。随机抽取2015年到2016年两年的临床细菌检验临床材料各400例,比较两年的临床细菌检验阳性率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6年在本院接受临床细菌检验的患者400例。采集标本并进行临床细菌检验,其中尿液标本104例(26.0%),创伤组织标本84例(21.0%),粪便标本60例(15.0%),血液标本56例(14.0%),痰液标本48例(12.0%),生殖道分泌物标本48例(12.0%)。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方法
按照常规的细菌培养程序对所有标本进行统一培养,培养基为营养肉汤、血液增菌培养基、血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以保证菌落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细菌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均采用专业试剂,以此提高细菌检验效果。
1.2.2 评价标准与检验方法
按照常规程序进行细菌检验,其中在进行菌种鉴定时以双歧索引法为依据,分类采用伯杰氏分类法。以合格率对细菌标准进行判断,在检验中以卫生部所提供的标准菌株为对照,将培养的菌株与标准菌株做比较。通过与标准菌对比分析分别对各类菌种的合格率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送检的6种临床细菌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合格率依次为尿液细菌(97.1%)、血液细菌(96.4%)、创伤组织细菌(95.2%)、痰液细菌(93.8%)、生殖道细菌(89.6%)和粪便细菌(86.7%)。尿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最高,粪便的检验合格率最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细菌检验主要用于确定患者所患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对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具有重要价值。其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治疗医师为患者选取的药物类型及治疗方案,从而决定了患者能否及时接受正确治疗。另外,由于正常人体中存在多种细菌,这些细菌在正常环境中相互制约,处于平衡状态,且由于不同菌种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及敏感性不同,一旦选用与致病菌无关的药物,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还可能因为药物对机体正常菌种产生抑制作用而导致体内菌群失衡,一旦患者内环境平衡被打乱,病原菌将对人体产生进一步损伤。因此保证临床细菌检验的可靠性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很重要的作用。
临床细菌检验过程主要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保管、分离培养基菌种鉴定等。其中任意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产生影响。据有文献显示,目前细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不够规范:临床实践中标本的采集常由护理人员完成,由于护理人员对采集要求及相关注意事项认识不足,对标本的送检时间、采集的最佳时机及采集标本的最佳部位把握不准,常导致采集的标本不合格,使得病原菌检出率过低,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对此,应对护理人员加强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等方面有关的学习。另外,为减少此类因素的影响,临床医生在下达医嘱时向护理人员详细说明相关注意事项;(2)标本的保存运输过程不够规范:微生物标本的保存和运送原则是维持病原菌的活力,防止非病原菌的污染和过量繁殖。标本的保存及运输方式应依据病原菌的种类、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标本采集的主要目的等进行选择;(3)细菌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在细菌检验过程中不仅要对分离培养技术以及鉴定方法加以重视,还应加强药敏试验的监管,对标本的质量及使用标准菌株质量的控制。
临床细菌检验对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的确定,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正确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细菌检验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医生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类型,因此,决定了能否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健康人人体中存在多种细菌,在正常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制约,处于平衡状态。由于不同菌种对同一药物或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不同,一旦错用了与致病菌无关的药物,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还很可能会对机体的正常菌群产生抑制作用而导致体内菌群失衡,破坏患者身体内的环境平衡,造成菌群失调症,使得病原菌对人体的损伤进一步加剧。因此,确保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影响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素有很多,包括标本的采集、标本的保存和运送、分离培养技术方法和鉴定手段等。
3.1标本的采集标本的采集
通常由护理人员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的规范及相关注意事项认识不足,对标本采集的最佳时间、采集标本的最佳部位以及标本采集后的送检时间把握不准,常常造成采集的标本不合格,导致病原菌的检出率过低,使检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偏差。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临床医生在向护理人员下达医嘱时要详细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提高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微生物标本的保存和运送
微生物标本的保存和运送的原则是维持样本中病原菌的活力,同时又要避免非病原菌的污染和过量繁殖。对于不同的病原菌,应当采取不同的保存、运送手段。例如,对于脑膜炎奈瑟菌,由于其对寒冷较敏感,因此在标本运送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室温条件并尽快送检,尤其是在冬天应更注意到这一点,否则,细菌的检出率将显著降低。再如,由于尿道下1/3存在着正常菌群,标本极易受到污染,且尿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促使非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如果尿液标本未能及时送检,可能是把正常中段尿误诊为菌尿,造成假阳性。因此,尿液标本在采集后要及时送检,在培养前进行显微镜检查(选择相差显微镜为宜)以了解标本中细菌存在情况,尿液细菌培养可以通过进行细菌计数来保证检验质量。
3.3细菌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细菌检验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细菌鉴定方法的重视,还应加强对药敏试验的监管和对标本的质量及使用标准菌株质量的控制,以确保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本研究中,对送检的6种临床细菌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合格率依次为尿液细菌(97.1%)、血液细菌(96.4%)、创伤组织细菌(95.2%)、痰液细菌(93.8%)、生殖道细菌(89.6%)和粪便细菌(86.7%)。可见,尿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最高,粪便的检验合格率最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进行临床细菌检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细菌标本的采集规范,规范标本在保存运送过程中的操作,加强对标本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临床细菌检验的合格率,保证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影响细菌检验结果正确性的因素很多,为提高细菌检验质量,应从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做到认真、细心、负责,从而达到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结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渊.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医药,2015,28(5):1053-1054.
[2]赵果园,杨正平.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一些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7):744-745.
[3]张爽.医院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2):116-117.
[4]庞伟.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95-96.
[5]赵振军,郭玉芬.要重视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89,192.
[6]杨玲.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5):58-58.
[7]张爽.医院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2):116-117.
[8]赵果园,杨正平.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一些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7):744-745.
论文作者:张学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细菌论文; 标本论文; 病原菌论文; 尿液论文; 过程中论文; 致病菌论文; 菌种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