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4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经济形势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国企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年初,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过去少有的急剧增长,导致煤电油运等资源瓶颈约束加剧。为防止经济过热导致“大起”后的“大落”,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实施宏观调控,致使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解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以及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看法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4年8~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4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仍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029份,其中有效问卷2881份,有效回收率为28.8%。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利用了本调查系统以往历次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请参见表1、表2。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 │农林牧渔业 │
3.2 ││国有企业│ 22.6
│
│ │采掘业 │
2.5 ││集体企业│ 4.9
│
│ │制造业 │ 59.7 │ 经│私营企业│ 7.7
│
│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9 │ 济│股份合作企业│ 5.4
│
│ │建筑业 │
6.0 │ 类│股份有限公司│ 15.2
│
│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
4.3 │ 型│有限责任公司│ 37.4
│
│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10.2 ││其他内资企业│ 0.2
│
│ │金融、保险业│
0.2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6.6
│
│ │房地产业│
3.7 ├──┼──────────┼────┤
│ │社会服务业 │
2.1 ││特大型企业 │ 2.1
│
│ │文教体卫广电业 │
0.6 │ 规│大型企业│ 16.8
│
│ │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
1.0 │ 模│中型企业│ 47.2
│
│ │其他行业│
3.6 ││小型企业│ 33.9
│
│ ││├──┼──────────┼────┤
├─┼──────────────┼────┤ 生│ 超负荷生产企业│ 6.9
│
│ │东部地区│ 56.6 │ 产│ 正常运作企业 │ 84.6
│
│地│中部地区│ 22.4 │ 状│ 半停产企业│ 7.9
│
│区│西部地区│ 21.0 │ 况│ 停产企业 │ 0.6
│
└─┴──────────────┴────┴──┴──────────┴────┘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性│男│ 95.9││初中或以下 │
3.0 同│
│别│女│
4.1││中专、高中 │ 13.8│
├───┼───────┼─────┤ 文 ││ │
│ │ 35岁及以下 │
3.5│ 化 │大专│ 38.8│
│ 年 │ 36~45岁│ 26.3│ 程 │大学本科│ 27.9│
│ 龄 │ 46~55岁│ 50.8│ 度 │研究生学历 │
9.2│
│ │ 56岁及以上 │ 19.4││硕士│
6.1│
│ │平均年龄(岁)│ 49.2││博士│
1.2│
├───┼───────┼─────┼──┼──────┼─────┤
│ 所 │文史哲法律│
6.6│ 现 │董事长 │ 57.1│
│ 学 │经济 │ 36.4│ 任 │总经理 │ 59.7│
│ 专 │管理 │ 49.7│ 职 │厂长│ 13.7│
│ 业 │理工农医 │ 26.3│ 务 │党委书记│ 25.6│
│ │其他 │
5.9││其他│
2.8│
└───┴───────┴─────┴──┴──────┴─────┘
注:由于存在跨专业和职务兼任情况,因此所学专业和现任职务比例合计大于100%。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在宏观调控作用下,2004年初固定资产投资过度膨胀的势头得到有效缓解,消费、出口需求保持增长态势,宏观经济运行趋于正常,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企业产销稳定增长,产品价格呈回升态势,多数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企业订货预期乐观,从业人数保持增长;未来投资意愿增强,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各地基础设施环境有了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审批手续得到简化,政府办事效率有所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不断深化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时,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能源和运输紧张状况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融资环境趋紧,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所加剧,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腐败现象和行业垄断等不利影响也被视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严重问题。企业经营者呼吁,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调控使经济趋热的势头得到缓解
1.经济增长“热度”比2003年上升
2003年,尽管受“非典”冲击,我国经济仍步入快速增长轨道。2004年以来,经济增长进一步加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现象的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4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热”,5.5%认为“过热”,分别比2003年提高16和3个百分点左右,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值;3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认为“偏冷”或“过冷”的不足1成(8.4%),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一方面说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存在局部过热表示认同,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并不认为经济已经全面“过热”。分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过热”或“偏热”的比重比中西部要高一些(见表3、图1)。
表3 1998~2004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
│││
过热
│ 偏热 │
正常
│
偏冷
│ 过冷│
尚难
│
│││ ││ │ │ │
判断
│
├──┼──────────┼─────┼────┼─────┼─────┼─────┼─────┤
││总体│
5.5│ 44.2 │
34.4
│
8.1│
0.3│
7.5│
│├──────────┼─────┼────┼─────┼─────┼─────┼─────┤
││东部地区企业│
5.6│ 45.9 │
34.0
│
6.8│
0.3│
7.4│
││中部地区企业│
4.6│ 42.5 │
34.5
│ 10.5│
0.2│
7.7│
││西部地区企业│
6.0│ 41.4 │
35.6
│
9.2│
0.3│
7.5│
│├──────────┼─────┼────┼─────┼─────┼─────┼─────┤
││大型企业│
3.7│ 48.1 │
34.6
│
7.8│ │
5.8│
││中型企业│
6.2│ 43.3 │
34.0
│
8.3│
0.2│
8.0│
││小型企业│
5.5│ 43.5 │
34.5
│
8.3│
0.5│
7.7│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4.5│ 47.9 │
33.5
│
6.4│
0.2│
7.5│
│2004│其中:国有企业 │
4.4│ 47.2 │
35.0
│
5.2│
0.3│
7.9│
││非国有企业 │
5.7│ 43.5 │
34.2
│
8.9│
0.3│
7.4│
││其中:私营企业 │
6.2│ 35.5 │
38.4
│ 10.4│
0.5│
9.0│
││ 股份有限公司 │
7.2│ 39.9 │
35.3
│
9.9│
0.2│
7.5│
││ 有限责任公司 │
5.4│ 44.7 │
32.8
│
9.3│
0.2│
7.6│
││ 外商及港澳台 │
4.9│ 48.2 │
31.1
│
7.1│
0.5│
8.2│
││ 投资企业 │ ││ │ │ │ │
│├──────────┼─────┼────┼─────┼─────┼─────┼─────┤
││民营企业│
6.0│ 41.2 │
35.1
│ 10.3│
0.2│
7.2│
││上市公司│
6.1│ 43.9 │
36.6
│
2.4│ │ 11.0│
├──┼──────────┼─────┼────┼─────┼─────┼─────┼─────┤
│2003││
2.6│ 28.1 │
53.0
│ 10.3│
0.2│
5.8│
│2002││
0.6│ 10.6 │
57.9
│ 23.9│
1.0│
6.0│
│2001││
2.2│
9.8 │
44.4
│ 29.2│
1.6│ 12.8│
│2000││
— │
9.7 │
52.8
│ 28.0│
1.1│
8.4│
│1999││
— │
—
│
39.6
│ 48.1│
8.5│
3.8│
│1998││
— │
1.6 │
28.7
│ 51.5│ 11.1│
7.1│
└──┴──────────┴─────┴────┴─────┴─────┴─────┴─────┘
注:本表综合了近几年的调查数据;“—”表示该年度没有涉及此项调查内容,以下同。
2.投资增长先快后慢,出口、消费需求继续看好
为了从需求结构分析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状况的判断。
从投资需求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4年1~2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2003年同期增长53%,增幅之高为历史所罕见。而在本次调查开始时(2004年8月),宏观调控已收到明显效果,投资需求迅速回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的企业经营者,比2003年低2.1个百分点;认为政府投资需求“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比2003年高4.2个百分点。4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民间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比2003年低4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需求“不足”或“严重不足”,比2003年高近6个百分点(见表4)。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政府和民间投资迅速攀升的势头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表4 2001~2004年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
││ ││││ 严重 │
││ 很旺 │ 较旺 │ 合适 │ 不足 │ 不足 │
├─────┬─┬──┼───┼────┼────┼────┼───┤
│ │政│2004│ 13.5 │ 36.9 │ 21.2 │ 25.6 │ 2.8 │
│ │府│2003│ 12.0 │ 40.5 │ 23.3 │ 21.8 │ 2.4 │
│ │投│2002│ 6.8 │ 34.5 │ 25.4 │ 29.3 │ 4.0 │
│固定资产投│资│2001│ 7.9 │ 32.8 │ 27.0 │ 26.5 │ 5.8 │
│资需求├─┼──┼───┼────┼────┼────┼───┤
│ │民│2004│ 8.2 │ 38.7 │ 14.2 │ 33.8 │ 5.1 │
│ │间│2003│ 9.7 │ 41.2 │ 15.9 │ 29.4 │ 3.8 │
│ │投│2002│ 3.6 │ 28.1 │ 14.8 │ 46.1 │ 7.4 │
│ │资│2001│ 3.7 │ 26.1 │ 18.7 │ 45.1 │ 6.4 │
├─────┴─┼──┼───┼────┼────┼────┼───┤
│ │2004│ 2.5 │ 23.3 │ 31.0 │ 39.9 │ 3.3 │
│消费需求 │2003│ 2.2 │ 20.9 │ 30.8 │ 43.7 │ 2.4 │
│ │2002│ 1.2 │ 13.3 │ 24.7 │ 54.3 │ 6.5 │
│ │2001│ 1.7 │ 16.1 │ 31.2 │ 47.3 │ 3.7 │
├───────┼──┼───┼────┼────┼────┼───┤
│ │2004│ 3.8 │ 30.2 │ 24.8 │ 37.7 │ 3.5 │
│外贸出口需求 │2003│ 2.9 │ 29.5 │ 28.2 │ 35.9 │ 3.5 │
│ │2002│ 0.8 │ 17.7 │ 21.4 │ 53.5 │ 6.6 │
│ │2001│ 1.4 │ 12.4 │ 19.2 │ 58.5 │ 8.5 │
└───────┴──┴───┴────┴────┴────┴───┘
从消费需求看,调查结果显示,25.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消费需求“较旺”或“很旺”,比2003年增加2.7个百分点;43.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2003年减少近3个百分点。关于国内市场形势,调查结果显示,31.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好于2003年,45.2%认为“未变”,23.3%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8.2个百分点(见表5)。这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2003年得到缓解的基础上,2004年仍基本处于好转的趋势当中。
表5 2004年国内市场形势变化情况(与2003年相比)(%)
┌────────────┬────┬────┬────┬─────────┐
│││││
好转—恶化 │
││ 恶化 │ 未变 │ 好转 ├────┬────┤
│││││ 2004 │ 2003 │
├────────────┼────┼────┼────┼────┼────┤
│总体│ 23.3 │ 45.2 │ 31.5 │
8.2 │ 17.3 │
├────────────┼────┼────┼────┼────┼────┤
│东部地区企业│ 23.4 │ 48.6 │ 28.0 │
4.6 │ 18.8 │
│中部地区企业│ 21.3 │ 42.1 │ 36.6 │ 15.3 │ 17.6 │
│西部地区企业│ 25.5 │ 39.1 │ 35.4 │
9.9 │ 13.1 │
├────────────┼────┼────┼────┼────┼────┤
│大型企业│ 26.6 │ 38.0 │ 35.4 │
8.8 │ 18.0 │
│中型企业│ 23.7 │ 45.9 │ 30.4 │
6.7 │ 18.4 │
│小型企业│ 21.1 │ 48.2 │ 30.7 │
9.6 │ 14.8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22.4 │ 44.8 │ 32.8 │ 10.4 │ 15.7 │
│其中:国有企业 │ 20.0 │ 45.0 │ 35.0 │ 15.0 │ 19.3 │
│非国有企业 │ 24.5 │ 44.9 │ 30.6 │
6.1 │ 17.7 │
│其中:私营企业 │ 23.8 │ 49.5 │ 26.7 │
2.9 │ 20.5 │
│ 股份有限公司 │ 28.0 │ 45.4 │ 26.6 │ -1.4 │ 19.0 │
│ 有限责任公司 │ 23.5 │ 43.1 │ 33.4 │
9.9 │ 19.9 │
│ 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 25.3 │ 45.0 │ 29.7 │
4.4 │ 16.2 │
├────────────┼────┼────┼────┼────┼────┤
│民营企业│ 24.2 │ 44.9 │ 30.9 │
6.7 │ 19.9 │
│上市公司│ 22.9 │ 39.8 │ 37.3 │ 14.4 │ 22.1 │
└────────────┴────┴────┴────┴────┴────┘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调查结果显示,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两者均比2003年略有增加(见表4)。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与2003年相比,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7.2个百分点,比2003年多3个百分点以上(见表6)。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的出口形势基本延续2003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宏观调控并没有对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制约。
表6 2004年出口形势变化情况(与2003年相比)(%)
┌────────────┬────┬────┬────┬───────────┐
│││││ 好转—恶化 │
││ 恶化 │ 未变 │ 好转 ├────┬──────┤
│││││ 2004年 │
2003年
│
├────────────┼────┼────┼────┼────┼──────┤
│总体│ 11.8 │ 59.2 │ 29.0 │ 17.2 │
13.8 │
├────────────┼────┼────┼────┼────┼──────┤
│东部地区企业│ 11.9 │ 58.2 │ 29.9 │ 18.0 │
15.6 │
│中部地区企业│ 10.2 │ 63.2 │ 26.6 │ 16.4 │
11.4 │
│西部地区企业│ 13.5 │ 58.1 │ 28.4 │ 14.9 │9.6 │
├────────────┼────┼────┼────┼────┼──────┤
│大型企业│ 12.0 │ 57.8 │ 30.2 │ 18.2 │
17.0 │
│中型企业│ 10.7 │ 59.6 │ 29.7 │ 19.0 │
13.8 │
│小型企业│ 12.9 │ 59.5 │ 27.6 │ 14.7 │
11.0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12.7 │ 62.0 │ 25.3 │ 12.6 │8.6 │
│其中:国有企业 │ 12.2 │ 61.9 │ 25.9 │ 13.7 │
14.0 │
│非国有企业 │ 11.5 │ 58.6 │ 29.9 │ 18.4 │
15.1 │
│其中:私营企业 │ 15.7 │ 50.0 │ 34.3 │ 18.6 │
18.6 │
│股份有限公司│ 12.0 │ 56.6 │ 31.4 │ 19.4 │
16.1 │
│有限责任公司│ 10.7 │ 62.2 │ 27.1 │ 16.4 │
17.7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5 │ 50.6 │ 37.9 │ 26.4 │
16.5 │
├────────────┼────┼────┼────┼────┼──────┤
│民营企业│ 12.1 │ 56.4 │ 31.5 │ 19.4 │
16.4 │
│上市公司│ 15.8 │ 55.3 │ 28.9 │ 13.1 │
29.0 │
└────────────┴────┴────┴────┴────┴──────┘
3.政府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企业在融资、运输和征地方面难度加大
对迄今为止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所取得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12.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明显”,54.9%认为“较有成效”,23.9%认为“成效不大”,7.6%认为“尚难判断”(见表7)。
表7 企业经营者对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所取得的成效的判断(%)
┌───────────┬────┬────┬────┬────┬────┐
│ │成效明显│较有成效│成效不大│没有成效│尚难判断│
├───────────┼────┼────┼────┼────┼────┤
│总体 │ 12.4 │ 54.9 │ 23.9 │ 1.2
│ 7.6
│
├───────────┼────┼────┼────┼────┼────┤
│东部地区企业 │ 12.1 │ 55.7 │ 22.7 │ 1.3
│ 8.2
│
│中部地区企业 │ 13.0 │ 54.1 │ 24.8 │ 0.8
│ 7.3
│
│西部地区企业 │ 12.4 │ 54.0 │ 25.9 │ 1.4
│ 6.3
│
├───────────┼────┼────┼────┼────┼────┤
│大型企业 │ 12.0 │ 56.5 │ 22.1 │ 1.1
│ 8.3
│
│中型企业 │ 12.9 │ 54.9 │ 23.4 │ 1.2
│ 7.6
│
│小型企业 │ 11.9 │ 54.5 │ 25.0 │ 1.4
│ 7.2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11.5 │ 56.9 │ 23.5 │ 0.7
│ 7.4
│
│其中:国有企业│ 12.0 │ 58.0 │ 22.6 │ 0.8
│ 6.6
│
│非国有企业│ 12.5 │ 53.9 │ 24.4 │ 1.4
│ 7.8
│
│其中:私营企业│ 14.2 │ 52.8 │ 25.0 │ 1.9
│ 6.1
│
│ 股份有限公司│ 10.6 │ 50.8 │ 28.5 │ 0.9
│ 9.2
│
│ 有限责任公司│ 13.2 │ 54.2 │ 22.9 │ 1.6
│ 8.1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8.6 │ 61.2 │ 21.0 │ 1.1
│ 8.1
│
├───────────┼────┼────┼────┼────┼────┤
│民营企业 │ 13.2 │ 53.2 │ 23.8 │ 1.8
│ 8.0
│
│上市公司 │
9.6 │ 55.4 │ 20.5 ││ 14.5
│
└───────────┴────┴────┴────┴────┴────┘
在本轮宏观调控中,企业是否受到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是值得关注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2%企业认为没有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在受到影响的企业中,5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调控“加大企业的贷款难度”,企业对此感受最强烈。其次是“运输更加困难”、“征地更加困难”、“市场需求减弱”和“企业发展前景难以判断”。另外分别有24.2%和20.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调控使企业“投资受到限制”和“行政审批更加严格”(表8)。
表8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
│ │ │地区 │规摸 │ │经济类型 │ 企业类型│
│ │ ├───┬───┬───┼───┼───┼───┬───┬───┼───┬───┬───┤
│ │总体 │ │ │ │ │ │ │国有及│其中:│非│民营 │ │
│ │ │东部 │中部 │西部 │大型 │中型 │小型 │国有 │国有 │国有 │企业 │上市 │
│ │ │ │ │ │ │ │ │控股 │ │ │ │公司 │
├─────────┼───┼───┼───┼───┼───┼───┼───┼───┼───┼───┼───┼───┤
│加大贷款难度 │ 54.5 │ 50.9 │ 57.9 │ 60.6 │ 57.3 │ 55.8 │ 51.0 │ 53.0 │ 50.5 │ 55.6 │ 57.1 │ 52.4 │
│运输更加困难 │ 39.9 │ 35.8 │ 45.6 │ 45.3 │ 37.4 │ 40.4 │ 41.1 │ 36.2 │ 35.3 │ 41.5 │ 43.6 │ 45.2 │
│征地更加困难 │ 36.1 │ 38.2 │ 33.2 │ 33.1 │ 39.0 │ 36.6 │ 33.7 │ 31.9 │ 30.9 │ 37.5 │ 39.9 │ 44.0 │
│市场需求减弱 │ 31.7 │ 31.4 │ 32.1 │ 31.7 │ 35.0 │ 30.1 │ 32.0 │ 30.5 │ 30.0 │ 32.1 │ 32.4 │ 33.3 │
│企业发展前景难│ 28.9 │ 26.3 │ 32.6 │ 32.6 │ 20.8 │ 28.0 │ 34.7 │ 30.6 │ 32.3 │ 28.1 │ 28.3 │ 7.1 │
│以判断│ │ │ │ │ │ │ │ │ │ │ │ │
│投资受到限制 │ 24.2 │ 23.8 │ 24.5 │ 24.8 │ 28.5 │ 25.5 │ 19.8 │ 23.6 │ 22.5 │ 24.7 │ 25.9 │ 28.6 │
│行政审批更加严格 │ 20.3 │ 20.3 │ 19.9 │ 20.9 │ 24.7 │ 21.7 │ 16.1 │ 22.7 │ 24.5 │ 19.1 │ 19.1 │ 28.6 │
│没有影响 │ 6.2 │ 7.1 │ 5.8 │ 4.3 │ 4.8 │ 6.1 │ 7.3 │ 7.0 │ 7.3 │ 5.9 │ 5.6 │ 4.8 │
│原材料价格下降│ 5.0 │ 5.7 │ 4.7 │ 3.5 │ 8.3 │ 4.7 │ 3.7 │ 6.2 │ 5.0 │ 5.0 │ 4.4 │ 4.8 │
│其他 │ 5.8 │ 6.2 │ 5.6 │ 5.0 │ 2.9 │ 5.8 │ 7.3 │ 3.6 │ 4.5 │ 6.1 │ 7.3 │ 3.6 │
└─────────┴───┴───┴───┴───┴───┴───┴───┴───┴───┴───┴───┴───┘
从调查结果看,企业经营者感觉突出的是宏观调控后企业的贷款、运输和征地难度加大。本轮宏观调控中银根收紧对加大企业贷款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调查结果显示,57.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资金“紧张”,比2003年提高9个百分点(见表9)。从不同地区和类型的企业看,中西部地区和民营企业认为宏观调控“加大贷款难度”的比重更大(见表8)。从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判断结果看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恶化”的比认为“好转”的多26.5个百分点(见表10)。
表9 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
┌───────────┬───┬────┬───┬────┐
│ │ ││ │宽裕— │
│ │宽裕 │ 正常 │紧张 │紧张│
├───────────┼───┼────┼───┼────┤
│总体 │ 5.4 │ 37.3 │ 57.3 │ -51.9 │
├───────────┼───┼────┼───┼────┤
│东部地区企业 │ 5.9 │ 42.3 │ 51.8 │ -45.9 │
│中部地区企业 │ 5.1 │ 30.2 │ 64.7 │ -59.6 │
│西部地区企业 │ 4.7 │ 31.2 │ 64.1 │ -59.4 │
├───────────┼───┼────┼───┼────┤
│大型企业 │ 9.2 │ 38.8 │
52 │ -42.8 │
│中型企业 │ 5.2 │ 36.9 │ 57.9 │ -52.7 │
│小型企业 │ 3.7 │ 37.1 │ 59.2 │ -55.5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6.1 │ 35.4 │ 58.5 │ -52.4 │
│其中:国有企业│ 4.9 │ 36.9 │ 58.2 │ -53.3 │
│非国有企业│ 5.6 │ 37.4 │
57 │ -51.4 │
│其中:私营企业│ 2.3 │ 41.6 │ 56.1 │ -53.8 │
│ 股份限公司 │ 5.9 │ 39.4 │ 54.7 │ -48.8 │
│ 有限责任公司│ 5.9 │ 35.7 │ 58.4 │ -52.5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6.9 │ 40.4 │ 52.7 │ -45.8 │
├───────────┼───┼────┼───┼────┤
│民营企业 │ 4.4 │ 37.5 │ 58.1 │ -53.7 │
│上市公司 │16.9 │41 │ 42.1 │ -25.2 │
└───────────┴───┴────┴───┴────┘
表10 2004年的企业融资环境情况(与2003年相比)(%)
┌───────────┬────┬────┬────┬─────────┐
│ ││││好转—恶化│
│ │ 恶化 │ 未变 │ 好转 ├────┬────┤
│ ││││ 2004年 │ 2003年 │
├───────────┼────┼────┼────┼────┼────┤
│总体 │ 39.4 │ 47.7 │ 12.9 │ -26.5 │ 9.2
│
├───────────┼────┼────┼────┼────┼────┤
│东部地区企业 │ 38.2 │ 49.2 │ 12.6 │ -25.6 │ 12.4
│
│中部地区企业 │ 41.3 │ 45.6 │ 13.1 │ -28.2 │ 8.4
│
│西部地区企业 │ 40.1 │ 46.3 │ 13.6 │ -26.5 │ 1.9
│
├───────────┼────┼────┼────┼────┼────┤
│大型企业 │ 42.0 │ 42.0 │ 16.0 │ -26.0 │ 17.3
│
│中型企业 │ 40.4 │ 47.2 │ 12.4 │ -28.0 │ 10.8
│
│小型企业 │ 36.4 │ 51.6 │ 12.0 │ -24.4 │ 0.2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38.0 │ 48.3 │ 13.7 │ -24.3 │ 3.5
│
│其中:国有企业│ 35.1 │ 50.7 │ 14.2 │ -20.9 │ 8.8
│
│非国有企业│ 40.2 │ 47.1 │ 12.7 │ -27.5 │ 11.6
│
│其中:私营企业│ 32.5 │ 50.8 │ 16.7 │ -15.8 │ 11.9
│
│ 股份有限公司│ 40.0 │ 48.4 │ 11.6 │ -28.4 │ 16.9
│
│ 有限责任公司│ 43.7 │ 44.7 │ 11.6 │ -32.1 │ 15.5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36.7 │ 50.0 │ 13.3 │ -23.4 │ 12.5
│
├───────────┼────┼────┼────┼────┼────┤
│ 民营企业│ 41.1 │ 46.9 │
120 │ -29.1 │ 14.5
│
│ 上市公司│ 44.5 │ 37.0 │ 18.5 │ -26.0 │ 20.1
│
└───────────┴────┴────┴────┴────┴────┘
从资金紧张对企业间相互拖欠的影响情况来看,2004年的资金紧张并没有加剧企业间的相互拖欠,这一现象值得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1.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应收帐款“高于正常水平”,61%认为处于“正常”水平,17.5%认为“低于正常水平”,情况基本与2003年相同。
分行业看,企业目前应收帐款较多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的医药、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等行业,认为应收帐款“高于正常水平”在30%以上(见表11-1、11-2)。
表11-1 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情况(%)
┌───────────┬─────┬───┬─────┐
│ │高于正常 │正常 │低于正常 │
├────┬──────┼─────┼───┼─────┤
││
2004年
│
21.5
│ 61.0 │ 17.5│
│ 总体 ││ │ │ │
│├──────┼─────┼───┼─────┤
││
2003年
│
21.9
│ 60.4 │ 17.7│
├────┴──────┼─────┼───┼─────┤
│东部地区企业 │
22.4
│ 62.8 │ 14.8│
│中部地区企业 │
20.6
│ 60.2 │ 19.2│
│西部地区企业 │
19.9
│ 57.2 │ 22.9│
├───────────┼─────┼───┼─────┤
│大型企业 │
22.2
│ 63.0 │ 14.8│
│中型企业 │
20.3
│ 62.0 │ 17.7│
│小型企业 │
22.7
│ 58.7 │ 18.6│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21.6
│ 60.8 │ 17.6│
│其中:国有企业│
21.2
│ 59.1 │ 19.7│
│非国有企业│
21.5
│ 61.7 │ 16.8│
│其中:私营企业│
18.5
│ 60.6 │ 20.9│
│ 股份有限公司│
22.8
│ 58.9 │ 18.3│
│ 有限责任公司│
22.9
│ 63.0 │ 14.1│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22.2
│ 65.9 │ 11.9│
├───────────┼─────┼───┼─────┤
│民营企业 │
21.4
│ 62.1 │ 16.5│
│上市公司 │
16.7
│ 71.4 │ 11.9│
└───────────┴─────┴───┴─────┘
表11-2 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情况(%)
┌──────────────┬─────┬─────┬────┐
││高于正常 │正常 │低于正常│
├──────────────┼─────┼─────┼────┤
│总体│
21.5
│
61.0
│ 17.5 │
├──────────────┼─────┼─────┼────┤
│农林牧渔业 │9.3
│
66.3
│ 24.4 │
│采掘业 │8.7
│
82.6
│
8.7 │
│制造业 │
24.2
│
59.9
│ 15.9 │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4.7
│
64.0
│ 21.3 │
│建筑业 │329
│
38.5
│ 28.6 │
│交通运输仓储业 │
14.1
│
73.9
│ 12.0 │
│批零贸易业 │
16.8
│
66.8
│ 16.4 │
│餐饮业 │
25.9
│
51.9
│ 22.2 │
│房地产业│
11.3
│
70.1
│ 18.6 │
│社会服务业 │
16.7
│
66.6
│ 16.7 │
│其他行业│
17.6
│
60.0
│ 22.4 │
└──────────────┴─────┴─────┴────┘
从“运输”和“征地”情况看,这次宏观调控的影响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西部地区企业感到“运输更加困难”的比重大一些(比东部地区高近10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企业感到“征地更加困难”的比重大一些(比中西部地区高5个百分点)(见表8)。
从企业经营者对市场供求的判断也能看出,宏观调控并没有使运输紧张尤其是铁路运输紧张的形势得到缓和。调查结果显示,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不应求”,比2003年增加36.4个百分点。
(二)企业经营状况令人满意
1.企业经营总体状况趋好,但企业间差异明显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2%认为“一般”,12.1%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3年的水平低6.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2000年以来连续3年徘徊在19~25个百分点的水平,表明企业处于良好的景气状态。
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采掘、交通运输、黑色冶金、仪器仪表企业明显好于其他行业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6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5.9和21.2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0~14个百分点。与2003年相比,这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没有缩小的迹象。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3.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6.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15.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一方面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规模的大小代表着竞争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小企业的发展在本轮宏观调控中受到的制约也许是最大的。
本次调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略好于非国有企业。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国有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2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则多29.7个百分点。这可能意味着近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其经营状况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不同行业看,2004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差异明显。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黑色冶金、仪器仪表、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普通机械等行业介于35~45个百分点之间;制造业中的纺织、造纸、塑料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不够理想,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不到15个百分点(见表12-1、12-2)。
表12-1 企业目前经营总体状况(%)
┌─────────┬─────────────────┬─────────────────────┐
│ │目前经营状况 │良好—不佳│
│ ├───┬───┬───┬─────┼───┬─────┬─────┬─────┤
│ │ 良好 │ 一般 │ 不佳 │ 良好│2003 │
2002
│
2001
│
2000
│
│ │ │ │ │—不佳│ 年
│年│年│年│
├─────────┼───┼───┼───┼─────┼───┼─────┼─────┼─────┤
│总体 │ 42.7 │ 45.2 │ 12.1 │
30.6
│ 37.1 │
25.1
│
19.0
│
20.6
│
├─────────┼───┼───┼───┼─────┼───┼─────┼─────┼─────┤
│东部地区企业 │ 45.9 │ 43.8 │ 10.3 │
35.6
│ 43.2 │
31.7
│
27.0
│
29.3
│
│中部地区企业 │ 39.2 │ 47.5 │ 13.3 │
25.9
│ 30.3 │
22.0
│
12.2
│
13.3
│
│西部地区企业 │ 37.2 │ 46.8 │ 16.0 │
21.2
│ 29.3 │
15.7
│7.6
│8.3
│
├─────────┼───┼───┼───┼─────┼───┼─────┼─────┼─────┤
│大型企业 │ 53.7 │ 36.1 │ 10.2 │
43.5
│ 55.6 │
36.9
│
27.1
│
30.2
│
│中型企业 │ 45.3 │ 45.5 │ 9.2 │
36.1
│ 39.0 │
29.5
│
19.7
│
20.6
│
│小型企业 │ 32.6 │ 50.1 │ 17.3 │
15.3
│ 20.0 │
13.0
│
11.3
│
11.5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46.1 │ 40.0 │ 13.9 │
32.2
│ 33.6 │—│—│—│
│其中:国有企业│ 45.2 │ 39.5 │ 15.3 │
29.9
│ 44.2 │
10.1
│7.2
│8.5
│
│非国有企业│ 42.0 │ 46.9 │ 11.1 │
30.9
│ 38.6 │
39.9
│
25.0
│
38.0
│
│其中:私营企业│ 35.3 │ 53.1 │ 11.6 │
23.7
│ 32.7 │
38.0
│
29.9
│
34.2
│
│股份有限公司 │ 46.5 │ 45.8 │ 7.7 │
38.8
│ 48.7 │
33.1
│
23.5
│
25.9
│
│有限责任公司 │ 43.6 │ 45.9 │ 10.5 │
33.1
│ 43.5 │
36.1
│
37.1
│
41.8
│
│外商及港澳台 │ 42.5 │ 44.6 │ 12.9 │
29.6
│ 47.4 │
16.4
│
13.8
│
20.2
│
│投资企业 │ │ │ │ │ │ │ │ │
├─────────┼───┼───┼───┼─────┼───┼─────┼─────┼─────┤
│民营企业 │ 40.6 │ 48.5 │ 10.9 │
29.7
│ 40.3 │
35.6
│
25.1
│—│
│上市公司 │ 62.7 │ 33.7 │ 3.6 │
59.1
│ 60.7 │
42.2
│
39.4
│
47.7
│
└─────────┴───┴───┴───┴─────┴───┴─────┴─────┴─────┘
表12-2 企业目前经营总体状况(%)
┌───────────────┬─────────────────┬────────────────────┐
│ │目前经营状况 │良好—不佳 │
│ ├────┬───┬───┬────┼────┬────┬─────┬────┤
│ ││ │ │ 良好— │││ ││
│ │ 良好 │ 一般 │ 不佳 │ 不佳
│ 2003 │ 2002 │
2001
│ 2000 │
├───────────────┼────┼───┼───┼────┼────┼────┼─────┼────┤
│总体 │ 42.7 │ 45.2 │ 12.1 │ 30.6 │ 37.1 │ 25.1 │
19.0
│ 20.6 │
├───────────────┼────┼───┼───┼────┼────┼────┼─────┼────┤
│农林牧渔业│ 40.4
│ 48.4 │ 11.2 │ 29.2 │ 15.0 │ 19.1 │5.1
│
6.2 │
│采掘业│ 68.1
│ 29.0 │ 2.9 │ 65.2 │ 61.8 │ 24.7 │
24.7
│ 10.1 │
│制造业│ 41.4
│ 45.4 │ 13.2 │ 28.2 │ 34.6 │ 23.8 │
20.8
│ 20.4 │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38.5
│ 42.3 │ 19.2 │ 19.3 │ 54.2 │
—
│—│
—
│
│建筑业│ 46.3
│ 42.7 │ 11.0 │ 35.3 │ 41.1 │ 29.2 │
10.3
│
7.9 │
│交通运输仓储业│ 57.6
│ 39.4 │ 3.0 │ 54.6 │ 52.8 │ 33.3 │
29.0
│ 34.3 │
│批零贸易业│ 37.6
│ 48.8 │ 13.6 │ 24.0 │ 28.9 │ 19.4 │1.5
│ 18.2 │
│餐饮业│ 41.4
│ 51.7 │ 6.9 │ 34.5 │ 27.7 │ 52.7 │
13.5
││
│房地产业 │ 43.3
│ 50.0 │ 6.7 │ 36.6 │ 45.7 │ 49.4 │
29.0
│ 24.4 │
│社会服务业│ 43.9
│ 43.8 │ 12.3 │ 31.6 │ 33.4 │ 33.8 │
30.2
│ 30.7 │
│其他行业 │ 41.5
│ 48.6 │ 9.9 │ 31.6 │ 39.9 │ 25.7 │
29.1
│ 24.5 │
├───────────────┼────┼───┼───┼────┼────┼────┼─────┼────┤
│食品饮料制造业│ 16.1
│ 46.3 │ 17.6 │ 18.5 │
0.8 │ 10.5 │
20.1
│ 13.7 │
│纺织业│ 31.0
│ 47.4 │ 21.6 │
9.4 │
8.1 │ 15.4 │0.9
│ 30.4 │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 50.0
│ 44.0 │ 6.0 │ 44.0 │ 39.3 │ 30.6 │
24.7
│ 37.5 │
│造纸及纸制品业│ 23.5
│ 61.8 │ 14.7 │
8.8 │ 27.3 │ 17.0 │
26.7
│ 28.9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38.5
│ 49.3 │ 12.2 │ 26.3 │ 31.5 │ 15.4 │
16.4
│
6.5 │
│医药制造业│ 46.6
│ 37.8 │ 15.6 │ 31.0 │ 45.4 │ 47.0 │
43.8
│ 38.6 │
│化学纤维制造业│ 33.3
│ 50.0 │ 16.7 │ 16.6 ││ -18.7 │ -18.0
│ 25.0 │
│橡胶制品业│ 34.4
│ 65.6 │ │ 34.4 │ 19.1 │ 31.5 │
20.5
│
7.0 │
│塑料制品业│ 29.2
│ 52.3 │ 18.5 │ 10.7 │ 43.5 │ 32.3 │
19.1
│ 16.3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32.1
│ 51.2 │ 16.7 │ 15.4 │ 24.2 │ 39.0 │
22.2
│ 12.6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58.1
│ 36.4 │ 5.5 │ 52.6 │ 61.1 │ 13.2 │
23.7
│ 25.5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3.9
│ 46.3 │ 9.8 │ 34.1 │ 48.7 │ 27.4 │3.4
│ 22.4 │
│金属制品业│ 41.4
│ 45.7 │ 2.9 │ 28.5 │ 32.1 │ 30.9 │
12.8
│ 17.6 │
│普通机械制造业│ 47.7
│ 43.6 │ 8.7 │ 39.0 │ 49.9 │ 14.7 │
21.2
│
4.1 │
│专用设备制造业│ 47.1
│ 39.4 │ 3.5 │ 33.6 │ 49.5 │ 32.5 │
39.0
│ 19.8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0.7
│ 38.3 │ 1.0 │ 19.7 │ 40.3 │ 34.6 │
32.0
│ 19.5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43.9
│ 45.5 │ 10.6 │ 33.3 │ 49.3 │ 22.5 │
13.9
│ 32.4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51.5
│ 44.1 │ 4.4 │ 47.1 │ 43.7 │ 23.6 │
26.4
│ 37.6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63.6
│ 36.4 │ │ 63.6 │ 26.1 │ 31.1 │9.1
│
1.9 │
└───────────────┴────┴───┴───┴────┴────┴────┴─────┴────┘
2.企业产销稳定增长,库存基本正常,价格呈回升态势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状态,调查结果显示,6.9%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比2003年略有提高;84.6%处于正常运作状态,略低于2003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的比重为8.5%,明显低于1998、1999年的20%左右、2000~2002年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比重为6.2%,中部地区比重为9.4%,西部地区比重为14.2%(见表13)。
表13 2001~2004年企业生产状况对比(%)
┌───────┬────┬────────────────┬─────────┬──────────────────┬──────────────┐
│ ││地区│ 规模│经济类型│ 企业类型 │
│ │├────┬────┬──────┼────┬────┼─────┬──────┬─────┼────────┬─────┤
│ │总体│││││ 中小 │国有及│其中: │非│ 民营
│ 上市│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大型 │ 型│ 国有│国有│国有 │ 企业
│ 公司│
│ │││││││ 控股││ ││ │
├───┬───┼────┼────┼────┼──────┼────┼────┼─────┼──────┼─────┼────────┼─────┤
│ │ 2004 │ 6.9
│ 7.4
│ 6.7
│5.4 │
9.6 │
6.3 │5.7
│ 5.1│
7.3│
7.5 │
8.4│
│超负 │ 2003 │ 6.6
│ 7.1
│ 5.6
│6.4 │
7.6 │
6.3 │6.3
│ 8.4│
6.8│
6.6 │
7.4│
│荷生 │ 2002 │ 5.3
│ 6.9
│ 4.2
│3.5 │
5.3 │
5.3 │ —
│ 3.4│
6.1│
6.0 │
5.6│
│产│ 2001 │ 4.6
│ 4.8
│ 4.8
│4.2 │
5.8 │
4.3 │ —
│ 3.4│
5.2│
5.5 │
4.2│
├───┼───┼────┼────┼────┼──────┼────┼────┼─────┼──────┼─────┼────────┼─────┤
│ 正常│ 2004 │ 84.6
│ 86.4
│ 83.9
│
80.4 │ 85.5 │ 84.3 │
85.2
│84.1│ 84.9│ 85.2 │ 89.2│
│ 运作│ 2003 │ 84.8
│ 87.4
│ 83.1
│
80.4 │ 88.2 │ 83.9 │
83.3
│85.2│ 85.8│ 86.9 │ 89.3│
│ │ 2002 │ 82.8
│ 85.2
│ 81.1
│
79.8 │ 85.3 │ 82.2 │ —
│76.5│ 85.5│ 86.4 │ 88.8│
│ │ │││││││ ││ ││ │
│ │ 2001 │ 82.3
│ 85.4
│ 79.9
│
76.9 │ 85.3 │ 81.6 │ —
│79.6│ 83.5│ 83.4 │ 94.0│
├───┼───┼────┼────┼────┼──────┼────┼────┼─────┼──────┼─────┼────────┼─────┤
│ │ 2004 │ 7.9
│ 5.6
│ 8.4
│
13.9 │
4.3 │
8.8 │8.6
│10.0│
7.3│
6.9 │1.2
│
│ 半停│ 2003 │ 8.1
│ 5.2
│ 10.7
│
12.5 │
3.7 │
9.3 │9.7
│ 5.4│
7.0│
6.2 │2.5
│
│产│ 2002 │ 11.0
│ 7.5
│ 13.7
│
14.9 │
8.8 │ 11.6 │—│17.5│
8.2│
7.5 │5.6
│
│ │ 2001 │ 12.1
│ 8.9
│ 14.1
│
17.8 │
7.9 │ 13.3 │—│15.4│ 10.6│ 10.4 │1.8
│
├───┼───┼────┼────┼────┼──────┼────┼────┼─────┼──────┼─────┼────────┼─────┤
│ │ 2004 │ 0.6
│ 0.6
│ 1.0
│0.3 │
0.6 │
0.6 │0.5
│ 0.8│
0.5│
0.4 │1.2
│
│停产 │ 2003 │ 0.5
│ 0.3
│ 0.6
│0.7 │
0.5 │
0.5 │0.7
│ 1.0│
0.4│
0.3 │0.8
│
│ │ 2002 │ 0.9
│ 0.4
│ 1.0
│1.8 │
0.6 │
1.0 │—│ 2.6│
0.2│
0.1 │ │
│ │ 2001 │ 1.0
│ 0.8
│ 1.2
│1.1 │
1.0 │
0.8 │—│ 1.5│
0.7│
0.7 │ │
└───┴───┴────┴────┴────┴──────┴────┴────┴─────┴──────┴─────┴────────┴─────┘
与2003年同期相比,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28.8%认为基本持平,19.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明显低于2003年的38.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2001、2002年的水平。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宏观调控,经济快速扩张的势头得到了控制(见表14)。
表14 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情况(%)
┌────────────┬────┬─────┬─────┐
││ 增加 │ 持平│ 减少│
├────────────┼────┼─────┼─────┤
│总体│ 52.0 │
28.8
│ 19.2│
├────────────┼────┼─────┼─────┤
│东部地区企业│ 53.7 │
28.6
│ 17.7│
│中部地区企业│ 50.7 │
29.7
│ 19.6│
│西部地区企业│ 48.6 │
28.4
│ 23.0│
├────────────┼────┼─────┼─────┤
│大型企业│ 58.9 │
27.1
│ 14.0│
│中型企业│ 53.0 │
29.5
│ 17.5│
│小型企业│ 46.3 │
29.0
│ 24.7│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53.0 │
29.7
│ 17.3│
│其中:国有企业 │ 53.9 │
28.8
│ 17.3│
│非国有企业 │ 51.4 │
28.9
│ 19.7│
│其中:私营企业 │ 48.8 │
31.1
│ 20.1│
│股份有限公司│ 51.4 │
30.4
│ 18.2│
│有限责任公司│ 54.0 │
27.4
│ 18.6│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51.7 │
26.9
│ 21.4│
├────────────┼────┼─────┼─────┤
│ 民营企业 │ 51.7 │
28.0
│ 20.3│
│ 上市公司 │ 57.4 │
28.8
│ 13.8│
└────────────┴────┴─────┴─────┘
关于企业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25.1%认为持平,22.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9.7个百分点。与生产情况类似,销售情况弱于2003年,好于2001年和2002年。企业销售情况具有明显的规模特征,大型企业销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3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3.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16.4个百分点(表15)。
表15 企业目前的销售量情况(%)
┌────────────┬───┬───┬────┐
││ 增加 │ 持平 │ 减少 │
├────────────┼───┼───┼────┤
│总体│ 52.3 │ 25.1 │ 22.6 │
├────────────┼───┼───┼────┤
│东部地区企业│ 54.5 │ 24.7 │ 20.8 │
│中部地区企业│ 49.5 │ 28.0 │ 22.5 │
│西部地区企业│ 49.1 │ 22.9 │ 28.0 │
├────────────┼───┼───┼────┤
│大型企业│ 59.2 │ 24.6 │ 16.2 │
│中型企业│ 53.9 │ 25.6 │ 20.5 │
│小型企业│ 45.8 │ 24.8 │ 29.4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53.4 │ 26.3 │ 20.3 │
│其中:国有企业 │ 55.1 │ 24.4 │ 20.5 │
│非国有企业 │ 51.4 │ 25.4 │ 23.2 │
│其中:私营企业 │ 45.9 │ 28.0 │ 26.1 │
│股份有限公司│ 51.5 │ 26.8 │ 21.7 │
│有限责任公司│ 54.9 │ 23.4 │ 21.7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53.6 │ 22.4 │ 24.0 │
├────────────┼───┼───┼────┤
│民营企业│ 51.7 │ 24.8 │ 23.5 │
│上市公司│ 59.9 │ 23.8 │ 16.3 │
└────────────┴───┴───┴────┘
从库存情况看,2004年企业的产销衔接还是基本正常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比上年减少近1个百分点;认为库存“过大”的比2003年提高2.5个百分点,低于2001、2002年的调查结果(表16)。
表16企业目前的库存情况(%)
┌────────────┬────┬────┬─────┐
││ 高于 │ 正常 │ 低于│
││ 正常 ││ 正常│
├────────────┼────┼────┼─────┤
│总体│ 13.3 │ 72.6 │
14.1
│
├────────────┼────┼────┼─────┤
│东部地区企业│ 12.5 │ 75.2 │
12.3
│
│中部地区企业│ 12.4 │ 72.3 │
15.3
│
│西部地区企业│ 16.4 │ 65.8 │
17.8
│
├────────────┼────┼────┼─────┤
│大型企业│ 18.9 │ 71.2 │9.9
│
│中型企业│ 12.5 │ 73.5 │
14.0
│
│小型企业│ 11.7 │ 71.6 │
16.7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12.5 │ 71.6 │
15.9
│
│其中:国有企业 │ 10.0 │ 72.1 │
17.9
│
│非国有企业 │ 14.2 │ 72.6 │
13.2
│
│其中:私营企业 │ 13.0 │ 69.6 │
17.4
│
│股份有限公司│ 14.4 │ 74.4 │
11.2
│
│有限责任公司│ 13.9 │ 72.5 │
13.6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5.3 │ 76.0 │8.7
│
├────────────┼────┼────┼─────┤
│ 民营企业 │ 13.6 │ 72.8 │
13.6
│
│ 上市公司 │ 13.8 │ 78.7 │7.5
│
└────────────┴────┴────┴─────┘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价格,调查结果显示,3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3年同期“上升”,33.9%认为“持平”,34.3%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2.5个百分点,而2003年则少27.6个百分点(见表17-1)。调查结果表明,前些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滑的局面有了显著改变。结合企业经营者对通货膨胀的判断,可以认为目前的产品价格处于对企业发展较有利的温和上升阶段。
表17-1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
┌────────────┬────┬────┬────┐
││ 上升 │ 持平 │ 下降 │
├────────────┼────┼────┼────┤
│总体│ 31.8 │ 33.9 │ 34.3 │
├────────────┼────┼────┼────┤
│东部地区企业│ 30.4 │ 35.3 │ 34.3 │
│中部地区企业│ 32.5 │ 33.0 │ 34.5 │
│西部地区企业│ 34.5 │ 31.4 │ 34.1 │
├────────────┼────┼────┼────┤
│大型企业│ 38.4 │ 30.5 │ 31.1 │
│中型企业│ 31.5 │ 35.0 │ 33.5 │
│小型企业│ 28.4 │ 34.0 │ 37.6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33.5 │ 36.4 │ 30.1 │
│其中:国有企业 │ 33.6 │ 38.7 │ 27.7 │
│非国有企业 │ 31.4 │ 32.5 │ 36.1 │
│其中:私营企业 │ 28.8 │ 28.8 │ 42.4 │
│股份有限公司│ 31.0 │ 32.7 │ 36.3 │
│有限责任公司│ 31.5 │ 35.2 │ 33.3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24.6 │ 34.4 │ 41.0 │
├────────────┼────┼────┼────┤
│民营企业│ 31.2 │ 32.5 │ 36.3 │
│上市公司│ 37.4 │ 36.3 │ 26.3 │
└────────────┴────┴────┴────┘
不过,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化纤、黑色冶金、有色冶金行业均有超过50%的企业价格上涨,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也有接近50%的企业价格上涨;而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纺织、医药、塑料、汽车等行业有接近或超过50%的企业的产品价格在下降(见表17-2)。
表17-2 不同行业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
┌────────────────┬───┬───┬───┐
││ 上升 │ 持平 │ 下降 │
├────────────────┼───┼───┼───┤
│总体│ 31.8 │ 33.9 │ 34.3 │
├────────────────┼───┼───┼───┤
│农林牧渔业 │ 46.6 │ 34.1 │ 19.3 │
│采掘业 │ 75.7 │ 14.3 │ 10.0 │
│制造业 │ 27.9 │ 33.2 │ 38.9 │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0.3 │ 41.5 │ 18.2 │
│建筑业 │ 27.4 │ 39.0 │ 33.6 │
│交通运输仓储业 │ 42.6 │ 40.2 │ 17.2 │
│批零贸易业 │ 36.2 │ 27.5 │ 36.3 │
│餐饮业 │ 33.3 │ 44.5 │ 22.2 │
│房地产业│ 49.0 │ 37.2 │ 13.8 │
│社会服务业 │ 15.7 │ 56.8 │ 27.5 │
│其他行业│ 20.9 │ 38.6 │ 40.5 │
├────────────────┼───┼───┼───┤
│食品饮料制造业 │ 36.8 │ 39.3 │ 23.9 │
│纺织业 │ 19.1 │ 28.7 │ 52.2 │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12.5 │ 54.2 │ 33.3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36.4 │ 30.3 │ 33.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7.1 │ 21.1 │ 21.8 │
│医药制造业 │ 10.0 │ 32.2 │ 57.8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66.6 │ 16.7 │ 16.7 │
│橡胶制品业 │ 31.3 │ 25.0 │ 43.7 │
│塑料制品业 │ 30.8 │ 16.9 │ 52.3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6.5 │ 32.5 │ 41.0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7.7 │ 26.9 │ 15.4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0.0 │ 17.5 │ 32.5 │
│金属制品业 │ 31.4 │ 20.0 │ 48.6 │
│普通机械制造业 │ 21.1 │ 45.6 │ 33.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2.6 │ 46.6 │ 40.8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2.3 │ 32.1 │ 55.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7.9 │ 23.5 │ 48.6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1.6 │ 39.1 │ 49.3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9.1 │ 59.1 │ 31.8 │
└────────────────┴───┴───┴───┘
关于2004年企业的盈利情况,调查显示,5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有些好”、“比较好”、“非常好”),比认为“差”(包括“有些差”、“比较差”、“非常差”)的多8.2个百分点(表18)。有接近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水平”(表19)。
表18 对企业目前盈利水平的评价(%)
┌─────────┬───┬────┬────┬────┬────┬────┬────┐
│ │ 非常 │ 比较 │ 有些 │ 有些 │ 比较 │ 非常 │盈利水平│
│ │ 差 │
差
│
差
│
好
│
好
│
好
│ 评价值 │
├─────────┼───┼────┼────┼────┼────┼────┼────┤
│总体 │ 5.6 │ 16.0 │ 24.3 │ 25.0 │ 27.1 │
2.0 │ 3.6
│
├─────────┼───┼────┼────┼────┼────┼────┼────┤
│东部地区企业 │ 4.3 │ 14.9 │ 24.6 │ 26.2 │ 27.8 │
2.2 │ 3.6
│
│中部地区企业 │ 6.8 │ 15.4 │ 26.7 │ 23.2 │ 26.0 │
1.9 │ 3.5
│
│西部地区企业 │ 8.2 │ 19.5 │ 21.0 │ 23.5 │ 26.4 │
1.4 │ 3.4
│
├─────────┼───┼────┼────┼────┼────┼────┼────┤
│大型企业 │ 4.3 │ 14.2 │ 18.7 │ 24.9 │ 34.2 │
3.7 │ 3.8
│
│中型企业 │ 4.8 │ 15.0 │ 24.5 │ 24.5 │ 29.2 │
2.0 │ 3.6
│
│小型企业 │ 7.7 │ 18.2 │ 27.6 │ 25.3 │ 20.3 │
0.9 │ 3.4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7.7 │ 18.7 │ 21.3 │ 23.2 │ 26.8 │
2.3 │ 3.5
│
│其中:国有企业│ 9.7 │ 19.3 │ 21.9 │ 22.8 │ 24.4 │
1.9 │ 3.4
│
│非国有企业│ 4.4 │ 15.0 │ 25.0 │ 25.5 │ 28.1 │
2.0 │ 3.6
│
│其中:私营企业│ 4.7 │ 11.2 │ 27.6 │ 31.8 │ 23.8 │
0.9 │ 3.6
│
│ 股份有限公司│ 2.1 │ 12.3 │ 24.3 │ 25.2 │ 33.0 │
3.1 │ 3.8
│
│ 有限责任公司│ 4.3 │ 15.3 │ 24.9 │ 25.9 │ 27.6 │
2.0 │ 3.6
│
│ 外商及港澳台│ 5.3 │ 15.5 │ 21.9 │ 26.2 │ 29.5 │
1.6 │ 3.6
│
│ 投资企业│ │││││││
├─────────┼───┼────┼────┼────┼────┼────┼────┤
│民营企业 │ 4.1 │ 13.8 │ 26.5 │ 26.7 │ 27.4 │
1.5 │ 3.6
│
│上市公司 │ 2.4 │ 13.4 │ 18.3 │ 24.4 │ 30.5 │ 11.0 │ 4.0
│
└─────────┴───┴────┴────┴────┴────┴────┴────┘
注:利润水平评价值=(“非常差”比重×1+“比较差”比重×2+“有些差”比重×3+“有些好”比重×4+“比较好”比重×5+“非常好”比重×6)÷100。
表19 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前的盈利情况(%)
┌────────────┬────┬────┬────┐
││ 好于 │ 正常 │ 低于 │
││ 正常 ││ 正常 │
├────────────┼────┼────┼────┤
│总体│ 9.1
│ 43.7 │ 47.2 │
├────────────┼────┼────┼────┤
│东部地区企业│ 8.1
│ 45.4 │ 46.5 │
│中部地区企业│ 9.5
│ 43.1 │ 47.4 │
│西部地区企业│ 11.2
│ 39.5 │ 49.3 │
├────────────┼────┼────┼────┤
│大型企业│ 12.5
│ 48.7 │ 38.8 │
│中型企业│ 9.0
│ 46.0 │ 45.0 │
│小型企业│ 7.2
│ 37.5 │ 55.3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11.6
│ 48.8 │ 39.6 │
│其中:国有企业 │ 12.7
│ 49.1 │ 38.2 │
│非国有企业 │ 8.1
│ 42.2 │ 49.7 │
│其中:私营企业 │ 4.7
│ 38.7 │ 56.6 │
│股份有限公司│ 9.8
│ 43.9 │ 46.3 │
│有限责任公司│ 7.6
│ 44.9 │ 47.5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4.3
│ 41.1 │ 54.6 │
├────────────┼────┼────┼────┤
│民营企业│ 7.4
│ 39.9 │ 52.7 │
│上市公司│ 16.9
│ 51.8 │ 31.3 │
└────────────┴────┴────┴────┘
3.质量、管理、技术和创新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了解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位居首位的是产品(服务)质量,其次是“领导者素质”和“内部管理”,再次为“产品(服务)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和“产品(服务)价格”。其他选择比重在20%以上的依次包括:“应变能力”、“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企业文化”(表20)。
表20 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
┌────────┬───┬───────────┬───────────┬───────────────┬───────┐
││ │ 地区 │ 规模 │经济类型 │企业类型 │
││ ├───┬───┬───┼───┬───┬───┼─────┬─────┬───┼───┬───┤
││ 总体│ │ │ │ │ │ │国有及│其中:│ 非 │民营 │上市 │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国有│ 国有│国有 │企业 │公司 │
││ │ │ │ │ │ │ │ 控股│ │ │ │ │
├────────┼───┼───┼───┼───┼───┼───┼───┼─────┼─────┼───┼───┼───┤
│产品(服务)质量│60.9 │61.2 │ 59.3 │ 61.8 │ 59.7 │ 58.8 │64.4 │58.1 │56.8 │62.0 │62.7 │53.6 │
│领导者素质 │43.8 │42.1 │ 45.3 │ 46.7 │ 43.5 │ 44.8 │42.7 │46.6 │45.9 │43.3 │42.0 │41.7 │
│内部管理│42.2 │41.2 │ 43.8 │ 43.0 │ 40.9 │ 42.0 │43.0 │43.5 │43.1 │42.1 │40.3 │36.9 │
│产品(服务)技术│38.1 │39.9 │ 34.3 │ 37.0 │ 39.0 │ 37.5 │38.5 │36.9 │38.2 │38.0 │37.7 │40.5 │
│持续创新能力│33.6 │34.6 │ 33.6 │ 30.6 │ 37.4 │ 34.6 │30.1 │29.2 │27.1 │35.3 │36.8 │33.3 │
│产品(服务)价格│31.6 │32.3 │ 28.8 │ 32.7 │ 21.5 │ 31.7 │37.3 │27.1 │29.0 │32.4 │35.7 │19.0 │
│应变能力│28.0 │29.2 │ 26.5 │ 26.2 │ 26.5 │ 27.5 │29.4 │23.5 │20.9 │30.0 │31.2 │22.6 │
│市场占有率 │25.0 │23.5 │ 25.9 │ 28.2 │ 31.3 │ 25.4 │21.0 │26.8 │27.8 │24.2 │24.1 │34.5 │
│良好的企业文化 │20.8 │21.9 │ 20.7 │ 17.9 │ 30.0 │ 21.8 │14.3 │22.0 │20.6 │21.1 │19.9 │33.3 │
│劳动力成本 │19.8 │18.6 │ 23.4 │ 19.1 │ 16.4 │ 18.2 │23.5 │19.9 │21.2 │19.3 │20.3 │11.9 │
│人才│15.6 │16.4 │ 15.1 │ 13.8 │ 19.2 │ 14.2 │15.5 │15.8 │16.7 │15.5 │15.8 │20.2 │
│企业学习能力│11.0 │11.3 │ 10.6 │ 10.5 │ 12.0 │ 11.3 │10.1 │8.7
│7.0
│12.2 │12.5 │ 8.3 │
│政府支持│10.4 │ 8.5 │ 12.5 │ 13.8 │ 12.3 │ 10.1 │10.0 │13.5 │15.0 │9.0
│8.1
│14.3 │
│自然资源优势│10.4 │ 7.2 │ 14.2 │ 14.8 │ 10.1 │ 10.7 │10.2 │13.0 │13.4 │9.4
│9.0
│13.1 │
│上、下游企业合作│10.0 │11.0 │ 9.2 │ 8.6 │ 8.8 │ 10.3 │10.5 │11.8 │12.0 │9.7
│9.8
│ 8.3 │
│资金充裕│ 7.1 │ 7.8 │ 7.5 │ 5.0 │ 7.6 │ 7.2 │ 6.7 │6.8
│7.3
│6.9
│7.2
│10.7 │
│与研究机构合作 │ 4.7 │ 4.4 │ 5.0 │ 4.8 │ 4.2 │ 4.8 │ 4.6 │4.0
│3.7
│5.0
│5.0
│8.3
│
│其他│ 0.8 │ 1.0 │ 0.8 │ 0.5 │ 0.6 │ 0.9 │ 0.9 │0.9
│0.8
│0.9
│0.9
│2.4
│
└────────┴───┴───┴───┴───┴───┴───┴───┴─────┴─────┴───┴───┴───┘
调查结果表明,日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生产技术对于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这一方面要靠科学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要靠持续不断的创新。而这一切优势的取得,都离不开较高的领导者素质。也就是说,企业家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分地区看,中部地区选择“劳动力成本低”的比重(23.4%)明显高于东部(18.6%)和西部地区(19.1%),说明人口密度较大且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可望长期作为该地区的比较优势而存在。与2003年情况类似,中西部企业经营者选择“政府支持”和“自然资源优势”的比重相对较高,比东部高4~8个百分点。这间接地反映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现实状况。
分企业规模看,与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在“持续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小型企业在“产品(服务)价格”、“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选择比重的差距在7~16个百分点之间。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持续创新能力”、“产品(服务)价格”、“应变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明显低于民营企业,两者相差7~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选择“政府支持”的比重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两者相差4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0)。由此可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对提升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1.企业订货情况良好
企业订货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为25.4%,比2003年多3.7个百分点。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9.6个百分点,这一数字比2003年减少15个百分点(见表21、22)。结果表明,当前企业订货总体上是正常的,但与2003年相比,对未来订货的乐观预期有所降低。
表21 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
┌───────────┬────┬────┬────┐
│ │高于│正常│低于│
│ │正常││正常│
├───────────┼────┼────┼────┤
│总体 │13.4│61.2│25.4│
├───────────┼────┼────┼────┤
│东部地区企业 │11.9│64.8│23.3│
│中部地区企业 │16.9│55.3│27.8│
│西部地区企业 │13.3│58.3│28.4│
├───────────┼────┼────┼────┤
│大型企业 │14.1│66.1│19.8│
│中型企业 │15.3│61.7│23.0│
│小型企业 │10.1│57.8│32.1│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14.7 │ 63.3 │ 22.0 │
│其中:国有企业│ 17.5 │ 61.1 │ 21.4 │
│非国有企业│ 12.1 │ 61.5 │ 26.4 │
│其中:私营企业│ 13.4 │ 60.8 │ 25.8 │
│ 股份有限公司│ 12.7 │ 65.7 │ 21.6 │
│ 有限责任公司│ 12.1 │ 62.0 │ 25.9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5 │ 57.7 │ 30.8 │
├───────────┼────┼────┼────┤
│ 民营企业│12.8│59.7│27.5│
│ 上市公司│14.6│75.6│9.8 │
└───────────┴────┴────┴────┘
表22 对下期订货情况的预计(%)
┌──────────┬───┬───┬───┐
││增加 │持平 │减少 │
├──────────┼───┼───┼───┤
│总体│38.0 │43.6 │18.4 │
├──────────┼───┼───┼───┤
│东部地区企业│39.0 │44.3 │16.7 │
│中部地区企业│35.2 │44.5 │20.3 │
│西部地区企业│37.9 │41.3 │20.8 │
├──────────┼───┼───┼───┤
│大型企业│39.9 │43.5 │16.6 │
│中型企业│39.3 │44.1 │16.6 │
│小型企业│35.3 │42.8 │21.9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34.6 │47.5 │17.9 │
│其中:国有企业 │34.3 │46.8 │18.9 │
│非国有企业 │38.9 │42.9 │18.2 │
│其中:私营企业 │39.1 │44.1 │16.8 │
│ 股份有限公司 │41.9 │42.1 │16.0 │
│ 有限责任公司 │40.0 │42.7 │17.3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2.6 │39.2 │18.2 │
├──────────┼───┼───┼───┤
│民营企业│39.9 │41.3 │18.8 │
│上市公司│45.7 │43.2 │11.1 │
└──────────┴───┴───┴───┘
2.未来投资意愿增强
企业未来的投资意向对未来经济走势会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四季度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9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未来的投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从不同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有近6成计划增加投资,而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只占50%左右(见表23)。这说明民营企业仍然是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表23 对未来计划投资额的预计(%)
┌───────────┬────┬───┬───┐
│ │增长│不变 │减少 │
├───────────┼────┼───┼───┤
│总体 │55.4│28.2 │16.4 │
├───────────┼────┼───┼───┤
│东部地区企业 │54.9│29.4 │15.7 │
│中部地区企业 │55.3│28.4 │16.3 │
│西部地区企业 │56.7│25.0 │18.3 │
├───────────┼────┼───┼───┤
│大型企业 │59.8│22.6 │17.6 │
│中型企业 │56.3│28.7 │15.0 │
│小型企业 │51.7│30.6 │17.7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51.3│30.6 │18.1 │
│其中:国有企业│49.8│32.3 │17.9 │
│非国有企业│57.0│27.2 │15.8 │
│其中:私营企业│59.8│25.7 │14.5 │
│ 股份有限公司│61.4│24.7 │13.9 │
│ 有限责任公司│57.6│26.7 │15.7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3.5│28.9 │17.6 │
├───────────┼────┼───┼───┤
│民营企业 │59.4│25.2 │15.4 │
│上市公司 │70.3│19.0 │10.7 │
└───────────┴────┴───┴───┘
3.从业人数保持增长,就业结构问题突出
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从业人数的预期也可以看出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企业将“增力口”从业人数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0.5个百分点。从不同企业类型看,从业人数增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企业认为“增加”从业人数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4.2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则仅分别多8.2和2.9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从业人数将“增加”的比将“减少”的少0.2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则分别多13.4和11.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从业人数将“增加”的比将“减少”的少15.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则多25.7个百分点(见表24)。这一方面再一次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另一方面也说明缓解就业压力关键要靠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增长需求的差异将继续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
表24 对企业下期从业人数的预期(%)
┌──────────┬───┬───┬───┐
││增加 │持平 │减少 │
├──────────┼───┼───┼───┤
│总体│30.0 │50.5 │19.5 │
├──────────┼───┼───┼───┤
│东部地区企业│32.4 │49.4 │18.2 │
│中部地区企业│27.0 │54.2 │18.8 │
│西部地区企业│26.9 │49.1 │24.0 │
├──────────┼───┼───┼───┤
│大型企业│25.3 │49.2 │25.5 │
│中型企业│31.4 │50.6 │18.0 │
│小型企业│30.3 │51.3 │18.4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17.3 │53.8 │28.9 │
│其中:国有企业 │15.7 │52.8 │31.5 │
│非国有企业 │34.3 │49.9 │15.8 │
│其中:私营企业 │42.8 │41.4 │15.8 │
│股份有限公司│35.7 │50.5 │15.4 │
│
有限责任公司 │34.8 │49.8 │15.4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3.3 │52.7 │14.0 │
├──────────┼───┼───┼───┤
│民营企业│38.7 │48.3 │13.0 │
│上市公司│28.6 │45.2 │26.2 │
└──────────┴───┴───┴───┘
总体来看,企业就业人员将保持增长,但企业需求更多的是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等熟练的劳动力,而普通工人的需求增长并不强劲。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50.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缺乏熟练劳动力”问题“严重”,15.3%认为“非常严重”,只有34.2%认为“不太严重”(见表25)。与2003年相比,44.4%的企业增加了技术人员,比减少技术人员的企业多37.4个百分点,技术工人人数的增加情况类似;42.7%的企业增加了营销人员,比减少营销人员的企业多35.4个百分点。而增加普通员工的企业只比减少普通员工的企业多3.4个百分点(见表26)。
表25 对缺乏熟练劳动力问题的判断(%)
┌───────────┬───┬───┬───┐
│ │不太 │严重 │非常 │
│ │严重 │ │严重 │
├───────────┼───┼───┼───┤
│总体 │34.2 │50.5 │15.3 │
├───────────┼───┼───┼───┤
│东部地区企业 │33.7 │50.9 │15.4 │
│中部地区企业 │36.8 │49.9 │13.3 │
│西部地区企业 │32.8 │50.6 │16.6 │
├───────────┼───┼───┼───┤
│大型企业 │40.7 │46.3 │13.0 │
│中型企业 │34.3 │50.9 │14.8 │
│小型企业 │30.5 │52.4 │17.1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38.7 │46.2 │15.1 │
│其中:国有企业│35.4 │49.1 │15.5 │
│非国有企业│33.8 │50.9 │15.3 │
│其中:私营企业│29.9 │51.5 │18.6 │
│股份有限公司 │32.9 │54.3 │12.8 │
│ 有限责任公司│34.0 │50.6 │15.4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9.3 │46.7 │14.0 │
├───────────┼───┼───┼───┤
│民营企业 │29.7 │54.4 │15.9 │
│上市公司 │40.7 │44.5 │14.8 │
└───────────┴───┴───┴───┘
表26 与2003年相比,2004年企业的用工情况(%)
┌───────┬────────────┐
│ │减少持平增加│
├───────┼────────────┤
│技术人员 │ 7.048.644.4│
│管理人员 │17.558.124.4│
│销售人员 │ 7.350.042.7│
│普通员工 │29.138.332.5│
│其中:技术工人│ 8.047.344.7│
└───────┴────────────┘
4.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根据宏观背景和市场形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经营状况预期乐观,但乐观程度比2003年有所降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5个百分点,比2003年减少近1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乐观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9个百分点,这一数字比国有企业则多近10个百分点。尤其是私营企业,对未来的乐观程度更高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5.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服装、造纸、医药、橡胶、黑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7-1、27-2)。
表27-1 对下期企业经营状况的预计(%)
┌────────────┬──────────────────┬───────────┐
││下期经营状况│ 好转—恶化 │
├────────────┼────┬────┬───┬────┼───┬───┬───┤
││││ │好转— │2003 │2002 │2001 │
││好转│不变│恶化 ││ │ │ │
││││ │恶化│ 年 │ 年
│ 年
│
├────────────┼────┼────┼───┼────┼───┼───┼───┤
│总体│34.2│56.6│9.2
│25.0│33.8 │34.4 │31.0 │
├────────────┼────┼────┼───┼────┼───┼───┼───┤
│东部地区企业│33.0│58.9│8.1
│24.9│34.4 │36.5 │32.6 │
│中部地区企业│35.4│54.5│10.1 │25.3│34.0 │34.5 │30.7 │
│西部地区企业│36.0│52.6│11.4 │24.6│31.9 │29.3 │27.0 │
├────────────┼────┼────┼───┼────┼───┼───┼───┤
│大型企业│33.8│56.6│9.6
│24.2│31.0 │35.6 │33.4 │
│中型企业│34.8│57.1│8.1
│26.7│36.7 │34.0 │31.4 │
│小型企业│33.9│55.3│10.8 │23.1│30.9 │34.2 │28.4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28.2│62.1│9.7
│ 18.5 │28.4 │—│—│
│其中:国有企业 │26.6│62.2│11.2 │ 15.4 │31.0 │19.6 │23.7 │
│非国有企业 │36.5│54.9│8.6
│ 27.9 │35.9 │50.2 │37.3 │
│其中:私营企业 │42.2│51.2│6.6
│ 35.6 │45.0 │43.9 │35.6 │
│股份有限公司│37.7│55.6│6.7
│ 31.0 │41.2 │41.9 │37.6 │
│有限责任公司│37.0│55.5│7.5
│ 29.5 │36.7 │37.3 │30.0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2.2│53.6│14.2 │ 18.0 │34.9 │30.7 │27.5 │
├────────────┼────┼────┼───┼────┼───┼───┼───┤
│民营企业│ 37.0 │ 54.2 │ 8.8 │ 28.2 │39.2 │45.5 │40.2 │
│上市公司│ 38.1 │ 55.9 │ 6.0 │ 32.1 │37.7 │43.1 │35.5 │
└────────────┴────┴────┴───┴────┴───┴───┴───┘
表27-2 对下期企业经营状况的预计(%)
┌───────────────┬──────────────────┬─────────────┐
│ │下期经营状况│ 好转—恶化 │
│ ├───┬───┬───┬──────┼───┬────┬────┤
│ │ │ │ │好转│2003 │2002│2001│
│ │好转 │不变 │恶化 ││ │││
│ │ │ │ │—恶化 │年│年 │年 │
├───────────────┼───┼───┼───┼──────┼───┼────┼────┤
│总体 │34.2 │56.6 │9.2
│ 25.0 │33.8 │34.4│31.0│
├───────────────┼───┼───┼───┼──────┼───┼────┼────┤
│农林牧渔业│39.8 │53.4 │6.8
│ 33.0 │39.5 │25.0│33.8│
│采掘业│30.9 │60.3 │8.8
│ 22.1 │28.7 │29.5│36.3│
│制造业│35.4 │55.2 │9.4
│ 26.0 │33.2 │36.7│31.0│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0.8 │57.7 │11.5 │ 19.3 │27.6 │ — │ —│
│建筑业│27.5 │60.6 │11.9 │ 15.6 │30.6 │44.0│43.1│
│交通运输仓储业│33.3 │61.6 │5.1
│ 28.2 │41.0 │40.9│35.0│
│批零贸易业│30.6 │59.6 │9.8
│ 20.8 │24.7 │22.7│24.6│
│餐饮业│37.9 │62.1 │ │ 37.9 │36.1 │18.4│32.5│
│房地产业 │27.7 │56.5 │15.8 │ 11.9 │42.7 │50.7│46.5│
│社会服务业│40.0 │50.9 │9.1
│ 30.9 │50.6 │39.5│20.7│
│其他行业 │35.5 │58.6 │5.9
│ 29.6 │37.1 │31.4│21.6│
├───────────────┼───┼───┼───┼──────┼───┼────┼────┤
│食品饮料制造业│55.4 │37.0 │7.6
│ 47.8 │46.4 │37.9│33.4│
│纺织业│35.7 │53.9 │10.4 │ 25.3 │15.5 │31.1│25.7│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38.8 │59.2 │2.0
│ 36.8 │45.6 │47.9│36.4│
│造纸及纸制品业│43.8 │56.2 │ │ 43.8 │31.2 │39.0│24.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6.6 │61.5 │11.9 │ 14.7 │21.3 │31.1│25.8│
│医药制造业│40.0 │54.4 │5.6
│ 34.4 │47.6 │49.4│50.3│
│化学纤维制造业│16.7 │66.6 │16.7 │ 0.0
│33.4 │12.5│ 8.2│
│橡胶制品业│37.5 │59.4 │3.1
│ 34.4 │28.6 │23.6│42.9│
│塑料制品业│34.9 │42.9 │22.2 │ 12.7 │17.4 │42.7│35.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3.3 │50.7 │16.0 │ 17.3 │38.4 │40.5│33.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8.2 │60.0 │1.8
│ 36.4 │17.0 │34.0│23.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8.2 │59.0 │12.8 │ 15.4 │23.1 │30.6│28.5│
│金属制品业│30.0 │60.0 │10.0 │ 20.0 │35.8 │30.1│23.6│
│普通机械制造业│30.1 │61.0 │8.9
│ 21.2 │25.5 │31.0│29.5│
│专用设备制造业│28.7 │58.4 │12.9 │ 15.8 │34.1 │42.4│34.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2.0 │50.6 │7.4
│ 34.6 │46.5 │41.7│30.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4.8 │51.6 │13.6 │ 21.2 │41.2 │34.8│39.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9.7 │52.9 │7.4
│ 32.3 │46.5 │50.0│41.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0.9 │54.6 │4.5
│ 36.4 │30.4 │24.1│16.2│
└───────────────┴───┴───┴───┴──────┴───┴────┴────┘
二、企业经营者对经济环境和改革热点的判断
(一)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
1.基础设施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在近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促进下,各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调查结果显示,6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环境比2003年“好转”,30.4%认为“未变”,仅5.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9.2个百分点(见表28)。
表28 2004年的基础设施环境变化情况(与2003年相比)(%)
┌───────────┬───┬────┬────┬─────────┐
│ │ │││ 好转—恶化 │
│ │恶化 │未变│好转│ │
│ │ ││├────┬────┤
│ │ │││2004年 │2003年 │
├───────────┼───┼────┼────┼────┼────┤
│总体 │ 5.2 │ 30.4 │ 64.4 │ 59.2 │ 66.0 │
├───────────┼───┼────┼────┼────┼────┤
│东部地区企业 │ 4.9 │30.4│64.7│ 59.8 │ 65.7 │
│中部地区企业 │ 5.5 │31.9│62.6│ 57.1 │ 64.8 │
│西部地区企业 │ 5.4 │28.7│65.9│ 60.5 │ 67.9 │
├───────────┼───┼────┼────┼────┼────┤
│大型企业 │ 5.3 │ 32.3 │ 62.4 │ 57.1 │ 64.7 │
│中型企业 │ 6.2 │ 29.0 │ 64.8 │ 58.6 │ 66.5 │
│小型企业 │ 3.7 │ 31.1 │ 65.2 │ 61.5 │ 66.4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5.9 │ 33.2 │ 60.9 │ 55.0 │ 63.9 │
│其中:国有企业│ 5.3 │ 33.9 │ 60.8 │ 55.5 │ 67.3 │
│非国有企业│ 5.2 │ 29.3 │ 65.5 │ 60.3 │ 66.5 │
│其中:私营企业│ 4.9 │ 24.4 │ 70.7 │ 65.8 │ 64.0 │
│ 股份有限公司│ 7.1 │ 30.5 │ 62.4 │ 55.3 │ 70.1 │
│ 有限责任公司│ 4.5 │ 31.6 │ 63.9 │ 59.4 │ 70.4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5.0 │ 22.2 │ 72.8 │ 67.8 │ 60.3 │
├───────────┼───┼────┼────┼────┼────┤
│民营企业 │ 4.6 │ 28.5 │ 66.9 │ 62.3 │ 68.4 │
│上市公司 │ 3.6 │ 34.9 │ 61.5 │ 57.9 │ 69.1 │
└───────────┴───┴────┴────┴────┴────┘
关于企业对所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满意”,3成左右表示“不满意”,1成左右表示“说不清”。不过,这种满意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满意”的占近7成,而中西部地区认为“满意”的只有50%左右(见表29)。
表29 企业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
┌──────────┬──────────────┬───┬─────────────┐
││不满意 │ │满意 │
│││说不 │ │
│├────┬────┬────┤ ├────┬───┬────┤
││ 非常 │比较│小计│清│比较│非常 │小计│
││不满意 │不满意 ││ │满意│满意 ││
├──────────┼────┼────┼────┼───┼────┼───┼────┤
│总体│ 5.1
│ 26.4 │ 31.5 │ 7.7 │ 57.6 │ 3.2 │ 60.8 │
├──────────┼────┼────┼────┼───┼────┼───┼────┤
│ 东部地区企业 │ 3.8
│ 21.1 │ 24.9 │ 7.1 │ 63.8 │ 4.2 │ 68.0 │
│ 中部地区企业 │ 5.5
│ 33.1 │ 38.6 │ 8.8 │ 51.2 │ 1.4 │ 52.6 │
│ 西部地区企业 │ 8.0
│ 33.6 │ 41.6 │ 8.4 │ 47.8 │ 2.2 │ 50.0 │
├──────────┼────┼────┼────┼───┼────┼───┼────┤
│ 大型企业 │ 6.7
│ 25.2 │ 31.9 │ 6.5 │ 58.4 │ 3.2 │ 61.6 │
│ 中型企业 │ 4.0
│ 27.7 │ 31.7 │ 7.0 │ 57.4 │ 3.9 │ 61.3 │
│ 小型企业 │ 5.6
│ 25.7 │ 31.3 │ 9.5 │ 56.9 │ 2.3 │ 59.2 │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4.9
│ 29.8 │ 34.7 │ 6.9 │ 56.3 │ 2.1 │ 58.4 │
│其中:国有企业 │ 5.3
│ 29.2 │ 34.5 │ 7.1 │ 56.6 │ 1.8 │ 58.4 │
│非国有企业 │ 5.0
│ 25.7 │ 30.7 │ 7.9 │ 57.8 │ 3.6 │ 61.4 │
│其中:私营企业 │ 3.9
│ 20.4 │ 24.3 │ 10.7│ 60.6 │ 4.4 │ 65.0 │
│ 股份有限公司 │ 5.2
│ 28.2 │ 33.4 │ 7.3 │ 55.5 │ 3.8 │ 59.3 │
│ 有限责任公司 │ 4.6
│ 28.1 │ 32.7 │ 8.0 │ 56.2 │ 3.1 │ 59.3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4.9
│ 15.8 │ 20.7 │ 7.7 │ 67.2 │ 4.4 │ 71.6 │
├──────────┼────┼────┼────┼───┼────┼───┼────┤
│ 民营企业 │ 5.2
│ 24.9 │ 30.1 │ 8.2 │ 58.1 │ 3.6 │ 61.7 │
│ 上市公司 │ 4.8
│ 27.7 │ 32.5 │ 2.4 │ 60.3 │ 4.8 │ 65.1 │
└──────────┴────┴────┴────┴───┴────┴───┴────┘
2.政府办事效率有所提高
关于政府办事效率,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者认为比2003年有所“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22.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程度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一些(见表30)。具体到政府行政审批手续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1.1个百分点(见表31)。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好转”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说明目前国有企业更多地受到行政审批的制约。
表30 2004年的政府办事效率不高情况(与2003年相比)(%)
┌───────────┬────┬────┬────┬───────────┐
│ ││││好转—恶化│
│ │ 恶化 │ 未变 │ 好转 │ │
│ │││├─────┬─────┤
│ ││││ 2004年 │ 2003年 │
├───────────┼────┼────┼────┼─────┼─────┤
│总体 │ 12.3 │ 53.3 │ 34.4 │ 22.1│ 30.4│
├───────────┼────┼────┼────┼─────┼─────┤
│东部地区企业 │ 10.9 │ 52.7 │ 36.4 │ 25.5│ 33.2│
│中部地区企业 │ 12.6 │ 55.6 │ 31.8 │ 19.2│ 25.9│
│西部地区企业 │ 15.2 │ 52.8 │ 32.0 │ 16.8│ 27.3│
├───────────┼────┼────┼────┼─────┼─────┤
│大型企业 │ 12.2 │ 57.7 │ 30.1 │ 17.9│ 31.0│
│中型企业 │ 12.2 │ 52.1 │ 35.7 │ 23.5│ 32.9│
│小型企业 │ 12.5 │ 52.4 │ 35.1 │ 22.6│ 25.7│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13.1 │ 57.2 │ 29.7 │ 16.6│ 27.3│
│其中:国有企业│ 12.5 │ 58.2 │ 29.3 │ 16.8│ 24.8│
│非国有企业│ 12.2 │ 52.0 │ 35.8 │ 23.6│ 31.4│
│其中:私营企业│ 13.8 │ 47.2 │ 39.0 │ 25.2│ 32.4│
│ 股份有限公司│ 14.1 │ 50.5 │ 35.4 │ 21.3│ 34.2│
│ 有限责任公司│ 11.8 │ 53.1 │ 35.1 │ 23.3│ 36.4│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7.0
│ 53.4 │ 39.6 │ 32.6│ 30.2│
├───────────┼────┼────┼────┼─────┼─────┤
│民营企业 │ 11.8 │ 51.1 │ 37.1 │ 25.3│ 34.0│
│上市公司 │ 12.2 │ 52.4 │ 35.4 │ 23.2│ 36.7│
└───────────┴────┴────┴────┴─────┴─────┘
表31 2004年的行政审批手续过多情况(与2003年相比)(%)
┌──────────┬────┬────┬────┬─────┐
││ 恶化 │ 未变 │ 好转 │好转—恶化│
├──────────┼────┼────┼────┼─────┤
│ 总体 │ 10.4
│ 48.1 │ 41.5 │ 31.1│
├──────────┼────┼────┼────┼─────┤
│东部地区企业│ 9.9
│ 47.2 │ 42.9 │ 33.0│
│中部地区企业│ 9.8
│ 50.3 │ 39.9 │ 30.1│
│西部地区企业│ 11.8
│ 48.2 │ 40.0 │ 28.2│
├──────────┼────┼────┼────┼─────┤
│大型企业│ 9.5
│ 53.1 │ 37.4 │ 27.9│
│中型企业│ 11.0
│ 46.5 │ 42.5 │ 31.5│
│小型企业│ 9.8
│ 47.6 │ 42.6 │ 32.8│
├──────────┼────┼────┼────┼─────┤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 │ 10.1
│ 52.9 │ 37.0 │ 26.9│
│其中:国有企业 │ 100
│ 53.3 │ 36.7 │ 26.7│
│非国有企业 │ 10.5
│ 46.6 │ 42.9 │ 32.4│
│其中:私营企业 │ 11.6
│ 44.4 │ 44.0 │ 32.4│
│ 股份有限公司 │ 11.4
│ 48.8 │ 39.8 │ 28.4│
│ 有限责任公司 │ 10.1
│ 46.8 │ 43.1 │ 33.0│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6.6
│ 45.9 │ 47.5 │ 40.9│
├──────────┼────┼────┼────┼─────┤
│民营企业│ 10.3
│ 45.4 │ 44.3 │ 34.0│
│上市公司│ 7.3
│ 53.7 │ 39.0 │ 31.7│
└──────────┴────┴────┴────┴─────┘
从企业对所在城市的政府办公效率的评价情况可以看出,虽然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的办事效率在提高,但他们还是寄望政府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调查结果显示,36.5%的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政府办事效率表示“满意”,45.5%表示“不满意”,18%表示“说不清”,认为“不满意”的比认为“满意”的多9个百分点(见表32)。比较而言,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当地政府办事效率的满意程度比中西部地区高一些。从具体城市看,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办事效率满意度评价较高的前10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方面说明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具有集聚效应,一个地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势必影响其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地方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不无关系(见表33)。
表32 企业所在城市的政府办事效率状况(%)
┌───────────┬───────────────┬───┬────────────┐
│ │不满意│ │满意│
│ │ │说不 ││
├───────────┼─────┬─────┬───┤ ├───┬───┬────┤
│ │ 非常│ 比较│小计 │清│比较 │非常 │小计│
│ │ 不满意
│ 不满意
│ │ │满意 │满意 ││
├───────────┼─────┼─────┼───┼───┼───┼───┼────┤
│总体 │ 11.1│ 34.4│45.5 │18.0 │35.0 │1.5
│36.5│
├───────────┼─────┼─────┼───┼───┼───┼───┼────┤
│东部地区企业 │
8.6│ 31.4│40.0 │20.1 │38.1 │1.8
│39.9│
│中部地区企业 │ 12.7│ 40.3│53.0 │15.2 │30.8 │1.0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