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政治论文

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政治论文

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5)08-0074-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处于“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并非我国所独有。作为人类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许多国家及其高校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从德育实施的主要渠道和途径看,当代西方高校和我国高校有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但在突出重点、组织领导、具体方式方法和操作手段等方面却有很大不同。

(一)加强与德育相关的课程建设,提高道德认知力

各国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名目各异的与德育有关的课程。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哈佛大学的课程指导原则是每个哈佛毕业本科生都应当受到渊博知识的教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需要知道些什么。这些教育有一个核心部分,包括科学、历史、文学与艺术、外国文化、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六项。其中道德推理项主要是德育类课程,开设了《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律与异化》、《公正》、《在政治、道德与法律中的公与私》、《孔夫子的人文主义》等11门课程。日本名古屋大学开设的德育类课程有《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政治结构》、《日本和世界的宪法》、《现代社会与法》等。

过去那种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思想品德为内容的德育课,在当代西方高校很少或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得到较大发展的较有影响的应用伦理学课程。

应用伦理学又称实践伦理学,这种课程是因解决西方现代社会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领域的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而产生的。据粗略统计,20世纪70年代后期,仅在美国的大学中就有这类课程近千种,在英国、法国、德国的大学里,也程度不同地开设了类似的课程。应用伦理学课程的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许多国家高校特别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如法国许多教育家认为,德育不是任何一门专门教学可以完成的,而必须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因而他们在法语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外,还引导学生热爱自己优美、严谨的民族语言。生物课则结合知识的传授,强调尊重生命,帮助弱者、关心他人、为社会尽责。日本也是如此,国语课注重培养学生团结、诚实、谦逊、自律和合作精神。地理课则要求学生加深对国土的认识,明白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对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认识等等。西方高校除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规定,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这类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国外高校注重各科教学对德育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强调德育过程中的政治性教育

西方国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但并不是没有“政治性”色彩,恰恰相反,这些国家的思想教育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只不过是隐蔽程度不同而已。

美国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政治性尤为浓厚。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几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许多硬性规定,比如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严格的政治道德要求进行筛选。而最能体现其教育政治性的反共教育,也确实使很多美国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完美无缺,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见缝插针宣传、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想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统一全世界。由此可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虽有实无名,但其鲜明的政治性却昭然若揭。日本的政治教育中,要求教师尽力避免党派偏见,必须站在中立或公正的立场上指导教育学生。然而,这里所讲的中立或公正,实质是指维护“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学生热爱“议会制民主主义”。这种表面上的中立或公正,好像仅仅是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标准,实际上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是为其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只不过“政治性”更加隐蔽罢了。

在我国,一些人认为,西方国家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一门思想和心理沟通的艺术,其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已经弱化,甚至已经被消除,显然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不但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

(三)重视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达到“无意识性”教育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十分重视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特别是美国,通过优化社会和学校德育环境,来达到“无意识性”教育。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宏观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美国生活方式来生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众多的博物院、艺术馆,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员。国家不惜花费巨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馆的建设。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体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道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美国也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环境建设,类似于我国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的布置是直观的,学校的风气和人际关系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这样,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比之抽象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体察,从而能较易于激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的认同。另外,这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强制的,而是不知不觉的,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学校德育非常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讲究教育艺术性,颇有特色。

(四)大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注重道德实践

课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许多国家高校围绕各自的德育目标,在采用课程教学形式进行渗透的同时,并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期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社团活动、劳动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十分广泛和活跃。

社团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德育渗透的极佳渠道,因而受到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美国,各高校各类社团活动相当活跃,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供学生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在日本,各大学都有学生自治会,类似于我国的学生会组织。自治会干部由会员选举,会员要缴纳会费。名古屋大学学生自治会确定其宗旨是“学生自治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平衡,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亲睦,促进大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治会宗旨清楚地表明了其德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多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学生社团种类数量更大。在名古屋大学,有52个文化艺术社团和43个体育社团,65%的学生参加这些社团活动。社团完全自愿组织,学生自由参加,学校不予干涉,并给予必要的场所和经费支持,同时向一些社团派出1-2名指导教师,给予帮助。这些社团活动不仅活跃丰富了学生课余活动,而且易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我国高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德育功能认识不够到位,因而支持力度不大。

劳动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德育渗透的另一种极有效途径。在美国,经常支持或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服务工作和社区义务劳动,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外语,到医院照顾病人,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社区机构义务帮忙。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他要求大学生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栖身之处,在学校当教师助手等。近些年来,日本还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练,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德国,许多大学在学制上安排了近一年时间的生产劳动实习,既作为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又作为重要的劳动教育方式。正因为这样,德国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在世界颇具影响。

借鉴国外高校的德育理论与实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一)强调知行合一。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他们从“政治人”向“社会人”转变,注重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实事做起,而不要停留在空洞抽象的说教上。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引导他们增强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既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更注重对社会和他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知行合一。认识到做一个合格公民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要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首先要做一名合格公民。

(二)讲求教育效果。一些国家在德育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而不是道德课程的考试成绩,很多学校有严格的学生行为守则却没有严格的道德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启示我们,在强调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更要狠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国的高校德育,几十年一贯制地都是用老一套不变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千差万别的工作对象,只知教条式的说教、灌输,“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对硬性“灌输”的教育方式还引以为自豪。我们的德育对学生是为管而管,充当着“消防队”的角色,常常以不出事、不出问题为满足,这种德育从观念到方法都是错误的,效果自然好不了。西方国家高校在德育方面直接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比我们都要少,但其德育手段多样,方法有效,要求学生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具体、简单明了,易于被接受,这对我们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不无启发。

(三)注重“无意识性”教育。在我国,有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名声不好,与其鲜明的政治性有关,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把思想政治工作仅仅当作一门思想和心理沟通的艺术,淡化或消除其政治色彩,可能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效果也可能更好些。现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未消除政治色彩,而且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它为何给人以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思想政治工作可谓“出神入化”,已基本达到“无意识”的境界,即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

我国高校应当认真研究并实施无意识性教育。第一、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等,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关系的平等性,教育上要以启发为主,以利于形成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管理上实行较为宽松的非强制管理方式,以利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进行一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选择。第二,必须增强教育者的人格感召力。教育者必须自觉追求人格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带头实践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自身的道德、品行、作风、知识等去启迪、矫正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讲出来的,一半是做出来的。第三,必须加强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软约束”作用。总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德育过程的“无意识性”、“渗透性”,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四)继承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许多国家十分重视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挖掘德育资源。美国的历史很短,却非常注重宣传自己的历史和成功史。日本在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同时,抵制盲目西化,对东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创造,注重培养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突出“大和民族”精神。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传入我国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也大量涌入国门,使人感到新鲜,视野进一步开阔。但也有人不分良莠,全盘接受进而否定我国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正确的态度是,在学习外国包括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更要弘扬、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德育既提供丰富内容,又拓宽崭新思路,使我国高校德育在21世纪取得新的辉煌。

标签:;  ;  ;  ;  ;  ;  

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