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本质在微观上是指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它既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又表现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属性,还表现为统摄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掌握数学本质,就是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把握本质;促进理解
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就是数学本质。数学本质在微观上是指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它既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又表现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属性,还表现为统摄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掌握数学本质,就是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引入新知,追本溯源
(一)创设情境,贴近本质
情境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要尽可能地贴近教学事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比、归纳等一系列手段,发现其中所蕴藏的知识内涵,更好的揭示相关属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他们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把握数学的本质。
(二)已有经验,链接本质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经验,数学本质的理性把握,必须以学生认知经验为基础,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链接,唤醒学生心理上与数学本质相通的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以意义理解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找到理解的支点,适时对学生的经验进行重组、改造和提升。
(三)问题设计,紧扣本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等才能去参与各种活动,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紧扣新知本质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强烈的需要参与到探究数学的过程中来。
二、探究新知,探本穷源
一位学者谈到:只有教给学生以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因此,在新知展开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数学概念、思维的本质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注重学生朴素的问题与思维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尽最大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数学知识的本质的内涵中,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引导探究,直指本质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把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创造”活动,自然而然的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中。
(二)及时类化,强化本质
人类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也是知识类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类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应用新知,强本固源
新知的应用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有效理解知识本质内涵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部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练习作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辨析、归纳、总结、拓展,实现深度掌握。
(一)变式对比,突出本质
变式对比,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不同角度组织材料,不断地变换教学情境的呈现形式,突出本质属性,让学生领略其中的奥秘。
(二)实践应用,提升本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又回归于生活。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是数学学习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留给学生一个空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由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对具体的数学问题也会表现出探究方式的多样性和探究结果的多元化。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例如:一间客厅长5.5米,宽4.3米。若要在房间里铺木地板,选用长0.45米、宽0.10米的木材来铺,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木板?这道题用常规的“房间面积÷砖块面积=块数”来解答显然就不太合适。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实际背景,或者本来就源于生活实际。作为单纯的练习可以套用模型公式,作为实际问题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从美观角度出发,要尽可能少拼接,同时要尽可能少浪费,还要考虑房间的走向等等。在此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案,并达到优化。学生也学会了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使探究结果逐步趋于科学化。
总之,从数学本质出发,展现数学的独特魅力,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从中启迪智慧。
参考文献:
[1]匡金龙.教育研究与评论[M].小学教育出版社,2014.6.5-8.
论文作者:王光强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数学论文; 本质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知识论文; 新知论文; 经验论文; 《成功》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