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林:孝道是孩子的护身符_胡小林论文

胡晓林:孝道是孩子的护身符_胡小林论文

胡小林:孝是孩子的护身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护身符论文,孩子论文,胡小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身为一名高干子弟,多年以来,胡小林老师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落实孝道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胡老师难能可贵、蔚为感人的孝亲故事吧!

      一、排查点心 善体亲心

      2010年起胡老师的父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的眼睛处于失明状态,走路行动不便,手术后罹患“老年狂躁症状”,特别的沮丧,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于是胡老师推掉所有的应酬,每天上午都回家陪伴父亲。

      为人子女应该如何来尽孝呢?《了凡四训·积善之方》说:“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因此孝顺父母,要从“爱敬存心”着手,真正做到柔声下气、谦卑恭敬,才能够恪尽孝道。

      胡老师谈了在这方面的学习体会。首先是深爱,可除了在父母身边,在哪里能找到深爱?君臣之爱,上级下级,他掌握你的生杀予夺之权;夫妻之爱,你有欲望;朋友之爱,可能是有利益往来;兄弟姐妹之爱是不错,但是现在有几个兄弟姐妹能团结的?

      深爱是因,婉容是果。深爱是内,内心有深爱,外表上就有婉容。婉容,就是和蔼、和气,笑容可掬,满面春风,面带喜色。谁不喜欢婉容的人?在哪儿练就这个婉容?在父亲母亲面前。“深爱婉容”以后要“柔声下气”。可周围全是下级,全是晚辈,当了大老板,有钱了,跟谁去柔声下气?跟秘书柔声下气?跟司机柔声下气?跟家里的阿姨柔声下气?不可能啊!除了在父亲母亲身边柔声下气,没有地方能让你练就这种谦卑、练就这种包容。

      练完了“柔声下气”以后怎么办?“习以成性”。就是养成习惯了,对谁都谦卑,对谁都柔和,对谁都柔声下气。行了,那就招人喜欢。

      胡老师的父亲喜欢吃点心,胡老师亲自去购买北京的老字号“稻香村”的点心,面对七十多种美味可口的点心,老人家到底爱吃哪一种呢?他拿出读研究生和管理企业的本领,用本子“登记造册”,为父亲“排查”点心,自己先尝,还拿手机拍下来。每次买四种,各二两,若不爱吃,再换四种。最后找到父亲最爱吃的四种枣泥点心,软硬大小甜酸合适。只要看到柜子点心缺了,就再买二两,父亲吃着特别地高兴。“孝心就在这大海捞针里体现出来,所谓难能可贵,正是因为不容易,所以才可贵。”这是胡小林的肺腑之言。

      二、腐乳反哺 千里运盆

      父亲爱吃豆腐乳,但是他眼睛几乎失明,根本就夹不起来,这种痛苦的感受让胡老师难过得流泪。于是他就用筷子,将豆腐乳一口一口地夹到父亲的嘴里,连父亲的剩饭剩菜都一手包办。

      为了帮父亲做按摩,他买了按摩的书,找准穴位,认认真真地亲自做按摩:先擦上松节油,再用手肘和大拇指来推,甚至推得连手都抽筋了,老人家觉得舒服极了。

      父亲长期便秘,有时候坐在卫生间里就睡着了,甚至摔倒了。于是胡老师就搬一张板凳,陪父亲坐在卫生间里聊天,听父亲讲述往日的温馨故事,每每令他感动地流泪。

      胡小林兄妹二人小时候洗澡都是用铝盆,北京的冬天很冷,铝盆散热特别快,很容易感冒。父亲想到南方有木盆,有一次到上海出差,就给孩子买了一个红色的大木盆,直径一米,特别地沉。回来的路上,父亲将木盆放在火车硬卧的床铺上,自己就在旁边坐了一夜,二十四小时才到达北京。然后他把大木盆拴在自行车上,走了十公里才回到家。

      多年之后,谈起这段往事,父亲说者无心,儿子听者有意,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如果不是回到家里,听父亲讲述过去的故事,自己怎么知道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

      父亲还讲了一个更感人的故事。“文革”时期父亲在陕西离家十里地的地方住牛棚,家里只有两斤米。当时胡小林才十一岁,上五年级,他买了条鱼,托邻居大妈做好,焖好米饭,蹬着自行车走了十里地,给父亲送饭。虽然鱼汤洒得到处都是,但是胡老师的父亲拿着这锅饭就流泪了:“孩子,真难为你了!”

      时隔多年,回首往事,胡老师反思道:“为什么十一岁的孩子能做到,五十五岁的胡小林却做不到?”正是由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自己今日的自私自利,是被金钱和物欲染污了。

      三、婉言劝谏 父蒙感化

      父亲因病脾气不好,母亲很希望儿子能劝劝他,胡老师刚开始这样劝他的父亲:“爸!您怎么这样?您还不知足吗?房子我给您买了,车子我给您买了,司机、保姆我也都给您请了,您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我做生意不容易,而且现在都知道我学《弟子规》了,你们俩老吵架,我有面子吗?到外面我抬不起头来,我连我的爸爸妈妈都不能劝好,我还腆着脸跟别人去说这说那,害臊不害臊!爸,您就为我想想,我多不容易,我这一天一天的。我上班一听这电话,听到您跟妈妈吵架,这一天我就吃不下、睡不着,我操心死了!您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父亲说:“你这叫劝我吗?你不是数落我吗?你怎么就不问问你妈妈做得对不对?一看电视剧看到下半夜三点,那身体不都坏了吗?我是为她好,电视有那么看的吗?你妈妈那个人要干起事来不管不顾的,一下就不回头。”

      “行了行了,你回来一趟就数落我,你下次别回来了。我发完脾气我心里舒服,我说出来就完了,要不然憋在心里我难受。我也没别人说,我除了跟你妈妈发脾气,我还能跟谁发脾气?”

      这件事情困扰胡老师很久,学了传统文化以后,怎么还劝不过来父亲呢?后来他反省到,是因为自己心里缺少“爱”。劝父亲是为自己劝,是因为觉得父亲母亲不应该吵架,是因为觉得自己没面子,没有把父亲母亲的感受放在自己的心里。如果有爱你就会有智慧,就真的会劝。所以,“善相劝”这个善,除了契机之外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善心的善。什么是劝父母最大的善心?爱他,你就会劝他,这是真的。

      于是胡老师想到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和美国《科学》杂志所刊载的两篇文章。文章中说,有一位母亲清晨为孩子喂奶之后,孩子就死亡了。医院检查时发现孩子是死于奶水中毒,并追踪发现母亲在喂奶前刚刚和丈夫吵过架。

      第二个案例是美国科学家所做的实验,他将生气的人呼出来的空气收集起来,冻结成冰,再融化成水,通过蒸发提高水的浓度,呈粉色液体。将此液体打入小白鼠体内,半小时后白鼠抽搐死亡,证明了水是有毒的。

      于是胡老师就以此劝谏父亲,纵使他生活起居有节、注意饮食和运动,但是只要一发脾气,就会功亏一篑。因此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儿女才有更多机会行孝道。“您为自己也不能发脾气啊!”胡老师设身处地的开导劝化感动了父亲,想不到他一个月就把脾气改过来了!

      胡老师的父亲在手术后得了老年狂躁症,医生说要对他进行心理干预,子女要经常回去看老爷子,胡老师就每天回家陪伴父亲。

      通过几个月跟父亲在一起相处,帮他擦身体,帮他吃药,共同面对他的麻烦,共同研讨疾病,共同找大夫,通过这几个“共同”,老爷子再也不发脾气了。他说:“我还发什么脾气?我每天十点半就看表,我儿子该回来了。”

      他的孝行使父亲觉得生活有了希望:“我每天最大的盼头就是盼你回来,只要一想到你要回来,再大的烦恼我都无所谓。”

      胡老师说:“孝养父母的过程,就是洗涤自己那颗肮脏心的过程,是焕发自己的爱的过程。心善、心爱、念头好,依报随着正报转,自然而然公司就好、家庭就好、学业就好、身体就好。所以孝道的圆满是大圆满。”

      四、婉言劝谏 消除分别

      在父亲晚年生病时,由于腰不好,很需要按摩,胡老师每天都回家为父亲按摩。可是八十岁的母亲总是很心疼儿子,因为她是山东人,重男轻女,对儿子格外疼爱。每次母亲一回家,见到儿子在为丈夫按摩,都要数落丈夫,还埋怨儿子太执着。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父母是恩田,儿女对父母尽孝,日后才会有福。但是母亲不明白这个道理,《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正是儿子进行规劝的好时机。

      于是胡老师对母亲说:“您希不希望儿子有福?常言说,福要从福田中种出来。什么叫福田呢?常言说,福报有三种田——恩田、悲田和敬田,所有的福都是由此种出来。父母是恩田,穷人、病人是悲田,师长是敬田。我回家为爸爸按摩、看护、擦屎擦尿,这是在种福,种福才会有福。”母亲听后若有所思。

      他接着说:“妈您看,《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是不是能化育万物、长出庄稼?为何人能够跟天地相比?就是因为人有‘心田’,心田播撒善的种子,就长出善果;播撒恶的种子,就长出恶果。中国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孝敬父母是儿子以后有好报的最好的种子!”

      接着他又举出父亲孝敬外婆的例子。当外婆去世的时候,母亲最感安慰的就是丈夫能够力行孝道——父亲对外婆特别好,当时他工资并不高,但每次回家都不空手:买水果、买瓜子、买花生……而母亲也始终支持他对岳母尽孝,未曾阻拦。

      于是胡老师对母亲直言进谏说:“为什么我现在孝敬爸爸,您就拦着我?您深挖思想根源,不就是因为胡小林是您的吗?不就是因为爸爸不是您的吗?妈妈,这就是自私自利。量大福才大,量小有福都用不了。”此时母亲才恍然大悟。通过胡老师对母亲讲理、劝谏,使得她对于这件事情就能够认同了。

      五、赠予财产 遗爱人间

      父亲是一位非常节俭的人,有一天当胡老师为父亲换秋裤时,看到老人家秋裤上,有数不清的补丁,一个方块一个方块,一直到膝盖处,就像渔网一样,裤脚跟裤腰松紧带全都毛了。小阿姨说:“姨夫每次穿这条裤子,大脚指头不是从这个洞伸出来,就是从那个洞伸出来。”

      胡老师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对小阿姨说:“这条裤子给我留好了,洗干净。这是我胡小林的传家宝,我要世世代代地传下去,我要告诉我们家的后代,他的爷爷是一个多么节约的人!”

      父亲生性节俭,存有五十万元存款,是一生的积蓄。老人家爱孙子,希望能将这五十万元分给三位孙子,这原本是当爷爷的一颗善良之心,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胡老师知道,这笔钱如果能用来印制经典善书,才有真实的利益。因此他想尽办法劝谏父亲,最初他的态度比较傲慢:“这叫愚痴,孙子们都不需要钱!”当时父亲完全不能够接受。胡老师自我反省,《弟子规》说:“善相劝,德皆建”,其中的“善”字是说劝人要有技巧,要会劝。你真心爱他,真为他好,这才是善劝。

      于是他在回家行孝的过程中,给予父亲真实而温暖的关爱:为他按摩、带他看病、帮助他上厕所等等。慢慢地,父亲就开始能听进儿子的建言了。

      几个月后,有一天父子俩聊天,父亲说:“儿子,你真辛苦。”因为当时,他每天回家为父亲从头到脚按摩、推背、捏肩膀,做得尽心尽力,总是出了一身汗。父亲心疼儿子,感动的说:“儿子,你真的变了。我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这最后的几个月。”

      于是他劝勉父亲:“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够有一个孝顺的儿子,爱爸爸、照顾爸爸,那得多开心!”父亲说:“对,那要教育,要倡导。”胡老师说:“爸爸,您的三个孙子都不缺钱。现在社会上最缺的是教育。您的钱如果拿去印圣贤教育的书籍、光盘,人们受教育之后都回家去照顾父母,是不是好事?”

      父亲说:“那天下的父母会多幸福,我们太需要儿女的照顾了!儿子,这五十万元我交给你,这是我一生的积蓄,我愿意拿出来印《弟子规》。现在天下最缺的就是这份孝心,这个钱花对了。”

      由此胡老师深深感受到,要如何劝勉父母回头?要孝感天地!诚如《了凡四训》所言,当别人不能够接受我们的意见,都是缘于自己“德未修,感未至也”,是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所导致的。若是真正身体力行,没有不感化人的道理。

      父亲过世后,胡老师立刻取出存折,把钱投入教育资料制作之中。这也得到母亲的全力支持,希望制作圣贤教育资料,劝导更多人回头。

      胡老师用至诚至真的孝心,为孝敬父亲、养老送终这件人生的大事,划上了圆满的句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为根本。诚如《群书治要·孝经》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文字上来看,“孝”是会意字,是由“老”和“子”所组成,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因此,孝是人伦至德,孝是万善之本,诚愿天下的为人子女者,都能够见贤思齐,努力行孝,进而将“父子有亲”之“爱”,扩大到邻里乡党,乃至天下国家,从而达到“凡是人,皆须爱”的至善境界。

标签:;  

胡晓林:孝道是孩子的护身符_胡小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