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传》走进萧红的情感世界论文_陈会玲

从《呼兰河传》走进萧红的情感世界论文_陈会玲

山东省淄博市体育运动学校 陈会玲

摘要: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位女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曲折的经历叙写着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 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有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更多是渗透在文字中的丰富细腻孤寂感伤的情感。本文就是通过剖析《呼兰河传》的语言、文体、人物等特点走进萧红的情感世界。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一)萧红经历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二)解读小说散文化的创新文体。(三)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四)分析小说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五)解读萧红隐于文字后的情怀。

关键词:呼兰河传 创新文体 人物形象 语言 热爱 孤寂 情感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很独特的艺术作品,萧红以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叙写着她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更渗透着她的孤寂伤感,《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的这个评语很精到地指出小说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以及萧红小说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呼兰河传》,走进萧红的情感世界。

一、萧红经历及小说创作背景

读书要“知人论世”。读萧红的作品,欣赏其作品的独特之美,要真正能透过文字走进其情感世界。让我们先来了解萧红的经历,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县的一个乡绅之家,1927年到哈尔滨就读中学,由于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于1930年毅然离家出走,几经颠沛,两年后与萧军同居并合作自费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因中篇小说《生死场》一举成名,跻身于现代作家之林。抗战爆发后,萧红与萧军关系破裂,与一位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结合。1940年到香港,发表了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进一步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两年后,历尽坎坷的萧红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年仅31岁。萧红一生是不幸的,九岁生母去世,与继母关系淡漠,与父亲的关系恶化,直至最后父女亲情不再。萧红童年时最美好的回忆,是祖父的爱与呵护,这使她的童年成为她人生经历中最幸福一个片段。只是因为她过于敏感、早熟的心灵,她比别的孩子提前进入了寂寞和伤感。她经历的两段半婚姻,更使萧红这颗敏感纤弱、才情俊发的心灵,布满了重重叠叠难以平复的创伤。在她重病缠身、孤独寂寞的时光中,完成了她生命中最华彩的乐章《呼兰河传》。萧红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苦难仿佛在她一个人身上集结。脱离家族,被做人质,失去孩子,贫穷,战乱,情变,疾病,这些人世间最为痛苦的经历,萧红一个没能躲过。遭受不公的萧红,在她的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中,字里行间有孤寂情感,但同样可以体会到她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她的那颗自由不羁的心灵在笔端不经意的流淌,温暖着读者。细读《呼兰河传》,品味文字,体味萧红浸透在文字中的无尽的情感。

二、解读小说散文化的创新文体

《呼兰河传》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手法,叙述灵活,每个章节的资料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但松散无序下其实是具有层次感和其内在统一性。

全书共有七章和一个尾声,第一章概括介绍呼兰河的自然条件、社会风貌,对卖麻花,吃豆腐,看火烧云这些琐事的描写,情感溢于言表。第二章用复杂的感情,回顾呼兰河城在精神上的种种盛举。第三章写“我”的家庭、童年的寂寞和欢乐,再现了儿时和祖父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第四章以凝重的笔墨回忆“我家”房客的困苦和苟安,庄院的荒凉,邻人们的愚昧无知的不幸生活,在笔下一一呈现。第五章写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和左邻右舍的愚昧。第六章写长工有二伯的善良和变态。第七章写磨倌冯歪嘴子成家生子的酸辛和挣扎。最后的尾声抒发“我”对故乡的怀念。整部《呼兰河传》交织着种种复杂的感情,有热爱,有鞭挞,有同情,有悲凉,从文字中不难读出萧红对生活的细腻的品味,文字后面的情感也深深感染着读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描写,有群体形象,又有性格鲜明的个体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作者寄寓了怎样的理想,又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怀。结合作品我们具体来分析。

《呼兰河传》在塑造的群体形象方面,在一二四章中最为突出。他们没有具体的名字,他们是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麻花的,母亲,女儿,漏粉的,养猪的,赶车的等等,他们组成了市井人情风俗画,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作者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的手法塑造了这些群体形象,刻画他们愚昧漠然混沌的精神状态,无由的悲凉从人物的描写中体现。

《呼兰河传》中还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个体形象。祖父,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冯歪嘴子,王大姑娘等,对这些形象,作者没有泛泛而论他们的全部性格,而是只抓住他们各自性格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进行充分刻画。

四、分析小说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呼兰河传》之所以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可以说语言运用的成功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呼兰河传》的语言很富于艺术表现力。无论叙述还是描绘,都能透露出萧红鲜明的创作个性。

萧红的用语风格十分独特,不事雕琢,也很少写严谨冗长的句子,看似简单幼稚,但细细品味之后,就会发现别有风味。我们来看《呼兰河传》的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单调的重复的背面,有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凉,作者对祖父刻骨铭心的怀念和失去故园的苍凉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陈会玲(1973.08——)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任教于山东省淄博市体育运动学校,从事中专语文教学工作。

五、解读萧红隐于文字后的情怀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病弱的身躯几乎承受不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呼兰河传》是在她重病缠身,孤独寂寞的时光中完成的。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上又备受伤害,漂泊的路上是她寂寞的身影。但即便如此,她仍旧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向往。在香港重病,生命弥留的最后时刻,她仍旧幻想着病愈后的新生活。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同样能深深感受到萧红对美好自由生活的热爱以及孤独寂寞悲凉的情感。

祖父的慈爱给予萧红最美好的情感。但她的不幸带给她更多的是孤寂。

萧红的创作力求写真,她不喜欢用浓艳色彩去涂抹作品,而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得自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美丽鲜活与质朴无华的统一,成就了她独特的小说形式。《呼兰河传》散文化的创新文体,塑造人物的手法,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隐藏于文字后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孤寂悲凉情怀的表达,这些都赋予小说“不尽之意”,令人掩卷深思,回味无穷。

参考书目:

1、《中国新文学发展史》 冯光廉 刘增人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小城三月》 萧红/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3、《落红萧萧——萧红》 万燕 李彦姝|编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4、《萧红传》 葛浩文/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下册 郭志刚 孙中田 高等教育出版社

6、《呼兰河传》 萧红|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论文作者:陈会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从《呼兰河传》走进萧红的情感世界论文_陈会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