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融资困境与措施论文_赵杰

赵杰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PPP中文可译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我国公共基础建设项目中的一种运作模式,在PPP模式的引领下,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民营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政府机构为主导,共同参与建设我国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不仅是一种融资策略,还是一种体制上的革新。PPP项目即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本文试对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措施进行分析,为PPP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PPP项目;融资;困境;措施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PPP模式的融资项目在我国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长足的发展空间。将PPP模式的融资与以往的融资模式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由于PPP模式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使得企业融资所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融资项目的可靠性;反向观之,在PPP模式下,政府与企业资本两者相辅相成,紧密合作,也有效的降低了政府融资的压力。在国外,上个世纪中期就出现PPP融资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并有大量相关专业人才对此进行研究,深入探究PPP模式融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对PPP项目在发展中出现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剖析、整理、分类、分析、探究,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相比于国外PPP模式的发展,我国对PPP模式融资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不及国外完善,但我国相关专业学者将国外PPP模式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已有的PPP项目的经验相互整合,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层次探讨,使得我国对PPP模式融资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使得PPP项目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2、PPP项目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整体下,对PPP项目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可大致将其分为5个阶段:①探索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自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始,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②试点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199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后续PPP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环境。试点项目主要针对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电力、自来水、燃气、污水处理、桥梁道路建设等行业;③推广阶段,21世纪初期,2002年,我国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经济发展需求,十六大提出初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PPP项目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PPP模式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④反复阶段,2009年至2012年期间,此阶段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外资、国企、私人企业出现非常激烈的经济竞争,PPP市场出现大量并购整合案例,这种新的变化符合我国当时的市场发展规律;⑤普及阶段,2013年至今,十八大提出市场主导资源配合过程,为PPP模式的普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我国PPP项目的融资的类型

针对于我国实际情况,将政府和社会资本两者之间对PPP项目的参与程度和风险承担进行分析,可将PPP项目大致分为以下3类:①私有化型,政府部门不参与项目的投资,也不承担项目的风险,在这一类项目中,私人企业对项目持有永久的、全部的所有权,政府部门对企业在服务质量和价格协定方面进行把控和监督;②特许经营型,政府部门将特许经营权授予私人企业,私人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和运营掌控,但私人企业对项目没有永久的所有权,在特许经营期限之后,私人企需将项目资本交接于政府部门。期间,对于项目的风险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共同承担,除此之外,项目的公益性和收益性两者的关系,还需政府并部门与私人企业之间进行平衡和协调。③外包型,政府部门全权参与项目的投资,承担项目的全部风险,为项目提供产品、服务、定价、付费等,私人企业只是参与项目的建设或者维护,对项目没有运营权。

4、PPP项目发展的内涵与优势

在学术界上,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合作,共同建设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并对其提供服务,优化项目融资,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综合PPP模式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可将其内涵分为4个方面:①PPP项目是一种新的融资模式,项目融资由政府机构发起和支持,金融机构在贷款安全方面得到了项目公司资产值和政府相关政策双重保障,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信心;②增加社会资本的利润,由于PPP项目是政府机构与私人企业紧密合作的项目,在项目投资和投资回报上,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或优惠措施的保障,大大的提高了私人企业参与项目的积极性;③吸引社会资本,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将发展方向倾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项目成本风险,保障国家、市场、社会资本等各个方面的利益;④减轻政府投资风险和负担,为社会广大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

从经济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PPP模式与以往的经济模式相比,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其优势为:第一,促进混合所有制发展,政府机构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利用私人企业的资本提升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设施质量和服务,符合目前中共中央推动的混合制建设;第二,降低项目的综合成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个特征:工程周期长、项目前期投资大、收益回升期较长、管理效益差等,PPP模式综合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项目前期进行合理规划,激发私人企业的参与热情,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工程的造价,有效的避免项目出现延期风险和资金运转风险;第三,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积极转换政府职能,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有私人企业的参与,政府机构的角色发生转换,从原本的提供者变成监督者,优化项目效益,提升项目的建造质量和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第四,合理分配风险,政府机构与私人企业相互合作,共同承担项目在投资和运用方面的风险,降低融资困难,提高管理质量。

5、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

由于我国PPP模式还在探索发展阶段,在实际运行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就现阶段的PPP项目的融资情况进行分析,可将其困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5.1政府部门与市场的职能界限模糊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政府部门、私人企业、甚至是相关专业人才和学者都对PPP模式的认知有误区,他们简单的认为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基础建设融资模式,将其误导为是刺激投资的一项政策或者工具,没有清晰的认识PPP模式的内涵。实质上,PPP模式向社会资本融资的同时,对公共产品提供了更高的服务和保证,满足于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和诉求。此外,有效的利用政府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型,还对私人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政府部门与市场的职能界限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PPP项目融资的困难度。

5.2政府部门定位及监管不到位

①对于PPP项目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建设的制度等方面上,财政部门、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门等多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对于PPP项目中出现的同一个问题,各部门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相互矛盾,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可靠的、权威的、切实有效的政策对项目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应对;②由于我国对PPP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在实际的PPP项目运行中,由于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对项目的建设经验不足,导致政府部门对私人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致使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如:项目建设超原定成本、建设设施质量不佳、整体工程不能如期竣工、后期服务水平不高等,建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项目成本,间接增加了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的财政压力。

5.3社会资本融资困难

宏观上,我国的企业经济分为两种: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从两者的本质上出发,社会资本融资困难有以下3方面:①融资成本高,国有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强,而且有政府支撑和协助,不存在毁灭性风险,即使出现破产或者违约等情况,国有企业有能力进行化解和补偿,基于这一优势上,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国有企业的融资,相对而言,私人企业的融资则成本更高、融资更加困难;②投资回报率要求高,由于私人企业融资成本比较高,所以私人企业在投资时着重点更多的放在回报率上,想要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其投资的回报率必须必比国有企业高;③资产流动差,PPP项目多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其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资产很难进行证券化、经营出现现金流短缺等问题,私人企业在投入建设后很难从项目中退出,一旦私人企业内部资金链出现偏差,由于很难从正在建设的PPP项目中变现,会使得企业陷入巨额套牢的困局。私人企业融资困难,从而导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量不高,进而影响PPP模式的全面发展。

5.4.PPP项目获得性和吸引力不足

私人企业对于是否参与PPP项目及其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项目的获得性和吸引力两大方面。对于大多数的PPP项目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需要私人企业有强大的、长期的资金注入,实际上,私人企业更注重于短期收益,长期投资资金非常有限,所以,收益率不高的PPP项目对于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相对而言,收益率高的项目,政府机构的参与份额占主导位置,对于社会资本来说获得性不足,这两种情况都影响了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参与性。

5.5法律环境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于PPP项目的发展缺乏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管理。PPP不仅仅是一项投资、融资模式,在其建设中还需综合协调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面利益,其次,PPP项目的建设往往需要社会资本与政府之间签订很长时限的合同,有的长达数十年,所以政府部门的公益性和社会资本的盈利性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在平衡协调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环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利益都很难得到保障,社会资本的投资也会由此减少。

6、解决PPP项目融资困难的措施

6.1建立PPP项目的监管系统

PPP项目的开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相互协调,政府需要建立一个多部门参与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体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在项目中的定位及承担的责任,做到分工清晰;加强监督系统,不仅要做到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监督,政府各部门也要进行监督,防止出现监管缺失。

6.2优化PPP项目的运行环境

①拓展PPP融资途径,政府可鼓励多途径对PPP项目提供融资,如:银行、信托、保险等融资途径;②合理选择融资方式,融资能力的强弱直接反应项目的质量,政府在项目开展前选择最优的融资方案,私人企业合理评定自身的投资能力,将融资风险降到最低;③保证项目施工的安全性,避免出现工程断断续续的情况,保障工程质量;④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运营风险评估及对应措施,把控好项目的成本。

6.3完善PPP模式相关的法律体系

PPP模式的法律体系主要由3方面组成:①基础交易合同体系,主要解决商务方面的相关事宜;②协调机制,主要是项目中相关事项的程序性和权益支配;③融资合同体系,主要侧重于资金、投资方面的问题。完善PPP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降低PPP项目中社会资本参参与者的风险,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对PPP项目中政府机构与社会资本之间的权利、义务、合约履行、项目的评估、违约惩罚等方面有明确的法律形式进行表达,为PPP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化解私人企业对合同执行中的风险顾虑,加强私人企业的投资信心,从而增加投资量。

6.4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契约精神

PPP项目是政府与社会资本间的合作项目,参与项目的双方应该严格按照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行事,由于政府部门在合作中常常占有主导位置,属于双方中的强势方,更容易出现“失约”,所以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契约精神,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6.5借鉴国外经验

PPP模式在我国推行和普及的时间相对于国外较晚,重点关注我国现有的PPP项目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法律,借鉴国外PPP项目发展经验,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7、结语

本文主要对PPP在我国的发展历程、PPP项目的内涵和优势、PPP项目的融资的类型、项目融资中出现的困难及困难的解决措施进行探究,PPP模式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显而易见,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PPP模式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玉娥.PPP项目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5):108-109.

[2]陈建国.新政策下PPP项目的融资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2019(08):48+50.

[3]张成河.浅谈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J].中国商论,2018(09):25-26

[4]李家俊,张宏伟.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8(06):33-34.

[5]李大光.试析PPP项目融资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17(09):146-147.

[6]王刚,何利辉.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7(01):75-78+85.

[7]朱俊杰.我国PPP项目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19(06):107-108.

[8]李兴峰.新形势下PPP项目融资困境与出路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13):76.

[9]顾倩.PPP项目融资模式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1):137-138.

[10]何玉岭,张风丽.我国PPP项目融资模式的探讨[J].现代企业,2018(11):84-85.

上接第398页

FT03到达站厅的乘客,且安检通道的分隔与否对疏散路径影响不大,因此出入口通行人数变化不大。C、D出入口通行人数变化较大,这两个出入口主要疏散通过FT01、FT02、LT01、LT02到达站厅的乘客。优化前,D出入口无安检通道的限制,且闸机布置较多,乘客主要通过D出入口疏散;优化后,消除了安检通道对C出入口的影响,且通过疏散门的合理设置,提高了疏散能力及出入口通道的疏散效率,缩短了疏散时间。

通过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步行设施设置合理与否,对乘客疏散效率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对车站步行设施疏散能力进行评估,保障乘客疏散安全。

图6 优化前后步行设施通行能力图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东南角站应急疏散进行仿真,着重研究步行设施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

1)仿真计算疏散时间大于理论计算疏散时间,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对车站步行设施疏散能力进行评估,保障乘客疏散安全。

2)车站步行设施布置合理与否,是影响人员疏散的重要因素。本站通过步行设施的优化布置,乘客撤离站台时间由264.6s缩短至231.5s,满足规范要求的4min内全部撤离站台的标准。

3)车站疏散瓶颈为站台楼扶梯口部、站厅闸机口部及安检通道处。车站步行设施的布置一均衡利用、提高效率为原则,具体措施参考如下:站台层楼扶梯宜均匀布置;尽量不通过安检通道进行疏散;站厅闸机、安全出口、疏散门等步行设施设置尽量缩短疏散路径,并均衡利用。

参考文献:

[1] 田鑫. 地铁车站火灾疏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2] 穆娜娜. 地铁车站人员疏散能力及其仿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3] 成琳娜. 基于Pathfinder的地铁站火灾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4] 王涵. 地铁换乘站人员安全疏散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

[5] 杨晖,董冰艳,张思健. 某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疏散仿真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38(3):368-371.

[6] 王蕊. 西安地铁北大街站紧急疏散下的客流仿真与优化措施[D].长安大学,2018.

[7] 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T33668-2017 地铁安全疏散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8] 董书衡. 地铁疏散人员行为特征及应急疏散仿真[D].郑州大学,2017.

[9]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10000-1988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

[10] 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T 26158-2010 中国未成年人人体尺寸[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GB51298-2018 地铁设计防火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2]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GB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姜娜(1982—),女,河南周口人,2009年毕业于河南城建学院建筑学专业,学士,工程师,现从事地铁建筑设计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赵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  ;  ;  ;  ;  ;  ;  ;  

PPP项目融资困境与措施论文_赵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