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数学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教师的苦恼说起
在平时的调研中,经常会遇到教师倾诉苦恼:每天都认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也带了多届毕业班,但教学效果一般,体现在学生的作业错误率居高不下,学习效果不理想.虽然非常辛苦,但还没有找到“成功”教师的感觉.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线教师面对的工作困境.因此笔者想对问题作一些分析,寻找对策,以有效地改进这种状况.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课堂的模式得到了较大变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全面铺开.但很多时候,呈现精彩的课堂掩盖不了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常见的是学生对有些知识点学习目标的达成率较低,这在课后作业中得到体现和证实.在这里我们撇开其他诸如学生实际、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教师的投入等因素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就是统领课堂的“教学设计”了.难道是教学设计存在误区?
二、教学设计的现状
1.教学资源与方法误成了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关注点
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所有课堂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各环节时间分配、检测手段及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前提.规范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兴奋点集中在教学资源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考虑最多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出彩,教学目标早已迷失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是省市级的比赛课堂,该现象也屡见不鲜.就笔者参与的几次评比来看,几乎每年都有参赛选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较大的失误,甚至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明显偏离课程内容等这些看起来属于低级错误的现象.
下面是在2012年我市优质课评比中,一参赛老师对“矩形”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
师: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是真命题吗?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证明?
已知:如图2,AC,BD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求证:AC=BD.
生1(板演):在矩形ABCD中,AB=CD,∠ABC=∠DCB=Rt∠,又∵BC=CB,∴Rt△ABC≌Rt△DCB(SAS),∴AC=BD.
师:很好!刚才同学利用了性质1及全等三角形性质来证明,还有其他不同证法吗?
生2(学生口述,教师板书):∵∠ABC=∠ADC=Rt ∠,OA=OC,OB=OD,∴OB=AC,OD=AC,∴OB+OD=AC,即BD=AC.
师:这位同学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来证明,很有创意.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还有没有其他证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途径得出证明的方法,再由学生代表发言)
师:漂亮!同学们从全等、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以及勾股定理,不同的方法证明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是一个真命题.
本环节的表象是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事实上本节课中矩形的性质探索是重点,而性质的证明不是重点,根据内容及学情,后两种证法其实可让学生课后自行探索.据统计,该教师在该定理的证明这个环节花了17分钟,显然该教师在资源与方法的选择上倾注大量心力,教学过程流畅.但整节课终因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本来的目标而变得低效,效果自然不理想,这在学生作业反馈中也不难看出.
2.课后习题误成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导航仪
教学设计应该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可在实际操作中,课后习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备课前先跳入题海做题,然后根据题目中反映的知识内容和难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再行选择教学流程(见图3)
在图3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目标主要由课后习题决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会随着所选题目而改变,数学课的目标就是解决教师所选的“好题”,本该是神圣的课堂却成了习题的训练场.而且各种习题根本难以系统、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往往存在难、偏、怪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的目的也相对单一,就是为了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习题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课堂环节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分析说明: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数学教学设计没有得到教师充分的重视,教师往往以自己所谓的经验和感觉(来自于教师所解的习题)设定目标,再有序地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才会产生内容偏离目标的重大失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
1.理论认识
仔细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在流程图中拟定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存在问题.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应在流程的起始增加解读课标这一环节.虽然“教什么”和“怎样教”更直接通向教学效率,但“为什么教”始终是教学的灵魂和方向,这正是课标所体现的内容.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领悟课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的产生源头,以防出现教学内容与课标、教材不吻合的现象.其次,教师也不应仅仅依赖经验或凭借课后习题就盲目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参考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并且认真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编写和设计的意图,特别应研究教材中课题的引入、新知识的形成以及例题的分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拟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方向正确、明晰.
此外,要引起重视的是能对教学目标达成进行检测的环节.由于教学目标达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在课程标准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动词),而要求的不同则意味着评价方式的不同.设计中需要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相应改变教学评价设计.特别是在新课程中,教学目标已经是三维目标,无法简单地利用纸笔测试方式去评价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了.所以,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则教学设计流程图中教学评价环节的位置非常重要.
反思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其流程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把图3中的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虽然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并无多大的区别,但希望通过这种改变来提醒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例解析
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的要求,下面就以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1“矩形”一课为例进行解析.
(1)拟定教学目标
①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找出关于此内容的课程标准条目.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为:“掌握矩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矩形的性质.”
②从课程标准出发,对照教材,列表整理教学内容(见下表).
③确定教学目标.目标1:经历矩形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目标2:掌握矩形的概念;目标3: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目标4: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目标5:探索矩形的对称性.
(2)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设计
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应注意评价方式与教学目标类别之间的关系,并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才能达到预设评价的目的.可列表来理清相关思路.
通过这样的表格,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学策略或教学资源选择时的侧重点.如果是了解性和体验性水平的,可选择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资源;如果是理解性水平的,我们则要选择相对理性一点的教学策略.
(3)选择教学资源、教学方法
由于目标1是体验性水平,所以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从拼图实验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矩形概念的产生过程.但对于目标3,4,由于目标水平是应用水平,在教学资源及方法上需要选择能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可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问题1:图2中有几组相等的线段?
生4:四组,AB=CD,AD=BC,AC=BD,OA=OB=OC=OD.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OA=OB=OC=OD?
生4: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问题2: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生5:四个,△AOB,△COD,△AOD,△BOC.
师:这四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关系怎样?与原矩形面积的关系又如何?
生5:这四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原矩形面积的.
问题3: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生6:四个,Rt△ABC,Rt△BCD,Rt△CDA,Rt △ABD.
师:其实每一个直角都对应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四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矩形面积的.
问题4:图中有几组全等三角形?
生7:三组,△AOB≌△COD,△AOD≌△BOC,△ABC≌△BCD≌△CDA≌△DAB.
师:刚才提到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是一组全等三角形.
问题5:图中有等边三角形吗?
生8:没有.
师:请你添一个条件,使△AOB为等边三角形?
生9:添加∠AOB=60°.
生10:添加∠ACB=30°,这样也可以得知∠AOB=60°.
生11:添加∠AOD=120°,这样也可以得知∠AOB=60°.
生12:添加AB=OB.
生13:添加BD=2AB.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整个探究活动充分利用了矩形的两个性质定理及已学的特殊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矩形一课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的要求及关键性的教学片段,限于篇幅,完整的教案在此就不呈现了.从总体来看,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关键的特征是: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过程设计;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不仅仅是分数);才能使得课程标准、教学和评价三者具有高度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