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英国电影产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产业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二十年是英国电影迅猛发展的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平均年产剧情片83部发展到本世纪初年产剧情片136部,生产环节的活跃反射了票房市场的利好。2012年英国电影院观影人次超过1.72亿,票房总值(gross value)10.99亿英镑,较之2011年上升6%。时至今日,英国核心电影产业创造了4.39万个全日制工作机会,比基金管理、制药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每年为国内生产总值直接贡献16亿英镑。①
英国电影创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形象和电影系列,如“哈利·波特系列”、“007系列”,且英产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传统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肯·洛奇(Ken Loach)、迈克·李(Mike Leigh)等导演将目光投注到面对世界快速变化而无所适从的普罗大众,题材触及失业、社会偏见和种族关系,提升了英国电影在欧洲大陆的文化地位。但是英国电影总体趋于表现内心矛盾,被评价为典型的“中产阶级电影”(Middle Class Movie),其间回荡的知识分子气质使得它既不如美国电影通俗(vulgar),也不及法国电影精致(sophisticated)。②如何在票房的表面胜利下真正推动英国文化的国际认知,仍是英国电影工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2012年英国电影产业概览
2012年英国电影上座率提升0.5%,达到1.725亿人次,是近十年来的第二高位,直接带来超过10亿英镑的票房收入。伦敦奥运会和女王登基60周年钻石大庆(the Queen's Diamond Jubilee Celebrations)并未如预期一般对英国电影票房造成巨大影响,国庆期间的周末票房甚至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2012年英国国产电影获得32%的市场份额,其中22.9%的市场份额来自以《007: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为代表的合拍大片,9%来自英国独立电影(British independent films),其间又以《黑衣女人》(The Women in Black)、《铁娘子》(The Iron Lady)、《到也门钓鲑鱼》(Salmon Fishing in the Yemen)和《金盏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为著。
1.主流大片市场能见度高,英美合拍电影持续走强。
《007:大破天幕杀机》,“007系列”的第23部电影,若不计通胀矫正值是迄今为止英国票房最高的电影。截止2013年1月20日《007:大破天幕杀机》票房总值1.02亿英镑。2012年另有三部电影票房突破5000万英镑,分别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复仇者联盟》(Marvel Avengers Assemble)和《霍比特人:意外之旅》(The Hobbit:an Unexpected Journey)。
2012年英国公映了43部3D电影,与2011年的47部相比略有下滑。3D电影的总收入约2.1亿英镑,占据18%的市场份额。3D电影在2011年的市场份额为20%,2010年为24%。2012年票房收入第一的3D电影为《复仇者联盟》,该片58%的票房收入来自3D版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79%的票房收入源自3D版本。
与全球大部分电影市场类似,英国电影票房的集中趋势十分明显,主流大片(blockbuster)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2012年英国票房前20名的电影占据了55.5%的市场,是自200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票房前十名电影的市场份额超过36.5%。票房前20名的电影中,有11部美国电影,除了法国电影《飓风营救2》(Taken 2)独树一帜,其余上榜电影皆是好莱坞与其他国家的合拍电影。
图1.2001—2011年前20、21—50、51—100以及剩余影片的市场占有率
数据来源:Rentrak公司
2012年票房排名前20的影片中有六部是英国电影,票房总额占2012年本土票房的22.2%。得益于“哈利·波特系列”和“007系列”的成功,近年来英国电影票房的榜首皆是本土电影,2012年也不例外。当然,这一统计口径会令非英美观众感觉迷惑,因为这部分作品皆为美国制片厂投资影片(US Studios backed),浓重的好莱坞烙印干扰了英国题材的国际认知。
总体而言,英国国产电影占据本国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也占据了历年票房最低影片的半壁江山以上。③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电影票房虽然历年走高,但是主要得益于合拍大片及其与美国电影产业的关联性。
2.国产小成本电影稳步发展,“英国制造”屡有惊喜
英国电影的代表作为电影发烧友所耳熟能详,如《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红菱艳》(The Red Shoes)、《黑狱亡魂》(The Third Man)、《年少莫轻狂》(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沙漠枭雄》(Lawrence of Arabia)、《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和《光猪六壮士》(The Full Monty)等。英国电影也存在不少热门系列,如伊令喜剧(Ealing Comedy)、汉默恐怖片、邦德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但是走向前台的英国电影实属少数,大量的剧作不为海外观众所熟悉。
1999年英国政府修正了关于英国电影的定义,目前英国电影定义的核心要点有二,一是至少70%的电影预算花费在英国,同时至少70%的电影劳务支出用于支付欧盟或英联邦公民薪酬。④二是通过“文化测试”,以证明最终电影作品符合英国价值观和文化风味。英国政府对“英国电影”的生产和消费都有大量直接、间接补贴。
2011年英国国产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4.1亿英镑,最令英国政府欣喜的是,不仅由好莱坞片场投资的那部分主流大片(如“哈利·波特系列”、“新福尔摩斯系列”)大获成功,以《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中间人》(The Inbetweeners Movie)为代表的英国国产小成本电影亦战绩骄人。
2012年英国独立电影延续了这一成功势头,票房最高的独立电影《黑衣女人》进账约2100万英镑,《金盏花大饭店》紧随其后,获得2040万英镑的票房。上述两部电影都跻身2012年英国票房前20名。
《黑衣女人》是英国有记录以来票房总额排名第五的独立电影。历史纪录前四名分别为《国王的演讲》,《中间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和《四个婚礼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面对好莱坞的文化入侵,英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培育国产独立电影。90年代迄今,政府开创用彩票收入补贴电影产业的政策,与此同时,欧盟基金、双边合作条约也给英国电影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政府的大力投入使得英国国产电影产量迅速提高,目前每年用于资助独立电影拍摄的彩票基金为2600万英镑,这一数字有望在2012年后达到3200万英镑。此政策伴生的弊端是滥用政府补贴,生产过多无法进入市场的影片。因此在2000年之后英国电影局(UK Film Council)和其他地方机构合作,对受补贴影片的市场表现和剧本质量有了新的规定,方才提高政府基金的使用效率。2012年票房排名前20的独立电影中,有九部获得英国电影学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BFI)彩票收入赞助。
经过近十年培育,英国电影产业较之20世纪80年代有了大幅提升,市场数据趋于稳定。不过饶是如此,除了2011年因《国王的演讲》大获好评而颇有起色,英国独立电影的市场份额基本徘徊在10%以下。
图2.2003—2012年英产电影的本土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英国电影学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BFI)。
3.年产量略有下浮,本土电影公司缺乏规模效应
以英国为基地的电影生产投资在2012年达到9.27亿英镑,跟2011年所创造的历史最新纪录12.9亿英镑相比,下降了29%。但是英国纯国产电影的总投资在2012年超过2.2亿英镑,比2011年提高16%,产量却由238部下降至159部,说明国产电影的平均投入水平有所提升。
2012年共计223部全部或部分在英国生产的影片中,38部为联合制作,159部为国产剧情片(其中94部预算低于50万英镑),26部为对内投资影片。2012年海外投资下滑39.5%,是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当然这一统计数字也许并未反映事实全貌,因为《007:大破天幕杀机》于2011年拍摄,这部分投资并未计入2012年。但是2011年保守党民主自由党联合政府撤销英国电影局(UK Film Council)的政策后遗症会逐渐在2012年之后显现。
2000—2010年,新工党的电影产业政策为英国电影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环境,较之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电影产业不闻不问的做法,国内电影公司的生存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根据英国上议院报告,英国电影公司的生产能力不高。2008年英国共有202家电影生产公司,其中两家年产四部剧情片,五家年产三部剧情片,十家年产两部剧情片,其余185家电影公司每年只生产一部剧情片。英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来自与美国制片厂有合作的机构,如阿德曼动画公司(Aardman Animations)与索尼有第一优先合作协议,Working Title Films是环球电影公司的子公司。
英国电影企业规模小,其中有很大部分是自我雇佣型的微型公司。1996年有1745家注册登记的电影生产企业,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增加为7970家,近乎十年前的四倍。营业额在1000—9.9万英镑的公司占57%,这一数字比其他产业高出很多。在1996年电影生产企业中小企业不多,但是到2008年情况恰好相反,46%的电影生产企业是个体经营(self-employed),而此类企业仅占英国整体产业统计的13%。⑤
综上所述,虽然英国电影票房持续走高,统计口径的“英国电影”在全球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但是英国本土电影公司规模小而分散,国产电影投资少,能进入院线发行的更是年产量中的一小部分。英国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产业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力两个维度存在微妙冲突,虽然英国政府将自身的扶持政策放到抵御好莱坞文化入侵这一国家利益层面,但是实际采取的产业政策却是吸引美国电影产业到英国投资拍摄英国题材电影的实用主义思路。在这一政策惯性下,虽然英国电影产业较之20世纪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本国电影公司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皆未形成独立的艺术势力,英国电影文化与好莱坞主流大片的交叠让英国知识界颇感矛盾。
二、英国电影产业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英国电影?这是作为海外观众极少深思却深深困扰英国电影工业的元问题。伊令喜剧、莎士比亚悲剧、詹姆士·邦德、布林普上校(Colonel Blimp),乃至凯特·温丝莱特都是英国电影的代表元素。但是,随着美国制片厂投资的英国题材电影在全球票房市场独占鳌头,英国电影在表面数字的繁荣背后经受着深刻的文化认同危机。
1.英国电影产业发展概览
与全球大多数国家一样,1896年电影(animated pictures)不过是音乐厅的特殊节目,15年之后大型电影院,特别是座位超过2000个的电影院在全英国兴建。电影吸引了来自各个阶层和年龄的观众,尤其受到儿童欢迎。
40年代英国电影观众达到顶峰,绝大部分英国人每周至少去一次电影院。50年代,电视的冲击使得电影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到了60年代迅速下滑。在此阶段小型电影院开始出现,以努力投合更多元的观众需求,公共资金也开始投向具有更宽广文化品位和兴趣点的独立电影。
1980年后,家用录像系统进入英国市场,掀起了一股租看影碟的风潮。1984年英国电影上座率达到历史最低,不少英国人一年仅去一次电影院。1985年电影院开始复兴,上座率稳步回升,根据2002年统计,英国人平均一年去2.6次电影院。同时,英国是全球数字电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也是DVD消费最活跃的国度,虽然影院上座率不复历史盛况,但电影仍是英国市民最主要的文化休闲活动之一。
2001—2010年英国年均观影人次为1.66亿,基于通货膨胀和3D电影票价溢价,票房总额提升了530名。2010年,英国的年观影人次全球排名第七,票房总额列全球第四。根据BFI的调查,英国每人每年平均观看81部电影,通过电视观看的有64部,通过DVD和蓝光光碟观看的13部、3部在电影院观看,1部通过新型的点播(video-on-demand)平台观看。⑥
英国电影院的所有权趋于集中化,自20世纪90年代起电影院的总数基本没有变化。在80年代多厅电影院兴建之前,英国电影被认为是放映不足,上座率也比欧洲大陆国家低。90年代开始建造了一批多厅影院,但这部分电影院对宣传成本偏少的独立电影并不友好,而小成本独立电影又恰好是英国电影生产的主流。
既往独立电影受益于小型专业化电影院(specialized cinema),只要电影的口碑传播尚能吸引观众,电影就能持续放映。多厅影院时代的到来极大缩短了小成本独立电影的放映时间,短暂的放映时间仅被发行商视作DVD发行的广告窗口。而英国的专业影院或者说艺术院线集中在伦敦附近及少许主要城市,无助于非主流电影的观众到达。
数字技术使得英国电影院的利用率大幅提高。部分影院甚至会在早间为家长和儿童播放电视儿童节目,提高上座率。高端数字屏幕在2002年只有四块,到了2010年末增加到1415块,其中75%是3D数字银幕。2010年,英国在716个影院拥有3671块银幕,即每10万人有六块银幕。多厅影院在2001—2010年间增加了31%,同时传统影院的数量下降了14%。截止2010年奥迪恩(Odeon)是最大的连锁电影院,占有23%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Cineworld(21%)和Vue(18%)。⑦
2001—2010年六大美国制片公司,派拉蒙、索尼、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迪斯尼、华纳兄弟,控制了英国80%的电影发行市场份额,英国本土最成功的发行公司(Entertainment)获得9.5%的市场,这还得归功于它成功发行了《指环王》三部曲。
新媒体的发展被英国电影主管部门视为传播契机,1989年英国电影学会(BFI)进入DVD市场,以行家典藏(Connoisseur Video)系列推广古典和当代英国电影。英国电影学会同时建立了英国电影档案馆,让大批以往被评论家忽视的英国电影重新回到观众视野,英国电影的历史全貌日渐丰满。
2.英国电影产业现状及主要特征
(1)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直接拉动出口与旅游产业
2012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隆在参观著名的松林片场(Pinewood Studios)时发表演讲,要求英国国产电影更加主流而商业化。⑧虽然评论界对卡梅隆的演讲不乏冷嘲热讽之词,但加强英国电影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政府预算缩减时期电影工业的必经之路,也是英国电影政策自2000年以来的一贯主张。
2012年9月,牛津经济研究院发布《英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影响》,报告指出英国电影2010年的出口额达到21亿英镑,自2000年开始每年贸易顺差达3.8亿英镑。2011年核心英国电影产业为GDP贡献16亿英镑,高于消费电子行业、表演艺术行业和软件行业。⑨
电影对吸引全球游客功不可没,“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比任何风光宣传片都更加有效地吸引了海外游客,直接拉动了牛津大学、华纳兄弟“哈利·波特片场”的旅游市场。类似产业联动为英国GDP又增加10亿英镑。英国电影产业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从业者平均年收入3.25万英镑,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图3.英国电影产业的经济贡献
数据来源:BFI。
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税收减免政策后,英国电影生产成本比美国低38%,且自2008年开始英镑贬值,有利于英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吸引好莱坞投资。根据牛津经济学院的研究,电影税收减免政策对英国电影工业至关重要,如果废除这一政策,预计英国电影工业将萎缩71%,且电影产业对GDP的贡献将由每年14亿英镑缩减至4.3亿英镑,英国电影的全球市场份额将由6%下滑至2%,到2015年海外投资将每年缩减5.6亿英镑。估计因这一政策英国财政部每年减少收入1.14亿英镑,但每投入电影产业1英镑,对GDP的贡献却达到12英镑。⑩
目前英国电影主要出口到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如何关注新兴市场,特别是金砖四国和亚洲市场是其面对全球票房格局变动的新目标。数字技术改写了全球电影工业图谱,新的视听内容终端开发和盈利模式让电影产业危、机并存。据预计2016年全球点播市场总产值将达到180亿英镑,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提高英国电影的经济影响力,是英国电影工业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工作。
(2)英伦风范渐成体系,小成本独立电影描绘多元英国
电影对本国文化身份认同,及国家文化的国际传播,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1960年的《年少莫轻狂》(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根本性改变了英国的阶层认知和地方认同。2002年的《我爱贝克汉姆》(Bend it like Beckham)则促成了印度女子足球发展。
2011年《国王的演讲》在英美大受欢迎,这是英产小成本电影和英国文化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有效例证。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王室传奇本身是英国电影的固有套路,将国家“最好的时光”(Britain's finest hour)寄托在一个患有口吃的形象上,(11)讨巧的成分高于电影艺术本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英国电影被认为是狭隘而艺术性不足的,批评家抨击英国电影充斥着老派乡村景象和“二战”题材。但是近来的老片修复和网络电影资料库让大批英国老片为观众接受,英国电影全貌方逐渐显现,一些既往被忽略的电影和电影艺术家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英国电影局(UK Film Council)于2010年发布了《英国电影的文化影响》,研究报告指出60—70%的英国电影处理的是当代题材,只有5%—6%的电影描绘“二战”。(12)英国电影多来自文学作品改编,故事发生地多为伦敦或为乡村。换言之,说英国电影对除伦敦以外的都市描绘不足倒是言之有据。
“二战”之后大不列颠帝国的衰落给英国电影带来了丰富的题材,对既往帝国时代和贵族传统怀旧式的描绘跨越国界,成为英国电影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鸽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国王的演讲》都是其代表作。
在欧洲和美国,英国电影的社会现实主义传统尤其受到关注和欢迎。普通人用幽默感和顺应力面对社会变迁的题材,是这一传统的典型代表,代表作有《光猪六壮士》和《奏出新希望》(Brassed Off)等。这些电影混合着面对逆境的坚忍恬淡、自嘲和多种族社会背景诸多元素,凝炼了英式小成本电影的基本风貌。
英国价值观在2008年由时任首相布朗总结为宽容、公平竞争、庄重、诚实、沉默寡言式的低调爱国主义和有绅士风度的自我牺牲。(13)而评论家热捧的英国电影却往往挑战了所谓的英国价值观,例如1960年代英国新浪潮电影。60年代英国新浪潮电影对青年文化有深入描绘,如《甜蜜滋味》(A Taste of Honey)和《年少莫轻狂》,这一电影传统深刻影响了英国社会,也形成了英国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谈及英国电影,总预设这是一个流派稳固、内部高度一致的电影传统,其实英国电影跟英国文化一样,存在多元性和地方性。例如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就力图突破以伦敦为基地的英国电影工业规约,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间有佳作。1990年代苏格兰电影《同屋三分惊》(Shallow Grave)、《猜火车》(Trainspotting)获得巨大成功,而由好莱坞投资的《勇敢的心》(Brave Heart)也强化了苏格兰文化和历史在全球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虽然英国电影文化的全球能见度不如美国、法国,甚至与日本相比也缺乏稳固的传统,但英国电影处理社会现实题材颇见功力,青年反叛题材也与欧洲大陆传统有所区别,显示出独特的英伦风范。随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走强,英国电影虽远未形成抵抗好莱坞的独立力量,但其间闪现的英式幽默火花,体现了这一电影文化的韧性。
(3)英美电影产业联动显著,英国电影文化身份受到影响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好莱坞制片厂就在英国拍摄电影,采用英国故事题材、演员和拍摄地。自此,英国电影的法律和财政定义让政府日渐头痛,因为这一定义的操作关系配额、减税和补贴等相关政策。这一争议伴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全球热映,更趋白热化。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电影工业与美国好莱坞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仅近年来在本国市场表现出色的影片多为美国投资、发行,且美国近期加大了对英国电影基础建设的投资幅度。例如,华纳兄弟投资一亿英镑建造里维斯顿拍摄基地(Leavesden Studios),并投资建立了享誉全球的伦敦录音棚(London sound studio)。里维斯顿拍摄基地是著名的《哈利·波特》片场,已成英国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海外电影公司对英国电影基础设施的信任和投资,有利于英国电影继续保持创造力和竞争优势。
英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强烈受到美国电影工业的影响是这一联系的副产品。虽然英美合拍大片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但是部分源自翻译问题,这部分电影的国际传播在丧失英国口音的同时,也丧失了英国文化元素的辐射力。即便在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哈利·波特》也更多地被默认为好莱坞大片,鲜明的美国制片厂标志冲淡了英国文化风味。(14)这对提高英国电影文化全球影响力提出挑战。
(4)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强,保护英国文化成为主要政策考量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高度关注电影工业,先后成立英国电影学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Commission)和英国电影局(UK Film Council)。对该产业的支持政策层出不穷,从早期的配额制度到运用税收杠杆,对电影工业直接、间接的财政补贴从未停止。
除了用彩票收入支持电影工业,英国还通过税收杠杆补贴电影生产企业。电影税收减免政策(Film Tax Relief)于1992年由保守党政府创建,为预算超过1500万英镑的电影提供税收优惠。新工党竞选成功之后颁布《1997财政法》(Finance Act 1997),明文规定生产预算低于1500万英镑的电影在第一年获得百分之百的税收冲销。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2002年后英国电影产量逐年走高。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利用乃至滥用政策的情况,因此在2004年这一政策宣告结束,并在2006年推出新的电影税收优惠政策。(15)
新政策强调,能够申请税收优惠的电影必须在影院进行商业放映,而且生产总成本的25%以上应与英国有关。除此之外,申请税收优惠的电影必须通过“文化测试”(cultural test),或者符合国际合拍协议(internationally agreed co-production treaty)要求。这一政策覆盖所有的电影生产企业,但不包含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谓文化测试机制创建于2007年,一部作品必须符合31项要求中的至少16项。31项要求主要包括内容(故事发生地是否在英国,角色是否被设定为英国人,是否取材于英国素材),文化贡献(是否反映了英国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继承或创新),地点(在英国拍摄的比例),从业者(演职人员是否来自英国或欧盟经济区)。文化新闻和体育部授权英国电影学会对“英国电影”进行行政认定,最后的税收减免则由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 Revenue & Customs)执行。英国电影税收减免政策自2007年实行以来,截止2012年3月31日,已经有783部电影共计享受7.89亿英镑的税收优惠。
新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电影政策主要是创建法律框架、完善基础设施以吸引投资,尤其是来自好莱坞的投资,在这方面他们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英国电影财政补助主要被好莱坞制片厂获取,这使得电影税收减免政策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脱离了本国民主制度审视,成为一项纯市场导向的政策。
(5)大力扶持非主流专业影片,政策效果毁誉参半
大部分历史时期,英国观众每年消费的电影中只有5%—35%是国产电影,其余多为美国好莱坞电影。一直以来英国电影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增加观众接触电影特别是英产电影的机会,即便在媒体多元化时代亦如此。英国电影学会每年有2200万英镑的预算用于受众培育和影院建设。
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趋势明显,从那时起英国电影就很难获得公映。英国每年上映的60%的电影属于专业影片(specialised films),这部分电影在艺术气质和叙事手法上与传统商业电影有较大区隔。英国电影学会判定专业电影的基本依据是配有英文字幕的外国电影、纪录片、资料片或经典老片、类别(16)、主题、电影风格。总体而言BFI的分类和资助标准更关注生产(production)阶段,所以它同样资助独立制作但是由大公司发行的影片,如《国王的演讲》。
图4.2001—2010年专业电影发行所占比重以及市场占有率
数据来源:BFI。
虽然专业类影片的市场份额仍然很低,但是国家彩票和广告基金等组织持续支持此类非主流电影,帮助这部分电影获取接触观众的通道,尤其是伦敦和大城市之外的观众。
当然,将国外电影包含到专业电影这一门类也会产生一定问题,即可能将他国主流电影纳入资助对象。有评论家批评,将《黑天鹅》(Black Swan,美国)、《阿黛拉的非凡冒险》(Adèle Blanc Sec,法国)、《巨魔猎人》(Troll Hunter,芬兰)都视作专业电影滥用了国家资源,使得真正需要扶持的艺术电影得不到面世的机会。
英国电影工业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电视与电影行业结合紧密,公共电视机构对推广英产电影文化功不可没。特别是1982年四频道(Channel 4)成立,对投拍非主流电影和少数族裔题材电影情有独钟,投拍影片《豪华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成为英国电影对种族、性别、身份认同等问题表现的转折点。四频道不仅为国产电影提供了电视播映渠道,还努力为所投资电影提供进入院线的机会,使得大批低成本国产电影得以面世。
2012年英国电影市场基本维持了繁荣的景象,《007:大破天幕杀机》再次验证了邦德的吸金能力,部分化解了英国电影产业对“后哈利·波特时代”的忧虑。但英国电影产业始终存在以下悖论:一方面是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不足,加强英美产业联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另一方面则是英美合拍大片在文化形象上的含混性遮蔽了英国电影文化的独立性。
得益于新工党的扶持政策,英国电影在本世纪的发展显得更为稳健和可持续,但与此同时,英国电影从业者对产业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为好莱坞巨头多有不满,认为此举恐将英国电影产业降格为好莱坞的廉价外包地。随着公共财政压力加大,国家财政直接投入幅度将有所放缓,英产电影需要更多的市场成功以提振产业信心和政策关注度。
注释:
①BFI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详见http://www.bfi.org.uk/education-research/film-industry-statistics-research/statistical-yearbook.
②Durgnat,Raymond:A mirror for England:British movies from austerity to affluence,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2011,2nd ed,P6.
③BFI yearbook 2012。
④详见Schedule I of the Films Act 1985。
⑤House of Lords Select 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s(2010),The British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es Decline or Opportunity? Vol.1:The Report,London:HMSO,P18-24.
⑥UK Film Council/British Film Institute.Opening Our Eyes:How Film Contributes to the Culture of the UK.Great Britain:Northern Alliance,Ipsos MediaCT,2011.
⑦Sean Perkins:Film in the UK,2001 10:A Statistical Overview,Journal of British Cinema and Television 9.3(2012),P328.
⑧The Guardian,PM:We need more mainstream films,January 11,2012.
⑨详见BFI网站: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UK Film Industry,2012 September,http://www.bfi.org.uk/education-research/film-industry-statistics-research/reports/uk-film-economy.
⑩详见BFI网站: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UK Film Industry,2012 September,http://www.bfi.org.uk/education-research/film-industry-statistics-research/reports/uk-film-economy.
(11)Jack Newsinger:British Film Policy in an Age of Austerity,Journal of British Cinema and Television 9.1(2012),P133.
(12)UK Film Council.Stories We Tell Ourselves:The Cultural Impact of UK Film 1946-2006.Great Britain:Narval Media/Birkbeck College/Media Consulting Group,2009.P16,Available at http://industry.bfi.org.uk/culturalimpact.
(13)同(12),第22页。
(14)Edited by Ian Christie,Audiences Defining and Researching Screen Entertainment Reception,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2,P227.
(15)Magor,M.and Schlesinger,P.(2009),'For this relief much thanks'.Taxation,film policy and the UK government,Screen,50:1,pp.299-317.
(16)根据BFI的解释,即不那么容易以主流电影分类(Comedy,Romance,Period,Crime/Thriller,Horror,Action,Sci-Fi)判定其类别的电影。
标签:电影院论文; 国王的演讲论文; 电影论文; 美国电影论文; 欧洲电影论文; 年少莫轻狂论文; 黑衣女人论文; 独立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