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
李志飞,张晨晨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已成为扶贫的重要举措和学者的研究热点. 文章梳理了近30年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侧重于5个方面:概念、发展模式、女性社区参与、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通过多维度比较分析,归纳了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异同点;展望了乡村旅游的未来研究方向. 目的在于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加强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深度探索.
关键词: 乡村旅游;比较研究;旅游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 截止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过25亿,整体旅游消费达到1.4万亿元[1],提高了旅游消费水平,拉动了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表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经济与旅游相互促进. 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增强城乡互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桥梁,呈现出日益兴盛的景象. 笔者认为,国内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在二十多年内突飞猛进、迅速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居民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他们渴望休闲、娱乐、放松的机会,故而“返乡”寻求身心放松体验. 第二,设施条件的改善.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社会文化、交通运输等快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便利,多功能娱乐设施“不断涌现”,乡村旅游不仅吸引着国内众多的旅游者,而且对国际游客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第三,国家政策支持. 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国家先后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与举措,如中国旅游年等. 在此背景下,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研究. 在研究内容方面,从乡村旅游的概念、资源,到旅游的影响、发展现状,再到市场、社区、游客感知等,研究由浅入深,逐渐渗透,研究方法也向混合型研究转变. 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文献,发现国外的有关研究已经到达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国内的仍处在进步之中,研究方向包括概念、发展模式、女性社区参与、发展影响因素、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比较分析,国内的相关研究借鉴国外,利用定量分析、跨案例比较分析、多学科融合等方法来分析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 本研究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展开了对比分析,目的是为我国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以期用最有效的方式推动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
1 文献来源与年谱分析
考虑到国内期刊质量存在层级问题,本文采用了重要文献主导原则[2],在CNKI中以“乡村旅游”为关键词,选取复合影响因子在2.5以上的期刊:《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地理研究》等. 在剔除无关文献后,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4篇(截止于2018年12月24日). 在外文数据库(EBSCO/Elsevier/谷歌学术等)中以“rural tourism”为标题或主题词,选取国际公认的3大权威旅游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对获取的文献进行筛选,最终选取了相关文献153篇(截止于2018年12月24日). 笔者运用归纳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整理汇总这些文献,发现外文期刊Tourism Management 中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英文文献数量最多,可见其研究成果的行业认知度和学术权威性. 年谱分析如图1所示. 国外对乡村旅游研究早于国内,文献数量呈平稳趋势;国内研究始于1992年,在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之后,文献数量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国内文献刊载数量出现了第二次增长趋势.
医护人员应合理选择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如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开展护患交流会、利用医院壁报栏宣传等。同时应注意不同病人应采取不同健康教育方式进行药物作用及服药依从性重要性讲解: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可开展健康教育沙龙[16];对出院病人,可借助网络、电话等定期随访;对年轻病人,可通过微信平台跟踪提醒;对年龄较大或记忆力减退病人,可上门随访。
图1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年谱分析
2 中外研究方法比较
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获得的327篇文章进行分类. 内容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这些文章推理,使它们转变成定量数据用于统计分析[4].
由此可见,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不仅数量大,而且研究范围广,涉及到居民、企业、地区等诸多方面. 但是,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分析法. 在国外有部分学者使用了多案例对比研究法,这一研究思路值得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借鉴.
不同于国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国内文献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创业、空间分布及表征、农户生计等方面. 吴吉林[41]研究了某地区不同古村落社区农民的适应方式及作用因子. 陈佳[42]等借助可持续生态理论逻辑,基于农民调查数据提出了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总结导致系统脆弱性的原因所在. 李星群[43]在考察了影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商自主创业因子之后,以创业者背景为前提,从年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个人阅历及远离不稳定性视角,归纳出经营者创业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谢雨萍[44]等认为,乡村旅游为乡村道德伦理观念的构建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生态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地既能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又能获得更有用的信息. 李创新[45]利用地理学方法研究古村落空间布局后认为,地理地貌、水、气候等自然因素和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地方历史人文等社会原因对空间布局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除此外,笔者将该领域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归纳为如表4所示.
表1 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文献的研究方法分类及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 根据文献分类整理得出.
3 中外研究内容比较
①分期缴纳所得税。凡是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或个人股东皆可于5年内分期缴纳由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和资产重组所获收益部分税款。
3.1 乡村旅游概念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侧重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去验证结果,降低了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 同时,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某一案例进行模型体系或框架的创新研究. 国内研究最初将重点放在描述性和概念性的定性研究上,较少使用数据统计方法,相较于国外研究,缺少一定的可信度. 但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越来越成熟,近些年利用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呈明显增多趋势.
综上所述,再次定位CT2图像较首次定位CT1图像肺的体积增大,肿瘤靶区体积缩小,能够减小患肺及全肺受照射剂量,可减轻放疗副作用及保护正常器官,值得临床关注。
表2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从乡村资源、乡土风情、游客需求等角度展开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则是基于地域、经济等方面,但国内外学者均认同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农村的拥有乡村性的旅游活动.
3.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指某一国家、地区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具备特定表现形式与特色的发展方向. 国外对此研究较少. Park[14]等指出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更偏向于旅游者的需求与利益相关者的获利,而替代模式偏向社区资产、参与和合作. Ying[15]通过对案例地分析,总结了当前农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新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其对社区参与的影响. 基于美国西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张颖[16]提出旅游资源发展模式: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经济的“生态系统”模式、利用旅游推动环保的“旅游生态”模式、凸显女性热情待客的“农家乐”模式. Mary[17]等以社科类文献为基础,提出了包括利益相关者和资源多样性的综合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此研究爱尔兰西部旅游业变化为当地赢得的增值及带走的价值. 国内学者如郑群明[18]等基于案例地的特点研究指出了若干发展模式,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续表 3
综上可知,国内外在对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对模式问题的研究是热点,国外则对此研究较少,但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社区旅游、旅游资源、综合乡村旅游等.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了案例法,考虑到具体景点拥有不同的资源或地理区位优势等,提出了适合案例地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返乡创业农民工是壮大非遗文化产业的重要主体。由于返乡创业农民工了解外面的市场需求,当家乡的乡村旅游、文化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起来时,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产品逐渐被人接受与熟识,因此返乡创业农民工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项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集群多渠道引进资金、人力来实现中小非遗文化企业的培育,有利于壮大非遗文化产业发展队伍,提升非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3.3 乡村旅游的女性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被认为是一个分类术语,不同的利益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与他们在特定社区中的权力有关[24]. 当女性群体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时,女性参与受到的关注度便逐渐增加. 国外对此研究较早,Peggy[25]等对美国西部山区研究发现了群体与性别的差异,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更主动地参加与生产及采掘业相关的活动,女性则偏向于到社区组织中去. Mason[26]等研究新西兰的农村人发现:女性认为旅游业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因此比男性更偏爱或依赖旅游业. Nancy[27]等探索了弗吉尼亚州男性和女性农民在农业旅游创业动机上的潜在差异,提出了农业旅游创业动机理论框架并得出结论:农民在期盼额外收益、使用现存资源方面拥有相似表现,但与男性相比,女性对农业旅游所有的可能动机排名始终是较高的,尤其在引导消费者为家人提供工作等方面. 但有的学者不认可上述观点. Tosun[28]的实证研究提出对发展中国家社区介入旅游的担心.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中的性别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诸如女村官等年轻女性的参与对社区产生的影响. 女性参与社区旅游对旅游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可为乡村旅游提供新思想、新机会,有利于乡村振兴[29]. 而且,女村官的观念与行为会影响其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涉入程度,利于学者总结提出引导她们参与相关活动的建议[30]. 当然,国内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龙良富[31]研究指出:女性特征包括涉入度高、年龄大、转换工作频繁、学历低等,她们的参与会抑制乡村旅游的高效发展. 但上述研究只是单方面地研究女性对乡村旅游及其开发的影响,对男性与女性的比较研究仍有待加深.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女性参与乡村旅游的研究虽有差异,但主要观点基本一致. 第一,有的学者同意女性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中有利于当地的旅游业经济发展,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并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表示担忧. 第二,多数学者认为女性尤其是女性村官或精英的参与,会增加女性的就业与创业机会、充分发挥女性的性格和态度优势.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研究均以定量为主,通过剖析、归纳数据进而得到结论,但目前国外已有部分学者通过定性方法展开了相关研究,其先进性与领导性是值得国内学习与借鉴的.
3.4 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因素
相对于其它内容,学者更深入地探讨了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因素,其中包括农业、公共设施、交通等. Aliza[32]等建立的数学模型,归纳了农业和乡村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Marcelo[33]通过研究乡村旅游驱动因素,总结出促使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游客更渴望去农村休闲娱乐. Sharpley[34]研究英国湖区的游客体验,概括出乡村旅游和精神体验的联系:旅游者虽未明显地在目的地寻找精神性体验,但为满足精神需求,通常会游玩含有情感层面的旅游项目. 在社区参与方面,Wilson[35]等研究发现,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因素主要为利益相关者间的友好密切合作,包括经营商之间、经营商与当地政府之间. Devesa[36]等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研究游客动机和旅途满意度的关系,证实了旅游动机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假设,总结了为游客提供旅游动力的其它因素,对于旅游管理及营销具有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包括个体企业家[37]、农产品[38]、真实性[39]、农村文化经济[40]等方面.
文章运用上述研究方法将文献归类. 其中,时间分段是借鉴已有研究中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分段. 安传艳[6]认为1992—1998年为萌芽阶段;1999—2005年为初步多元化阶段;2006—2012年为快速多元化阶段;2013—2018年为深入研究阶段. 归类表明:国内外的全部使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的占比分别约为68%和32%. 其中,描述性研究方法占比最高,为29.97%,其次是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占比分别为21.10%和19.27%. 国内在乡村旅游快速多元化阶段才开始出现较多研究文献,不同于国外文献数量的平稳特征. 如表1所示.
表4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将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又分为描述性研究、概念性研究、案例研究;定量研究分为构建模型法与统计分析法. 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某一现象的论述,多为理论探讨,不对存在的假设和结论等进行验证. 概念性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的本质研究,通过总结归纳,揭示内在原因与特点,侧重于理性探讨,多以已有的研究为基础. 案例研究包括个案研究和多案例对比研究,旨在借助案例阐述所要解释的现象或揭示结论. 构建模型法是利用定量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或独自构建出一套适合某一地区、国家、景点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模型. 统计分析法包括两类:诸如频率、标准差、比例等简单方法;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复杂方法[5].
3.5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背景与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存在不同见解. Juan M[53]采用享乐价格模型对加泰罗尼亚展开研究,比较分析了地中海地区的大众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联系,为当地经营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Guo[54]等研究发现旅游资产之一的传统村落同样会遭遇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挑战,因此给出了提升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为国内外乡村旅游管理提供了良好经验. Murphy[55]等认为乡村旅游存在着旅游目的地抵达性低、吸引物少、景点产品与服务水平较低、景区景象不美观、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故提出组成区域性旅游方式、增强旅游产品与消费的组合、增加经营商的认知度等来解决相关问题.
国内学者陈天富[56]研究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系列缺陷:以数量为主、轻视质量,旅游产业原真性缺失,重视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与建设却忽略了配套设施的重要性,应从理念、产品与服务质量、环保、绿色等方面加以提升. 徐林强[57]等学者认为,不同资本投资乡村旅游会导致经营观念、外部刺激、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产生. 冯娴慧[58]等认为,农业景观规划开发问题主要有竞争力丧失、产品同质化、本地特色消失等. 刘建平[59]认为,必须增强科学认识观,恰当地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开发新型乡村、维护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 龙茂兴[60]等则从观念、利益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存在思想观念保守、认知匮乏、社区利益分配不均、旅游产品与利益不匹配等问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提升村民、经营者的认知观念,破解生产困难,达到协调发展.
由上可知,国内外在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存在差别的原因是国内还未达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熟阶段,研究重点是乡村旅游发展前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环境卫生等. 同时期国外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度挖掘,如与其他类型旅游的关系、潜在的机遇与风险等.
4 结论与展望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不同,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乡村旅游研究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对比中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 从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国外较国内具有更高的研究水平. 因此,笔者将国内外的研究异同点总结如下,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已有较广泛、全面的研究,但研究内容会随着国家旅游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国内最初的研究侧重于乡村旅游的资源、概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国外经验的总结、借鉴等方面;国外研究则更多地以概念、影响、发展经验的总结等为主,主要细分为旅游地居民、游客感知、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组织的经营者[7]、可持续发展等. 笔者基于已有文献,将目前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研究内容概括为概念、发展模式、女性社区参与、发展影响因素、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五个方面.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最早是在1992年,刊载于《旅游学刊》的有关文章上,阐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功能、特性和开发价值等内容. 但近些年均集中于具体的研究方向,提出概念的较少;国外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 目前,诸多学者由浅入深地展开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但研究视角存在差异,因此并未形成新的统一公认的乡村旅游概念. 笔者现将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概念统计如表2所示.
在研究内容上,定量研究的内容较宽泛,在学科融合的前提下自成体系,案例研究注重于案例地存在的问题,并力求在其所处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提出可行的对策. 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滞后于国外,且文献数量与讨论方向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在整体上仍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关注较多的是基础研究,忽视了生态与环保等.
在研究趋势上,国外对乡村旅游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由侧重于乡村旅游概念、山地旅游转向为侧重于乡村旅游的影响、经验总结、功能与社区参与等. 国内也由对乡村旅游资源、概念、意义、发展现状的重视转向于对开发现状、社区参与、游客行为及感知等方面的研究,整体转向于“因地制宜”,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理论.
因此,笔者认为国内今后的乡村旅游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方法.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提升研究的丰富度,不局限于宏观研究,将研究点指向各个细分方向,以验证更加准确的结论. 基于现行的政策指导或社会背景,尽可能地拓展视野,更多地关注乡村旅游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的研究,及其在不同视角下的发展与决策. 同时,加强理论创新,增强优质旅游的相关研究,以及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发展的作用研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拓宽思维模式,尝试用定量分析结合模型建构的方式来研究问题. 并提高对案例研究的涉及度,用客观的数据阐释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乡村旅游的研究不应仅浅谈和概括相关定义、现象等,而是利用获得的数据结果更好地支撑理论,提升文章的可信度. 第三,在学科融合方面,不只停留在用旅游学单一学科做研究,而是将其融入到诸多学科当中. 乡村旅游研究的学科背景较宽泛,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 在研究传统村落[61]、游客地方感[62]、个别地区农业旅游方向上,应更多地运用旅游学与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因此,国内学者应增强对比研究,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全方位思考,因地制宜,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现状,最终开拓出适合本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为今后的乡村旅游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1年的个税改革,将“扩中、控高、提低”作为改革重点,当时刘克崮正在外地出差,看到征求意见稿,心想“坏了!”于是立刻找到相关部门,建议减少超额累进税率的级距,降低最低边际税率。这一意见终被采纳,超额累进税率由9级减少为7级,最低边际税率由5%降到3%。
参考文献:
[1] 王敏娴,唐代剑.乡村旅游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旅游学刊,2018,33(7):13-16.
[2] 朱 梅,魏向东.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262-1278.
[3] 杨 红,PAUL BRUNT. 2000—2010年中国旅游研究国外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初步[J].旅游学刊,2011,26(1):89-95.
[4] 李志飞,曹珍珠.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7):16-25.
[5] DANN G, NASH D, PEARCE P. Methodology in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1):1-28.
[6] 安传艳,李同昇,翟洲燕,付 强.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9):1186-1200.
[7] 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5):451-459.
[8] 杨 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1,61.
[9] 王 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79.
[10]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11] 周建明,蔡晓霞,宋 涛.试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J].旅游学刊,2011,26(2):58-64.
[12] 林宗贤,吕文博,吴荣华,等.乡村旅游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台湾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5):89-98.
[13] NILSSON P. Staying in farms: 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7-24.
[14] DUK-BYEONG PARK, LEE KWANG-WOO, CHOI HYUN-SUK,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 capital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in South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6):1511-1520.
[15] YING TIANYU, ZHOU YONGGUANG.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 capitals in China's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djacent village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96-107.
[16] 张 颖.美国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3):105-109.
[17] CAWLEY MARY, DESMOND A GILLMOR.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 Concepts and practi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316-337.
[18]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19] 陈 佳,张丽琼,杨新军,等.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7,36(9):1709-1724.
[20] 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1):66-71,111.
[21] 马 勇,赵 蕾,宋 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22] 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5):9.
[23] 万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10-11.
[24] CEVAT TOSUN. Expected natur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3):493-504.
[25] PEGGY PETRZELKA, RICHARD S KRANNICH, JOAN BREHM. Rural tourism and gendered nuanc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1121-1137.
[26] MASON P J CHEYNE. Residents’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91-411.
[27] NANCY G MCGEHEE, KYANGMI KIM, GAYLE R JENNINGS. Gender and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280-289.
[28] TOSUN C.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6):613-633.
[29] 吴巧红.女性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8,33(7):10-13.
[30] 罗文斌,钟 诚,TIMOTHY DALLEN J,等.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1):54-63.
[31] 龙良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研究:以中山市新伦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2):37-42.
[32] ALIZA FLEISCHER, ANAT TCHETCHIK. 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ture?[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12):493-501.
[33] MARCELO Royo-Vela M. Rural-cultural excursion conceptualization:A local tourism marketing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measur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19-428.
[34] SHARPLEY R, JEPSON D. Rural tourism:A spiritual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1):52-71.
[35] WILSON S, FESENMAIER D R, FESENMAIER J, et al. 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40(2):132-138.
[36] MARIA DEVESA, MARTA LAGUNA, ANDRéS PALACIOS.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visitor satisfaction: Empirical evidence in rural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4):547-552.
[37] KOMPPULA R. The role of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ness for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J].Tourism Management,2014,40(1):361-371.
[38] OHE Y, KURIHARA S, TOURMAN J, et al. Evaluating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brand farm products and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Japan[J]. Tourism Management,2013,35(4):278-283.
[39] FRISVOLL S. Conceptualising authentication of ruralnes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3(7):272-296.
[40] MOYA KNEAFSEY. 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762-783.
[41] 吴吉林,刘水良,周春山.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传统村落农户适应性研究:以张家界4个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12):232-240.
[42] 陈 佳,杨新军,王子侨,等.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5,30(3):64-75.
[43] 李星群.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19-25.
[44] 谢雨萍,邓祝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乡村生态伦理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9):79-85.
[45] 李创新.美丽乡村:乡村旅游2.0与美丽中国战略的关键[J].旅游学刊,2016,31(10):3-5.
[46] SAN MARTíN H, HERRERO á. Influence of the use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 in rural tourism: Integrating innovativeness to the UTAUT framework.[J]. Tourism Management,2012,33(2):341-350.
[47] DOH K, PARK S, KIM D Y.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nagerial behavior in agri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17, 61:511-522.
[48] KELLIHER F, REINL L, JOHNSON T G, et al. The role of trust in building rural tourism micro firm network engagement: A multi-case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2018,68:1-12.
[49] 王 莹,许晓晓.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J].经济地理,2015,35(3):203-208.
[50] 贺爱琳,杨新军,陈 佳,等.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2):174-181.
[51] 夏赞才,唐月亮,殷章馨,等.湖南省星级休闲农庄空间表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8,38(6):203-209.
[52] 王 铁,邰鹏飞.山东省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11):161-168.
[53] HERNNDEZ J M, SUREZ-VEGA R, SANTANA-JIMÉNEZ Y.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mass tourism: The case of Catalonia, Spain[J]. Tourism Management,2016,54:43-57.
[54] GUO Z, SUN L. Th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The case of Dangjia, an ancient village in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2016,56:52-62.
[55] MURPHY A, WILLIAMS P W. Attracting Japanese tourists into the rural hinterland: Implica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J].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487-499.
[56] 陈天富.美丽乡村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7,37(11):236-240.
[57] 徐林强,童逸璇.各类资本投资乡村旅游的浙江实践[J].旅游学刊,2018,33(7):7-8.
[5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59] 刘建平,伍先福.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6,21(5):7.
[60] 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21(9):75-79.
[61] 陈君子,刘大均,周 勇,等.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8,38(2):148-153.
[62] 董雪旺,徐宁宁,陈 觉,等.基于游客地方感的水乡古镇开发模式:兼论乌镇模式的可复制性[J].经济地理,2018,38(6):187-192,20.
Rural Tourism :A Multi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LI Zhifei, ZHANG Chenchen
(Commerical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 research hotspot of scholars. 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refin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the past 30 years, and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focuses on five aspects: concept, development mode, fema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xis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ooks into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rural tourism,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domestic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foreign studies.
Key words : r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收稿日期: 2019-03-28;修订日期: 2019-04-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JY140)
作者简介: 李志飞(1976—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旅游行为;
张晨晨(1996— ),女,安徽淮北人,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聚氨酯防水涂料以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多元胺以及其他含活泼氢的化合物进行加工,生成的产物含氨基甲酸酯,因此被称为聚氨酯。聚氨酯防水涂料是防水涂料中最重要的一类涂料,无论是双组分还是单组分,都属于以聚氨酯为成膜物质的反应型防水涂料。
多种色釉于一坯胎中也是在近现代才流行起来,多种色釉的窑变比单色釉可说难,也可说易。难是难在对釉料料性的掌握,那种色釉流动,那种不流动,色釉与色釉之间能否结合,产生的效果如何,几种色釉结合当怎样的比例才能烧制出最佳效果等等,这就是难。说它容易,也只能说出现二次创作以后陶瓷艺术家才敢如此认为。颜色釉基础上的二次创作是根据艺术家对色釉窑变效果来巧妙装饰的,主观性较强,但选取的画面需要和色釉窑变气氛相吻合,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08-0027-07
(责任编辑:陈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