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逻辑中的预设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语言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03)03-0012-03
预设是自然语言逻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在日常语言的交流中经常运用预设。比如说,“老王又掌权了”就预设了“老王曾经掌过权,后来不掌权了,但现在老王掌权”。再比如说,“请关上门”就预设了“门是开着的”。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逻辑中讲到的复杂问语问题也涉及了预设问题,例如:“你停止打老婆了吗?”就是一复杂问语,不论你回答“是”或“否”都预设了你承认你打过老婆。然而,预设问题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从逻辑学的角度将预设作为一种理论而加以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事,在国际上,预设以其丰富的内容已经成为自然语言逻辑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但国内对预设问题的讨论并不多见。本文试从自然语言逻辑的角度,对预设的理论渊源和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区分两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预设理论的历史渊源
弗雷格最早正式将预设作为一个逻辑概念而加以认真讨论。他认为普遍名称和单独名称都既有含义又有所指,一名称的含义就是其意义,即人们都了解的那个意义;一名称的所指就是其所指称的对象。一个句子也有含义和所指,句子的含义就是其所表达的思想,即命题;句子的所指就是其真假值。他进而指出,如果一句子所包含的单独名称没有所指,则这个句子就没有所指,即没有真假值。例如,“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这个句子中的单独名称“开普勒”如果没有所指,即事实上没有开普勒其人,那么“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这个句子就没有所指,也就没有真假值,即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他还认为,一名称的所指不等于那个包含该单独名称的句子的命题内容,例如“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这个句子包括了”开普勒有所指”,那么这个句子的否定就不是”开普勒没有死于贫困之中”,而是“开普勒没有死于贫困之中或者‘开普勒’这个名称没有所指”,这显然是荒谬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的或复合的专名有一个意谓。[1]这里的意谓即所指,其意思是说,一个句子预设了它所包含的单独名称有所指,即预设了单独名称所表示的对象存在。
继弗雷格之后,罗素在其论文《论所指》中提出了有名的摹状词理论来反对弗雷格的预设理论。罗素认为当一个摹状词没有所指时,包含摹状词的句子仍然有真假值,即可以是真的或假的。例如,“《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虽然没有所指,但它仍然有真假值并且是假的。罗素是这样论证的:他把句子a“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分析为句子b“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这个事物是秃头”,可以看出句子b的命题内容中包括了“现在的法国国王有所指”,所以a的命题内容中也包括了“现在的法国国王有所指”,这是罗素对弗雷格预设理论的第一点批评。当“现在的法国国王”不存在而没有所指时,b由于前两个支命题是假的因而整个命题是假的,又因为a与b是等值的命题,所以a也是假的。罗素认为a的否定命题c“现在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个句子是含混的,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或命题内容:
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这个事物是秃头。
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这个事物不是秃头。
如果c表示,那么c和a没有矛盾的关系;如果c表示,那么c和a就是矛盾的。现在的法国国王既然不存在,所表达的命题就是真的。罗素意在说明,当一摹状词没有所指时,包含该摹状词的命题仍有真假值,这是罗素对弗雷格预设理论的另一点批评。
然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却受到了来自斯特劳森的攻击。首先,斯特劳森批评罗素混淆了一个语句和该语句在具体语境下的使用,他说:“意义(至少就一种重要的含义来说)是语句或语词的一种功能,而提到和指称,真或假则是语句的使用或语词的使用的功能。”[2]斯特劳森认为语句只有含义没有所指,因此,语句没有真假,只有论断才有真假。例如,“法国的国王是贤明的”这个语句本身没有所指,只有在具体使用这个语句作出论断时才有真假,如果在路易十四当政时说这句话就可能作了一个假论断。其次,斯特劳森认为当人们作出一个包含摹状词为主词的论断时,总是认为这个摹状词是有所指的,当一个摹状词没有所指时,人们就不会作出以这个摹状词为主词的论断。因此,在法国没有国王的情况下,说“法国的国王是贤明的”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这里根本没有提出陈述是真还是假的问题,因为根本不存在法国国王这样的人。所以,斯特劳森认为,一摹状词有所指是以该摹状词为主词的论断有真假的必要条件。
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基本上是发挥弗雷格的思想,但却引起了人们对预设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使预设问题成为语言逻辑的—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弗雷格和斯特劳森的观点是正确的,罗素认为的包含没有所指的摹状词为主词的句子仍然有真假值的观点是错误的。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说:“的确,鬼不存在,没有红头发的鬼也不存在。但是,难道这就使得下面这个A命题‘所有的鬼都是有红头发的’成为真的了吗?显然,这是荒谬的。”[3]我们必须看到,弗雷格、罗素和斯特劳森的讨论仍然是在古典逻辑的范围内来讨论的,即假定一个命题总是或真或假的。然而,在自然语言中,一个命题既不为真也不为假,这种可能性并不奇怪。当一命题的真取决于另外的命题为真时,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合理的。例如:
(1)布什后悔他任命诺列加为司法部长。
(2)布什任命诺列加为司法部长。
(1)的真就取决于(2)的真。正是由于自然语言具有单值、二值甚至多值的多样性质,人们选择了“预设”作为突破口之一去深化自然语言语义的研究,并且促使逻辑由语义向语用发展。
二、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在弗雷格和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中包含了两种成分:一方面,他们所讲的预设是一个论断的预设,而论断的预设是说话者在交际语境中断定的语句,这是他们的预设理论中的语用成分。例如,我们可以从斯特劳森的表述中推论道,在“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一话语中所预设的实质是,说话者相信“存在着一个法国国王”并且听者也相信这一点。另一方面,他们在预设定义中也明确地应用了真假和真假值这些语义概念,这是他们预设理论中的语义成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在讨论之前我们先引入一个“#”值。我们承认这样一种赋值的可能性,在这种赋值中,有些命题既不指派T(真)值,也不指派F(假)值,这种既不真也不假的值我们称之为“#”值(也可称为空缺)。这样我们就有了真命题、假命题和#命题等三种命题,并且对这三种值的分布有一个明确规定:—个命题是#,当且仅当该命题的否定是#。换言之,这个命题及其否定具有相同的预设。
语义预设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并与真假赋值有着密切的联系,语义预没的定义一般为:“如果那么A语义地预设B。”其意思是说,A在语义上预设B,如果当A是真的时,B是真的;并且当A是假的时,B也是真的。我们用符号“>>”表示从语义上预设,那么A>>B就表示“A语义预设B”。这个定义可以表示两种情形:第一,轻微的预设(trivial presupposition)。轻微的预设是指B符合该定义,仅仅是因为B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的。例如,如果B是“或者孙悟空存在,或者孙悟空不存在”,那么无论A是真的还是假的,B都将是真的,这样,任何一个命题都将预设“或者孙悟空存在,或者孙悟空不存在”。第二,非轻微的预设(nontrivial presupposition)。非轻微的预设是指一命题必须有真值空缺,也就是说,必须存在一种事物情况,使该命题被指派以#值。这一点可由下列事实推出:如果A>>B并且在某个真值的无矛盾指派中B为假或为#,那么在这种真值指派中A既非真也非假,因为如果A为真,B将为真(根据);如果A为假,B也将为真(根据),这就同假设B不是真的恰好相反。应当注意,“真值的无矛盾指派”是指定义中的“”在所有的(无矛盾)使A为真的指派中,B也是真的;而且要确定这一条件是否能被满足,必须确定一个其中B为假或为#的真值指派是否是无矛盾的。
语义预设应用的可能情况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事实谓词”,英语中包含regret、realize、surprise、strange这类词的语句,以及其他一些谓词形容词和谓词名词都将一个小句作为主语或宾语,它们都预设那个小句,如同下面的例句中那样,a类句所表达的命题能顺理成章地被认为语义预设了b类句所表达的命题,也就是说,不论a类句是真的还是假的,b类句必定是真的:
1.a.Cecil is aware that Marcia is pregnant.(赛西尔意识到玛西娅怀孕了。)
b.Marcia is pregnant.
2.a.The senator didn't reveal thta he had spent the wintre in Monaco.(这位议员没有透露他在摩纳哥度过了冬天。)
b.The senator spent the winter in Monaco.
英语中还有一类谓语动词,它们所具有的宾语从句的真假对整个句子的真假没有影响。例如:
3.Cecil is afraid that Marcia is pregnant.(赛西尔害怕玛西娅怀孕了。)
4.The senator didn't state that he had spent the winter in Monaco.(那位议员没有说在摩纳哥度过了冬天。)
赛西尔可能害怕玛西娅怀孕,而不管实际上玛西娅是否怀孕;那位议员可能说他在摩纳哥度过了冬天而不管他实际上是否在那儿度过了冬天。这表明,afraid、state等的宾语从句的真假并不直接影响整个命题是否有“实在的”真值。
第二类是“蕴涵谓词”,语义预设的另一种可能情形是由manage、happen、get to之类的蕴涵谓词所提供的。这类带有一个语句主目的谓词f具有这样的性质:对于所有的命题A而言,。例如,如果约翰设法打开了窗户,那么他肯定打开了窗户;如果他没有设法打开窗户,那么他也就没有打开窗户。但这并不意味着“X设法做Y”和“X做Y总是具有相同的真值。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例如:
5.a.昨天早晨,X设法起床刷牙。
b.昨天早晨,X起床刷牙。
两个例句虽然都给出了“X起床刷牙”这一事实,但a句由于使用了“设法”而被进一步赋予一种不同于b句预设的蕴涵性预设。这是因为“设法”所具有的预设是:一个人施行一行为,当且仅当他克服了某种困难或障碍。所以说,a句缺乏b句所具有的真值。
语用预设是指说话者在说出一个语句时,他把这个命题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说,这个命题或者在前面的对话中已经确定,或者是说话人能够假定谈话的参与者都会同意的话语。语用预设涉及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所具有的语境因素,如年龄、性别、地位、场合、时间、态度和动机等。一般认为,“语用预设通过对言语活动或命题态度的预设更多地是反映命题的妥当与否,而不是绝对以真假值加以判断”[4]。这里所谓的“妥当”,是指一话语A语用地预设一命题B,当且仅当A在B为全体话语参与者所相互知晓的条件下被认为是恰当的而予以认可或接受。例如,“你去把那个混账东西叫来”这句话就预设了有一个人被说话者当做混账东西,并且听话者知道说话者说的是谁。只有这样,听话者才会正确执行说话者的命令。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语用预设的应用情形。
第一类是不必参考任何语境的语用预设,这种情况的语句不需要具体的语境,仅凭语句本身就能够知道该语句预设了什么。卡图南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探讨了在什么条件下具有A∧B,A∨B或A→B形式的命题同其组成成分命题享有共同的预设的问题。这里我们仅以A∧B为例来说明一下语用预设。首先,卡图南认为A∧B共享A的任何预没,例如下面a句分别预设b句:
6.a.John regrets that he beats his wife,and he intends to reform.(约翰后悔打他的妻子,并且他准备改正。)
b.John beats his wife.
7.a.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and the archbishop of Mt.Isa is deaf.(法国国王是秃子并且蒙特艾萨大主教是聋子。)
b.There is a king of France.
卡图南认为A∧B是否拥有B的预设依赖于A和B是怎样联系的,例如:
8.Bush has named Trump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and he regrets that he named Noriega attorney general.(布什任命特朗普为财政部长,并且他后悔任命诺列加为司法部长。)
9.Many people admire Nixom,and Nixon is happy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admire him.(许多人赞美尼克松,并且尼克松由于有人赞美他而感到高兴。)
句8的后半句显然预设布什任命诺列加为司法部长,至少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布什任命诺列加为司法部长在句8中是不恰当的。句9的后半句虽然预设了有人赞美尼克松,但后半句的预设并不等同于前半句的预设,而仅仅为前半句所蕴涵。所以不需参考具体语境的语用预设的定义为:A∧B语用预设C,当且仅当A预设C(即从),或者B预设C但并非A预设C()。
第二类是必须参考具体语填的语用预设,这种情况的语句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令人感到费解而不知所云,或者会使听话者产生误解。例如:
10.a.Bush has appoinited Noriega attorney general,and he regrets that he has appointed a deposed dictator to the cabinet.(布什任命诺列加为司法部长,并且他后悔任命了一个被革职的独裁者进内阁。)
b.Bush has appointed a deposed dictator to the cabinet.(布什任命了一个被革职的独裁者进内阁。)
依照前面对A∧B的分析,a句中要得出后半句中的预设所需要的条件将得不到满足,因为布什任命谱列加为司法部长的命题并不经典地蕴涵他任命一个被革职的独裁者进内阁的命题,因为古典逻辑和布什任命诺列加为司法部长这一命题并不排除这样的事物状态,在这种事物状态中,诺列加不是一个被革职的独裁者并且司法部长不是一个内阁职位,并且在这些事物状态中,不一定是这样的情况,即布什已经任命一个被革职的独裁者进内阁。a句被正常地解释为不预设b句的理由是人们不能在真空中决定蕴涵,除非带入有理由假设的任何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事实是诺列加是一个被革职的独裁者并且司法部长是一个内阁职位。“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更清楚地说明话语及话语出现于其中的语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5]。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为:将修改为。在此,X是语境,其定义为:话语的参与者在该话语的某一定点上作为理所当然的命题集合。也就是说,相对于一个语境X而言,一个语句将是可接受的,当且仅当X能够推出所有命题,这些命题对说出是正常的这一点必须是理所当然的。
简而言之,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区别之处在于:“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语用预设是话语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5]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为什么说罗素的包含没有所指的摹状词为主词的句子仍然有真假值的观点是错误的呢?从上面的对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讨论可以得出:“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在语用上预设有一个法国国王,而不管当没有法国国王时人们是否认为它是假的或是无真值的。
三、结束语
关于预设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别的理论,例如,有的观点认为,预设不能是语义的,它仅是一种语用现象。因为如果接受预设是语义的,那么或者会导致不能接受的后果,或者会产生预设不能被消除的情况[6]。还有人这样论述预设:“从语用学的观点看,预设是命题态度而不是语义关系。是人,而不是语句或者命题具有或产生这种意义上的预设。更一般地说,一个语言环境的任何参与者(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组织或许是一部机器)都可以是预设的主体,任何命题都可以是预设的对象或内容。”[7]对此,我们在此不一一讨论。
自然语言逻辑作为一种理论,是一种关于自然语言句子的逻辑结构的理论,是关于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正确推理的规律的理论。自然语言逻辑牵涉着预设,而预设又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和著作文献中,却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充分研究。笔者撰此文的目的在于引起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对预设问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