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统计框架下的图书馆:定位与统计指标_图书馆论文

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图书馆:定位与统计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图书馆论文,指标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15)04-0035-12

       DOI:10.13366/j.dik.2015.04.035

       1 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中如何定位,如何衡量图书馆对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文化管理机构和图书馆学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本文欲将图书馆放在文化大环境中,从文化统计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的定位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国际上已有较成熟的文化统计框架,本文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新西兰及加拿大的文化统计框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图书馆定位和统计指标设计作一些分析比较和思索性的探讨。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图书馆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与欧洲统计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在第三次文化统计联席会议上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1](The 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atistics,以下简称FCS 1986)。FCS 1986以表格形式来呈现文化统计框架,纵轴为10个文化领域:文化遗产、印刷材料与文献、音乐、表演艺术、绘画与造型艺术、电影与摄影、广播、社会文化活动、体育运动、自然与环境;横轴为5个文化功能:创作/生产、传递/传播、接受/消费、注册/保存与保护、参与。FCS 1986没有将图书馆设为一个独立的文化领域,而是在“印刷材料与文献”类别中包含了“图书馆服务”这一子类。表1列出了图书馆服务在各文化功能中的统计指标。图书馆服务统计中涉及的图书馆类型包括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业图书馆、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

      

       2009年UNESCO发布了《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2009 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atistics,以下简称FCS 2009)。FCS 2009与FCS 1986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1)将FCS 1986的层级模型改为网状模型,突出了数字技术、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品创造、传播、消费等方式的变化。

       (2)文化领域划分有所不同,FCS 2009将文化领域分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书籍和报刊、音像和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这6个领域“代表了最为核心的文化领域”[2]。FCS 2009将旅游业、体育和娱乐作为文化的相关领域。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和保存、装备和辅助材料“涉及所有的文化领域及相关领域,因此被定义为横向领域”[2]。

       (3)改变FCS 1986给出统计指标的做法,将相应的统计指标归纳上升为文化活动,视文化活动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这样就可以与现有与文化活动相关的分类标准进行映射,使得文化统计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使得可用的文化统计数据来源清晰化,整体的文化统计框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FCS 2009也没有设立独立的图书馆类别,而是在“书籍和报刊”类别下设立了“图书馆(包括虚拟图书馆)”这一子类。

       FCS 2009明确指出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来测量文化。经济维度上,“现有的行政数据和抽样调查(个人、企业和家庭)能够生成一系列的文化数据,测量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文化领域的就业和消费这两个方面文化对国家经济的贡献”[2]。社会维度上,“住户和时间利用调查是文化参与度的主要数据来源”[2]。表2汇总了FCS 2009推荐使用的国际标准中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2,7-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的网站上(http://data.uis.unesco.org/)有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的统计数据,其中“文化”类别只有“电影”的统计数据,而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放在“通讯与信息”类别中,且只有1996~2000年的数据,很多国家没有数据,其指标设计仍采用FCS 1986给出的统计指标。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统一的文化统计执行起来很困难,FCS更多的是起到示范作用,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导被运用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顶层文化统计框架的设计中。

       3 欧盟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图书馆

       欧盟文化统计框架目前有两个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化统计领导小组(the leadership group on cultural statistics,以下简称LEG-Culture)于2000年发布的《欧盟文化统计:领导小组最终报告》[3](Cultural Statistics in the EU:Final Report of the LEG,以下简称LEG 2000),欧洲统计系统文化统计工作小组(European Statistical System Network or Culture,以下简称ESSnet-Culture)于2012年正式发布的《ESSnet-Culture 2012最终报告》[4](ESSnet-Culture Final report 2012,以下简称ESSnet-Culture 2012)。

       LEG 2000以FCS 1986为参考,但LEG 2000已经改变了FCS 1986给出推荐指标的做法,将指标抽象上升为文化活动,并且LEG 2000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也成为FCS 2009的参考之一。LEG 2000提出的文化统计框架和文化统计维度,奠定了欧盟文化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LEG-Culture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欧盟统计局于2007年和2011年分别发布了《欧盟文化统计口袋书2007版》[5](Eurostat Pocketbooks-Cultural Statistics 2007,以下简称2007版口袋书)和《欧盟文化统计口袋书2011版》[6](Eurostat Pocketbooks-Cultural Statistics 2011 edition,以下简称2011版口袋书)。

       ESSnet-Culture 2012是LEG 2000的延续,但又有重大更新,表3从文化领域与文化功能上体现出两者的不同。ESSnet-Culture 2012将LEG 2000中的“传播”和“贸易/销售”合并为“传播/贸易”,并增加了“管理/规制”这一文化功能,它主要指政府公共部门对文化的资助、管理和建造,同时也将民间组织的相关支持活动纳入“管理/规制”活动。“保存”中将数字化存档活动纳入了统计范畴,充分考虑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给文化活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影响。

       LEG 2000和ESSnet-Culture 2012中图书馆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领域,所涉及的文化活动见表4。

      

       LEG-Culture选取博物馆、图书馆、视觉艺术和戏剧这四个文化领域,从文化就业、文化支出与筹资、文化参与三个统计维度对变量与指标的构建及数据来源进行了具体设计和实验。LEG-Culture推荐的图书馆统计指标包括:国家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数量、科学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数量(不计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数量、其他主要的非专业图书馆数量,以及这五种类型图书馆的下述数据:服务点总数、图书馆藏量、视听媒介数量、其他辅助性媒介总数、注册读者数量、图书外借数量、视听辅助性媒介外借数量、员工总数—图书馆员数—其他员工数。在财政收支数据方面,LEG-Culture从政府、机构和个人三个方面来构建统计框架和指标,政府和机构的财政数据除总量外,还应计算到人均。

       尽管LEG 2000尝试性地给出了图书馆统计指标,但以LEG 2000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2007版口袋书与2011版口袋书中并没有包含所有这些推荐指标。表5总结了两版口袋书中与图书馆相关的指标及其数据来源。对比口袋书中图书馆相关指标与LEG 2000推荐的指标,口袋书中与图书馆相关的指标很少,数据都来源于已有的欧盟层面的调查数据。

      

       2011版口袋书中,欧盟劳动力调查已采用了修订后的NACE(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欧洲共同体经济活动术语),即NACE Rev.2,而2007版口袋书中的有关数据采用的是旧版的NACE,因此两版口袋书的数据不能直接比对。ESSnet-Culture推荐使用NACE Rev.2以更好地涵盖文化活动。根据ESSnet-Culture 2012[4]和ESSnet-Culture推荐采用的分类标准NACE 2008[10]、CPA 2008[11]和ISCO-08[7],整理出图书馆活动和职业与相关标准的映射,见表6。

      

       欧盟文化统计的经济维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种经济调查统计,而经济调查统计背后所运用的分类标准体系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文化活动,例如,欧洲结构商用统计(Structural Business Statistics,简称SBS)仅覆盖了大约30个文化产业经济活动的三分之二,8种主要属于R类别(R类别名称为艺术、娱乐与文娱服务)的经济活动没有包含在SBS调查中[4],而图书馆是R类别下的一个子类。即便是被包含在调查中,也有两种原因而不能获得独立的图书馆数据:一是在完全文化职业类别中,例如ISCO-08的3433类别,图书馆技术员与美术馆技术员和博物馆技术员同在该类别下,实际的统计数据不能将三者区分开来;二是在部分文化职业类别中,例如ISCO-08的1349类别,实际的统计数据是包含图书馆管理员在内的不属于其他类别的职业服务管理员,也不能将图书馆管理员的数据区分开来。

       ESSnet-Culture从业余实践活动、进入/接受、社会参与/志愿活动三个维度来考察文化实践(cultural practices),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得文化实践方面的数据。ESSnet-Culture设计的文化实践调查问卷中,图书馆在上述三个文化实践维度都各有一个问题,分别是:在家收藏图书,访问图书馆(实地与虚拟),在图书馆做志愿者。

       4 新西兰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图书馆

       1995年新西兰文化事务部和统计局发布了《1995新西兰文化统计框架》[12](New Zealand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atistics 1995,以下简称NZFCS),将文化活动分为11个领域:遗产(Taonga Tuku Iho是专门针对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设立的类别),遗产(Heritage)、图书馆、文献、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电影和录像、广播、社区活动与政府活动、体育与娱乐、自然环境,但体育与娱乐及自然环境两个领域在1995框架中没有界定,只是作为未来进一步的工作而在此标记。NZFCS从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与服务供—求产业链的视角来描述文化活动。对于每个文化领域的活动,NZFCS首先界定该文化活动的定义,然后从创造者(Creators)、组织(Organizations)、产品(Products)、消费者(Consumers)四个方面来描述其具体包含的统计指标。

       图书馆是NZFCS中一个独立的文化领域,在“图书馆服务”类别下包含6个子类别: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研究图书馆与技术图书馆,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对图书馆的服务。表7以NZFCS对“公共图书馆”和“对图书馆的服务”两个子类的描述为例,对NZFCS中的图书馆统计指标作出简介。

       NZFCS认为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有人口普查、家庭劳动力调查、季度就业调查、家庭经济调查、中央政府企业调查等。

      

       5 加拿大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图书馆

       加拿大的第一个文化统计概念模型发布于2004年,2011年加拿大统计局发布了《2011加拿大文化统计框架》(2011 Canadian Framework for Culture Statistics,以下简称CFCS)。CFCS实际上由两份文档组成,一份是《2011文化统计概念框架》[13](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ulture Statistics 2011),另一份是《2011加拿大文化统计框架分类指南》[14](Classification Guide for the Canadian Framework for Culture Statistics 2011),为各文化领域的文化活动与NAICS(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PCS(North American Product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产品分类系统)、NOC-S(National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Statistics,统计用国家职业分类)、CIP(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教学计划分类)等标准进行映射提供指导。

       CFCS将文化领域分为6类:遗产与图书馆、现场演出、视觉艺术与应用艺术、写作与出版、视听媒体与交互媒体、录音。除这6个领域外,CFCS还设置了两个横向领域:教育与培训,管理、资助与专业支持。同时设置了基础设施领域:协调产品(mediating products,指支撑文化内容使用的产品与服务,如电视机、电脑、互联网接入等[14]),实体基础设施(physical infrastructure,指容纳创新链活动的建筑构成和空间[14])。

       CFCS中没有单独设立图书馆类别,图书馆与档案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属于“遗产与图书馆”类别的核心子类。CFCS中指出,图书馆“包含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是储藏印刷型出版物、缩微胶卷、电子出版物、未出版的原件(如学位论文、手稿、预发布作品等)的设施”[13],“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和/或借阅服务,且在图书馆资料的收藏、分类、保存、保护中有关键作用”[13]。

       CFCS文化统计的方法与FCS 2009和ESSnet-Culture 2012类似,把图书馆作为一种产业,从产业、产品、职业等经济维度来统计。根据CFCS分类指南[14]、NAICS[15]、NAPCS[16]、NOC[17]、CIP[18]整理出图书馆活动和职业与相关标准的映射,见表8。

      

       6 文化统计框架中图书馆的定位与统计指标比较分析

       6.1 文化统计框架中对图书馆的定位

       从图书馆归属的文化领域来看,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将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领域,一种是将图书馆作为某个文化领域的子领域。前者如NZFCS、LEG 2000和ESSnet-Culture 2012,它们都将图书馆设立为独立的文化领域。后者如FCS 1986、FCS 2009和CFCS,在FCS 1986中图书馆归属“印刷材料与文献”文化领域,与图书与小册子、报刊同属该文化领域;FCS 2009中图书馆归属“书籍和报刊”文化领域,该文化领域的子领域还包括图书、报刊、其他印刷品和书展;CFCS中图书馆归属“遗产与图书馆”文化领域,它与档案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同属该文化领域的核心子领域。CFCS将图书馆放在“遗产与图书馆”类别,是考虑到图书馆收藏和保存活动的重要性,同时图书馆在收藏、管理和传播其他类型媒介(如照片、地图、电子媒介等)中也扮演重要角色,而FCS 2009将图书馆放在“书籍和报刊”类别下,是考虑到图书馆在书籍与其他出版物传播中的角色[13]。ESSnet-Culture 2012视所有文化领域处于同等地位,并没有区分10个文化领域哪些属于核心文化领域。

       从图书馆的文化功能来看,各文化统计框架都认同图书馆具有文化保存与文化传播的功能。各文化统计框架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来分析文化活动,提供方的产品和服务从经济维度来计量,将具体文化活动上升为文化功能,提供方活动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造、生产、传播、保存等功能,需求方则从社会维度来考察,包括他们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和消费。各文化统计框架对文化功能的梳理,虽然都从供需双方来解读,但其视角和出发点有所不同。FCS 2009采用了文化周期概念,将文化活动分为创造、生产、传播、展览/接受/传递、消费/参与五个阶段,为了体现关系的复杂性和网络模型,将FCS 1986的层级模型改为循环模型。从FCS 2009选择的ISCO 08文化职业来看,图书馆相关职业只涉及了传播、归档/保存两个职能。CFCS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链(CFCS中称价值链为创新链)视角,将创新链分为创造(Creation)、生产(Production)、传播(Dissemination)、使用(Use)四个阶段,与FCS 2009一样,它也是一个循环模型。根据CFCS对这四个阶段含义与特征的说明,图书馆作为文化核心领域之一,图书馆员作为创造性职业的一种,图书馆活动涵盖了创新链的各个阶段,其中的生产对图书馆而言还包括保存和管理活动。NZFCS从文化产业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到消费的周期中的各环节区分为文化功能,从创造者、组织、产品和消费者四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统计,其中对图书馆生产活动的统计也涉及这四个方面。有别于其他文化统计框架,NZFCS将对图书馆的服务也纳入统计,这里图书馆就成为了消费者。ESSnet-Culture 2012延续了LEG 2000通过文化领域—文化功能二维表来展示文化统计框架的做法,并强调创造功能在框架中的中心地位。ESSnet-Culture 2012文化功能依次是:创造、生产/出版、传播/贸易,这三种功能生发出保存、教育、管理/规制三种支撑功能。ESSnet-Culture 2012中图书馆在生产、传播、保存、教育、管理/规制功能下都列出了对应的图书馆活动。与FCS 2009和CFCS将教育作为一个贯穿各文化领域的横向领域有所不同,LEG 2000和ESSnet-Culture2012中明确地将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功能,并且指出图书馆具备教育功能。

       从图书馆的行业归属来看(FCS 1986和NZFCS没有提到文化活动与分类标准的映射,此处不包含这两种文化统计框架;对于欧盟的两个文化统计框架LEG 2000和ESSnet-Culture 2012,考虑到两者推荐的分类标准一致,且LEG 2000推荐的分类标准NAC ERev.1已更新至NACE Rev.2并应用,此处仅讨论LEG 2000的更新版本ESSnet-Culture 2012),图书馆产品和服务可以映射到产业分类标准或产品分类标准中,但各分类标准在归属的具体类别上存在一些差异(见表9),主要差异在于图书馆服务归属于“艺术、娱乐和文娱活动”类别,还是归属于“信息服务”类别。

      

       从图书馆职业在职业分类标准中的归属来看,FCS 2009和ESSnet-Culture 2012都推荐使用ISCO 08,CFCS则采用NOC-S 2006。ISCO 08中图书馆职业可在三个类别中找到:专业人员(称为图书馆员),技术员和辅助专业人员(称为图书馆技术员),文职辅助人员(称为图书馆办事员)。NOC-S 2006中图书馆职业分布在:管理职业(称为图书馆管理者),商务、账务和行政工作(该类别下有两个子类,分别称为图书馆文秘主管和图书馆办事员),艺术、文化、娱乐和体育职业(该类别下有两个子类,分别称为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技术员)。就图书馆职业而言,ISCO 08和NOC-S 2006都按技能水平将图书馆职业分为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办事员,区别在于NOC-S 2006将图书馆管理者视为管理职业之一种,ISCO 08中的管理者职业类别中未见列出图书馆管理者。

       6.2 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图书馆统计指标

       从指标设计方法上来看,上述文化统计框架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20世纪FCS 1986和NZFCS直接给出统计指标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各文化领域独立设计指标,指标专指性强,缺点是扩展性不足,难以穷尽所有指标,没有共享其他统计系统的数据,不利于衡量和比较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另一种是21世纪发展的FCS 2009、LEG 2000和ESSnet-Culture 2012、CFCS将文化领域映射到已有分类标准的模式,优点是指标数据来源明确,可操作性强,可共享其他统计系统的数据,有利于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文化比较,也便于衡量和比较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缺点是这些分类标准不是专门为文化领域建立的,它们也不可能覆盖所有文化领域,有的子领域,例如图书馆,通常与档案馆、博物馆等其他子领域合并在一起统计,无法获得独立的统计数据,此外,标准的更新周期一般较长,难以实时反映新出现的文化活动或职业。

       从统计维度来看,各文化统计框架都是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来对文化进行统计,对图书馆的统计也是如此。虽然FCS 1986和NZFCS没有明确指出其文化统计框架是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来考察文化活动,但它们的推荐指标都可以划归经济维度或社会维度。经济维度的图书馆统计以图书馆服务提供方的活动为统计对象主体,从图书馆从业人员、图书馆服务活动、图书馆收支等方面来统计图书馆活动。社会维度的图书馆统计以图书馆服务需求方的图书馆活动为统计对象主体,统计他们对图书馆活动的参与。维度虽可统一,但上述文化统计框架在视角上有所区别。FCS 1986和NZFCS从图书馆在文化活动周期中的功能出发,给出统计指标。FCS 2009、LEG 2000和ESSnet-Culture 2012、CFCS则将文化活动视为经济活动,图书馆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职业,它提供产品和服务即图书馆服务,由此将图书馆活动映射到当前经济活动分类标准、产品分类标准、职业分类标准中的相关类别,从现有的经济统计中获取指标数据。

       从统计指标来看,各文化统计框架提出的图书馆统计指标分为经济维度指标和社会维度指标,图书馆数量、政府财政投入、馆藏数量、图书馆从业人员数量、注册读者数量、图书流通量等是各文化统计框架中共有的图书馆统计指标。在具体指标设计上各文化统计框架又有一些独特之处。FCS 1986推荐的统计指标包括了图书馆相关协会的数量及对协会的公共支出。LEG 2000认为政府和机构的财政数据应计算到人均。欧盟文化统计口袋书2007版和2011版都统计了文化相关教育领域的大学生数量,图书馆学专业也包含在内。ESSnet-Culture 2012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在家藏书、访问实体或虚拟图书馆、在图书馆做志愿者3方面来考察图书馆文化实践。NZFCS将对图书馆的服务纳入图书馆统计指标。CFCS将图书馆学与相关研究纳入图书馆统计指标。

       从统计指标的来源看,FCS 2009的诉求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比较,它推荐的分类标准都是国际标准,图书馆生产活动可以在ISIC中找到对应类别,图书馆服务可以在CPC中找到对应类别,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技术员可以在ISCO中找到相应类别,图书馆参与也是ICATUS中的一个类别。ESSnet-Culture 2012寻求欧盟层面的文化比较,它推荐的分类标准充分考虑了现有欧盟层面的标准,例如NACE和CPA,可以将图书馆活动和图书馆服务映射到这两个分类标准中,图书馆相关职业的分类则采用了国际标准ISCO。CFCS采用北美或加拿大分类标准,包括产业分类系统NAICS,产品分类系统NAPCS,职业分类NOC-S,教学计划分类CIP。相较于FCS 2009和ESSnet-Culture 2012,CFCS的特色在于其挑选的图书馆相关统计类别中,除包含图书馆外借服务外,还包含NAPCS中的图书馆学与策展研究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以及CIP中的图书馆学。

       7 启示

       通过对上述文化统计框架及其中图书馆的定位与统计指标的分析比较,反思我国当前文化统计的方法论基础及其中图书馆统计指标的设计,笔者有以下四点思考与建议,其中前三点关乎图书馆所处的文化统计系统的观念与方法,最后一点直接与图书馆统计指标的设计相关,只有文化统计的观念与方法转变了,身处其中的图书馆统计才会跟进。

       (1)转变文化统计视角,将文化活动的统计置于经济与社会统计系统当中。以FCS 2009、ESSnet-Culture 2012、CFCS为代表的21世纪以来的文化统计框架,摒弃了FCS 1986或NZFCS直接给出推荐统计指标的做法,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将文化产业置于整个经济与社会统计的视野下,使文化活动的统计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统计处于同一个系统之中,便于测量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利于文化比较,使得文化统计支撑政府宏观决策的作用易于实现。当前我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根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派生分类”[19],这种独立于国民经济行业体系外的分类系统容易造成分类系统之间衔接的困难。可以借鉴欧美的做法,将文化产业分类融入经济产业分类系统中,而不是另行分类。

       (2)加强文化统计的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的文化统计框架。文化统计对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文化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统计框架的顶层设计则关乎文化统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像加拿大、欧盟等国家或区域那样发布顶层文化统计框架,但国家统计局2012年发布了修订后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并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为统计分类基础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借鉴了FCS 2009的分类方法,“在定义和覆盖范围上可与其衔接”[19],可以作为我国顶层文化统计框架中经济维度统计设计的基础,但可借鉴上述文化统计框架制定的方法,对文化活动从范畴和功能上进行深度剖析,通过范畴的划分界定统计对象和统计边界,通过功能划分明确指标背后考察的经济或社会指向,使得国家层面的文化统计框架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社会性是文化更本质的特性[20]。文化统计框架除规范经济维度的文化统计,还要规范社会维度的文化统计,即考量文化的社会参与和文化观念,而我国尤其缺乏这方面的顶层系统设计。

       (3)与国际标准接轨,便利文化的国际比较与交流。FCS 2009、ESSnet-Culture 2012和CFCS都广泛采用国际或区域通行分类标准,具有高兼容性和可比性。文化统计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本国文化发展的面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要求,在文化统计方面与国际接轨,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适应文化国际比较的需要,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我国的文化统计工作,在行业分类、产品分类、职业分类等标准规范方面也应充分考虑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对接。

       (4)充实图书馆统计指标与数据,全面反映图书馆对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上述文化统计框架的构建思路,首先从统计视角界定文化的含义,继而确定文化领域和文化功能划分及文化统计维度的方法论基础,然后针对每个文化领域的属性、特征和文化功能,设计其具体的统计指标,指标具有明确的测量主题和归属指向。我国还没有顶层文化统计框架,但从当前文化统计出版物体现出的文化统计架构来看,指标设计缺乏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21]中公共图书馆的一级指标包括:公共图书馆数、总藏量、书刊文献外借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电子阅监室终端数、本年新购藏量、公用房屋建筑面积、阅览室坐席数,这些指标的数据可以呈现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状况,但文化统计的目标除了了解现状外,更重要的是辅助管理与决策,它是面向未来发展的。这些指标还停留在FCS 1986的层次,不能全面反映图书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借鉴上述文化统计框架建构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在整个文化活动周期中所具备的功能来设计统计指标,对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统计指标从属性上进行归属,同时扩大统计的图书馆类型,考虑增加志愿者、专业学协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学生人数、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等统计指标,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度量图书馆对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需要注意的是,根据ESSnet-Culture 2012的经验,我们在分类标准的设计上,宜将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职业、图书馆学研究等设置为独立类别,尽量不与档案馆等类别合并在一个等级类别下,便于实际数据采集时图书馆相关数据有独立的归口;而在实际数据的采集中,真正细化到分类标准的最低等级,这样就能将图书馆统计数据独立出来,而不是与档案馆等统计数据合并在一个指标数据中。

       8 结语

       文化统计框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FCS 1986和NZFCS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化统计框架,它们直接给出推荐的统计指标;第二个阶段是以LEG 2000、FCS 2009、ESSnet-Culture 2012、CFCS为代表的21世纪的文化统计框架,它们将统计指标抽象为文化活动,采用文化领域和文化功能二维矩阵对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进行界定,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对文化进行统计。这些文化统计框架从统计视角出发,将文化产业置于整个经济与社会的背景中,从产业分类标准、职业分类标准、人口普查和劳动力调查等标准和社会调查中获取数据,既保证了文化统计与其他相关统计系统的关联性,又保证了文化统计具体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在文化统计框架中,图书馆是文化领域之一,图书馆行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图书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图书馆员是一种文化职业。将图书馆置于文化统计背景下,有利于衡量图书馆对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我国顶层文化统计框架的建构和图书馆统计指标的设计,可以从这些文化统计框架的制定过程、理论成果和方法论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收稿日期:2015-03-20)

标签:;  ;  ;  ;  ;  ;  ;  

文化统计框架下的图书馆:定位与统计指标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