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体系规划与市场体系规划的比较_计划经济论文

计划体系规划与市场体系规划的比较_计划经济论文

对计划体制的计划与市场体制的计划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论文,体制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的共识。但是,从这一点出发,可以不可以作出如下推导?这就是,既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这两种手段都可以加以运用,那么,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我们只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加入市场调节的因素,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就可以了,而无须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无须建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显然这种推导是错误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而是相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们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这种体制根本否定了商品经济的存在,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很多弊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也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仍然没有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在这种体制下商品经济不能得到真正发展。因此,要彻底克服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就必须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与商品经济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无庸置疑,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计划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计划模式属于两种不同的计划模式,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近些年来,在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模式认识不清楚,对市场体制下的计划手段运用不熟练,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往往更多地继续使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手段,才导致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计划体制下的计划模式与市场体制下的计划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认清市场体制下计划模式的特征,更好地运用市场体制下计划手段,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我们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模式的主要区别如下:

1.两种计划模式产生的经济背景不同

计划体制下的计划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市场体制下的计划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产物,两种计划模式的种种不同之处都与其产生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弄清这个问题是极为必要的。

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从资源配置方式方面考察属于计划经济,即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的经济形式;如果从劳动互换方式方面考察,计划经济属于产品经济。在我国,产品经济实际上又是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状态。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我国过去的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不仅仅是经济管理部门,而且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各级政府为了直接满足自身的需要或所辖范围内的整体需要而调集资源、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政府的计划进行分配而不是用于交换。这样,整个社会按照政府的不同权力等级形成了封闭式、多层次的自给自足体系,在不同层次的体系中所需要的产品全部或基本上是由自己生产出来的,从而造成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互相分割、互相封锁的局面,因此,整个社会经济实质上仍然是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状态。可见,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计划只能是按照各级政府的自给自足体系配置资源,它严重地限制了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因而必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背离的。

市场经济也是从资源配置方式方面考察的,与计划经济不同之处在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的经济形式;从劳动互换方式方面考察,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按照不同的社会分工自主地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供给需求者,市场机制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最初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的,而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则已经具有了计划性,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已经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调节作用。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计划,突破了自给自足体系的限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合理地配置资源,因而必然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计划的内容和范围不同

计划体制下计划的内容和范围包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资金、技术、设备、物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产品的销售等完全由国家决定;二是各部门的投资建设项目,全社会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全由国家决定。

在市场体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要素的配置,产品的销售完全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的;各部门的投资建设项目,只要是属于竞争性、赢利性的产业一般也都由企业自主决策投资。因此,在市场体制下,国家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规划重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发布一定时期社会需求的产品目录等等。这样的计划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没有指令性、强制性,只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具有指导性、参考性的计划,总的说来是粗线条的和有很大弹性的。当然国家也要动员和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投资、重大项目建设,但这一般只是限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

还应看到,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在城市中几乎只存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农村中只有集体所有制经济。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计划虽然是覆盖整个社会的,但其所调节的对象又只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因而在市场体制下计划调节的对象已经不单是公有制经济。一方面,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在日益加深,计划调节不应将这些经济活动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为取得经济效益,也要使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计划调节的要求。因此,在市场体制下,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一切经济形式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调节的范围之内。

3.计划的来源依据不同

在计划体制下,制定计划的依据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各级政府的自给自足体系的需要。我们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而消费者的需要淑由货币支付能力支配的市场需要,离开市场,这种需要的信息无法传递到计划部门。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这样,就致使计划往往与市场的需求状况相背离,生产与需求无法协调,造成计划的严重失误。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失误的原因归结为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计划手段落后、计划经验不足等等,实际上计划失误的真正原因在于计划体制本 身,只要计划的依据不是来自于市场,计划失误就永远不会避免。

在市场体制下,制定计划的依据来自于市场。市场上各种市场信号的变动反映着供求关系的变动状况,它会及时地传递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据此进行预测和决策,作出的计划就会反映市场供求的真实状况,从而避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4.计划调节的目标不同

在计划体制下,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片面追求产值增长、追求经济高速度发展的数量扩张目标。一方面,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赶超意识”给决策者带来了思想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体制下政府调集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无偿的,对政府不能形成任何约束,而政府为满足需要进行扩张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因此,产生了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到计划中去,就是制定出不切实际的高积累、高投入、高产值的一系列高指标计划。但是,由于不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是以大量增加要素的消耗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造成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使经济增长不能长期保持,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的波动。

在计划体制下,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还包括建立“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在传统的体制下,形成了多层次的自给自足体系,凡是所需要的产品全部或基本上由自己生产,因此,各级政府制定的计划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封闭式的、自成体系的、囊括所有产业门类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但是,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互相分割、互相封锁的局面,导致盲目生产和重复建设,阻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使社会劳动被极大地浪费。

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在市场体制下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竞争全面展开,企业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必然要讲求经济效益,自觉地抑制数量扩张冲动。这样,在宏观经济中,经济运行会因有效供给的增长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国家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计划调控可以将经济波动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使经济运行能够经常保持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其次,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有了充分的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会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可以因势利导,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均衡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5.计划的手段和灵活性不同

计划体制下的计划主要是指令性计划,计划的贯彻落实主要是靠行政手段。计划对企业具有很大的行政约束力,企业必须执行,没有不执行的自由。企业完全成为上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丧失了自主性。

市场体制下的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计划的实现主要是靠经济手段。由于指导性计划只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参考作用,企业到底是否能够接受计划的指导,还要看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状况才能作出决定。因此,国家必须借助价格、信贷、利率、税种、税率、汇率等多种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供求状况,使之发生预期的变动,以促使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作出符合国家计划要求的生产经营决策,从而最终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计划调节和控制。

在计划体制下,国家把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用计划包揽下来,把几十万种商品的供求都用计划固定下来,使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性,从而丧失了市场应变能力,只能被动地贯彻计划。而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又是瞬息万变的,这样,就使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市场信号及时进行修订。因此,计划在贯彻中不具有灵活性。

在市场体制下,由于国家计划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在贯彻计划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使计划中由于市场状况变化而变得过时的部分得到修订。因此,计划在贯彻中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

6.计划对企业竞争的影响不同

在计划体制下,所有的企业都隶属于不同级别的政府,各级政府都要按照自给自足的原则制定出自己的计划,因而,企业只要争取将所需要的资金、设备、物资等资源纳入不同级别的计划之中,就会按照计划无偿取得这些资源。相反,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如果不能被纳入计划,企业就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其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遇到困难。这样,就出现了企业向国家争计划项目、争资金、争设备、争物资的局面,导致一些重要资源被少数大企业所垄断,造成了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阻碍了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开展。

在市场体制下,国家的计划只起指导性、参考性的作用,任何企业所需的资金、设备、物资等资源都要通过市场的方式有偿地取得,因而不同规模、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都可以用计划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这将有利于打破少数大企业对重要资源的垄断局面,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7.计划的开放性不同

在计划体制下,我国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因此,我国的经济很少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在这种体制下,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基本上是由本国生产的,即使有少量的对外贸易,也只是为了与其他少数国家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补充国内短缺的物资供应。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计划具有封闭性,只是单一地面向国内的自给自足体系,在一国范围内配置资源。

在市场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日益走向国际化,因而是开放式的。在这种体制下,我国将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本国资源优势,从而可以极大地节约社会劳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体制下,计划具有开放性,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而且面向国际市场,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的计划将充分体现我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支持具有本国资源优势、出口创汇商品的生产与开发,扶植外向型企业的成长,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8.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同

计划体制的计划与市场体制的计划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两者与市场的关系不同。

计划体制根本否定市场的存在,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计划体制的计划不是建立在市场之上的,相反是背离市场的。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我们曾经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其落脚点仍然是计划经济,仍然把计划看作是调节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方式。虽然我们也曾划出一块空间由市场调节,但只是把它作为计划的一个补充手段。由于始终把市场看成是计划的异物,因此,计划和市场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能是板块式地拼凑到一起。

市场体制的计划是建立在市场之上的。在市场体制下,市场成为调节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方式,计划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对象,计划的编制依据来源于市场,计划调节的作用要通过市场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可见,计划和市场不再是互相排斥的,计划不是作为市场的异物而存在,相反,市场是计划的内生因素,计划和市场都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由单一的市场调节发展到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共同调节经济运行,这是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种体制下,计划与市场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交织状态,市场调节是经济运行的基础,计划调节是经济运行的导向,它们在不同的层次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改变着对方的形态,形成了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计划与市场的这种内在统一和有机结合,标志着市场经济的高级调节模式已经最终形成。

标签:;  ;  ;  ;  ;  ;  ;  

计划体系规划与市场体系规划的比较_计划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