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和外卖的“时间契约”论文

职场人和外卖的“时间契约”

文/张贺飞

如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吃大锅饭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初吃一顿KFC的喜悦,进入21世纪后餐餐有肉吃的满足。外卖,可能就是属于这代人的味觉记忆和精神财富。

外卖,可以说是当代消费者吃出来的规模化产业。每天有几百万外卖小哥走街串巷,平均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外卖用户,加上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线下门店,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外卖经济体”。

不过朋友圈里却时常出现这样的爆文:“不做饭,生活情趣和乐趣不复存在,慵懒的职场精英正在被外卖毁掉生活,从此不知烟火气是何味。”

类似的文章之所以刷屏,在于向读者灌输了两点认知:一是外卖毁掉了职场精英们的“仪式感”,二是外卖成了慵懒的始作俑者。在讲求饮食文化的国内,这样的观点不仅要把外卖的价值全盘否定,似乎还要彻底把外卖打入“死牢”。

只是外卖当真如此不堪吗?笔者特意与十多位称得上“职场精英”的朋友深聊了一番,他们有带领十几人团队的企业主管,有管理着多家水果店的区域督导,有每天在不同城市奔波的高级商务,也有在家码字的自由职业者。聊天的目的并不复杂,只是想弄清楚他们对外卖到底有什么样的看法:为什么要点外卖,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吗?每天点外卖度日,是否会缺少生活中的烟火气?如何看待外卖,外卖对日常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利用比浊法的原理,用光密度值(OD值)的变化来判断菌株存活情况。根据朗伯比尔定律OD=log It IO=kbc,c表示样品浓度,若样品液厚度b一定,则OD值与样品的浊度相关[11]。将活化好的菌种菌液以1%的接种比例,分别加入用1 mol/L HCl和1 mol/L NaOH调pH值(3,4,5,6,7)的灭菌YPD液体培养基中,28 ℃、180 r/min振荡培养48 h后,将菌液稀释至合适倍数(使吸光值在0.1~0.8之间),在波长600 nm处测量吸光度值,每组试验做3组平行。

职场人的“时间黑洞”

1.1.2 排除标准 ①Ⅰ型糖尿病患者;②合并低血压、酮症酸中毒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患者;③合并重症感染、外伤、心肺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④临床研究依从性较差的患者;⑤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心理障碍、听力障碍或由于其他病理、客观因素影响而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2]。

“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载体。它可以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有效统一。如果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结构性问题,教学活动就可以成为围绕问题解决而展开的主动建构活动,即成为学生循序渐进、逻辑构建的认知途径。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2.27小时,北、上、广、深居民均低于2.27小时。每天的休闲时间只够做一顿饭,同样的时间用来陪陪家人,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孩子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观念意识,如时间观念—课间10分钟能做哪些事情,我要如何安排好课间时间?上学路上用时要多久?每天要几点出门能保证不迟到;任务意识—回忆今天老师是否有布置任务,我完成的情况怎样?这些基本意识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日常点滴中进行培养。

简单梳理了下张楠喜欢点外卖的原因:第一,工作节奏太快,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准备开会,公司楼下的食堂又太难吃,点个外卖还能吃到自己喜欢的美食;第二,为了晚上有时间看几眼孩子,坚持每天回家住,导致上下班时间太长,几乎不可能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第三,周末的时候几乎也不做饭,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顺便在外面吃了,有时候在家也要盯着电脑,外卖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对号入座的话,张楠完全可以被纳入朋友圈爆文中的“慵懒分子”。但紧张的工作节奏、动辄一两个小时的通勤以及被工作占满业余时间,却成了职场精英们的一种常态。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是由一系列矛盾驱动的,也即“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在矛盾论的视角下,特定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而事物的发展方向则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在某互联网医疗公司任职高级商务经理的林安也对此深有感触:“飞机、高铁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缩短了出行的时间,也让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早上还在北京上班,中午就飞到杭州见客户,到了晚上又要坐高铁到上海开另一场会。”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的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提出了“主动失眠”的概念,并非是睡不着,而是不舍得睡。对于很多职场人而言,可能睡前才有一点私人时间。

职场精英们热衷于点外卖,可能并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刻意牺牲做饭的乐趣。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提到的现象: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外表光鲜亮丽的职场精英,在让人艳羡的高薪背后,也面临着跳不出的“时间黑洞”。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里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爱做出来的。”听起来有些粗鄙,看似也没什么“科学依据”,中国人对“吃”地在意却是无可厚非的。

而外卖,恰恰满足了职场精英们向生活“借时间”的需要。

外卖中的“时间管理”

点外卖5分钟,做饭3小时。

(4)相关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电源及稳压气、电池、插座、电子元器件、组件、电子元器件、电线、电缆等。

不管是职场精英们无奈选择吃外卖,还是外卖满足了职场人“时间管理”的需要,恐怕都不只是“借时间”的私欲那么简单。除了为职场精英在时间上带来的精神价值和附加价值,外卖这门生意间接制造的经济和消费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意见》明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优先发展、压实责任,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推进,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坚持绩效导向、加强管理,将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与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成效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于是在涉及外卖的选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张楠取取经,然后听到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吐槽:“记得前些日子一群程序员发起的996.ICU吗,只能说这些人够幸福的了。我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才能下班回家,公司在国贸,房子买在了通州,通勤都要一两个小时,你觉得我回家还有时间做饭吗?基本上午饭和晚饭都是在公司解决,要么去楼下美食广场吃两口,要么点份外卖在工位上解决。”

其次是经济成本。以做一道青椒炒肉为例,青椒、瘦肉、调味料等食材的成本可能要10块钱左右,煤气、水电费等大约需要两三块的成本,按照上海白领每小时100元的加班工资,职场精英们做一道菜的隐形成本竟然要几百块。

正如电影《时间规划局》中假想的场景:人类社会抛弃了以往的货币,改用时间作为货币流通。或许电影的描述有些赤裸,却也是社会进化的必然。

饭店雇佣一位普通厨师的成本在每月5000元左右,假设每个月工作20天,每天有效工资时间4小时,每小时可以炒10道青椒炒肉。一道青椒炒肉的人力成本在6块钱左右,算上外卖小哥的工资,也不到10块钱。

还有一项成本,即生活管理的成本。很多外卖平台早已支持银行卡和移动支付,可以直接把消费记录导入记账软件,同时每次点单都有记录,也方便关注营养的摄入情况,甚至可以叫专门的减肥餐。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曾在公开演讲中谈及外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像网购、外卖如火如荼的发展,在三四线城市的推动下,全国外卖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每年给消费者节省了近20亿个小时,如果用于加班对公司很有利,即使用于消费和娱乐,也有利于撬动消费,比如有些人省下时间去打游戏,有些人去看一场电影。”

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也有过类似的推算:按照公开资料显示,美团外卖的单日完成订单量已突破3000万单,每单能够为消费者节省餐厅往返的路途时间以及餐厅等餐时间约48分钟,算下来每天能为中国人节约2700年的时间。

除了争取私人时间,思维活跃的区域督导田静还给我算了一笔账:首先是时间成本。假如自己做一顿饭,跑到超市或菜市场买菜来回至少需要1个小时,洗菜、切菜、找菜谱、炒菜的整个过程又需要1个多小时,然后吃饭、洗碗、收拾餐桌的时间加起来也需要1个小时左右。前前后后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如果点外卖的话可能只要5分钟的时间。

轮回理念不仅可以运用到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还可以各种相关的人文概念中:善与恶,生与死,灵魂与肉体等等。

重新定义的“幸福感”

外卖之所以被质疑,甚至上纲上线到不做饭就没有生活的情趣和乐趣,本质上还是对“幸福感”的不同理解。

年初各种“年度账单”满天飞的时候,偶然注意到某互联网公司品牌总监张楠分享的一组数据:2018年点了328次外卖,还只是一家外卖平台上的数据。

一些教师在课堂练习中没有按照教学目标去对练习内容进行整合,受“熟能生巧”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练得多掌握的就扎实,所以在课堂练习中单纯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大下降,更无法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然而社会的基础设施在不断进化,职场精英们的时间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外卖并没有站在“幸福感”的对立面,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其一,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在传统的认知里,做饭可以说是为人妻母的基本技能,可在今天的职场中,女性早已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也势必会加速社会进一步的分工。在“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原则下,将做饭这件事交给专业的厨师,似乎并不值得非议,外卖所扮演的正是社会分工协作的生产力工具。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外卖可能会让人看起来变懒了,生活方式不再那么传统,但也提升了生活的效率,让职场精英们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来陪家人、读一本喜欢的书,抑或是每天多睡半个小时,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就另一个维度来看,传统的城市规划大多遵循了1933年的《雅典宪章》,将城市的功能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个模块,带来的结果就是城市的商圈化,你想吃什么取决于边上有什么样的餐厅。但随着外卖、快递、便利店等新业态的崛起,城市资源的分布已然有了集中化到分布化的转变,至少在“吃”上已经不再受限于你住在哪儿。

其二,新饮食文化的形成。外卖平台上数以万计的餐饮门店,早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从潮汕砂锅粥到麻辣香锅,从烤鸭、烤鱼到火锅,甚至于日本料理、韩国烤肉、水果零食、下午茶,几乎所有的平民美食都可以在美团等外卖平台上找到。

同时点外卖的诉求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的吃饱变成吃好,比如时间相对宽裕的自由职业者吴菲,在谈到外卖的话题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平时就是自己煮点粥、下个面条什么的,点外卖往往是为了吃顿好的,像毛血旺、水煮牛肉、蟹黄干丝之类的,自己想吃又不会做的美食”。

在银行上班的高阳夫妇,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原本5平方米多的厨房被改小到了2平方米不到,给出的理由是:“年轻时买不起大房子,又想要大的空间,平时吃饭就是点外卖,干脆就把厨房的一部分改成了做瑜伽的地方。”外卖已然改变了部分人的生活,成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因为职场精英们的“时间黑洞”,让外卖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将有人对外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至少已经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甚至间接影响了一些人的命运。

或许可以用“时间契约”来形容外卖和职场人的关系,予以食粮,予以时间,予以自由,这也许就是创新的红利。

在这个以饮食为文化的国度里,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财富。如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吃大锅饭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初吃一顿KFC的喜悦,进入21世纪后餐餐有肉吃的满足。外卖,可能就是属于这代人的味觉记忆和精神财富,也在帮助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标签:;  ;  ;  ;  ;  ;  ;  ;  

职场人和外卖的“时间契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