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钢铁三巨头”一体化分析_宝钢论文

东北亚“钢铁三强”一体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三强论文,钢铁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钢铁公司为了确保其规模上的竞争性和交涉力,开展了一系列的令世界瞩目的大型跨国合并。本研究运用全球化理论对钢铁产业并购动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东北亚钢铁三强——中、韩、日三国代表性的钢铁企业——上海宝山钢铁、韩国浦项钢铁、日本新日本制铁间的战略性企业合并的可能性,并力图阐明其部分并购或者实现全部一体化对东亚乃至世界钢铁产业产生的影响。

一、钢铁产业的特征与并购发生的动机

钢铁产业为国家的基础产业,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作为资本集约化、设备依存化的产业,一直以来并不象其他产业那样,企业间有活跃的并购,而通常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发展并受到各国政府的重点扶植与保护。但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汽车产业、原料及燃料产业等钢铁行业的上下游相关产业以及钢铁产业的对手制铝产业都已经实现全球化、大型化,为了积极对应这些变化,通过确保规模经济,发挥协同效应,各钢铁公司正在积极地推进企业合并①。

根据企业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M&A)的传统理论,并购的发生动机可大致分为经济战略性动机、营业性动机、财务性动机三方面。经济战略性动机理论是指为了不断地将企业组织发展壮大,通过引入最新技术、发展国际化等战略极大地发挥该企业的效率性,而开展企业并购;营业性动机理论是指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或确保规模的经济性而进行的;财务性动机理论是指以分散投资带来的风险或缩减税金、扩大资金能力为目的而进行企业并购。

传统的企业并购动机理论可以在钢铁产业的实际并购后对其一般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但是对于预测并购发生的可能性等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与传统的并购发生动机理论不同,在产业界中,目前更多被应用的并购动机理论是全球化理论。正如钢铁产业的一般特性中所论述的那样,目前钢铁产业最重要的主题即是全球化问题,这不是钢铁企业自发的选择,而是因为相对于全球化急剧发展的汽车、电子、造船等产业,各国钢铁企业以原有的生产销售结构在各自的国家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从而发生企业并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在此层面上,从市场、政府、竞争、费用四个因素、运用全球化动机理论来分析钢铁产业并购与一体化问题。

表1 钢铁产业的特征

第一,市场因素。是指为了满足有着的同质性的世界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通过战略性合作或企业并购等方式,寻求进军海外市场的现象。以钢铁产业为例,2005年,宝山钢铁、新日本制铁、阿克劳(Arcelor)各以50%、38%、12%的股份投资,建成年产量达170万吨(冷轧钢板90万吨,镀锌钢板80万吨)的汽车钢板工厂。可以说该工厂是为了改善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日系汽车生产商多数是从日本进口汽车钢板的市场现状而建设的。

第二,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部门是否允许自由进出当地市场的问题。诚然,对于国外企业的并购的制约因素越少越容易实现全球化。2001年成立阿克劳(Arcelor)公司,即是受到了使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极度自由化的欧盟(EU)的相当大的影响。另外,中国政府在2005年发表的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要调整中国钢铁产业的结构;外资在华投资必须达到1000万吨以上规模,并且原则上外资不可控股(外资不能成为大股东),引进先进技术等问题,使得国际间的并购变得相当有难度。

第三,竞争因素。是指竞争的范围是关于地区市场、国家市场还是关于全球市场的问题。传统意义来讲,钢铁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由于涉及运输费用等问题,通常会以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为基地进行发展。但是,最近由于构筑全球化网络的竞争对手的出现,中国快速成长带动亚洲钢铁产业的发展,印度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钢铁企业的发展,大容积船只海运费用的下降等原因,钢铁产业也迅速地向全球单一市场转变。日本市场上,曾经相互竞争的川崎制铁(Kawasaki Steel)与NKK制铁(NKK Steel)也与2002年合并为JFE制铁(JFE Steel),这可以说是由于竞争构想而实现的。

第四,费用因素。是指通过规模经济,经验效果,各国费用(成本)差异等方法追求成本的降低。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即是2004年ISPAT,LNM,ISG 3家企业合并成立了米塔勒公司(Mittal Steel)。现在,米塔勒成长为在全球14个国家设有生产点,年产量达7000万吨,拥有员工16.5万名的世界最大的钢铁集团。获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是利用各国间相对优势的费用结构,迅速实践了进攻型国际企业并购战略。

虽然全球化理论能适用于各个产业,但是对于像钢铁产业这样需要在国家间进行企业并购的产业则更能发挥效能价值,如果在此理论的框架内,对已发生的钢铁产业并购实例、国家间的利害关系及经济情况进行严密的分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钢铁公司间的并购。基于此,本研究将运用全球化理论框架来分析宝山钢铁、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间未来合并的可能性。

二、钢铁产业发展潮流及一体化实践

钢铁产业所扮演的角色从国家支柱产业(National Prestige Industry)逐渐转变为全球化商品产业(World Commodity Industry),最重要的发展潮流应数大型化以及一体化。最近,世界钢铁协会(IISI)等世界著名咨询研究机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世界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潮流即为一体化,为了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并购应持续进行,并认为生产能力在8000万~1亿吨的大型钢铁公司支配市场的时期已经来临。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主要钢铁公司通过企业并购取得了很多成果。以2001年的钢铁市场萧条为契机,欧盟(EU)区域开展了一系列企业收购合并,迅速实现了区域市场一体化,2004年钢铁产业的区域内并购达到99例,涉及金额高达257亿美元,跨国交易达到113亿美元。最近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国际企业并购即是阿克劳(Arcelor)钢铁,米塔勒钢铁(Mittal Steel)和日本的JFE钢铁。

阿克劳公司,是于2002年由法国的Usinor公司(占股53.8%),卢森堡的Arbed公司(24.0%)以及西班牙的Aceralia公司(22.2%)三家合并而成。当时Usinor公司和阿克劳公司在板材类部门相互竞争,但是通过三个合作项目双方构筑了紧密地协作关系,在欧盟(EU)内部关于钢铁产业垄断的法律争论中也认为各国政府紧密的协作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成功实现合并以后,Arcelor公司为了实现合并的协同效应,关闭了部分旧工厂,采用整体采买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在做业及R&D部门实行技术共享,集中下游工程(Down Stream)的生产设施。经过几年的经营,利润率方面从2001年0.3%的赤字逐渐转变为2004年10%的盈利,本次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好评。

2005年英国钢铁制造商LNM与美国钢铁企业ISG合并,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钢铁公司米塔勒钢铁公司。合并后,米塔勒公司2005年的收益达到了约34亿美元,但由于持续的企业并购,负债比率也一直持续增加,2006年更加果断地提出,并购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钢铁公司阿克劳钢铁公司的提案,实施进攻型经营战略。

JFE钢铁是2003年由当时日本第二大企业NKK及第三大企业川崎制铁合并而诞生的。两个公司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在各制铁所间的物流,设备保养及采购等部门进行战略性协作,建立紧密地合作关系,随着诸如尼桑汽车,三菱汽车及松下电器等客户对钢材的集中购买,为了提高竞争力迅速地进行了合并。实现合并后,JFE钢铁集中力量生产具有竞争力的品种及制铁所,精简在间接部门工作的重复人员,致力于改善收益性。同时强化与钢铁内需产业的交易关系及全球化市场能力,追求R&D部门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实现合并后,凭借2005年30500亿日元的销售额,250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受到来自日本内外同业竞争对手的高度评价。

由此可见,虽然存在一些阻碍今后世界钢铁产业一体化实现的因素,但是钢铁上下游产业及竞争对手产业的持续大型化,钢铁产业自身收益的恶化,各地区、各国压缩过剩设备能力的增强,世界大企业之间通过确保规模经济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激烈以及贸易摩擦的深化所带来的出口市场竞争激化等原因都深刻地作用着钢铁产业的并购市场,因此,现阶段区域内钢铁公司之间的一体化范围逐渐扩大,国与国之间钢铁业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也极高。可以预言,钢铁产业在走向整体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全球一体化成为发展方向。

三、上海宝钢、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合并的可能性分析

(一)中、日、韩三国的企业并购环境

上海宝钢、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所在的东亚三国的企业并购现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中,企业经营战略变化以及法律制度环境的变化导致日本企业并购急剧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1997年修订的《反垄断法》中规定不再禁止成立股份公司,集团整体层面上的经营效率极大化及迅速事业重组变得合法化。从1990年的754例上升到2003年的2211例,投资基金型并购和亚洲地区的并购增加,出现了并购企业范围扩大化和并购手段多样化趋势。

第二,1997年金融危机前夕,韩国急剧膨胀的企业并购市场在全面调整产业与金融结构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萧条,整体呈现停滞状态。进入21世纪,韩国的经济恢复正常化,资本市场面向国外开放以后,正常的企业并购市场逐渐形成,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第三,相对于韩国和日本,中国的企业并购制度比较落后。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以及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政府大规模地调整企业并购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鼓励国外企业并购中国国有企业。预计今后中国政府的政策将令外资企业并购国营企业更加活跃。不过,中国国内并购的过程长、企业核查(Due Diligence)的难度、职员安置问题、转让价款支付期限的紧迫性、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等难题仍然存在。但是,中国的并购环境明显是三国中最为积极变化的,一旦区域市场成熟,将会出现大规模并购的成功范例。

(二)宝山钢铁、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现状与实力

前面论述过,在目前世界级最优秀的钢铁企业,比如新日本制铁、浦项钢铁、宝山钢铁之间强强并购的问题存在如下特征。

第一,现实中恶性企业并购几乎不可能实现。钢铁业在各国依然占据着支柱产业的地位,影响着本国的上下游产业,因此,即使某一钢铁公司单方面有恶性并购的意图也会受到来自各种利害势力的强力反对。特别是本国市场开放、股份买卖相对容易的浦项钢铁和新日本制铁公司,虽然通过快速的股份买入的方式可以实现恶性并购的意图,但却很难得到韩国或日本政府的承认。同时,最近因米塔勒钢铁对阿克劳钢铁的恶性并购,各钢铁公司早已采取了相互拥有股份等各种各样的防御措施,因此可以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第二,强—强并购必然以垄断区域市场的结果出现,各国政府是否承认“垄断问题”是必需的。在欧盟(EU)内三个公司合并为阿克劳的案例中,三个公司间的实质性合并操作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等到欧盟联合政府垄断法的最终承认。

上述两点问题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探讨,本研究中将集中对如何预测此种的强—强合并的可能性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运用的“全球化理论”的同时,通过对技术差距和并购后的融合问题的(PMI)分析,揭示浦项钢铁、宝山钢铁、新日本制铁间未来合并的可能性。

根据2006年世界钢铁协会公布的统计数字,2005年在世界5大钢铁生产国以及钢铁公司中,中国、日本、韩国、东亚三国在生产量的排行上分别列为第一、第二、第五位,新日本制铁、浦项钢铁的生产量位列为第三及第四位,已经具备了世界级的生产能力。

表2 世界5大钢铁生产国及钢铁公司

资料来源:million metric tons:mmt.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2006)[Z].World Steel in Figures.

图1 世界钢铁生产与东北亚钢铁生产的比较

资料来源:东北亚名人会发表资料.浦项钢铁(2006)[Z].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Industry in Northeast Asia.

尤其是韩国、中国、日本东亚三国的钢铁产业将进入萧条期已30年的世界钢铁产业带进了新增长期,2000年以后每年平均增长13%以上。在2000—2005年这5年间,世界钢铁生产增加量的83%是由东亚三国完成的,以2005年为例,全球的钢铁生产量中,东亚三国占45%以上,可以说东亚三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钢铁产业核心地区,而中国的宝山钢铁、韩国的浦项钢铁、日本的新日本制铁在规模、企业竞争力及未来成长性等方面,均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2005年3家公司的详细经营状况如下表。

表3 2005年宝山钢铁、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的经营状况

资料来源:浦项钢铁,宝山钢铁,新日本制铁2005 Annual Report;

※新日本制铁的是以钢铁事业部门(Steelmaking and Steel Fabrication Segment)的连续财务报表资料,营业收益(Operating Profit)为基准计算的;※美元(USD)以10亿美元(Billion Dollar)为单位,本国货币中韩国以10亿韩元(Billion Korean Won),中国是10亿元(Billion RMB),日本为百万日元(Million Yen)为单位。

(三)浦项钢铁,宝山钢铁,新日本制铁间合并可能性的分析

在这部分中,运用“全球化理论,通过对技术方面差距及并购后融合问题(PMI)的分析,揭示宝山钢铁、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间未来合并的可能性。

第一,市场因素方面。从韩日大量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来看,与韩日间的市场因素相比,将韩国—中国、中国—日本间的市场因素做得更大、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潜力。比如说,在汽车钢板方面,韩国的现代、起亚,日本的本田,丰田;家电用冷轧钢板反面,韩国的三星电子,LG电子,日本的索尼,松下;厚板方面,韩国的三星重工等,均在中国拥有大规模合作生产法人,扩大了同样品质的钢铁产品供应能力。这种情况能激活东亚钢铁企业间的合作事业,并带来了宝山钢铁—新日本制铁—阿克劳,浦项钢铁—沙钢集团的合作事业,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JFE—广州钢铁,HYSCO—JFE,宝山钢铁—新日本制铁这些大型钢铁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即,市场因素是比任何因素都可能影响并购的可能性的,在表4中可以看到,在市场方面宝山钢铁的环境最好。

表4 全球钢铁制造商的市场地位与吸引力排名

资料来源:Standard and Poors(2005)[Z].Peer Comparison:Global Steelmakers.

第二,政府因素方面。韩国与日本采用的是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作为完全的民营企业,除本国证券市场之外,也在纽约、伦敦等地上市,因此,外国人的股份占有率相当高。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环境更加倾向市场化,但是国内主要的企业包括宝山钢铁依然是国有企业。因此,由此可以认为,韩国—日本间的政府因素,要比韩国—中国、中国—日本间的政府因素更加适合企业并购。

第三,竞争因素方面,东亚钢铁市场已经不是韩国、中国、日本的单位市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市场整体的运作。

图2 东北亚钢铁市场的交易规模

资料来源:东北亚名人会发表资料.浦项钢铁(2006)[Z].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Industry in Northeast Asia.

图2中可以看到,2000—2005年这5年间,东亚地区内全部商品的交易率为24%~23%,并没有大的变化。而钢铁产品的区域内交易率却从53%提高到了57%,达到4900万吨规模。特别是东亚中、日、韩三国相互依存度大幅增加。利用出口竞争度指数对三国间钢铁出口竞争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日本间的竞争开始,最近韩国—中国之间的竞争度也持续上涨。以世界市场占有率来比较钢铁竞争力,分析结果认为至今为止日本在钢铁全部品种中都比韩国、中国具有竞争力,但差距却急剧地缩小,中国特别是在半成品、棒材型钢类、钢管类等产品上相对具有竞争力优势。整体来看,三国各产品的竞争度和交易量方面,韩国—中国的竞争因素最大,其次为韩国—日本,中国—日本。

第四,费用因素方面,从原材料的保障、劳务费用、社会保险费用上进行分析,相对于浦项钢铁和新日本制铁,宝山钢铁更具有优势。但是还需要考虑生产产品的种类及品质,需要考虑整体成本竞争力。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急剧增长,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原料波动,铁矿石及煤炭价格暴涨,2006年虽然有中国政府及钢铁公司的强烈反对,但世界铁矿石的价格仍然上涨了19%,给钢铁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扩大谈判交涉力,必须通过并购以增大规模的意识来得以广泛地传播。在费用因素的层面上,中国—日本间的费用因素最大,依次为韩国—中国、韩国—日本。

表5 全球钢铁制造商的成本状况排名

资料来源:Standard and Poors (2005)[Z].Peer Comparison:Global Steelmakers.

此外,一般钢铁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可分为生产/设备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品质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来分析。以上研究的全球化因素中,技术竞争力部分比较容易被忽视,为此需要再进行仔细地分析。

表6 东亚三国的钢铁产业技术竞争力对比表

资料来源:柳承禄.产业技术竞争力情报构筑项目2次年度报告:钢铁产业[R].2005.

表7 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宝山钢铁间的企业并购可能性

资料来源:可能性大,中,小分别计为5,3,1。中、韩、日三国同时实现合并的可能性以韩中、韩日、中日实现合并可能性中最小的情况计算.

由于技术力的差距,对企业并购的可能性有许多种意见,一般来讲在恶性并购的情况下,技术差距越大越容易成功,反之在友好并购的情况下,技术差距越小成功率就越高。即韩国—日本间的并购可能性,要比韩国—中国、中国—日本高一些。原因在于,宝山钢铁、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间恶性并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可以假设这是对一个友好并购的案例进行的分析。

最后,还应考虑的事项是关于并购后的融合问题(PostMerger Integration:PMI)。导致合并后预想的协同效果及经营成果不能实现的最大的原因即是现实中企业间的内部融合失败。

特别是在国际性合并的情况里,各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劳动意识等存在很大差异,PMI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从外部方面考虑到东北亚中、日、韩三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亲密度、对于企业并购的社会接受度等问题,在从内部方面考虑到三家钢铁公司的工会问题、企业文化的特性、薪酬结构、自身企业并购的经验有否等问题,可以判断韩国—中国的并购可能性要比韩国—日本、中国—日本大。

以下按各要素对并购的可能性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浦项钢铁—宝山钢铁企业并购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为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宝山钢铁—新日本制铁。从理论上分析,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宝山钢铁实现一次性合并的可能性最小。

四、结语

以上运用全球化理论,通过对东北亚三国的代表钢铁公司—宝山钢铁、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各层面的关系分析了其一体化的可能性。考虑到钢铁产业的现实,我们认为宝山钢铁、浦项钢铁、新日本制铁间的恶性并购意图很难实现,正如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的实例中所体现的那样,合并的前期阶段,以确保交涉力、缩减费用、加强竞争力、转移技术等为目的的战略合作将在短期内增加。事实上,在多次关于东北亚三国钢铁问题的会议上,与此主题相关的讨论极为活跃,通过扩大钢铁产业的战略合作建立钢铁共同体,是否会比现在毫无进展的东北亚经济共同体(FTA)的建立更加现实,这个问题也倍受关注。

希望最终钢铁产业的一体化能够解决世界性的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尽管2000年OECD提出各国要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但由于钢铁经济的一度繁荣而调整失败,但是通过不同国家间的钢铁产业的一体化能够实现各钢铁公司效率化发展,淘汰经济性差的钢铁企业,从而能够逐渐地解决世界性的产能过剩问题。

注释:

① 2006年,目前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的年粗钢生产总量为世界粗钢生产总量的27%,但生产原材料铁矿石的企业中排名前3位的生产总量占全部生产量的70%以上,处于下游的汽车生产企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的生产总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

② 主要产业上下游关联效果:假设产业平均值为1.00时,建筑业为1.68,石油业为2.01,机械为业2.15,化学业为3.32,钢铁业以3.82占据所有行业中的首位。(出处:韩国银行).

标签:;  ;  ;  ;  ;  ;  ;  

东北亚“钢铁三巨头”一体化分析_宝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