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的研究进展分析论文_吴军

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的研究进展分析论文_吴军

吴军

天津市南区咸水沽医院 药剂科 300350

摘要:人体正常菌群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于厌氧菌,同时也是引起多种内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厌氧致病菌项目呈日益增加趋势,而治疗厌氧菌疾病主要方法在于抗生素,但是厌氧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新型抗生物应用已成为治疗厌氧菌的新目标;本文为了研究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效果,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抗厌氧菌类抗生素的文献资料进行展开性综述,从而为更多的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厌氧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临床效果

临床上一般认为厌氧菌只能在低氧分压条件下生存,若是在空气含10%二氧化碳中则无法培养固体、生长的细菌,主要是因为厌氧菌属于不含氧化酶,且对过氧化氢无法降解,因此在临床上无法对超氧化基团起到破坏作用【1】;曾有学者研究表明:厌氧菌含有少量的超氧化歧化酶,而对氧的耐受程度与超氧化歧化酶含量具有密切相关联系;临床上可根据厌氧菌对氧的耐受程度不一分为不同类型,即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厌氧菌;厌氧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皮肤及腔道深部黏膜表面,一旦组织出现缺血、坏死,则可导致局部组织的氧浓度下降,继而引起厌氧菌感染;因此本文就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具体见文章描述:

1常见厌氧病原菌

人体主要的正常菌群在于厌氧菌,厌氧病原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类杆菌、梭形杆菌、消化球菌、链球菌、丙酸杆菌及韦永球菌;其中第一种病原菌生长于口腔、肠道、泌尿道及女性生殖器;第二种一般生长于上呼吸道及口腔;第三种及第四种共同生长于肠道、口腔、阴道及皮肤;第五种生长于呼吸道、阴道与皮肤;最后一种则生长于口腔、上呼吸道、阴道及肠道【2】。

(1)厌氧菌致病特征

①内源性:厌氧菌在机体内属于正常菌群生长,一旦被感染则归纳于内源性疾病,除非是破伤风及气性坏疽,可归纳于外源性感染。

②缓法性:厌氧菌生长较为缓慢,尤其是无芽孢类型,因此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象,加上厌氧菌培养时间较长,需2-7天,极其容易造成延迟治疗。

③多菌性:在临床上所发现的疾病种类中通常属于多种厌氧菌共同致病或为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致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增加难度,且在选择用药范围方面受到一定限制【3】。

厌氧菌及疾病

厌氧菌在临床上属于条件致病菌,其中G-厌氧菌分为三种类型(脆弱拟杆菌、普雷沃菌属、梭形拟杆菌);G+厌氧菌则包括厌氧链球菌属;通常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厌氧菌感染,可表现为皮肤、软组织及外科感染等;而医疗后感染致病菌在于艰难梭菌感染,能够引起结肠炎症,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发生严重腹泻等症状,甚至死亡,继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上一般选择万古霉素及甲硝唑药物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但是由于厌氧G菌存在较高的耐药性,尤其是对青霉素等药物,因此实施药物敏感试验及厌氧菌鉴定十分重要,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韦永球菌是造成牙斑、牙垢及牙周炎等疾病的主要菌群之一,通常存在于口腔、上呼吸道、阴道与肠道【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厌氧菌耐药机制

曾有学者研究表明:厌氧菌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两个水平实现,如分子及细胞,其中分子水平可发挥基因突变与抗性基本的转移、表达,继而降低膜通透性,且进一步改变药物靶位;而细胞水平则能够产生抗生素降解酶,且修饰抗生素作用靶点及增加主动外排;临床上将厌氧菌耐药机制分为三种:①能够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产生促使抗生素失活的酶,如β-内酰胺酶,继而与β-内酯胺类药物相结合,且让药物疗效停留于膜壁间隙中,从而不能达到作用靶位;②能够对青霉素结合靶蛋白的亲和力起到明显降低作用;③能够对细菌细胞壁蛋白通道的通透性起到明显降低作用。

3常用抗厌氧菌抗生素

青霉素类:属于非产β-内酰胺酶厌氧菌感染的可供选择药物之一,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通常用于治疗厌氧链球菌、梭菌属、非产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厌氧菌感染;临床上为了针对耐药性机制,选择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如克拉维酸、舒巴坦等药物,以达到抵抗药物耐压性问题。

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相同,均存在耐药性,而第二代头孢菌素则具有较强的抑制脆弱拟杆菌活动能力,通常用于预防革兰阳性球菌及肠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第三代对肠杆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对脆弱拟杆菌的抑菌能力并没有提高;第四代具有广谱抗菌特点,一般用于治疗需氧菌或厌氧菌株所引起的感染。

4讨论

抗厌氧菌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包括27个品种,如①青霉素:青霉素与联合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②头孢菌素类:共9种,头孢噻吩、头孢丙丁、拉氧头孢、头孢吡肟、头孢吡普、头孢洛林、NXL-104、CXA101、CXA-201;④碳青酶烯类:共分为4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⑤大环内酯及酮内酯类:共4种,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非达霉素;⑥其他类:共7种,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达托霉素、替加环素、克林霉素;但是在厌氧菌致病情况下容易引起自身免疫力下降及术后感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脆弱拟杆菌所致的心包炎,可受混合感染及缓发性特点的影响继而增加误诊及漏诊几率,且对临床治疗而言存在一定挑战,为此对临床用药选择带来众多困扰,尤其是广泛应用抗生素后所产生的耐药性,而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建议联合药物治疗,从申敏娜等【5】学者研究结果可看出联合用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优于单独用药疗效。

参考文献:

[1]Shenoy P A,Vishwanath S,Gawda A,et al. Anaerobic Bacteria in Clinical Specimens - Frequent,But a Neglected Lot:A Five Year Experience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 Journal of Clinical & Diagnostic Research Jcdr,2017,11(7):DC44.

[2]赵丽琴. 育龄妇女分离无乳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8):149-151.

[3]张洪涛,曹青凤,张娜,等.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6,37(2):68-72.

[4]Huang H,Wei Z L,Guo R X,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nidazole in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elvic infections caused by anaerobic bacteria in tumor patients of gynecology depar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16.

[5]孙恒彪,陈佑明,尤旭,等.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5):404-408.

论文作者:吴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的研究进展分析论文_吴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